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64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docx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测试题2019.9

 

1,《灯下漫笔》这篇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2,《灯下漫笔》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3,《灯下漫笔》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意?

4,《灯下漫笔》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怎样理解本文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凡物有三态,思想也有三态。

气体的思想是风。

它是人脑中自由的过客,它自由地来而且自由地去,不着一点痕迹,也不留一点痕迹。

固体的思想是石头,它在人脑中建筑堂堂的金字塔,堂堂地积蓄着和保护着几千年的尸体。

惟有液体的思想在人脑中开辟有定而又无定的河流。

它是运转不息,万古常新的,从它的不舍昼夜奔驶中,人是不能和它有两度相识的,所以流水不腐;它的运转是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方向的,它永远向前看,永远冲决罗网和荡涤污秽,所以流水无情。

东方的哲人说:

智者乐水。

西方的哲人说:

水生万物。

水乎,水乎!

既然人类也是你的婴儿,就让人人常能沐浴在你的怀抱中,从你的乳房吸取无穷的睿智吧!

1.对“气体的思想”、“固体的思想”的含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气体的思想”指偶然产生又迅速消失的不成熟的思想;“固体的思想”指实实在在的,有坚实基础但却过了时的思想。

B.“气体的思想”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固体的思想”指实实在在的,有坚定基础但却过了时的思想。

C.“气体的思想”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固体的思想”指僵化,陈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D.“气体的思想”指偶然产生又迅速消失的不成熟的思想;“固体的思想”指僵化、陈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2.对“液体的思想”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液体的思想”指不断变化的、发展的思想。

B.“液体的思想”指不受约束的、自由的思想。

C.“液体的思想”指强大有力、具有无限前途的思想。

D.“液体的思想”指革命的、创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

3.下面是对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选出不正确的项是()

A.两个加点的“堂堂”词义不同,第一个“堂堂”是(建筑物)高大,壮丽的意思,作定语;第二个“堂堂”作状语,是冠冕堂皇的意思。

B.“有定”是指有规律的,有方向的,适应潮流的;“无定”是指思想不受束缚、常新、不固定。

C.“流水不腐”指思想已跟上潮流,永不陈旧,永不僵化。

D.“流水无情”指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这篇文章反对什么?

赞成什么?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给文章选个合适的标题()

A.思想之态B.三种思想C.思想D.思想要常新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 

鲁 迅 

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

古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

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为下列五种:

甲云:

“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

“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

“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

“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

”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

“中国便是野蛮的好。

”又云:

“你说中国思想混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

从祖先混乱起,直要混乱到子孙;从过去混乱起,直要混乱到未来。

……(我们有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

”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对自己的丑恶骄人:

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者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

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传老病。

夸示于众的人,总算略高一步了。

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

混乱的祖先,养出混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

民族的根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乱的人,定然不少:

有讲道学的儒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混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

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

但我总希望这混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

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们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

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

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混乱病,便也有全愈人一天。

背景材料

鲁迅《随感录三十八》写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思潮已经涌动,新、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始交锋;次年“五四”运动爆发。

上文节选自原文第4至11自然段(第11自然段略有删节)。

文中“全愈”今应作“痊愈”。

1.鲁迅先生说“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联系全文看,这“根柢总是一致”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12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照第2自然段鲁迅先生对:

“甲云”的批评,再写两条简明的评语,分别表明你对“乙云”和“丙云”的批评。

“乙云”:

____________ “丙云”:

___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末尾说“这比‘丁’更进一层”。

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

为什么这样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从三个方面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1.“嗜好”指。

“爱情”指。

2.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3.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

A.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9,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中的“这”指代的是。

2.“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_______。

3.“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这一句从情与理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_________。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_________作用。

4.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10,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文中破折号表达的意思是()

A.是对前文意思的转换。

B.对前文意思的解释说明。

C.是并列关系的联结。

D.是对前文意思的补充完善。

2.文中“‘人’的价格”是指。

3.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百姓不偏不倚,有公正之心。

B.中国的百姓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C.中国的百姓在战争时期是极其善良的。

D.在官与匪之间,中国的百姓无法做出选择,只能当牛做马。

4.“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试做分析。

答:

 

测试题答案

 

1,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暗中听说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做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竟然就“万分喜欢”了。

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鞭挞和批判。

4,提示:

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走出做奴隶时代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或是复古,或是避世,其实质都是“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悲凉与绝望,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提示:

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

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例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学论断,实际上,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

6,1.C2.D3.D4.反对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对僵化、保守,赞扬符合潮流的、先进的革命思想,赞扬开拓、创新,写法上通篇用比喻论证。

5.A

7,1.维护封建文化,抵制新文化(或“抵制科学”或“抵制改革”) 

2.“乙云”--这是掩饰弊病。

“丙云”--这是固步自封。

 

3.这句话是针对“戊云”之于改革的危害说的。

“丁云”对改革持“消极反抗”的态度,而“戊云”则居心可怕:

颠倒黑白,仇视、反抗改革,并对改革者进行恫吓。

 

4.①揭露“戊派”宣扬所谓“遗传定理”反对改革的可怕居心。

②告诫人们旧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应警惕受其毒害。

③希望全社会崇尚科学精神,以完成中国的改革。

8,1.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爱好的感情(不同于男女之间的相爱之情)。

2.C3.B

9,1.银子

2.靠这些银子为生

3.正常的要求不能实现,降格以求其次,反而有被扭曲的满足感。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4.D

10,1.A

2.生命个体在人文背景下所应具备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特性。

解析:

“人”首先指的是生命个体,同时“人”又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存在,“人”属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应当和奴隶一样被人驱使压迫。

3.B

解析:

“中立”的含义是指中国的百姓只从属于强者,始终被奴役,没有抗争,没有尊严,没有选择,只求做一个稳定的奴隶,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故选B项。

4.一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奴性心态。

这是千百年封建思想统治对人性压抑的恶果,是一种人格悲剧。

解析: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以便做一个稳当的奴隶。

联系前后文意,认真思考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政治道德原因是什么,由此便能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