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80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docx

1011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

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

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

时间:

2012年10月11日:

20-18:

00

地址: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以下为实录内容:

  主持人:

各位代表,我们继续今天上午下半段的议程,下半段的议程一共有两项,现在进行第一项,软件颁奖,下面由我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2012年度信息化优秀软件获奖名单,他们是: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开发的中交一公局管理系统,由高德软件公司开发的A-Gom二三维地理信息软件,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开发的四川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管理平台,由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招标投标监管处开发的辽宁省建设工程招投标网上运行平台,由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慧城市规划管理信息软件,由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超图房地产管理系统,房地产电子政务及成果管理系统,由徐州市城市管理局、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徐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让我们以热烈掌声为以上十个软件获得2012年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优秀软件奖表示衷心的祝贺!

  下面,有请颁奖嘉宾,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崔俊芝、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童庆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办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副主任倪江波上台为获奖单位代表颁奖,大家热烈欢迎!

  下面进行今天上午下半段的第二项议程,首先,有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化顶层设计首席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张文燚教授做“智慧城市及基础设施”的主题发言,大家欢迎!

  张文燚: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会组委会的邀请!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和安排!

主持人让我第一个讲,按唱戏的说法,这叫先跑跑龙套;按照卖艺的说法,这叫垫场子;按有学问人的说法,这叫抛砖引玉,我抛砖,可能下面有人扔鞋,扔鞋我就得接着,等鞋扔完了就安全了,下面会有更重要的嘉宾做更精彩的演讲。

  言归正传,今天我和大家讨论的是《智慧城市及其基础设施》这个题目,三年前也是在这个大会的论坛上,我讲了信息化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这个题目,紧接着网上出现一个标题,说张教授纵论两化融合,可能由于时间不够,横着论不开,就改纵论了,把我吓坏了,吓的两年没敢露面,今天讨论智慧城市,我算是来凑个热闹,现在智慧城市风生水起,热闹非凡,7月份我陪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去青岛调研时候,他们听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写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国家标准,而且我本人也参与了,当时他们就跟我说文燚教授你得帮我参谋参谋,现在找我呼吁智慧城市的人很多,某某某全球性大公司、大机构跟我说我觉得悬乎、不靠谱儿,我说你这个看法有点意思,有些公司为了销售产品就拿智慧城市来讲故事,把智慧城市讲成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市长都是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干起来的,一听到这些美丽的传说心理就不踏实,在及其热闹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发展的隐忧和乱相隐隐的显现出来了,国家发改委为这个事给国务院递了褶子,据说国务院几个总理都有批示,主要是建议对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引导,现在正在起草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年内可能会发布。

智慧城市建设可能还不能太着急,让子弹飞吧,今天我想从五个方面展开我们的讨论:

一、城市与城市社会。

二、指挥与智慧设施。

三、服务与服务能力。

四、发展与发展方式。

五、贡献与核心价值。

  一、城市与城市社会

  讨论智慧城市,显然要从城市本身说起,我这样说可能大家有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人讨论智慧城市时候上来先说信息化的内容,我说现在很多人在推行一些事的时候,总是看什么对自己有利,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客观规律,我们要说智慧城市,就要从城市本身说起。

要说智慧城市比起城市有什么进步,可能就得从城市作为人类的栖居环境说起,这是我本人做研究的习惯,要追根溯源,有的领导跟我开玩笑,说文燚研究问题向来从猴子变人说起,我不知道猴子能不能变成人,如果猴子能变成人,我们必须追根溯源,看看猴子变人的哪个环节能够得到确认。

前面讨论智慧城市发展指导意见时候,大家讨论起来情绪高涨,研究什么呢?

我们发展智慧城市,究竟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

我大家说了一句话,大杀风景,我说发展智慧城市,我们先得告诉城市的市长们发展完了智慧城市以后是啥样,先要搞清楚要到哪去,然后再说迈左腿还是迈右腿,要不然指导意见不就成瞎指挥了嘛,其实这就是我看待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

所以,讨论智慧城市时候,我愿意从人类栖居环境说起,由于时间关系,有些问题尤其是结论性东西没法展开讨论,但是我想把来龙去脉、因果关系说清楚。

  城市作为人类的栖居环境,它的功过得失实际上是需要对比来分析,不怕不是货,就怕货比货,城市是可以和田园乡村对比的。

最近我接到两个短信,一个短信是一个哥们移民到加拿大发的,他有一些感慨,说我到地球的郊区,感受到田园的寂静,淡化公理纷扰,前两我天又接到一个短信,一个文学青年去香港旅游,发了一个带图片的短信,说我喜欢秋风瑟瑟的感觉,倘佯在午夜城市街头,倍感轻松惬意,城市这种更紧密的组织形态使得他有高度的安全感,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这样说的,人虽终于辛劳建业,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我讲这个什么意思?

我们发展城市,发展智慧城市,不只是在跟钢筋水泥打交道,不只是在跟计算机和网络打交道,这里涉及到终极关怀,我们所有努力是为神建造一个家,为自己建造一个栖居之所,如果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候更多的引入这个终极关怀,会使得我们的城市发展能够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和谐的,富有人情味的。

  许多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讨论,就是关于城市化究竟是建造囚笼还是福地?

最近两百年来,工业化一直在牵着城市化跌跌撞撞的快速发展,然而城市化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化有它的发展动力,比起乡村社会组织结构来说,在传统的工业模式下拥有财富集聚优势的非农产业,利用空间上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这使得分享财富追求成为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第一动力,简单地讲,想挣钱、想发财可能得从农村到城市去;第二个动力是什么呢?

城市发展之后,由于人口密集的聚集,一些公共设施发展具有了雄厚的基础,水电、交通、医疗卫生、娱乐、运动这些公共设施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很大的生存自由度和生活便利,为了分享这些公共设施,又牵引着许多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结构转变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两个主要动力。

但是,当这些人享受到城市社会的财富机会和城市生活的自由与便利之后,会感受和思考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是城市化使社会生产与消费走向集约的同时也走向被动,个人的栖居与活动在便利的同时也显现出局促,经常有人说现在在城市里生活不接地气,在城市里问路都找你要钱,乡下的乡亲是无法认同的。

城市的文化和环境在兴旺的同时也走向失谐,环境的失谐使我们每天都感受到一种紧促。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历史就这么鲁莽的把人类抛向了城市社会,我们得睁开眼睛看一看我们的城市社会是什么样,城市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空间聚集的人类生息群落,这个人类生息群落有四大集约化特征:

第一,社会资源配置集约化,城市社会总是以空间集中形态下的大工厂、大企业、大机构等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实体,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呈现出空间聚集形态;第二,社会财富机会集约化,城市社会也是以空间集中形态下的大市场、大园区、大商圈作为财富分配的场所,导致社会财富机会呈现出集约化,简单地来讲,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大生意的人都到朝鲜CBD那边弄办公室,而且总部经济在很多城市里也在快速发展,这都是社会财富集约化的特征;第三,社会消费的集约化,因为我们在城市空间布局医疗卫生系统、教育科学系统、文化体育系统以及休闲娱乐系统时候都是以空间集中的形态部署的,以它作为社会服务的支持系统,就会导致社会服务消费本身呈现空间聚集的形态,这个事情的反面是说什么呢?

是说在城市的边缘或者远离城市的地方我们的社会服务消费及其的贫弱;第四,社会栖居形态的集约化,因为我们的交通设施、供电、供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都是以空间集中的形态分布的,我们的交通枢纽网、电厂、水厂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区域布局的,导致社会栖居形态呈现出空间集约,简单地来说,学校附近的房子很贵,医院附近的房子也很贵,为什么?

因为要享受到这些服务设施,享受到这些交通设施,享受到供水、排污的便利,你就要向城市中心区域聚集。

  我们就在这样一个拥挤的城市社会里生活,承载我们这种城市社会生活的有一种实体,大家都有感受,生活在城市中,经常在不经意间就会有一种冰冷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形成的森林里,更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触摸着一个没有生机的人工物理系统,这个人工物理系统是以交通运输设施、供水供电设施、排水排污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这些城市栖居的基础设施为主要构成,以空间实体为存在形式,承载城市功能运行和城市新陈代谢的人工物理系统。

为什么要讲这个?

因为我们要使这样一个冰冷的物理系统有智慧,这是我们发展智慧城市的使命。

  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的基本认识是首先要严格的区分城市与城市社会这两个基本观念,因为中国的词语通常意义、内涵比较丰富,换句话说,表达问题很难清晰的阐明,我们说你在哪个城市,通常指的是城市社会,但是我们的专业工程人员,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以及一线工作同志他们说起城市的时候指的就是城市的物理系统,城市就是以空间实体形式存在的人工建构和维护的物理系统,城市社会是以社会资源配置和财富机会集约化、社会服务消费和栖居形态集约化等特征区别于农村社会的人类生息群落,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城市分成几个层次,有利于我们实施智慧城市的功能,我们认为城市承载着城市社会的运行,而城市社会承载着城市的发展,这是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时候看到的城市的分层。

  二、智慧与智慧设施

  我们发挥智慧城市,其目的就是让城市不再冰冷,有活的气息,但是一个物理系统如何才能有智慧呢?

什么样的东西是人工物理系统的智慧呢?

我们认为人工物理系统的智慧表现为:

具备基于感知形成认知的能力,能够在认知层面与人交互,根据交互指令完成认知和行为驱动,这样说好象很抽象,但是这个抽象的表达有利于我们在发展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候明确我们的项目范围,不至于使我们发展的时候把什么样的项目都往智慧城市里装,比较有意思的是当电子商务比较热的时候很多人把城市里所有信息化内容都归结为电子商务,当电子政务时候,一转脸就贴上电子政务的标签,我们在做数字城市建设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贴上数字城市的符号,现在论到智慧城市了,有人说到智慧城市时候,把城市信息化所有内容都归结为智慧城市,我听着脑袋大,犯晕,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抽象的认知。

这样一个人工物理系统的智慧,首先要有自己的感觉单元,感觉单元的信号要汇聚多直接单元,直接单元把信号传递给记忆单元存储起来,存储的过程也是从信号变成信息的过程,信号是离散的数据,信息是有组织、有节奏的记忆片段,记忆单元必须能把所记忆的信息存储起来,并且能把它重现给感知单元传过来的信号形式。

重现单元在把信息重现给信号时候是接受认知单元的信号,认知单元应该具备对实体与关联关系集合与结构属性、分类与分配模式、权重与优先路径、频现与潜在规律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要能够以多单元分布协同的方式完成大规模认知活动,这是我们智慧城市发展认知单元的基本特点,跟一些商业应用或者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区别的地方就在这里。

所谓多单元分布协同的方式完成大规模的认知活动,如果简单地运算一下,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云计算,智慧系统的认知单元要能够透过交互单元与人进行胶固,交互单元要能够透过驱动单元完成物理系统的行为驱动,有了这样一整套的类似于生物神经系统的信息感知和处理系统,我们才说人工物理系统具备了基本的智慧基础。

  城市作为一个人工物理系统,什么是城市的智慧呢?

首先,城市是人工建构和维护的,本身是不具备自我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它是一种机械式的物理系统。

其次,城市维护者的所有维护活动都是基于维护者对城市的有限认知活动,在座的可能会有一线做城市管理的人员,煤气哪会泄漏,我真的不知道,所以我一整天就在救火,一整天都手忙脚乱,因为作为城市的维护者我们对城市的认知是及其有限的,这就给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如果我们能够把城市改造成为具备全面自我感知能力并且能够在认知层面与维护者进行会话,把城市自身的状态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能够传递给我们的维护者,城市维护者的工作就会变的非常的轻松。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系统应该是这样一种智慧型的物理系统。

  为了发展成这样的智慧城市系统,我们需要智慧的设施,从我刚才的描述中大家粗略的可以分为五个基本部分:

第一,支持感觉单元向知觉单元归集感觉信号的神经末梢系统,大家做智慧城市时候经常说我要建物联网;第二,要支持知觉单元向记忆单元汇聚信息片段的神经网络系统,目前主要是移动互联网设施,这也给4G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三,支持信息片段在网格状记忆空间复制、存储、重现的中枢记忆系统,我们称之为数据管理设施,现在最普遍应用的就是数据云;第四,支持重现单元按照认知模式为认知单元组织数据的中枢认知系统,所谓组织数据,有单条数据组织,有直接展现的数据矩阵,也有数据矩阵归集分析之后的结果展示,我们称之为查询分析系统;第五,支持城市维护者与城市认知单元就城市认知进行交互的中枢语言设施,我们称之为交互代理设施,涉及到智慧城市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所有的应用形态都是在交互代理设施上展开的,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智慧的设施。

  基于这种理解,在我们拟定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标准的工作方案里,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

第一,编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的目的是要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从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这些种种的智慧服务中剥离出来,以便于实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集约共享,举个简单例子,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大家乍一听好象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的终端系统都是要涉及到视频的采集和传输,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作为视频采集和传输交换系统来建设的话,可能我们就会把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的发展纳入到同一个物理平台上去支持,使得基础设施利用率能够显著提高,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把智慧城市服务系统互联互通起来,使得我们智慧城市的服务系统延展和辐射能力大大加强,前段时间中组部建了一个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系统,当时大家觉得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好象没有太多事干,后来这个系统被复用成什么呢?

被复用成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科技知识以及接受科技专家指导的网络,如果我们紧就单向服务建设我们的智慧城市系统的话,可能对基础设施是一种浪费,如果集约化部署城市智慧设施,应该能够大大节约社会资源。

从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本身来说,如果我们在智慧城市服务中区分出城市物理系统的智慧和城市维护者的智慧,并且能够清晰的界定二者在认知层面上的会话模式及其会话边界,对于规范智慧城市的建设、支持智慧城市的科学发展应该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定义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应用服务的会话边界;二是定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内部的城市结构;三是定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面向城市社会服务的服务等级。

关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标准还在持续研究和编制过程中,业界有兴趣的机构可以和我们住房城乡建设部倪主任这边联系,可以参与到标准编制的活动中来。

  三、服务与服务能力

  首先,我们对比智慧城市与城市本身所能提供的服务,城市作为机械式人工物理系统,它主要是由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的,城市只能借助基础设施支持城市的栖居服务,换句话说,在衣食住行里主要支持住与行,而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型的人工物理系统,主要是由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智慧设施构成的,而这种智慧城市除了能够借助智慧化的基础设施支持更高效便利化的新兴服务以外,还能支持智慧化社会服务和智慧化生产服务。

智慧化栖居服务指的是什么呢?

通过发展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开发城市本体的感知记忆和认知交互能力,使得城市物理系统能够与城市维护者进行会话,向维护者主动报告自身的状态变化,并且能够主动提出改善服务和运维的策略建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供电供水、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的水平,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这是智慧化对人类栖居服务的贡献。

  智慧化社会服务,是指要借助智慧城市设施,扩大优质社会服务网络延展规模,比如我们现在要发展智慧医疗系统,我们要发展远程教育系统,都是借助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然后扩大我们优质的医疗服务、优质的教育服务的延展规模,对于社会的贡献与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服务机会在可得人群和可及空间局限,美国在做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时候,希拉里谈到了三性,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可及性、可信性,可得性是指要能够做的好,可及性是指要能够的着,现在我们的优质服务设施集中在城市中心,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在城市的边缘,许多人得不到优质服务的机会,因为他们在空间上离的太远了,我们建了很多社区医院,没有人去,其实在可得性和可信性上都存在问题,去了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说我就不相信你能解决问题,这样的设施建完以后就白费了,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可能能把城市中心优质的服务能够延展到城市边缘,提高城市均等化水平,增强区域内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智慧化生产服务,是指借助智慧城市设施,拓展纵向产业分工的网络扩散范围,现在发展制造业,说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其实本质上我们是在参与全球化的纵向产业分工,纵向产业分工实际上只有在信息化的时代才能够实现,因为在工业化时代需要在空间聚集形态下参与的大规模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现在可以沿着网络展开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或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社会化生产协作,这样一来我们就突破了财富机会的空间聚集和时间便利局限,据说最近的形势开始有所转变,很多沿海城市出现“用工荒”,很多劳动力资源愿意留在家乡本地参与社会化分工,当然,这也使得一些钱发达地区的经济能够慢慢的发展起来,在提高社会化生产协作规模集约度的同时,我们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服务模式的时空耦合度,根本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城市人口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二次转型,刚才我们讲城市人口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一次转型,那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空间聚集,主要原因是因为要参与财富机会,享有服务设施,如果我们的财富机会可以向远离城市的地方延展,那么我们人口聚集带来的问题就会得到疏解,组织结构太过集中之后,使得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显著下降,但社会组织结构能够沿着网络展开并且实现二次转型的时候,也许人民生活幸福感会有所提高。

  四、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发展方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讨论智慧城市发展指导意见时候有一个基本看法,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要分类具体指导,对于区域特大型城市,发展重点是要在发展和完善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城市智慧化生产协作网络的建设发展区域性的智慧电子商务、智慧节能物流、智慧虚拟企业和社区级智慧化生产协作站点,形成城市、乡镇一致均衡的生产协作环境,提高居民工作的便利性和自由度。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参与远程分工协作和进行远程办公,为什么对于区域特大城市需要这样做呢?

就是因为区域特大城市的集约度、空间密集度太高了,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不堪重负了,发展智慧城市时候给我们带来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契机。

对于地区大中型城市,地区大中型城市还处于持续发展和扩张过程中,主要是要通过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云化计算存储技术,发展由感知、汇聚、记忆、认知、交互等五大系统构成的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着力提升电力交通、供水供气、排污排污、垃圾处理、绿化园林、环境监测等城市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的鼓掌发展、问题分析的能力,城市发展进程中要使本来要产生的城市病在过程中得到遏制,以此提高城市栖居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对于县区及小型城市,重点通过发展城市智慧化社会服务站点,利用特大城市的智慧医疗辐射网络、远程教育辐射网络、智慧设施辐射网络发展城乡社区级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管环境,促进城市、乡镇间的社会服务设施供给的平衡,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换句话说,中小城市发展智慧城市要量力而行,不要动不动就建大规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络,关注重点要放在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感方面,这样我们投资的社会效益可能更大

  在发展智慧城市时候,我们强调四点:

第一,要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避免贪大求全、攀高求洋,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时候一定要务实,务实的判断我们这个城市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然后作出自己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第二,结合城市人口分布和总体规模,规划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感知布局、记忆规模和认知能力,避免频繁升级、重复建设,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智慧化服务规模很大,而我们一开始做了一些谨小慎微的缩减,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出现不断的重复施工;第三,结合城市财富储备和消费水平,规划城市智慧化社会服务的供给形式、规模布局和更新机制,避免孤立封闭、低端徘徊,不要小而全的发展智慧城市,我们要开放的利用附近特大中心城市的智慧设施的辐射能力来提高我们的城市社会服务水平;第四,结合城市的资源储备和产业规模,避免内部失调、结构失衡。

  四、贡献与核心价值

  智慧城市的第一大贡献在于它使得城市生活不再向空间聚集,使得财富机会不再相空间聚集而是沿网络扩散,从而降低了生产服务模式的时空耦合度;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把公共设施辐射延伸到周边乡镇,开放连接成区域网络,使得生活便利性能够沿网络展开,从而促进了城市、乡镇、乡村间的公共设施供给平衡;第二,城市效果因智慧提高,通过发展智慧城市,借助生产协作信息网络和智慧捷运物流网络,增强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协作的集约性,提高社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发展智慧城市,赋予城市物理系统以感知记忆和认知交互功能,使城市系统与运维人员能够高效互动,以此提高交通运输、供水供电、排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栖居资源的利用效果和服务水平,使得城市效果因为发展智慧城市而有所提高;第三,城市社会因智慧和谐,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化的产业结构网络,使得社区互助性事业逐步发展成为以公益服务为目的、具有容纳非正式就业功能的互助性企业,让互助企业成为抵御经济危机、吸纳临时就业的避风港。

建筑智慧城市的发展,如果能够构建起支持非正式就业的社区产业协作平台,对于社会和谐稳定是积极的贡献。

其次,通过发展智慧城市,城市能够在联邦模式下分布发展,我们的城市发展模式都是集中的圆心扩展式模式,但是西方很多城市发展采取联邦组织的模式,联邦组织的分布模式允许相对独立的城区以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风格满足区内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感情归属的需求,允许城市在分布式模式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布局,努力形成人居与自然在生态上的和谐,满足人在精神上对自然的回归。

如果我们不发展智慧城市,产业、财富机会以及公共设施的分享不能够分布出去的话,城市发展也很难采取联邦分布的模式去发展,也很难营造这样一个分布迥异的文化环境。

在我们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想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为我们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起来道路积极的贡献。

  我今天的讨论就这些,谢谢大家抽出这么多时间耐心听我发言,谢谢!

 主持人:

刚才张教授分别从智慧城市发展及其贡献五个方面针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如何进行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或者顶层设计进行了全新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考虑这些问题的全新思路,再次谢谢张教授!

下面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景贵飞副主任做《城市位置信息服务面向智慧型发展分析》的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景贵飞:

各位代表,非常感谢会议的邀请!

我向大家报告一下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过程当中科技部遥感中心在这方面的一些设想。

刚才张院长讲的高屋建瓴,很宏观,层次很高,科技部在智慧城市这块也做了一些工作,前几天也发布了白皮书,主要以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为主,作为我个人来说,从十几年前跟建设部的各位领导一起做数字城市,现在来说,数字城市应该很清晰了,运转的也非常好,后来又发展到无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