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717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docx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

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

  关键字:

职业教育试论源泉思想现代早期实践

  摘要:

通过历史的考察,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发展的演变过程。

其中,大致可概括为五条线索:

一是作为富国强兵途径的职业教育;二是作为改造传统教育策略的职业教育;三是作为学徒制替代品的职业教育;四是作为扶贫济困手段的职业教育;五是作为社会主义者实践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生/线索

  学术界一般认为,18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学徒制度的崩溃,职业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

19世纪后半叶,以技术教育为目的的职业学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轨。

通过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则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这期间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发展的演变过程。

大致有五条线索:

  一、作为富国强兵途径的职业教育

  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在16—17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确立市场经济制度前的历史时期。

其特征是以积累货币财富为国家目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强力干预和介入。

重商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重商主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由国家来支持和管理教育事业,培养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正如法国技术教育史学家阿兹所指出的:

“整个17世纪,所有建立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努力都是以重商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加强国家的军事和航海力量,提高机器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以占领国内外市场,成为政治家们不变的目标。

除非你抓住了这一点,否则你不可能理解为什么会大兴职业技术教育。

[1]

  自路易十四以后,法国专制王朝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培养制造业工人成为当务之急,一批职业学校随之出现。

继1669年建立炮兵技术学校,1715年以后又陆续建立了一批同类学校,如巴黎军官学校、海军造船学校、海军士官学校、梅齐埃尔工兵学校等。

其后还有1716年建立的路桥学校,主要提供建筑、数学、物理和化学教育。

1749年成立的皇家工程学校,提供为期2年的土木工程教育。

1767年10月,巴黎皇家绘图学校成立,首批招收1500名学生。

为了鼓励开发矿藏,大革命前不久,政府还授权建立一所采矿学校,提供为期3年的化学、矿物学、金属、物理、输水和矿井通风等课程。

到了18世纪中叶,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教育世俗化的呼声日盛。

主张打破教会对学校事业的垄断,将教育的管理权收归国家,建立国家的教育制度。

同时要求转变教育的社会职能,要求学校应为社会、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革命者夺取政权后不久就开始考虑建立新型教育问题,但由于内外形势而无法着手。

1794年下半年,政权稳定后,改革和发展教育再次提到议事日程。

首先是在法国各地创建了一系列由政府各部门分别设置和管理的专门学院,有军事学院、炮兵学院、兽医学院、行政学院、矿业学院、农业学院、语言学院和商业学院等。

这些专门学院的建立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

1794年创立的巴黎多科技术学院最具代表性。

该校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之中,是一所培养道桥技术人才和工兵炮兵军官的学校。

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法国很相似,18世纪初俄国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彼得一世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和控制,推行大众化教育,特别是兴办了一批专门学校,培养当时所需学者和人才。

1701年1月10日,彼得一世颁布开办莫斯科炮兵学校的命令。

当年招生250名,次年在校学生达300名,多以贵族子弟居多,学制4年。

合格者去部队工作,差等生勒令退学到炮兵工厂当一般工人。

1701年1月14日,彼得一世建立了莫斯科数学与航海学校,校内分为数学班和航海班。

  二、作为改造传统教育的职业教育

  从世界教育发展轨迹看,11世纪,西方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出现,大学最早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场所,主要招收和选拔从事专门职业的人。

作为大学的预科,英国的中等教育机构起源于13、14世纪由天主教会和传教士建立的文法中学,主要招收富家子弟,学习拉丁语、文法、修辞等科目。

与英国的公学一样,法国的国立中学、德国的文科中学,都以追求学术为方向,强调天才选拔和理智培养,把升学准备作为主旨。

  对于传统教育的单一功能,许多教育家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教育见解。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把人的智力发展分成幼年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四个时期,并分别配合以母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

除大学外,其他三种学校均包含有部分职业教育课程。

在拉丁语学校中也设有同国语学校大体类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644年,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弥尔顿写了《论教育》一书,对封建经院教育展开批判。

他主张推行一种自然科学兼具文科性质的学校,称之为“阿卡德米学园”。

在这种“学园”里,学生首先学习拉丁语和英语,继而学习数学、地理、航海、工程、动物学、植物学、解剖学。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对传统教育给予猛烈抨击。

他在《爱弥尔》一书中,详尽地描绘了爱弥尔学习农业和木工的画面。

但卢梭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对普通教育来说具有从属的性质。

学习手工业技艺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工匠,而且把它作为一种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手段,强调“自然人”不仅要有调和发达的身心,而且还要具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2]卢梭通过手工劳动培养“自然人”的思想,由德国的泛爱派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

泛爱学校中的学生,每天下午要用1—3个小时由师傅和工匠指导,使用锤、火钳、凿子和锯等工具从事各种手工作业。

在工场手工业开始走向机械大工业过渡时期,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阐述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亚当·斯密极力抨击英国的古典教育传统,认为让儿童用许多时间去学习拉丁语是毫无意义的,应该向儿童传授机械的工艺原理。

18世纪末,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大力提倡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对当时为特权阶层设立的学校具有巨大的冲击力。

  上述极有价值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刚出现时,由于经济生活并未达到真正需要的地步,自然引不起官方重视,然而,一旦有了社会需要,这些思想就会焕发出活力。

早在17世纪初,法国和意大利就已出现具有实科性质的中等学校。

受法国巴黎、苏默尔、奥尔良等城市的学校启发,17世纪70年代以后,弥尔顿倡导的“阿卡德米”开始在英国兴办。

18世纪之初,由于受到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影响,发展为具有实科性质的中等学校。

这种学校注重现代科学,接近生活实际,入学者以中层社会的平民子弟居多。

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当时远不及文法中学。

到18世纪后半叶,“阿卡德米”逐渐消失。

  德国是对传统中等教育进行改造较早的国家。

1708年,为培养工商业和交通事业发展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席姆勒在哈勒城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教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绘画和制图等实用科目。

大约半个世纪后,黑克尔在柏林创办了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经济·数学实科学校”。

该校兼具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主要教学科目除语言、数学、历史、地理外,还有测量、建筑、工场手工业、机械、经济、商业等。

学校深受民众欢迎,后经推广,许多城镇也建立了类似的实科学校。

实科中学兼顾升学和就业,打破了古典文科中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此,德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评论说,最初的实科学校也是头一批特殊的中学。

里面讲授的内容针对现实世界,针对事物和讨论这些事物的,取代了在此之前一直唯我独尊的纯文学的教学。

他还引用17世纪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的话:

“德国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偏好。

……处理现实的学问几乎无一例外地肇始于德国。

”涂尔干对德国的中等教育改革十分赞赏,感叹“法国比德国整整落后一百年。

”[3]

  美国堪称改革中等教育的典范。

殖民时期的拉丁语法学校是大学的附庸。

1635年创办于波士顿的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是美国最早创办的中等学校,完全是参照英国的模本实施的。

学生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课程注重古典语。

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文实学校,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学科相合、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培养目标的中等学校。

这类学校由于切合实业发展的需要,各地纷纷效法建立。

1820年以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文实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

南北战争后,公立中学逐渐成为美国中学的主要类型。

公立中学标榜以就业准备为办学宗旨。

1833年波士顿市发布地方法规,强调公立中学是为无意升人大学的青年提供的教育。

  从前工商业者只在行会内通过艺徒制度进行技术学习,而实科学校却通过学校进行专门的技术教育,开创了学校职业教育的先河。

  三、作为学徒制度替代品的职业教育

  学徒制作为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以口传身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是手工业生产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形态。

学徒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

当时在行会组织中普遍沿袭的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的做法,就是近代职业教育的一种雏形[4]。

在工业化之前的漫长年代里,由于个体劳动方式和生产经营的狭隘性、专业性和世袭性,劳动力的培养仍然是在生产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或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

因此,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在历史上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这种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劳动力的形式,随着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也必然面临困境,这就要求后备劳动力的培养方式由过去那种在生产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转换成另外一种集中培训的方式,即把教育培训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举办集中的全日制培训形式的技术学校。

  受培根新哲学思想的影响,1647年英国医学家、经济学家培蒂提出建立“语言工场”和“实业专门学校”的主张。

前者招收7岁以上的所有阶层的儿童,兼顾初等普通教育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后者是更高一级的教育,它把理论学习、职业指导和机械加工实习结合起来。

培蒂提出,教育要服务于个人未来的职业和机械技术、制造业的进步,并建议把学徒制原来要花7年才能完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缩短为3年。

他提出了学校改造计划,建议将初等学校改为劳动学校,以便儿童都能进入学校学习木工、教学仪器制作、雕刻、园艺等;将中等学校建成机械中学,来自各阶层的学生除学习理论知识外,都要学习施工、制钟表、造船等。

贝勒斯是英国最早建立工业学校的倡导者。

他在《关于创办一所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

必须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劳动能致富,不工作者不得食。

他敏锐地意识到时代的需要,提出创办工业学校的主张。

在他看来,“工业学校应使富人有利可图,使穷人能过上一种丰衣足食的生活,使青年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5]但这些有价值的教育主张没有得到推行。

  英国学校职业教育的起步并不算晚。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以传授现代生产技术原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19世纪初出现的面向工人的技工讲习所标志着英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

但很多技工讲习所由于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它们的初衷,繁荣期倏忽即逝。

约翰·斯考特·拉塞尔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工程师。

1869年3月,拉塞尔以《要对英国人进行系统的技术教育》为题上书女王。

在长达436页的报告中,他提出了以学校职业教育逐步取代旧的学徒制、在英国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遗憾的是他的建议并未受到最高决策层的重视。

  任何一种思想只有当它完全、彻底地被领略过,当它以真实的、顺应时代要求的形式而经得起现实考验时,才具有生命力[6]。

早在1674年,德国教育家伯查就主张建立机械技术学校,培养手工业劳动者。

19世纪初,普鲁士就开始了学校职业教育的实践。

1818年至1845年,博依特任商工局局长。

他建议在普鲁士的25个行政区各设一所工业学校,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中央工业学校,以形成工业学校网。

到1835年底,普鲁士25个管辖区已设立了20所地方工业学校。

几乎是同一时期,在德国的另一邦国萨克森一魏玛大公国,学徒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探索也在进行。

1821年的法律中规定:

师傅要严格认真地教授学徒学会一种手工业技艺,同时,又要督促学徒到绘图学校、星期日学校或专门的手工业学校中求学。

学校里的课程则按规定既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

这种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相互结合,实际上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7]

  法国将徒工训练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实践始于19世纪20年代。

在建立了拉马蒂尼埃职业学校和中央工业学校后,徒工训练学校在一些城市相继开办,成为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重要基地。

徒工训练学校是附设有实习场地能够进行技术训练的学校。

当初作为弥补大革命后学徒制急剧崩溃所造成的技术训练薄弱的措施而建立的。

如巴黎印刷厂招收12—15岁的徒工,在4年期间一边接受学校教育——掌握印刷技术所必需的语言、历史、地理等知识,一边在工长或老工人的指导下,在现场进行实际训练。

根据1865年技术委员会报告,1872年巴黎市创立了迪德尔徒工训练学校,成为法国徒工训练学校制度化的开端。

1879年,政府成立了以考本为委员长的技术教育委员会,提出了设立徒弟学校或职业学校的议案。

1880年,《徒工手工学校法》颁布。

该法规定:

徒工手工学校属国立初等学校;学校由教育和农商两大臣双重监督管理,能够同时得到教育部和农业商业部预算的补助金。

徒工手工学校取得与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同等地位。

但由于教育部和农商部的矛盾,法律未能得以很好实施,徒工学校也未能取得与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同等地位。

  英国延续了几百年的学徒制职业教育也在缓慢的变革。

到20世纪初,设立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学徒制的替代的主张开始变为现实。

初级技术学校、商业学校和中心学校开始建立。

1905年和1913年《技术学校条例》颁行后,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被社会承认并得到初步发展。

  四、作为扶贫济困手段的职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自创立伊始就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是少数权贵的御用品,东西方国家皆然。

东方文明古国印度和埃及,都是很早创立学校的国家。

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只有统治者,即婆罗门和刹蒂利两个种姓的人,才有权学习《吠陀经》;从事农工商业的吠舍种姓的人和仅高于奴隶的首陀罗种姓的人,都无学习的权利。

古埃及由寺庙掌管最早的学校教育,并非为一般平民开设,只供特权阶层独享。

中世纪以来,文法中学也是主要为上流社会子女升学服务,课程体系被古典式大学所支配。

实际上,美国于18世纪建立号称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后,许多州在法令上依然规定黑人不得学习文化知识,违者被治罪,教者被判刑。

  但面向贫民子女的初等教育也在曲折成长。

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和慈善组织,倡导了专门服务于贫困儿童的教育运动。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1696年5月,洛克应邀参加英国政府“竞赛和殖民地委员会”的工作并担任委员。

1697年他为该委员会拟定了《贫穷儿童学校计划》。

他建议:

每个教区建立一所劳动学校,强迫领取救济金的贫困家庭把13—14岁的儿童送入学校,儿童一律参加劳动,通过劳动来抵偿自己的生活开支;教区的手工匠人可以根据需要从劳动学校中选雇学徒;对于那些在14岁以前没有被雇走的儿童则通过订立契约,交给该区拥有大量土地的绅士、地主和农民,收为学徒到23岁为止[5]可见,所谓劳动学校实际上是劳动力的训练所。

  洛克提出的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慈善学校的举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革命在造就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贫民。

这些贫民温饱不继,更谈不上为子女提供教育。

17世纪后期,英国国教会“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海外福音宣传会”两个宗教团体在本地区建立了一些慈善学校。

这些学校招收贫家儿童,办学经费由教会资助,向学生传授纺织、缝纫、编织、修补、园艺、耕种等技术,旨在使学生学到简单的劳动技能。

其中最早的一所是建于1687年的“石港学校”。

进入18世纪以后,为适应贫困儿童的生活需要,办学者强调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把教育作为济贫的手段。

这类学校虽然被总称为慈善学校,但具体说来各种学校又有不同的名称,如乞儿学校、工读学校以及用于收管犯罪少年的感化学校等。

在国家尚未建立初等教育制度前,贫困儿童主要在慈善学校接受教育。

19世纪初,这类学校有了很大发展。

仅伦敦一地,此类学校就达到近200所,入学儿童达2.3万人。

这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突破了原来狭隘的教育目的,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力求使学生获得经济自立,做好就业准备,这样就具有真正的职业教育含义。

  德国“补习学校”也属于慈善学校,其起源可追溯至17、18世纪宗教改革时代的星期日学校。

为了推动其发展,1848年国家决定每年对星期日工业学校补助办学经费。

1853年后,星期日学校逐步演变为手工业者开设工业补习学校。

自1870年起,政府开始考虑实施强制职业教育问题。

1880年,德国工程师和教育家吕克林发表了名为《现代手工业》的论文,1888年又发表了一篇名为《民众工艺技术学校》的论文。

他认为,民众工艺技术学校应有助于振兴中小手工企业,它应是一种“职业学校”,一种“振兴我们中小手工企业”的义务教育学校[8]1887年5月4日商工部制定法律:

在西普鲁士州,波森州2000人以上的地区,必须设立补习学校;小市镇村应和工业企业团体共同设立,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进补习学校的义务。

1891年6月7日修改帝国工业规则,规定18岁以下的徒弟和职工必须到补习学校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否则予以处罚。

这为后来形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作为社会主义者实践的职业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早期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就在他的《乌托邦》中谈到职业教育,并把它作为建设理想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首先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欧文所说的劳动不是卢梭或裴斯泰洛齐所说的手工劳动,而是以科学技术指导为基础的大工业劳动。

他曾在英国苏格兰进行长达30年的社会和教育改革实验,从此声名远扬。

他崇尚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的教育理想和实践。

其本人也曾与两位教育家有过交往。

1825年,他在美国新哈莫尼试办共产主义新村,其中建立的工业学校,“学生先以训练,其后出卖产品来自力更生,有时教以剥制术、木工、铁工,做家具、制鞋、耕稼、烹饪、家计及制女帽”,此外还有一所“孤儿手工训练学校”,收容12岁左右的孤儿,教其有用的知识及技术[9]尽管管到1827年5月,他的实验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文的教育实验予以高度评价。

认为旧的分工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妨碍学徒获得牢固的业务知识。

马克思说:

“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萌芽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工厂制度中实行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

马克思很重视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认为它们都是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变革过程的要素。

在这种学校里,工人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实际操作的教育。

“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

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

”》。

恩格斯也说:

“如果技术教育能够一方面设法至少使那些最富有生命力的最普遍的工业部门的经营比较合理,另一方面又对儿童事先进行普通技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到其他工业部门,那么,技术教育也许就能够最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拟定了无产阶级国家应该采取的教育的基本措施:

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一百多年后,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俄国得以实现。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教育史的发展轨迹。

建国初期的苏维埃教育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有知识的专业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

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教育问题立即被列入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经过数月的争论和反复修改,1918年10月16日,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条例——《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的基本原则》颁布,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学校勾画了第一个蓝图。

  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当前,就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其与外部的关系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且未能形成一致的意见。

研究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是从理论到理论或是从概念到概念,还是从历史到现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历史是认识现实的一把钥匙,许多现实职业教育问题,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

通过对职业育发生、发展过程的史料的分析和整理,了解其过去,可以认识其现在、预测其未来,发

  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从上述五条职业教育发展的线索看,职业教育的多样化特征与生俱来。

现代职业教育也并非只是由学徒制演变而来,而是由多条线索演进的结果。

职业教育并非一个源头,而是多源共生;不同的源头,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当然其中也有交汇。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本质特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朱旭东校.教育与国家形成:

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膝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王承绪,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5]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6][德]乔治·凯兴斯泰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9]林主体.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06.当代职教追溯及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