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663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企业家坦言,进行公益捐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消费者指责自己冷漠吝啬,细大不捐,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路。

②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细大不捐: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不合语境。

推心置腹:

形容待人真诚。

应该是“设身处地”。

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形容没有整体意思,眼光不全,不合语境。

空谷足音: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穿靴戴帽:

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

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此题中的推心置腹:

形容待人真诚。

应该是“设身处地”。

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形容没有整体意思,眼光不全,不合语境。

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8月13日,新疆国道217线约900公里,铁力麦提隧道北面出口处,漫天雪花从天飘落,满山一片雪白,八月飞雪给途中的游客带来惊喜,纷纷停下车,感受这夏日的冰雪世界。

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

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

D.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号召,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结构混乱,“纷纷停下车”前的主语是“游客”,暗换主语;B项指代不明,“这”的指代关系不明;C项不合逻辑,“至少三千万元以上”不合逻辑,去掉“至少”或“以上”。

点睛:

做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

修饰成分多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

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

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

“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

“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 。

 , 。

 。

 , ,“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守望。

只有这样,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

②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

③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④“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

⑤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⑥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

A.④⑥⑤②③①B.②③①⑥⑤④C.①⑥⑤④②③D.②③④⑥⑤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

非连续性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

本题空白前文“抛进了陌生的城市”语句按照先谈陌生化,后谈人性物化的主要顺序,先④,由““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可以推测,排在最后的是①,同时,根据“由于”可以推测⑥⑤由心啊后顺序,“除此之外”可以推测⑤②由先后顺序,运用排除法,答案为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

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

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

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

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

比如本题就是遵循先谈陌生化,后谈人性物化的主要顺序。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

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

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

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

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

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7.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答案】

5.B

6.D

7.D

【解析】

5.试题分析:

B原文说“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可见“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

6.试题分析:

D本文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7.试题分析:

D“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

点睛: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而非选项所说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

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

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

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

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

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

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

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

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

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

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

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

芝秀又伤心起来。

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

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

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

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

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

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

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

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

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

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

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

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

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

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

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

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

”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

”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

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

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

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9.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8.B

9.

(1)写法上:

运用插叙手法,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上:

引出下文张奶奶和汉斯之间的故事。

(3)形象上:

写张奶奶急于打听汉斯的下落,突出张奶奶信守承诺、知恩图报的特点。

10.

(1)直接描写。

通过对汉斯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如感叹芝秀是个可怜的孩子,主动提出先给她打针治疗,等她们什么时候有钱再给,叮嘱芝秀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表现他仁爱和善的特点。

(2)对比凸显。

通过写游走的郎中、保善堂的先生唯利是图、麻木不仁、庸医误人,与汉斯形成对比,突出汉斯负责仁善、医术高明的特点。

(3)侧面衬托。

通过张奶奶为还上药费努力终生打听汉斯,逢人便称赞汉斯,并立遗嘱捐献眼角膜,衬托汉斯无私治病救人的高贵职业品格所具有的感人魅力。

【解析】

8.A原因分析不当,应该是因为她知道这药价比黄金还贵,不是他这样的人家能用得起的,可是不用侄女就保不住眼睛。

C项“表达了反战的主题”不当,小说的主题是歌颂无私治病救人的高尚心灵和感恩图报的美丽情怀。

D项“她年老爱唠叨”不当,张奶奶只是急切地想打听到恩人的信息,好兑现当年的承诺,表达感恩之意。

点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

一般在原文将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把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差异,要特别注意细微处的差别。

此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

根据题意,还可从文本的结构线索、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写次要人物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等方面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9.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

作者假设第一次拉家常的情节,对后面写奶奶和汉斯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者读到这里会在心里产生奶奶为什么要这么说的疑惑。

另外,在内容上有助于后文展现人物形象,突出奶奶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点睛: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作用,在小说阅读考查中与故事情节有关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概括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答题格式:

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

②    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

③    注意题干要求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分析情节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

(可以分成两点作答)刻画人物性格——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结构上,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埋下伏笔。

5、照应前文。

6、起线索作用。

7、推动情节发展。

然后根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