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5年4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ué)起霎(shà)时编纂(zuǎn)安步当(dānɡ)车
B.瘦削(xuē)叱咤(zhà)忖度(duó)正襟(jīn)危坐
C.臧否(pǐ)躯壳(qiào)殷(yīn)红风驰电掣(chè)
D.剽(biāo)悍蜷(quán)曲翘(qiáo)首力能扛(ɡānɡ)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谜团不记前嫌原形毕露
B.赝品销赃沸反盈天雕梁画栋
C.青睐崩盘骄生惯养钟鸣鼎食
D.缱绻蜂涌衔冤负屈锚铢必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得武当,只见小小的殿宇,的院子里分散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光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的日影。
②鉴于露天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引发的交通事故,2015年2月,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5月起全省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此举借鉴荆州“禁烧”的成功经验,百姓呼声打造“湖北蓝”。
A.宁静稀朗惨不忍睹响应
B.肃静稀疏惨绝人寰响应
C.肃静稀朗惨绝人寰顺应
D.宁静稀疏惨不忍睹顺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做出“改正会风,削减会山”的表态,但记者查阅后发现,一些部门的会议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扬”。
B.我国最近公布的一批日本侵华历史档案,包括书证、图片和战犯供状的视频,通过媒体传播,有的对日本战争罪行痛斥批判,也有的静观不语,但不论何种反应,都承认那就是事实。
C.《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颇为亲切地规劝年轻人“别熬夜”,主要是告诫他们,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作息习惯。
D.按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草案)规定,我省拟在孔子诞辰日(每年9月28日)开展全民阅读专项活动,与世界读书日一起,成为我省第二个全民阅读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是在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孟子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C.《家》中写学生与军人的冲突风潮平息后,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每日只能看报纸消磨时间,但他不敢反抗祖卫的命令,还是呆在家里。
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泰戈尔笔下的素芭,是一个勤劳善良、聪颖的姑娘,她不会说话,却善于用眼睛与大自然、与人、与动物进行交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其“好辩”固然出于“圣人之徒”之身份自觉与“欲正人心,息邪说,诅诐行,放淫辞”的考虑,但对于论辩本身而言,“初衷”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方法”的得当。
那么,孟子除了是一个“喜好”论辩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善于”辩论、“长干”说服的人?
换句话说,在与他人争辩时,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如果不是,那么能否说孟子是一个擅长诡辩、狡辩,或者惯以气势压人的论辩者?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以上问题或许多余;即便孟子之后的读者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但倘若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历史有些了解,恐怕这些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
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以及《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首先,从《孟子》诠释史来看,其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
《汉书·艺文志》置《孟子》于“诸子略”之中,说明它最初仅是一部子书,虽然汉人那里有可能已被用作辅助儒家“五经”的“传”,但毕竟还没有取得“经典”的地位。
到中唐时,韩愈在《原道》等著作中多有推崇,《孟子》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五代蜀主孟昶命人刻儒家“十一经”,包括《孟子》在内,则是《孟子》首次跻身诸经之列。
之后,发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进一步推崇孟子,至南宋朱熹将《孟子》编入“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获得最终确立。
简而言之,今人是将《孟子》视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待的,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这部“经书”,这种与信仰过度纠缠的心境当然利于开显《孟子》的“隐晦言说”,但也易于遮蔽《孟子》文本具有的某些瑕疵。
其次,《孟子》一书编撰者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历史与记忆的回溯往往也是一种“过滤”和“重构”,记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
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孟子》一书中呈现出来的告子言论总是极为简约的,只是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能,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因为缺乏除《孟子》之外其他文本的支撑,而处于历史的晦暗之中。
因此,后人对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对话者)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
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每一场孟、告论辩,都是以告子一些极为简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作为收煞,不过,倘若那些论辩果真发生过,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
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呢?
与国内学界不同,海外汉学界的《孟子》研究和理解在接受语境上更少传统经典诠释的牵绊;在面对《孟子》文本时,西方学者更能从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考究每一场论辩的推进过程。
尤有进者,在西方逻辑学、修辞学、语义学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往往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事实上,自西方学院派汉学奠基伊始,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多有论列。
笔者的意图并非在引西学之长,济国学之缺,而是期望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国人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由此加强与国际学界交流、对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对自身哲学、思想和学术的建构与创新发挥镜鉴和启示之功。
(本文有删改)
6.关于“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边”原因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孟子除了是一个“喜好”论辩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辩论、“长于”说服、讲逻辑的人。
B.《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和《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会让并非出于儒学阵营、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偏向孟子这一边。
C.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孟子》,而完全遮蔽《孟子》文本的瑕疵。
D.《孟子》一书的编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决定了读者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它最初是一部子书,在受到韩愈、孟昶、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推祟之后才逐渐确立“经典”地位。
B.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告子言论在《孟子》中只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能,只有极为简约的呈现,读者不清楚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
C.《孟子》中记载的每一场论辩,都是以孟子的论辩对手的一些极为简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结束。
D.相较国内学界,西方学者更能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考究《孟子》中论辩的推进过程,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论辩而言,“初衷”的正当比“方法”的得当重要。
也就是说,只要具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辩论可以不讲逻辑。
B.儒学阵营的学者笃信孟子学说,认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
其它阵营的学者则认为孟子擅长诡辩、狡辩,惯以气势压人。
C.后人对孟子与告子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我们如能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就会发现告子并非被驳倒而哑口无言。
D.作者介绍西方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的论列,能丰富国人对于《孟子》的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访徐福墓记
黎庶昌①
纪伊,日本南海也。
斗入海中,号为多佳山水处;与大和国中隔大山;纪伊在其南,大和在其北。
大和者,神武天皇始都之橿原也。
由大和出纪伊,多险绝难行,非五七日不至;而海道一日夜可达。
纪伊有那智瀑,高百余丈;自海中望之,如白霓下垂,以此名尤著。
其地今属和歌山县牟娄郡;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云。
熊野三山:
曰那智,曰本宫,曰新宫;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余以七月二十四日,自神户乘商船抵三轮崎登岸,入山行十余里至其地。
新宫人士导而前,复逾一山,得平田八九顷,禾苗盈望,福墓在其中央。
循田棱数百武至墓所,面山背海,仅余荒土一丘未垦耳;纵横可四五丈,无所谓冢,有古树二株为记。
墓前一碑,题“秦徐福之墓”,传为朝鲜人书,元文元年,新宫藩主水野氏所立。
元文元年,当中国乾隆元年也。
碑左右积竹筒百余,中插花朵树枝,新宫人尝祈祷于此,以此为献。
旁有二十余冢,各距数十百步,传为福之亲近,陵夷仅存其七,余见者才二墓。
东北又数百步为神仓山,山麓有飞鸟祠;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
返至新宫神社,观所谓福之遗物,事甚荒渺不足道。
独古老传言:
“福始至时,尚在新宫东北七里许,海岸名秦须,地尤狭隘,后乃徙此。
”其言至足信。
以余游历所经,见日本平原广泽甚多,福胡为而独取此?
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欤?
抑将以近其国都欤?
非可得而详已。
福之子孙:
或言多姓秦,今皆分散各处,维新后悉易他姓;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为福之后人,尝有赠物寄新宫神社;或言有徐某在和歌山县充医士;皆疑莫能明。
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
及福挟童男女三千人以至,亦欲广强支庶,贻之无穷;今二千一百余年间,而族姓无一存者。
古与今相续,其事大抵如是也!
然而人之欲为福而犹不止者,则又何也?
光绪十六年八月,归后十日记。
【注】①作者时任大清国驻日公使。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云概:
一律,
B.循田棱数百武至墓所循:
沿着
C.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徙:
迁移
D.抑将以近其国都欤抑:
抑制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可以充当“徐福东渡并滞留日本”这种说法的证据的一组是(3分)
①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②入山行十余里至其地。
③余见者才二墓。
④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为福之后人。
⑤山麓有飞鸟祠。
⑥古与今相续,其事大抵如是也!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纪伊,属日本的南海道,出入纪伊的陆路十分凶险,但走海路比较方便。
纪伊山水绮丽,那智瀑布蔚为壮观;在新宫山,尚有徐福墓的遗迹。
B.徐福是在地域狭小的秦须登陆的,是后来才搬到如今的所在地;作者认为日本的平原广泽非常多,至于徐福为什么选如此狭小的地方登陆,是不得而知的。
C.徐福墓就在一片平坦的农田中央,面对着山,背靠着海,也没有什么坟冢,只用二棵古树做着标记,其墓碑是纪伊藩主水野氏主持修建并题写碑名。
D.徐福的后人现今都分散在日本各地,本来大多姓秦,但明治维新后,都改成了他姓;如今依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