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资料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417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赏析资料 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赏析资料 1.docx

诗词赏析资料1

一、观沧海(七年级上册)

【古诗今译】

有幸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浩瀚的大海。

海水波涛激荡,岸边的群山和海中岛屿,高耸挺立。

山上树木葱茏,花草茂盛。

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大海上掀起汹涌的波涛。

浩瀚的大海,日出月落,好像都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仿佛包容在大海的怀抱里。

庆幸得很哪,让我们用歌唱来抒发对大海的情怀。

1、.《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追歼袁绍残部,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基调“苍凉慷慨”,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耸、挺拔峭立。

这两句是在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

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

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

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和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写草木,是静态,写洪波,是动态,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是近景,是局部,是具体描写。

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观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怀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是虚拟的,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对大海博大胸怀的具体再现,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晨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若”可以看出。

更是诗人的气概和襟怀的真实写照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上册)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禁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悲哀,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是他眼中所见。

“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这些细节联系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倩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地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

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钱塘湖春行(七年级上册)

诗歌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着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这一联也是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这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喜悦的心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四、望岳〈杜甫〉(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这是远望: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这是近望,前一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秀美)是虚写(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后一句实写泰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泰山极高,白日里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此联号为绝唱,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意即“一定要”。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五、春望(八年级上册)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fu)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一个“破”字,仿佛有声,使人闻之惊心,“草木深”一个“深”字,分明有形,叫人触目伤怀,把这个都市的繁华变成了痛苦的回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作者觉得前面的景还不足以抒情,又选取了典型景物再度渲染。

这就是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当属花与鸟。

我们描写春天最常用的词语也是“鸟语花香”。

可是这里,花在落泪,鸟叫惊心。

因为心情不好,诗人视野中的事物都涂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感时”,感慨时运;“恨别”,伤别。

这是作者的心情。

花怎能落泪,鸟怎能惊心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最美丽的季节里又选了最美好的景物,作者的心情不仅没有因此而愉悦,反而更沉重了。

情郁于中,不得不发,诗歌转入后两联抒情。

“烽火连三月”紧承“时”,“家书抵万金”紧承“别”。

时世就是战争,因战争才有了分别,因分别家书才如此珍贵!

这里,我们看到杜甫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的心中已融为一体。

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把国恨与家愁在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中,达到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统一,这就是“诗史”的魅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李白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深似海,以致于白发飘飘。

杜甫写此诗时,年仅46岁,正值壮年,本不应有太多的白发,如今连这白发也更短了,更少了,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可见愁的深广较李白更甚。

全诗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收到家书难能可贵,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前两联写景,却处处有情的参与;后两联抒情,却依稀可见诗人的形象。

六使至塞上(八年级上册)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鉴赏: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既言事,有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五、六两句写景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使景物显得单纯简洁,直入人心。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

意思: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刘禹锡等被贬。

“巴山楚水”,泛指贬地。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此联写了诗人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不禁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哲理,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总是向前发展,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此联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此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首诗既表现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八、赤壁(八年级下册)

诗歌大意:

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诗歌主旨作者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

作者认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名句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

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通过“二乔”的命运暗喻(或间接写出)东吴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篇的一大特点。

九、水调歌头(八年级下册)(次)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上片望月。

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想去看一看月宫,可到月宫,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承接上片的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

(月下坏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