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57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docx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分课时目标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9三峡

课时训练

1.文章第1自然段写山,第2自然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3.结合文章内容,用两个词语写出三峡景色的特点。

4.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

5.为什么后写秋天?

6.文章结尾用了歌词,有何作用?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见曦月(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而往,暮而归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课时训练答案

1.写山的特点,是为了设置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低的落差就大,水速自然就快。

2.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奔腾的急流,突出河道的凶险和迅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

3.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4.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首写

5.为了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特点。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7.①日光,这里指阳光 ②飞奔的马 

8.B 

9.至于夏天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句中的“襄”“沿”“溯”等词语必须正确翻译)

 

 

10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列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

(3)夕日欲颓(    )

(4)沉鳞竞跃(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1.信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

(1)对偶

(2)对偶,借代

4.

(1)交相辉映 

(2)消散 (3)坠落 (4)水中潜游的鱼 

5.

(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这句话饱含作者拥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10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描写生命活动,为景物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睡觉  (4)只是  

3.

(1)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借)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6.下列各句中的“者”与例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1.C

2.B

3.A

4.D

5.D

6.A

7.写山的“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水的“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1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全文描写的富春江景色。

B.第2自然段写水的颜色、清澈、深度、静态和动态,都突出表现一个“异”字。

C.第3自然段中,“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给本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超然尘世的归隐之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2自然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自然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4.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1.B

2.D

3.D

4.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5.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这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12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

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的意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出使飘飞的蓬草

6.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2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徙倚欲何依(迁徙)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C.萧关逢候骑(遇到)

D.仍怜故乡水(喜爱)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4、5题。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

(100字以内)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6、7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1.A(徙倚:

徘徊)

2.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3.C

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C

7.示例: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