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75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经血传播疾病对从事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作者:

刘伟莲,张亮明,冯树星

【关键词】传播;血液;检验人员

  [关键词]传播;血液;检验人员

  TheOccwpationEndangerandProtectionofBloodDiseaseEffecttoBeEngagedinBloodExaminethePersonnel

  Keywords:

Dissemination;Blood;Examinethepersonnel

  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传播载体。

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实验人员、标本采集的护理人员和清洁工人)每天接触各种疾病的患者、患者的血液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

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职业危害日趋严重。

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1 血液检验人员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

  1.1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经血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

我国是HBV高发区,约有HBV携带者1.3亿人,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HCV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感染率3%[1]。

自1981年第1例艾滋病患者被发现以来,该病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截至2001年12月,全世界约有648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而且以每日新感染1400例的速度上升[2]。

在我国艾滋病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3]。

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

有研究表明,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针刺伤可能发生致命者为艾滋病和乙肝病毒感染[4]。

针头刺伤最容易发生的环节是针头抽血后丢弃的过程,如回套针帽、摆弄针头、取下针头、浸泡、毁形处理等坏节。

吸头刺伤最容易发生的环节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精神不集中,反复吸取同一样本如在两对半、HIV等操作过程中;还有在血常规操作中,由于患者的过分紧张、不配合造成采血针误伤或者血液污染操作人员等。

此外,标本离心意外飞溅、玻璃试管的割伤、仪器维修保养时的意外损伤也是从事血液检验人员血工作中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2 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谢红珍[5]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

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

吴丽军[6]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

6%~8%,3%~10%,0.2%~0.5%。

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经血传播疾病在血液检验中的传播途径有如下三种。

  1.2.1穿刺  

  由于标本采集时针头、吸头玻璃试管锐器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IV、HBV、HCV、梅毒等感染最重要的途径。

  1.2.2 皮肤破损  

  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造成感染的危险。

  1.2.3 黏膜 

  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2 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

  2.1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检验工作中应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

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都是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7]。

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1.1 洗手与手部消毒  

  经常洗手是预防感染疾病最经济、最有效措施[1]。

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后,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

常规操作工作完成后、脱手套后,在饮食、吸烟、化妆、及上厕所前,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等情况下必须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

有条件再用消毒液消毒手。

  2.1.2 戴手套  

  戴医用乳胶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

大大地减少了皮肤与血液的接触。

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

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

检验工作者在常规操作与在仪器清洁保养维修时,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等情况下都必须戴手套。

  2.1.3 清除血迹  

  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血样外溅或者发生各种操作意外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

当标本污染了仪器、操作台面等,先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在血渍上,15min~30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擦拭后立即彻底洗手。

如被血渍污染的工作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物袋中,然后消毒清洗[1]。

  2.1.4 预防锐器刺伤  

  锐器刺伤是血液学检验中的职业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抽血针头、血常规采血针头、仪器锐利角或玻璃试管等刺伤,工作中应积极地预防,及时处理针器等锐利物品。

污染针头要及时小心处理,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有报道指使用锐器箱收集锐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减低50%[9]。

操作中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不回套针头;在给精神病患者、小孩等不合作患者操作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在标本离心、仪器维修保养过程中必须戴手套等。

为了减少医疗锐器的损伤,在进行HIV、梅毒等阳性患者的标本采集时,可以使用魏红云[8]等介绍减少被针头刺伤机会的方法,使用用过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小药瓶,将使用过污染针头按配药的方法全部扎入小药瓶。

小药瓶收集容易,其口径较大针头不会穿透玻璃药瓶,回收污染针头操作简单。

  2.1.5 医疗废物的处理  

  血液检验中的医疗废物包括有:

一次性抽血针头、血常规采血针、吸头、玻璃试管等污染利器,还有各种废弃的血液标本,检验仪器废液等。

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误伤或造成环境污染,都要有专门的无公害处理。

  2.2 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  

  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10]。

  2.3 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

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1 HBV  

  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a~1a。

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h内,最迟不超过7d[1]。

  2.3.2 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周~6周后复查,4个月~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1],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 HIV  

  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个月~6个月内血清检测一次,6个月后复查一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

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

补救措施最好在2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基本用药程序:

口服一次“双汰芝”450mg,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d,适用于低危暴露。

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次,每次2粒,连续服用28d。

适用于严重暴露[10]。

  2.3.4 梅毒  

  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h内服用预防药物。

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周。

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一次。

  3 小结

  3.1 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6]。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3.2 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相关。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职业危害的教育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3.3 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  

  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

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

  参考文献:

  [1]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

1517.

  [2]康来仪,潘考彰.艾滋病流行现状和未来[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32

(1):

5255.

  [3]陈运芳,裴晓方,汪东篱,等.成都市青羊区婚检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增刊):

29.

  [4]李小英,王绿环.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5,20(3):

64.

  [5]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

172175.

  [6]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

386.

  [7]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

367368.

  [8]魏红云,吕园仙,杨晓燕.介绍一种减少护士被针刺伤的方法[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

(2):

56.

  [9]李希兰,王云琼,周刚.实习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5,20(3):

68.

  [10]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C].200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