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1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docx

陈隆彩论文陈隆彩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姓名:

陈隆彩

专业班级:

10连锁

论文名称: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指导教师:

赵丽

目录

Abstractii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述3

1.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3

1.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层次4

1.2。

1内在心理层次4

1.2.2外在行为层次5

1.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6

1.3.1认知能力6

1.3.2独立生活能力6

1.3.3学习能力7

1.3.4人际交往能力7

1.3.5应对挫折能力8

1.3.6实践能力8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与分析9

2.1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分析9

2.1.1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9

2.1.2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要不足10

2.2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及分析11

2.3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13

2.3.1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再认识13

2.3.2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14

2.4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分析16

2.4.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16

2.4.2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17

2.5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及分析18

2.6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20

2.7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启示22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24

3,1强化认知训练24

3.2加大“三自”教育力度26

3.3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26

3.4加强人际沟通27

3.5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28

3.6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28

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

28

摘 要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

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

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从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

强化认知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等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最终促使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Abstract

Abilityofsocialadaptationisakindofintegrateability,whichcollegestudentsmusthave,beinginharmonywiththesurroundingsintheschoolcampus.Itismainlycomposedofabilityofcognition,independentlife,learning,communicationwithothers,copewithsetbackandabilityofpractice,andsoon.Accordingtothesurvey,itshowsthatintheabilityofsocialadaptationcollegestudentslackratherbadlyabilityofcognitioninwhichtheycouldn'tcorrectlyevaluateegoandothers,lackeffectivelearningmethodsandabilityofself-learning.Andcommunicationwithotherslacksobstacle,theabilityofpracticeisverypoor,Therefore,itisverynecessarytoimprovecollegestudents'abilityofsocialadaptation.Toimprovetheability,theauthorthinksthatwemuststartwithtwoaspects:

schooleducationandself-education.Themeasuresarestrengtheningcognitiontrainingtoenhancethecollegestudents'abilityofcognition,intensifying,"self-education,self-manageandself-service"ofcollegestudentstoimprovetheirabilityofindependentlife,reinforcingmorecommunicationswithotherstoimproveabilityofcommunication,strengtheningthepracticeeducationinordertoimproveabilityofmeetinganemergencyandmoretrainingmindadaptationtoimproveabilityofcopingwithsetback.Allthesemeasuresfinallyaimtoimproveabilityofsocialadaptationofcollegestudentsandtoadaptthemtothenewsocialpoles.

Keywords:

collegastudents  abilityofsocialadaptation  develop

导 论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创新时代,未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适应社会的素质要求更加迫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指出:

“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999年6月,李岚清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和一再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而社会适应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和挫折、失败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调,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游刃有余。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文化传授、智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内容,也有社会认知、社会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内容。

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跨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调动自身潜能;才能客观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有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和成才的愿望。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存在“适应问题”。

一般发生在两个阶段:

一是入学的初始阶段,二是就业前后。

前者属于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问题,后者属于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

入学后的“适应问题”,通常表现为不会自主地进行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差、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随之要就业,如何就业和如何适应新的职业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适应问题”。

笔者在调查了解过程中,发现有20.9%的大学生感到社会变革快,难以适应;65.9%的大学生感到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有48.9%的大学生感觉目前的心态压抑;有45%的大学生感到空虚;有34.3%的大学生感到烦躁。

这种情况表明,大学阶段较之中小学对社会的了解更广、更深,对自我的认识更趋复杂,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有了更多的体会,己开始思考不远的将来进入社会后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已逐渐削弱,由于学校灌输的理想己受到部分怀疑和动摇,由于缺乏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准确判断力,大学生在怀疑社会的合理性的同时也怀疑自己,他们面临着价值观的重新选择和人格的重建,也面临着社会严酷的选择和淘汰的巨大压力。

国内也有研究者对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情况做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单位感到最不满意的前三项分别是知识不够用、能力不足、同事不友好等,分别占所调查人数的44.2%、17.4%和11.1%。

在适应的能力方面感到不足的占61.6%,这说明有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感到自己的专业素质还不过硬”。

国内许多相关调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研究,对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们从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强大动力。

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的针对性,并为高等学校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提供对策,以便于形成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促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适应未来。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述

1.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

这里的适应有个体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自己独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对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自己所能满足的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其特征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

“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生活方面,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②人际沟通方面,即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等;③社会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顺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大学生社会适应指的是高校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走入社会阶段,通过社会互动,努力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一个角色转换过程。

它也包含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学校学习环境的适应、学校人际环境的适应等等,并在大学期间找到和社会的衔接点。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适应时代、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发展等三大环节的能力,包含适应知识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大学环境变化、增进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素质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及就业观、实现角色转换和从业后顺利发展等具体能力。

本文所论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所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

大学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家庭、社会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把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缓冲带,那么,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和适应大学校园环境的程度如何,将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大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大学生除了学习上的适应之外,还要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大学生活的特点。

这种适应的范围越广泛,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越明显。

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大学生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必须在新环境下作出改变,因为这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甚至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同样的情境还会出现。

大学生在应对校园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时,其社会认知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这些能力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又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适应可以看作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模拟演练,它最大的好处是,使大学生开始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趋势。

1.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层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在心理层次;二是外在行为层次。

1.2。

1内在心理层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内在心理层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掌握、应对和防御。

掌握是指个体以管理社会情境技能的渐渐形成和自主化运用来适应社会;应对是个体以即时情境下应对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来适应社会;而防御是个体以内在情感和本能反应的自然流露来适应社会。

很显然,掌握、应对和防御是有区别的。

从要适应的问题性质上看,掌握是一个预期的准备过程,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情境问题,而是预期地针对将来的一般适应问题,而应对和防御的启动需要某些具体应激的问题情境的刺激;应对与防御的区别是,情境问题难度与自身资源的容量相当时,个体一般启用应对机制,而情境问题的难度远远大于个体自身资源的容量时,个体就会自动采用防御机制。

从时间维度上看,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对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防御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从个体的意识能动程度看,掌握有时需要意识能动,有时不需意志努力,应对则是高度意识能动的过程,而防御则基本上没有意识能动的参与。

其实,把掌握、应对、防御区别开来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三个层次完全可以整合到一个完整的适应过程中来。

在面对外在情境的压力时,个体的本能的情感反应,可以给个体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其来得及调动和组织自身的资源,有效地应对;而有效应对努力的熟练操作又是一个应对技能的掌握过程,技能的有效掌握反过来又会有助于个体的对类似情境的应对。

1.2.2外在行为层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在行为层次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适应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和内容的技能和习惯。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在行为层次可以分为个人定向的行为层次和社会定向的行为层次。

个人定向的行为层次是指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内容有关的适应活动技能和习惯。

主要包括:

(1)生活适应,即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新生活环境中的自理能力。

(2)学习适应,即恰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性等内容。

(3)生理适应,即适应生理上的变化,具有合理的性观念,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行为,包括生理变化适应、性观念及性心理调适。

(4)职业适应,即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选择和从事职业的能力,它包括择业价值取向的自主调节、积极的求职准备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

社会定向的行为层次是指与社会生活内容有关的适应活动技能和习惯。

它包括:

(1)社会环境适应,即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较正确清晰的认识,采取现实的态度,并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包括社会认同感、社会参与性和社会接纳性。

(2)人际环境适应,即改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应激情境适应,即面对挫折与失败而采取的行为反应、归因和自我调节方式,包括应激感受、策略性归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是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培养起来的基本素质分不开的。

国内有关学者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对居民的社会能力和适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具备一定的技能的人,其社会能力和适应性良好”。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大学里已完成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价值观基本形成,并对今后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而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自这些大学生离开学校起,他们便开始脱离各方面的监护,独立地跨入社会门槛,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

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学生变为劳动者。

应该说,大学生毕业后如果对新的角色认知产生误差,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及时相应地更换自己的行为模式,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或处于社会的边缘甚至被排斥于社会之外。

而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之强弱,决定了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自我认可的程度。

1.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

本文论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从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3.1认知能力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环节。

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关于社会现象,尤其是关于社会中人的认知。

社会认知的类型主要包括他人认知、自我认知和人际认知等。

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特指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认知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的强弱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时期,新旧观念交叉,各种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体制转换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尚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决,这些现象和矛盾或多或少地影响大学生对人和事的判断。

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以及自我意识的优化等途径,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来正确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并且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客观看待个人得失,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否则,在是非面前就可能被动茫然、手足无措。

1.3.2独立生活能力

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管理、自我调适和独立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成功,大学生从对他人的依赖到独立生活,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也是健康、成熟的体现。

众所周知,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乃至今后的一生,独立生活能力实际上比读书、成绩更重要。

自主自立能力是个体成长中最重要的基础因素,它包括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

它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足的基础。

奥地利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说过:

“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个体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这既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民族的需要。

1.3.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必须在课余时间自己去钻研、拓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这方面对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能为大学生将来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大学生能不能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些是与社会脱节的,还不能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会调适自己,对自己进行“充电”学习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才能增强适应社会的后劲,才能具备一位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

1.3.4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积极开展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又叫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对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的互动过程。

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学到了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社会规范,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责任,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养成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习惯,从而自立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成熟的、社会化的个体。

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拓展。

1.3.5应对挫折能力

应对挫折的能力是个体遭遇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境,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

正确应对挫折有助于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

“挫折是指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

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

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如大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使成绩不理想等。

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如有的学生满足60分的成绩,而有的学生得同样的成绩会感到失败和沮丧。

第三是挫折反应,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就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有时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挫折具有两重性,它既可培养个体的坚强意志,引导个体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个体的追求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它又可使个体消沉、情绪低落,甚至诱发心身疾病。

由于社会进步,时代变化很快,各种社会要求都会被大学生所反映,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各种与现实有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各种挫折是必然的和无法避免的。

培养应对挫折能力也是大学生有效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1.3.6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的自身的实际活动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强弱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

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它体现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中,是架构主、客观的桥梁,是大学生运用知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