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1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七十五

第1题【单选题】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最初10年中,他和顾问们在编订朝廷实录时做了一系列修改,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因此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而未果。

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只不过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而已。

这说明朱棣()

A、要向后人表明自己夺权目的

B、制造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依据

C、要为国家修成一部信史

D、强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专制统治的需要

B、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人评价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惠帝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后说,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

嘉靖皇帝曾对左都御史说“御史的职责在于勉励贤善,抑制邪恶”。

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

A、奸邪屏迹,善人汇进

B、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C、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D、廉洁自律,匡扶正义

【答案】:

【解析】:

第8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材料三: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材料四:

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

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

军机大臣“只供专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

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材料二内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海瑞(1514—1587年)生活在明朝中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此数十年间,江南社会风气已开始大变,安静淳朴的农业社会,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景象,一些缙绅士大夫集官僚、商人、地主于一身,一时豪奸巨猾,诈伪纷争,兼并流行,奢靡成风。

海瑞以右全都御史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南京)十府期间,针对吏治腐败颁布了《督抚条约》等,其内容有:

禁迎送、请托、请客送礼,禁苛派银粮包揽侵欺、假公济私、苛派差役,禁官吏敷衍塞责、私役民壮、滥取民财民物、差遣人役骚扰乡里,禁官吏奸利侵吞、贿赂书吏,正军法、革募兵、定抚按出使车马,等等。

严令各府、州、县大小官吏“一体遵奉施行,俱毋违错”。

海瑞居官则能严于律己,恪守朝廷法令与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生活俭朴,不爱钱财。

他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人称“海青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瑞颁布《督抚条约》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青天”现象。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

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

“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

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

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富弼对宋神宗言:

“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

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

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在政治领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

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目录(部分)

材料三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明朝政治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君主制的变化历程,分析“光荣革命”的影响。

综合试题所有信息,概述17世纪中英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发展趋势。

【答案】:

【解析】:

第12题【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点:

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1: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料2:

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材料二

材料三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

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从材料一的二则史料中选取一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根据材料二结合并时代背景比较说明秦朝和明朝中央政府机构与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

据材料三,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三的史料价值。

【答案】:

【解析】:

第13题【综合题】

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

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

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

图四中的机构设于哪一朝代?

特点如何?

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