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802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docx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考真题

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解析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对;甲处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错;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

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

二、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8·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B.石炭系

C.二叠系D.第四系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

故选A。

第3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垂直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故选A。

三、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4~6题。

4.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5.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6.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 4.B 5.C 6.C

解析 第4题,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

山麓地带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

A选项,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错误。

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错误。

D选项中的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错误。

第5题,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

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A错;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B错、D错。

第6题,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A选项,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错误;B选项,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错误;D选项,盐碱化主要是蒸发旺盛导致的,故错误。

(2017·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7~8题。

7.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8.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主要受其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

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

故选C。

第8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故选B。

四、内外力共同作用地貌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9~11题。

9.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10.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1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 9.A 10.A 11.D

解析 第9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

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

第10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大。

故选A。

第11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13.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对;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错;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错;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错。

第13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对;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

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貌

(201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

深度增加。

原因:

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第

(1)题,该地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说明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

再结合图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或者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2)题,结合图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

第(3)题,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图可以看出8月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后泥沙容易淤积。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

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

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

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

A.1989年B.1991年

C.2000年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

A.流速增快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D.径流量变小

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答案 1.B 2.D 3.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河流两岸均受侵蚀作用,河道变宽,故选B。

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作用为主,A、B错;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

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

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地区流水作用强

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

A.冲积扇扇缘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D.山谷中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

而湿润地区河流流量更大,流水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地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

故选D。

第5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

冲积扇的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

故选A。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6~8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是(  )

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6.C 7.A 8.B

解析 第6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

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更近,且外侧为粗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水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

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

第8题,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

故选B。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通州区模拟)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第四届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

图中(  )

A.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B.彩色丘陵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因对流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D.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A错误;据图可知,彩色丘陵区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部位,B错误;甘肃省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少,C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砂岩、砾岩等,按成因均属于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主要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2019·湖北荆州期末)某科考队沿下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2~3题。

观测点海拔(米)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

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

2.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

A.储水构造B.储油构造

C.铁矿带D.储气构造

3.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答案 2.A 3.C

解析 第2题,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水会往低处流,因此会流到向斜的凹槽构造,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不透水,所以说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A对;油气主要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B、C、D错。

第3题,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岩层上拱,B、D错;乙处为谷地,A错,故选C。

(2019·安徽马鞍山模拟)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

下面左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右图为“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

据此完成4~6题。

4.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是(  )

A.流量减少B.汛期变长

C.流程变短D.泥沙增加

5.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

A.褶皱—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断裂—褶皱—隆升—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

D.褶皱—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6.Q1至Q4沉积层形成时期Z地河段水流速度最缓的为(  )

A.Q1B.Q2C.Q3D.Q4

答案 4.D 5.A 6.B

解析 第4题,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加大,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冲积扇发育,泥沙含量增加,汛期和流程变化不大,D正确。

第5题,山前断裂带南北两侧均有褶皱,故先出现褶皱后有断裂,山前断裂为冲积扇发育的地点,故下陷后沉积,A正确。

第6题,水流速度越缓,沉积物颗粒越小,黏土颗粒最小,因此Q2水流速度最缓,B正确。

(2019·湖北沙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

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

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

据此完成7~8题。

7.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  )

A.盐渍化显著B.地表湿度大

C.植被发育差D.风力作用强

8.剖面地层分布反映古气候(  )

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

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根据题意可知,钠元素易淋溶迁移,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古土壤层形成时地表比较湿润,古土壤层中的钠元素淋溶迁移,B正确;盐渍化显著,土层中的钠元素含量应该比较高,A错误;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发育差,水在地表就会快速汇集流走,钠元素不易被淋溶,土层中钠元素含量高,C错误;风力作用强,水分蒸发快,钠元素会留在土层中,含量高,D错误。

第8题,据图文可知,剖面内有多个土层更替,表明古气候不稳定,C、D错误;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并且黄土层较厚,说明气候干旱期较长,A正确,B错误。

(2019·唐山模拟)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的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

A.植物分布更连续B.地表形态趋平缓

C.土壤表层被切割D.径流流动遭阻隔

10.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排除水分B.连续输入养分

C.调节温度D.可增加碳来源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表岩体起伏不平,土壤被岩体切割成斑块状,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上,分布较为分散,因岩层中有岩隙及通道,地下径流流动不受阻碍,故排除A、B、D,选C。

第10题,由材料知,出露岩石可向斑块土壤分配降水,A错误;出露岩石向土壤分配的养分受降水影响,不具备连续性,B错误;岩石对土壤温度调节较弱,C错误;由材料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出露岩石为石灰岩,与降水发生反应形成可溶性物质融入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碳来源,D正确。

(2019·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形成于断层发生之后

B.甲处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塑造

C.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D.自西向东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花岗岩发生了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甲处地表形态为山前冲积扇,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即外力作用塑造;乙处的物质为花岗岩,是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结合指向标可知,自西向东,河流流速逐渐减慢,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故选D。

(2019·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

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冰岛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13.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14.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答案 12.D 13.A 14.B

解析 第12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对,A、B、C错。

第13题,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现在的气温较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欧洲现代海岸线向陆地推进,B、D错。

海水进入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中,海岸线更加曲折,A对,C错。

故选A。

第14题,阿尔卑斯山上的角峰先是由于板块碰撞,岩层褶皱隆起抬升,形成山脉,然后受冰川侵蚀形成的,B对,A、C、D错。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

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6CO2+6H2O

C6H12O6+6O2

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CO2+CaCO3↓+H2OCa2++2HCO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

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淀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我国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

试分析原因。

(4)与我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试说明原因。

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

而我国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长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解析 

(1)由材料二可知,钙华的沉积与溶解与CO2含量的多少有关;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由材料一可知,钙华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石灰岩、水分与CO2、植物作用、低温。

结合横断山区的实际情况作答即可。

(3)我国华南地区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由于流水溶蚀长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横断山区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因而难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横断山区地处板块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