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281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docx

利率市场化对典当行业的影响及应对

自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以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过17载春秋。

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断断续续但稳步推进的既往举措,对国民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和经济主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年7月20日完全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后,下一步应在条件成熟后为存款利率进一步松绑。

笔者认为各国利率市场化轨迹各不相同,在我国要考量典当行受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也还还须结合不同阶段国情的实际来予以分析,并相应作出合适的应对。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历史进程大事回顾

1、利率市场化历史进程大事

1993年: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

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

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

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

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2年、2003年:

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

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

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

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8年:

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

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

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二、对金融资源分配和经济产生的影响回顾

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正遇上中国经济进入一轮高速增长期,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但彼时由于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担忧较多,尽管已可以显著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仍不敢对其放贷,故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较低。

2008年后为了响应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支持实体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要求,不少商业银行增加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建立起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

2008年,一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该年起《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开始记录和评价银行业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情况。

但直到近几年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显现才体现得更为明显。

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实质性触及存款利率,滋养出民间金融领域的利率市场化成果。

1、银行信贷资金逐渐向中小企业倾斜,但前提是要支付足够的融资成本

2008年后我国在四万亿刺激政策作用下,货币环境较为宽裕,而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下限拓宽,使大型国企或优质企业可获得更优惠贷款利率,中小企业在付出较大型企业更高的融资成本后,也能从银行融入更多资金。

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和下浮合计的比例提高,贷款定价更灵活,说明利率市场化在此期间促进了金融资源分配优化。

从近几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可以看出2010年、2011年小型企业贷款增速超过20%。

2012年虽然小型企业贷款增速有所降低,但中型企业增速提高到与小型企业相近的水平。

整体看,过去两三年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大企业。

而且这一两年国家政策更特别注重引导加强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允许提高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使小微企业贷款保持较高增速。

中小企业毕竟在信息对称度、信用记录及风险发生机率等表现方面弱于大型企业,银行为了覆盖风险成本自然需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定价。

据某银行有关部门测算,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平均利率要较大型企业高出一个多点,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高出近3个点,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则更高,一般会超过10%。

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良性支撑。

2、存款利率未大幅放开,金融脱媒显著加剧,民间金融利率市场化已然成型

由于存款利率仅允许在基准利率10%的范围内上浮,在通货膨胀显著的过去十年中,银行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居民大量储蓄资金为寻求跑赢通胀的投资方式,涌进各路理财通道。

这为民间个人、企业相互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及典当行融资、债券投资、信托融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后来证券公司理财计划等广泛资金融通业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的支持,直接致使金融脱媒局面出现和加剧。

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息,201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为5.08万元,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0%,较之十年前超过80%的水平下降显著。

 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规模之所以能迅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这是一个从发展之初就充分依据风险补偿机制,加以市场化定价的资金交易市场,资金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被高效地配置和运用。

比如债券和银行、信托、证券理财产品相对风险偏低,投资收益率也较低,多在10%以下的年收益率水平;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融资机构,须承担更高的风险,往往要求资金回报率在年20%左右;民间融资则往往依赖人情关系和信誉、缺乏担保措施,风险较高,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四倍也屡见不鲜。

所以,在银行借贷之外的资金市场已实现利率市场化。

3、银行出于竞争压力展开对中小和小微企业客户的争夺,对典当行经营的传统地盘开始产生威胁

大型企业和发展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证券市场融资等方式来融资越来越多,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自然也相应减少。

这些企业更为明显的金融脱媒倾向,以及在价格协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现状,迫使银行改变过去注重“垒大户”的做法,放下姿态去拓展融资回报更高的中小及小微企业客户。

银监会也为促进银行的这一转变予以政策支持,再加上不断从对中小及小微企业贷款中积累的经验和相对价格优势,银行已有足够能力来开拓和保留类似客户。

由于典当行的传统主要客户也在这一区域,所以银行的客户策略变化无疑不利于典当行保住市场空间。

如据报道,有的银行为解决很多企业在流动资金贷款到期时面临资金暂时断炊的问题,创新了还款方式,而不需走先还后贷的传统续贷模式,这就直接影响到典当行普遍开展的银行过桥业务。

三、当前典当行须适当调整“价”,与提高服务软实力及增强营销等多措同举,以达到巩固客户、利润两方面“量”的目标

前述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推进到今天,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争夺力度,已经对典当行构成威胁。

那么典当行应该怎么应对眼前竞争形势的变化呢?

笔者认为,只有勤练内功,灵活开展典当经营,找准和银行差异化的经营优势,才能令典当行化危为机,实现平稳发展。

1、因势调整典当行的息费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显露的利率两极增强化趋势,在今天依然如是。

在对大型企业贷款利率的下浮后,银行出于维持赢利和增长的需要,必然会利用在对中小企业资金供求关系中强势地位,去抬高这类企业的贷款利率。

所以,尽管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攻城掠地,但也会使典当行的融资比价效应上升。

在此情形下,如果典当行因势调整息费率水平,则能很好地应对银行的威胁。

所谓因势调整,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随着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企业盈利的空间势必缩小,会引致对典当行高息费率水平承受能力降低;另外,从管理部门政策引导方向看,也不倾向典当行向企业收取高于民间融资价格上限的息费。

如江苏省高院今年6月就将典当行发放贷款归为民间借贷,这意味着如发生诉讼,典当行只能在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范围内获偿。

安徽等地也已出现多起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为息费率偿还水平的判例。

如果典当行将息费率调整至稍高于银行的水平,如果将便捷优点发挥好,应能与银行相抗争。

2、提高典当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软实力,进一步发挥灵活便捷的优势

如果说调整典当资金价格是因势而为,那么练内功、增强服务软实力则是一项须长期不懈努力的工作。

这一要求在后有追兵的高价融资市场中,正变得愈发重要。

典当行如何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来留住优质客户呢?

笔者认为从现况看,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客户意识,争取通过培养起高素质典当师,通过其在原有主打典当业务之外,提供鉴定评估和咨询服务等方式,来增添典当客户的黏度;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制度,改进各岗位尤其是尽调岗位职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对业务风险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并作出快速响应,突出典当相对银行业务决策和执行快捷的优势,以在保证业务安全度的前提下吸引客户;第三,加强对于业务开拓模式的创新,以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为第一考察对象,根据客户特点灵活采用既方便也低风险的当物及其他保证措施组合保障的方式;第四,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借鉴大数据、网络金融、远程鉴定及网上绝当品销售等先进业务技术,拓展典当行拓展业务的渠道和便捷性等。

3、增强对客户的营销,与银行、小贷公司等融资机构争夺优质客户

至今还有很多国人对典当行抱有偏见,典当行是为中小企业及百姓提供融资服务的概念仍未入人心。

故众典当行要与银行及小贷公司争夺客户,还得增强营销力度。

营销的重点有二:

第一,要宣传当金典当行主要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借贷支持的,而不是旧社会剥削人的典当行;第二要强调来典当行进行短期融资灵活方便,短期的“救急”功能可为长久发展提供保障,把典当行作为融资手段具有必要性。

四、利率市场化向存款利率放开方向迈进,资金价格未来波动更加频繁复杂,典当行须培养起科学的风险定价技术来应对

在五月份富国论坛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研部副主任顾铭德表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过半,接下来要陆续推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非常关键。

去年人行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后,多家银行将存款利率提高到上浮的上限。

依银行在资金脱媒后出现的资金饥渴症状看,在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的之后,存款利率的上限空间被不断拓宽,届时银行为了争夺宝贵的资金来源,很可能为了吸储而竞相提高存款利率。

尤其是民营银行设立的增多,可能会强化该趋势。

存款利率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为了保证盈利能力,银行需要将增加的成本转移到贷款利率上。

在完全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波动,也会随着经济景气度和融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更快地出现,这些波动会随着资金流动快速传到银行之外的资金市场,典当行也必然将对这一“蝴蝶效应”体验至深。

银行业已经对利率市场化实现后的应对之道做了大量的探讨,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提高对业务的风险定价能力,使资金价格能够覆盖风险并获得盈利。

典当行现在经营中决定息费率时,一般主要是通过简单参考同类资金市场的水平,定价的技术含量不高,难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复杂市场局面,所以应向银行学习,有目的地去学习风险定价知识。

尤其是未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后,如果一味高价,必然缺少客户买单,如果过低又不能获取合理的盈利,只能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因素、典当业务保证安排因素、经济周期因素、行业因素以及区域融资特征因素等基础上,靠科学的定价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