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582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哲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哲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哲学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哲学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案例分析.docx

《哲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案例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案例分析.docx

哲学案例分析

哲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哲学对科学的影响——以英、德两国

1、案例呈现: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正日渐浓厚。

然而,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诺贝尔奖绝非只靠金钱就能买到的,它还需要良好的科学传统与适宜的文化氛围。

而哲学思维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其科学家有着重大影响。

近现代科学史上,英、德两国相应的历史与现实为我们提供了典型而生动的案例。

1700年前后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一直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弗兰西斯培根所倡导的归纳方法由于不断成功而倍受重视,并进而促成英国经验论哲学特色的形成。

这种哲学尊重经验并把经验看作认识的源泉、推理的基础和探究的界限,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则受到反对。

对于在经验论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英国科学家来说,经验主义色彩渗透每一个角落。

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感觉而不是通过思维达到科学。

他们的想像是具体而形象的,法拉第把力线看作管状的、具有橡胶制品性能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具体可感的模型是必不可少的,以致大脑一见到模型便以为理解了那个理论。

如果不做出一个东西的机械模型,就感到不满足,从而也不能理解其中的一切。

对经验的过分偏爱,使英国科学家严重缺乏有系统的思维,从而不能提供一个前后连贯的全貌。

由于他们往往以怀疑的态度看待理论,以致在构造抽象观念和阐述一般原理时显得极不适宜。

即便是伟大的理论家牛顿,也曾明确声称自己不作假说。

麦克斯韦的工作也未彻底摆脱对模型的偏爱。

由于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致使100年来众多英国获奖者中,只有Dirac一人是因纯理论研究而获奖,其余获奖者所从事的主要是实验工作,为理论的创立提供事实或为他人的理论预言提供证据。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科学观察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英国光谱学家伊文斯实验支持玻尔原子论都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说经验主义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方式的话,在现代科学中它则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了,以理性思维见长的德国科学家自然地走到了科学发展的最前列。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它对原则的偏好是其他民族所少有的,这自然与康德哲学密不可分。

正是在康德的影响下,德国不仅涌现出了以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杰出哲学家群体,而且还有以亥姆霍兹、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大批哲人科学家。

对后者来说,科学的哲学背景始终比科学的特殊成果更富有价值和意义。

他们都有着早期受到康德哲学的熏陶的引导,但最终又走出康德的共同心路历程。

正是康德哲学的影响,使他们不仅能超越经验主义,敢于大胆思辨,由此发现经验背后那令人惊奇的秘密,同时也使他们能超越实证主义,在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时,又能获得关于事物终极本质的理论。

由此使得他们的成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那么,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对德国科学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认为可概括为两点:

①坚不可摧的批判精神。

这是康德哲学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巨大力量。

没有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就没有科学创新。

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德国科学家群体沿着实证科学的道路,相继揭示了康德关于时间、空间、因果性范畴的先验幻象及其虚构性,这正是对康德哲学的真正继承与发扬;②本源性思维,即关注事物的根基性问题和最高原理的思维取向。

它是德国人重原则、轻实际利益这一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

其本质上就是哲学思维。

德国科学家群体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他们都能立足于自然科学的坚实土壤,头顶自然科学的普遍原理。

爱因斯坦曾以“探索性的演绎法”来恰当地概括这一顶天立地的特色。

他们都为一个终极的、普遍的物理学原理而不懈探索,把寻求物理世界的统一性作为终生的伟大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英、德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科学家。

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极力把认识从哲学的云端拉到经验观察的实地,德国理性主义传统则采取相反的作法——把科学的经验材料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如果说,在英国理论趋于实验的陪衬品,那么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在德国情况则恰恰相反。

因而对于英国物理学家来说,他们从现象出发,而后看能否用现有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德国物理学家而言,他们从大胆的假说出发,而后用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说。

这种不同影响既鲜明地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也直接体现于获奖成果的类别(事实发现还是理论创新)和层次。

统计表明,英国物理学家的获奖成就中以事实发现占绝对优势,而德国科学家则以重大理论创新为根本特色。

关于英、德两国相关情况的考察告诫我们,当前我国社会现实中怀疑与批判精神的缺失,轻学重“术”的短视行为,缺乏求真精神和理论思维的实用主义倾向都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健康发展,急需我们在制度建设和教育等方面大力加以克服和纠正。

只有踏实工作,而不是感情用事,我们未来才真的能拥抱诺贝尔奖。

(摘自许良: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哲学对科学的影响——来自英、德两国的案例分析》)

2、案例讨论:

(1)英、德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给各自国家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以上案例说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意义。

(3)党和政府近来提出了加强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系列举措。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案例点评:

(1)18世纪前后,在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英国的物理学重实验而轻理论;德国物理学受其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在理论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一般认为,哲学是对各门自然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对自然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当然,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不能把哲学理论看成是放到任何科学实践中都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科学从哲学中汲取营养,要经过一个“还原”的过程,将哲学的一般原理与科学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方法论。

(3)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绝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党和政府近来提出了加强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举措,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地位同等重要。

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

我们应高度重视哲学对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案例2:

一场特殊的赌博?

1、案例呈现: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其小说《赌彩》中讲述了如下的故事:

有一个很富有的年老的银行经理曾与一位年轻的律师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无期徒刑人道些还是死刑来得更人道些。

经理指出,死刑似乎显得更为人道,因为犯人不会因长期的囚禁而遭受没完没了的痛苦。

而律师却认为,无期徒刑更人道些,因为生总比死好,活着就是幸福。

两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双方都同意运用打赌的方式来定输赢,以十五年为限。

如果十五年过后,律师可以健康的活下来,那么他就算赢家,经理的财产届时便悉数归于律师;如果律师不能健康的活下来,那么经理便是赢家。

根据协定,年轻的律师被禁闭在一间全封闭的小屋内,没有任何自由,但可以演奏乐器,可以阅读书籍。

第一年,律师在很烦躁的心情中以演奏乐器打发时日。

但是仍然感到很是无聊,生活空虚,精神贫乏。

没有自由的日子实在不容易打发。

于是他选择了书籍作为自己的精神伴侣。

开始时无书不读,阅读范围很杂,上自天文,下至地理。

阅读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种种领域。

阅读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虽然身陷囹圄,心灵依然可以感受到无限的惬意和自由。

他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人的躯体可以被外在的力量囚禁在有限的空间之内,但这却不妨碍人们依然享受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失,他的阅读范围在发生着巨大的质的变化,即他在最后的几年中所阅读的全是关于哲学和神学的书籍。

至此,他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哲学和神学是可以把几乎所有的学科联系起来的学问。

只有在关于哲学和神学书籍的阅读和理解中,人才有可能达到最崇高的思想或精神境界,达到一种最为自由的境地。

于是他的由于缺乏运动和营养的衰弱、瘦削、苍白的脸上逐渐地露出了安详、平和、悠然的神色,大有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神采。

他意识到,他打赌赢后应该得到的经理的那份财产对于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他也意识到为了防止经理因财产的丧失而失去理智后作出越轨的行为,拯救经理的灵魂他免于犯罪,对于他本人而言也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于是,趁经理不注意的时候,他从窗口爬了出来,体面地结束了这场打赌。

(参见胡军:

《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2、案例讨论:

(1)结合案例,说明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小说中,契诃夫将哲学和宗教神学相提并论。

试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3、案例点评:

(1)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同时,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材料,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2)哲学和宗教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远离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的特点,都是世界观,都可以对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两者又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重大差别:

其一。

理论形态不同。

哲学是运用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原则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理性是其重要特征;宗教是人对支配自身日常生活的外在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幻想的反映,迷信是其重要特征。

其二。

社会作用不同。

哲学能够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帮助人们摆脱无知,获得真理,在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复杂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教化社会、提供终极关怀的作用,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它是统治阶级维系自身利益的工具、麻痹被剥削阶级的“精神鸦片”。

案例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价值?

1、案例呈现:

下面是某高校几个学生午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议论。

学生甲:

该睡午睡了,不然的话,下午上“马哲”又会昏昏欲睡。

学生乙:

也是的。

你说“马哲”有什么值得学的,讲的都是老掉牙的东西。

学生丙:

唉,如果不是想得到那3个学分,我才不愿意学呢。

如果不是下午有“马哲”,我可以去做家教,挣点小钱。

学生甲:

那你索性啥课都不上,做全职家教得了。

说实话,学点哲学,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还是有帮助的。

听我们学院的××院士说,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将来搞科学研究也有帮助。

学生乙:

不一定吧。

西方的许多科学家都没有学、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有的还得了诺贝尔奖呢。

学生甲:

……2、案例讨论:

(1)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为什么在实践中也能取得成功?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到底有什么用?

3、案例点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虽然没有得到完整的揭示,但是以往的人们对它们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并集中体现在一些先进哲学的合理成分中。

中外哲学史上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秀成果就是代表。

这些成果在一定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

以这些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实践理所当然地也会得到一定的成功。

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人们的情况实质上一样。

以科学家为例。

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家除了像郎之万、约里奥居里、贝尔纳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外,大多数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是事实。

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被列宁称为自发的唯物主义者的科学家。

他们坚定地相信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相信物质世界规律的客观性,相信科学规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描述,并认为这是科学研究的无可置疑的前提。

他们的这种信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

爱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类是信奉唯心主义哲学或信奉宗教的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之所以也能取得重大的科学成就,是因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与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或宗教信仰是分离的。

他们既然要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就不能不承认它的客观实在性哪怕是作为一种“假定”、“预设”或“承诺”。

他们中间有些人尽管可以宣称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感觉与感觉的联系”,科学规律是人的“自由创造”,但他们在实验室里还是在研究客观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并求得实验的验证,他们也决不能在研究的结论上“自由”地“创造”出任何一点经不起检验的定理和公式,决不能编造出一个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数据。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实际上是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办事的。

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而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也按错误的世界观办事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就只能是失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已经产生之后而不知道学习它,运用它,那就如同在有了最先迸的武器之后还去用陈旧的武器一样不明智了。

(见陶德麟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修订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1页)

(2)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其实质就在于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价值即该课程对于青年学生的需要满足,它同时取决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地位和学习者的需要。

具体来说,依据实现的难易程度、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层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价值相对区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最直接的实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必须学习并考试合格才可以取得毕业所要求的3学分。

如果说学习这门课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的话,这种需要则是最基本的需要。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开始时主要是冲着毕业必须的3学分来的。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

第二个层次,现实的可能的实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并掌握其基本内容,对于几年之后的考研具有切实的帮助。

许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动机和需要,是与其今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学好这门课程可以增加他们在考研中的竞争实力。

这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具有很大现实性的可能价值。

第三个层次,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即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能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后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大凡对科学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很重视哲学的学习。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哲学,他在瑞士的伯尔尼曾和其他人一起组织了一个名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的哲学小组,研讨哲学问题。

爱因斯坦在晚年还表示他永远热爱这个“科学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国著名哲学家钱学森说:

“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我的确深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如若丢弃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瓜了。

”(光明日报1985年5月17日)第四个层次的价值,思想教育价值。

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核心价值和最高层次的价值。

“爱智”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它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大智慧。

青年学生正处在求知识、增才干、长智慧的关键时期,渴望了解世界的本质、理解人生的意义、锻造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案例4:

有钱建庙无钱建校?

1、案例呈现:

海南省屯昌县城郊有个大洞村。

村前面50米之内有4座庙宇祠堂,一座比一座新。

其中最新的是今年初刚建好的东水公庙。

与新庙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周围破旧的农村、穷困的农民,还有正在危旧的校舍读书的小学生。

“东水公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用大理石雕刻的“芳名录”,专门表彰捐献建庙的“功臣”。

一批党政官员的名字竟然十分醒目地排在最前面,连学历、官衔、职称都写得明明白白,大有炫耀当代、流芳百世之意。

记者依次看了4个庙宇祠堂:

一座是保佑学子中举成名的文昌帝君庙,两座分别是周、何家的祖祠;而新建成的东水公庙则供着“东水岗主元皇大帝”。

东水公庙大厅的两面墙壁上的“芳名录”上刻满了名字,其中捐款600元以上的39人都是头面人物,如:

郑兴美,正处级干部,担任过屯昌县副县长、海口市工业局副局长等职,捐款3500元;郑贤明,武警边防大队助理,上尉,捐款2000元;陈万成,海口国税局龙华分局副科长,捐款1500元;胡绍清,副处级,屯昌县纪委副书记,捐款1000元;黄日升,正科级,屯昌县工商联主席,捐款1000元……捐款总共11万多元,建成后还剩余7000多元。

庙前还新建一口很大的井,旁边写着“农村引水工程——国债项目”。

有钱建庙,却用国债打井,难道神灵也要扶贫?

更荒唐的是,该村的大洞小学教室和学生宿舍是危房,每逢下雨天,学校只能放假。

记者了解到,类似大洞村大建庙宇祠堂现象,近年在海南省愈演愈烈。

许多乡村还相互攀比,耗费巨资为供奉、祭祀先祖修建的“公庙”,一座比一座高档气派。

海南省农民人均收入至今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当地党政领导放任自流,甚至带头捐款筹建庙祠等现象,广大农民极为不满。

群众强烈呼吁:

党政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积极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捐钱捐物多搞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4年7月26日,楚天都市报)2、案例讨论:

(1)“有钱建庙无钱建校”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公众科学素养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3、案例点评:

(1)这一现象说明科学世界观的建立不是自发的,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教育。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反对封建迷信,以科学的世界观占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同时,要提高基层党政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基层领导干部。

(2)科学素养是指“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中国科协5月19日发布“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达到198%,也就是万人中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才198人。

我国经济每年以将近9%的速度增长,而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相对滞后。

两者不协调原因有二。

其一,农村拖了后腿。

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为07%。

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落后,许多农民没有接受起码的教育。

其二,公民迷信程度相当严重。

调查显示,现在仍有高达266%的人相信“相面”;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204%的人相信“求签”;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其中,真正迷信者占133%。

迷信越多说明对科学知识所知不多。

科学素养和意识的发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经济增长尽管为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条件,但如果不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加强科学的普及与教育,就不会有科学素养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经济增长也将失去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

案例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

1、案例呈现:

不止一次,不止一人这样问我:

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

这也许是每个想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想知道的问题,但也许是每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难于回答的问题。

如果非要回答不可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

西方马克思主义姓“西”又姓“马”!

当然,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准确性来说,这样回答显然是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20世纪2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

卢卡奇被迫作自我批评,并宣布收回自己的观点;但柯尔施拒不作自我批评,反而于1930年发表文章进行反批判。

在这里,他第一次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并强调它与正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列宁主义的对立。

但是,这个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

后来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

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尽管卢卡奇极力否认自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甚至否认这个思潮的存在,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当然,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用法:

(1)纯地域性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

(2)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特定思想内涵,突出它与列宁主义的对立:

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列宁主义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

(3)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主题转换: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认为它既包括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包括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4)非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2、案例讨论:

为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会有如此多的理解?

3、案例点评: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寻找原因。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长达8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问题出现了思想倾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许多流派。

第一、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卢卡奇等人在寻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运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第二、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共运内部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逐步演化成为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社会思潮。

第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转向时期。

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多元化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分化,并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

他们重点探讨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生态危机等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由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转向了非马克思主义。

90年代初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又从哲学、文化问题转向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研究重心从对资本主义批判转向研究市场社会主义;前苏联东欧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合流。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侧重点和思想观点是不同的,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不仅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之间缺乏真正交流,甚至同一学派的思想家之间也发生着争论。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不同、观点各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非正统性、现代化;开放性、多元化;超然性、学院化;多变性、片面化;地域性、西方化。

不过,这些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主要方面,还不能包括其全部。

在描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演变、主要流派之后,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一番解释?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既不同于第二国际又区别于第三国际;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