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319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青岛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青岛市“十二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4

一、发展基础5

(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增强5

(二)产业结构特色鲜明6

(三)软环境建设日趋完善9

二、机遇和挑战11

(一)发展机遇11

(二)面临挑战12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发展目标14

四、规划原则和发展路径15

(一)规划原则15

(二)发展路径16

五、发展重点17

(一)信息服务17

(二)海洋、生物与能源技术服务21

(三)研发设计服务22

(四)技术创新服务24

六、发展布局24

(一)东岸产业聚集区25

(二)北岸高端服务区26

(三)西岸经济服务优化区26

七、重大专项工程27

(一)信息服务领域27

(二)海洋生物和能源服务领域29

(三)研发设计服务领域30

(四)技术创新服务领域32

八、政策措施33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33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34

(三)完善财政金融政策34

(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35

前言

高技术服务业是指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术为支撑,提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行业总称,具有高技术性、高渗透性、高增值性、高智力性和服务性的产业特征。

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在更高层次上带动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服务业总体水平,促进就业结构优化、提高就业水平的重要举措。

结合青岛市产业特色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术服务的具体需求,本规划涉及的重点发展领域和范围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服务、海洋生物和能源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等知识和人才密集、附加值高的相关行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0]1093号)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的经验,结合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2011年到2015年。

一、发展基础

(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1、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具备优势。

青岛市工业基础雄厚,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床、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发展迅速。

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速列车、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提高。

2010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92%。

2、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已经形成。

青岛市是国家首批九大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十一五”期间,包括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数字家电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在内的一批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相继落户青岛,为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3、服务业发展增速明显。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增速均超过工业,为高技术服务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基础。

其中,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8%,以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8%,均比“十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4、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高技术服务业对高端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有较高的依赖度。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上升,在科研、教育、研发等创新资源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481家,科技活动人员达6.3万人。

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驻青高校为主体、以园区和企业为辅助的人才培养体系。

全市25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为社会输送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较高素质服务业人才4万余人。

5、知识产权服务迈上新台阶,科技市场交易保持活跃增长态势。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专利申请3.48万件、授权1.6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786件、授权1737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20%、100%、200%和190%。

先后建成了国家专利技术(青岛)展示交易中心、青岛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中国(青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产业化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特色鲜明

1、海洋科技服务优势明显。

青岛海洋科技服务资源和条件得天独厚,集中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涉海领域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80%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1700余人。

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20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7艘千吨级以上海洋科考船。

在长期的海洋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并构建了青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目前已建成包括物理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水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学等方面的数据库(集)。

正在建设的国内最大的海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设计运算能力达每秒245万亿次,大幅提升海洋安全预报和灾害预警能力;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计算能力达1.15万亿次/秒;中科院青岛高新区高性能计算中心依托中科院超级计算网格,已建成峰值计算能力达10万亿/秒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

2、信息服务基础条件不断完善。

“十一五”以来,青岛市通过不断完善网络功能建设,延伸网络覆盖范围,建设了较先进的信息基础网络。

已基本建成以光缆为主,以卫星、微波、海缆为辅,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智能化为一体的,覆盖全市并通达乡镇(包括90%以上的村庄)的立体通信网络。

东亚环球光缆在青岛登陆,使青岛成为北方大型国际海底光缆唯一登陆站;主城区的3G试验网已建成并覆盖青岛全城;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崂山区,将建成中国联通北方数据中心和东北亚数据中心。

3、物联网服务应用健康起步。

青岛市拥有一批物联网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先后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现代物流、港口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家电产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应用效益。

海尔集团建立起国内第一条大规模应用RFID的数字化生产线;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基于RFID、传感技术等实现了对闸口、车辆、货物、堆场的有效管理;作为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骨干企业,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拥有一批智能交通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产品;在融合RFID和胎压感知等技术的数字化轮胎研发生产领域,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2010年,海尔集团家电产品融合家庭物联网技术,率先推出了物联网洗衣机、冰箱、空调等终端产品,加速了物联网在民用市场的推广普及。

4、数字家庭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是中国数字家庭“e家佳”和“闪联”标准体系的引领企业,在数字家庭领域的标准制定、集成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

青岛是我国第一个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的城市,有良好的数字家庭服务基础。

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有线网络(集团)中心等单位分别承担了多项数字家庭、数字社区和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国家级课题,拥有数字医疗、数字教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的众多服务资源,与之相关的安全、认证、支付等各项共性支撑技术日趋成熟,为青岛市数字家庭服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在数字内容领域,创意产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市北科技街数码创意园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和“山东省信息服务业十大集聚区”;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中联2.5产业园、中联创意广场等项目相继建成运营;1919创意园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70亿元,完成利税3.5亿元,增加就业近8000人;全市建成或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共20余项,总投资额超过236亿元。

6、软件和研发设计服务业不断丰富。

全市软件和研发设计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9月,青岛市获得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已达49家,市南软件园入驻企业163家,吸纳就业5000人。

新浪、搜狐、XX、阿里巴巴等300多家单位和机构在青岛联通数据中心开展托管业务。

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制造业研发设计服务不断增强;以优创数据技术等公司为代表的数据处理服务快速发展;以灵镜数码等公司为代表的创意动漫设计服务初现规模;以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大韩航空呼叫中心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内部离岸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日益丰富。

(三)软环境建设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多项税收、金融、人才、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0年,青岛市成为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青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和《青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谋划,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2009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青岛市高技术产业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以高端产业园区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项目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提出了将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重点产业加以推进的整体发展思路:

壮大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业,扶持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

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的环境,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加快构筑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实现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预计2012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初步建成区域性信息服务业中心。

《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制定了“高端化”和“品牌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快速启动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外包的产业体系,使“青岛服务”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通过扩大服务外包的产业规模,使“青岛服务”成为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使青岛市成为国际著名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二、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具有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

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转型、产业高端化发展、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升级、新兴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等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和环境。

1、城市整体发展转型。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将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城市框架面临新的调整。

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瞄准世界级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着眼高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将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2、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工业与服务业将深度融合,为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和发展创造新的需求和条件。

按照新统计口径预测,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45%左右。

完成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转变,离不开生产性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高端和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

随着新技术、新方式、新领域不断涌现,将促进青岛市服务业加快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产业规模将不断壮大,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高端服务业创新更为活跃。

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工业创新、改善民生中的加快应用,将催生大量新的服务种类和经营模式。

4、特色服务优势进一步显现。

蓝色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等特色服务产业的优势将进一步突出。

预计到2015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将由2010年的550亿元增加到1150亿元,海洋科技和公共服务业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进一步为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奠定科技基础。

(二)面临挑战

尽管近年来青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总量偏低、高端人才缺乏、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等实际困难。

从总体上看,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发展对其它产业的关联和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整体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宏观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各界对高技术服务业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政府在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机构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引导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方服务主体的培育不够,相关科研和服务机构的转制转型尚未完成,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

2、信息资源整合程度偏低。

高技术服务业有很强的行业关联性,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目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基础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仍然不高,缺乏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协同共享、整合和联动机制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

3、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和层次需大幅提高。

与我国主要城市,尤其是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在总量和规模上仍存在明显差距,总量规模较小,增长速度不快,尚未形成规模化集聚优势。

与制造业相比,青岛市从事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咨询等信息和科技服务的企业不仅数量比较少,而且层次也偏低,从总体上说,青岛市的高技术服务业仍处于待发展阶段,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新兴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尚需完善。

数字家庭、数字内容和物联网应用服务等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而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促进体系,影响新兴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同时,缺乏相应的公共技术平台等服务手段支撑,尤其是相关软件设计和测试平台在水平、规模和能力方面尚不能满足需要。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部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对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分类指导。

积极探索和寻求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措施、新方法。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优化资源、改革机制、创新模式、拓展业态”的发展思路为指导,立足青岛市的产业特色和产业资源,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创新服务业态和增长模式,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领先发展,为青岛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整合全市优势资源,形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强有力的合力。

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海洋、生物和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优势,加快培育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数字家庭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和新兴服务业态。

至“十二五”末,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年均15%以上的增速,总量由目前的不足200亿元增长到45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由目前的3%增长到5%左右,成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多元化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之一,为青岛市创新城市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远期,依托青岛市雄厚产业基础和优势科技资源,加快有利于高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围绕制造业的服务升级、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做强做大具有青岛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形成有所侧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格局,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的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

四、规划原则和发展路径

(一)规划原则

1、开放带动,战略转型。

把握高技术服务全球化的趋势,瞄准国际标准,深化开放与区域合作,主动参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把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支撑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全面规划,重点突破。

科学制定符合青岛市发展实际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和法律效应,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全市高技术服务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3、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努力形成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格局。

4、高端引领,模式创新。

充分发挥高端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技术服务业集聚;推进产业化研发和市场化运作,延伸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链条,不断丰富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创造、吸引和聚集新的高端服务需求,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发展路径

1、明确发展目标和层次。

围绕青岛市在高技术服务业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明确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分类和发展层次,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先导产业、重点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适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

2、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驱动。

高技术服务领域同其它高科技领域一样,新技术层出不穷。

重点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技术,依靠自身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自主发展培育,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实现快速发展。

3、政府引导发展。

对目前尚不成熟、但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如宽带接入网络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等领域,需要政府直接推动。

一方面,组织科学论证形成专题发展计划,给予一定财政直接支持,在政府及时引导和推动下大力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创造环境,促进发展。

4、共性服务外化。

在生产、流通企业的高技术服务环节,如共性技术的研究试验、技术检测、工业设计、专利保护等方面,通过分离和外化,形成独立的高技术服务产业群。

企业层面的外化使原企业可以减轻负担并有更多选择,而外化出来的独立服务型企业则可有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5、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突破体制和机制制约,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在机制、经营模式开展创新,通过剥离和共享高技术服务资源、机构转制、成立专业化公司主体等形式,建立独立的经营主体,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

五、发展重点

立足青岛市的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各领域的全面和协调发展,重点在信息服务、海洋生物和能源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等4类高技术服务行业、14个重点方向取得突破。

(一)信息服务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业,不断培育和拓展新兴服务领域,在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软件服务化、数字文化、数字家庭和软件服务外包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使信息服务业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发展面向市场的云计算服务

推动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等信息技术与生产活动和业务流程的深度结合,积极引导信息服务企业为其它领域提供综合信息化集成解决方案和各类生产性信息服务,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生产性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实现青岛市高性能计算服务产业的聚集发展,形成面向山东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云计算”服务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全市信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弥补工业经济中的信息服务业“短板”。

(1)鼓励云制造服务平台建设。

鼓励大型骨干企业逐步探索网络化云制造的服务新模式。

加强产品研发与工业设计的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和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对制造设备、计算系统、软件、模型、数据和知识等资源进行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逐步建立面向行业和领域的云制造服务平台。

围绕产品设计、加工、试验、管理等制造全生命周期,提供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安全可靠、高效优质的云制造服务。

(2)促进云计算和先进计算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整合各驻青高校、科研机构、高性能计算中心等优势单位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及海量数据信息存储能力,全面实现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共享服务。

面向政府和企业在“三网融合”、海洋预测、生物医药研发、工业协同设计、动漫游戏制作等高技术应用领域对高性能计算服务的需求,鼓励已建成的高性能计算中心转变运营机制,采取单独和合作成立服务企业等方式,引导并加快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和相关机构的市场化进程,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运营商,根据相关产业发展对超级计算能力的需求,提供面向社会开放的高质量的数据服务和计算服务,为地方科研、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

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新兴物联网创新服务模式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新兴服务业态运营商,培育和壮大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第三方运营服务商,使之成为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

(1)推进物联网服务在现代物流和多式联运等领域的应用。

围绕智慧港口、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领域,依托海关、商检、铁路、银行、物流、船务、货贷等各方资源,着力推进物联网在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应用,打造多式联运协同管理服务体系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货运信息自动化采集和实时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物流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查询等增值服务。

发挥物流枢纽的信息资源优势,为相关业务提供优质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实现现代物流的电子商务化。

(2)加快物联网服务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开展面向城市交通和轨道交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通过城市道路智能化控制系统、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停车场智能诱导和车位管理系统等,在全市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包括车辆监测、交通诱导、车位引导等在内的各种与交通出行相关的查询和诱导服务。

3、促进软件服务化发展。

提升软件企业的咨询和服务能力,引导青岛市传统软件企业向软件即服务(SaaS)或平台即服务(PaaS)的模式拓展业务领域,为青岛市的特色产业和主导行业提供软件解决方案。

推广和应用业务流程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聚合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撑。

4、做强做大数字文化产业。

加快网络增值服务与文化传媒、创意产业的融合,继续推进网络媒体、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数字内容、数字娱乐、网络出版、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文化等网络增值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信息和网络服务产业的软硬件配套设施。

吸纳国内外知名数字内容企业设立研发制作中心,以产业联盟的形式运作,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合作模式,完善数字内容的生产制作流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体,将青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不断推动以动漫产业为龙头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青岛市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形成,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5、培育数字家庭服务产业良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