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541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docx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12.8亿。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F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

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

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

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

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

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

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

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

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

(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

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

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

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

(1)空间上相互毗邻;

(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2019万。

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

5.黄河中游地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总面积160万平方

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

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

2001年总人口23085万。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总面积134

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

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二、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比较

比较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

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大区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

(1)从地域

面积上看,大西北地区最大,地域3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大陆)的41.42%;东部沿海地区最小,地域21万平方公里,占2.14%。

(2)从人口规模上看,西南地区人口最多,2001年,人口24611万,占全国的19.28%;大西北地区人口最少,人口5800万,占4.54%。

(3)从人口密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2001

年,人口密度为660人/平方公里;大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

平方公里。

前者为后者的44倍。

表1各大区基本情况

旨积(万平方公里)

占全園俠)

人口(万人)

占至国5'

东北

79

10(59(5

3.3B

北部沿海

37

3.83

18127

14.20

东部沿海

21

2.14

13502

1064

南部沿海

33

3.48

1201P

9.42

黄河中游

1^0

1LS7

13353

14.7S

长江中游

7.C8

23035

18.09

西南

134

门亦

24611

19J8

大西北

39K

41.42

5800

4.54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2》。

下同

(二)经济总量与结构

1.经济总量

从表2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年,GDP2121亿元,占全国的19.87%;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乙元,占3.09%。

前者为后者的6.4倍。

(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西南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元。

前者是后者的3.3倍。

(3)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地区,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的也有4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

2001年,东部沿

海地区人均GDPS出北部沿海地区的43.68%。

各大区经济总量

GDP(亿元)

占全国(%)

人均GDP(元)

东北

10S27

9.95

9P35

北部沿海

15702

18.45

1^69

东部沿海

21211

1DS7

15(517

南部沿海

15447

14.47

12S52

黄河中游

10S10

10.13

5731

长江中游

14111

6113

西南

11562

1033

4693

玄西北

3296

3.09

5683

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

表3和表4报告了各大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况。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

(1)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GDP的22.1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GDP的50.55%和40.66%。

(2)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62.75%;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2.05%;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3.16%。

(3)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相应地区的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

其中,有5个地区

接近或超过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

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达52.1%;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26.8%。

前者比后者高25.3个百分点。

(5)各大区城市化任务相当艰巨。

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过50%勺只有3个地区,分别是东北、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

除此之外,所有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在40鸠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30%

表3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2001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

东北

12.S2

500(5

3711

北部沿海

12.41

47,49

40.10

东部沿海

5055

405(5

南部沿海

12.02

47.C3

4035

黄河中游

18.98

4(5.44

34.59

长江中游

19.66

43.Id

37J8

西南

22Id

35.59

33.25

1E.9S

4278

38.25

表4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2001年)

就业结构

城市化水平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北

44.80

22.03

33.16

52.1

北部沿海

4ZOO

25.83

27J7

38.5

东部沿海

36.30

32.05

31.^4

49.5

南郁沿海

■4277

2571

31.52

50.2

黄河中游

58.45

1S54

23.02

25.4

炖中游

55,78

15J6

28.46

31.6

西南

C2.75

11.98

25.27

M3

犬西北

59.01

13.57

27.42

28.7

(三)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设施

从表5可以看出,

(1)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25公里;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2公里/千平方公里。

(2)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536公里;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400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

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48公里/千平方公里。

(3)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177公里;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

(4)综合起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条件最好;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也相当不错;而大西北地区交通条件最差。

表5各大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公里/千平方公里,2001年)

铁路

内河航运

东北

16

189

10

北部沿海

25

42S

8

东部沿海

12

520

177

南部沿海

10

髡6

53

黄河中游

10

151

3

长江中布

14

410

42

西南

7

293

14

大西北

2

48

1

2.城市基础设施

从表6可以看出,

(1)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63.99%的水平;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45.44%。

(2)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60%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仅为38.91%、35.95%、27.95%和16.79%。

(3)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负荷较轻;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

(4)总的来看,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都不充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表6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2001年)

自来水使用人

口匕匕重(%)

操气、天然气、石油气使用人口比重

(%)

工业底水处理设备负

荷(万吨/査)

工业债气处理设留负荷(它标准鼻方来/

S)

东北

昭別

43,34

47

L1P1P

北補沿海

6326

4618

32

12750

东部沿海

51.72

5(590

45

14843

甫部沿海

47.43

464S

18

0.8572

黄河中游

5166

27.55

24

11405

长江中游

52.73

38.91

42

11153

西兩

45.44

16.79

33

11264

大西北

63.9P

35.95

33

1414S

(四)对外开放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

(1)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

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

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进出口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0.42%,进口占41.80%,出口占38.90%,实际利用外资占37.3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35.19%;进出口依存度为110.44%,进口依存度为59.63%,出口依存度为50.80%,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4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32%。

(2)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

(3)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

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

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

的比重仅为0.8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1%,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

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7.36%,进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103.08、55.64和47.43个百分点。

表7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萍出□占令国的比国

进口占全国的比車

出口占全画的比重

实际利用外遥占全国附踵

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

东北

"2

5.43

5.S2

£.61

北部沿海

1549

14.55

18.60

15.75

1Z45

东部沿海

29.84

30.25

39.38

27.77

2B.34

南部沿海

40.42

4180

38.P0

37.30

3515)

量河中而

2.53

L96

238

2.48

长江中游

246

2.55

2.35

I5.H

5,沙

西南

208

2.20

LP4

2.73

2S4

犬西北

0.84

0.67

1.02

1131

0.32

表8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进出口依存度

诳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

实际利用外邂占固定资产投遥的l±S

外国直接投费占固定赍产投资的比重

东北

2232

11.2d

1L06

?

78

?

73

北部沿海

35.32

1I5.2S

b.ol

L075

10.74

东部沿海

59.37

3143

77.5M

Lti.36

1(5.3(5

南部沿海

110.44

5Q63

5130

33.48

303^

黄河中游

概3

5.16

3,157

3.17

3,17

长江中游

7.35

3.99

3.37

6.69

6.16

西南

7.53

4.30

3.39

2.P8

2亦

大西北

10.75

4.50

6.25

1139

0.8P

(五)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

1.市场规模

从表9可以看出,

(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

的市场。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6亿元,占全国的18.72%.

(2)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

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

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

(3)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

2001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98.9万,占全国的

20.51%。

(4)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

2001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占全国的2.7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15.5万,占全国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1/6。

2.居民购买能力

从表10可以看出,

(1)就城镇居民购买能力而言,南部沿海地区最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黄河中游地区最弱。

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城镇人

均可支配收入9510.5元,人均消费支出7255.9元;黄河中游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364.7元,人均消费支出4225.5元,分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56.41%和58.24%。

(2)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303.5元,人均消费支出3032.5元;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604.1元,人均消费支出1243.0元,分别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37.27%和40.99%。

(3)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大于城镇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

2001年,八个地区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方差为0.6158,小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9592的均方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均方差为0.5530,小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8916的均方差。

表9各大区市场规模(2001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限颔以上批发零售鏡易、暮饮业从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

限额以上批炭零售贸易*餐恢业从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

东北

4143

441374

11.02

9.15

北部沿海

703&

933495

18.72

20.51

东部沿海

728(5

913982

19.38

10.94

南部沿海

62U2

581570

16.50

12.05

黄河中游

3862

(S21597

10.27

12.88

长江中游

5392

595500

14.34

12.34

西南

4349

526506

11.57

10^1

大西北

1040

155301

277

3.n

表10各大区居民购买能力(元,2001年)

城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純收A

城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

东北

5549.P

2364.5

4410.0

1CS90J

北部沿海

71330

2963.0

5343.0

1653.1

东部沿海

P07P.D

4303.5

(5306.5

3032.5

南部沿海

P51C.5

3556.2

7255P

血&9

量河中而

53647

1939.8

42255

13638

长江中游

血54

22242

4772.9

询4<5

西南

&4D1.2

1硼卫

51474

14153

犬西北

58811

1604.1

4GPP.1

1243.0

3.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已基本上实现小康。

在城镇,彩色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各地区差别不甚明显。

在农村,一些传统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

为扼要反映各大区在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上的差异,本报告选择城镇家庭电脑拥有量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农村家庭彩电拥有量和摩托车拥有量等项指标进行了比较。

见表11。

表中可见,

(1)南部沿海地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高。

2001

年,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27.5台,拥有移动电话76.4部;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76.9台,拥有摩托车57.4部。

(2)总体上看,沿海三大区城乡家庭拥有典型耐用消费品的水平高于其他地区。

就城镇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北部沿海地区。

就农村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难分高下。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彩电的水平高于北部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北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的水平又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3)就城镇家庭而言,典型耐

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大西北地区。

2001年,大西北地区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7.1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20.4台;拥有移动电话24.4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52部。

(4)就农村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

2001

年,西南地区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37.7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39.2台;拥有摩托车10.9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46.5部。

表11各大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台或部/百户,2001年)

城瓯寨庭拥有电脑

城頭家庭拥有移动

电话

衣村寨庭拥有彩电

农封家庭拥有摩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