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460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 2.docx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部课文复习提纲2

初一年级语文【下】复习提纲

《西游记》阅读

1、《西游记》:

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3、人物及性格特征:

A孙悟空:

1、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

2、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最受大家喜爱。

3、反映古人对自身力量增长的幻想和对征服自然的自信,是心目中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英雄。

B猪八戒:

1、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招是搬非,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2、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

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3、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没有害人之心,自有可爱之处。

4、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而这么讨人喜欢,可见作者的了不起。

C沙和尚:

1、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2、善于调解矛盾。

悟空和八戒没有龃龉,都是沙僧从中调和,没有他,西天取经大业不能完成,所以他是四人的粘合剂。

D唐僧:

1、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取经之路重重险阻,吉凶难定,但仍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杀困难,多少诱惑,从没动摇;

2、又是一个很窝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就一筹莫展,涕泪交流离开了徒弟,饭也吃不上;3、太糊涂太慈悲,悟空主动降妖除魔,他却妇人之仁,斥责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不知好歹,甚至大念紧箍咒;

4、作者对这个西天取经领导人批评最厉害,说明本书并不一定全是宣扬宗教。

4、西游记主要事件:

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

5、阅读感受:

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6、《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

1、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2、8到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

3、第13回到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7、小说主旨:

在吴承恩笔下,取经一事的宗教意义已大大淡化,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它给读者的启示在于:

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8、熟悉主要情节《美猴王》选段:

1、“美猴王”的称号是怎样来的?

【“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而来,他作出了大贡献,不仅能够进出水帘洞,还给大家找到一个栖身之地,大家尊之为“千岁大王”,于是将“石”字隐去。

贡献大的应该有美好的称号。

所以冠以“美”字。

2、“孙悟空”的名号是怎样来的?

【《西游记》第一回后半部分写他见到菩提祖师,祖师根据他是猴子(猢狲),为他取姓为“孙”,法名“悟空”。

他后来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参加取经,就正式启用“悟空”这一法号,唐僧又给他“起个诨名,称为行者”。

3、“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有缘居此地,天谴入仙宫”中的信息:

【“今日”指石猴答应去探水帘洞的时候。

“芳名显”指石猴凭借冒险精神和过人胆识,率先发现水帘洞,得到猴群的拥护。

“此地”指东胜神州海东傲来国花果山。

4、石猴被推举为“美猴王”证明了真正的领袖从来都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后由公众推举出来的。

9、《孙悟空一调芭蕉扇》选段

1、话说孙悟空来到翠云山向之妻铁扇公主借,孰料这铁扇公主竟是被悟空当年降服的之母,悟空闻之,不禁大惊失色,暗暗叫苦。

2、简述孙悟空一借、二借芭蕉扇的经过:

一借:

(1)孙悟空到芭蕉洞借扇,铁扇公主因为仇隙不借,行者悟空和罗刹女一番打斗。

(2)罗刹女打不过行者,取出芭蕉扇,一搧阴风,把行者吹到五万里外的小须弥山。

二借:

(3)小须弥山的灵吉菩萨送行者一粒“定风丹”,安在悟空的衣领里边缝了。

(4)行者再回芭蕉洞借扇,一阵打斗,罗刹女两扇未扇动,收了宝贝,走进洞里,关紧门。

(5)行者把定风丹噙在口里,变一蟭蟟,趁罗刹女喝水,飞进她肚里。

(6)悟空在罗刹女肚里蹦跳,疼得罗刹女拱手出借芭蕉扇。

(7)行者举扇搧火,一搧,火光烘烘腾起;再搧,更着百倍;又一搧,足有千丈之高。

把行者的两股毫毛烧净。

(8)火焰山土地显身,告诉悟空所借来的芭蕉扇为假的,要借真蕉扇,需求大力王。

3、关于三借芭蕉扇情节:

悟空依土地意见,去找牛王。

牛王此时被玉面狐狸招赘为婿。

牛王和悟空大战,不分胜负,牛王去赴宴,悟空偷了金晶兽,扮牛王去见罗刹女。

罗刹女二年未见夫婿,放松警惕。

结果悟空骗的真扇。

牛王知道后扮成八戒,从悟空手里骗走扇子。

众天神来帮助悟空,和牛王打斗。

哪吒用乾坤圈把牛王打出原形,罗刹女为救夫君,交出扇子,悟空得到真扇。

4、孙悟空借不来芭蕉扇,只好智取,他的有勇有谋表现在:

先向灵吉菩萨借得“定风丹”,不怕铁扇公主用蕉扇搧他了,这是防御性的措施。

然后他变作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她交出芭蕉扇,这是巧妙的进攻。

10、中考试题精选。

请模仿下面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西游记》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简单介绍。

(100字以内)(3分)

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

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

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

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梁山首领。

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参考示例:

我喜欢孙悟空。

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

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

11、“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

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

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答:

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12、某校初三

(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

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

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答案不惟一,反驳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言之有理即可)

13、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

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

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

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14、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猪八戒红孩儿】

示例一: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15、关于西游记的谚语等: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16、仙石缘何产出一石卵?

【每日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慨久,遂有灵通之意】

17、一调芭蕉扇中,孙悟空的智慧体现在何处?

【1、以嫂嫂称呼铁扇公主,试图以叔嫂情谊打动她2、问灵吉菩萨借的定风丹,此为防御性措施;3、变作小虫子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逼她交出芭蕉扇,此为进攻性措施;4、从铁扇公主口中飞出时,叫她张嘴三下,以防她使诈】

18、水帘洞口的对联是: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9、如来赐给灵吉菩萨哪两件宝物?

【定风丹和飞龙杖,飞龙杖降伏了风魔】

20、芭蕉扇缘何可以灭火?

【本是昆仑山后,天地产生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

第四单元

十七、国宝大熊猫

1、为什么说大熊猫是国宝?

【1、2000年前即被人们视为名兽2、长相俊俏、温顺、人见人爱3、繁殖率极低,珍贵异常4、活化石5、作为我国和平使者,经常出访,收到世界各国人民欢迎。

2、为什么说大熊猫属于珍稀动物?

【1、生存环境要求高2、分布地域狭窄3、喜欢独处,生性孤僻4、食物单一5、产仔小且少6、存世数量极少。

3、为什么我们称大熊猫为“竹林隐士”?

【1、生存在人烟稀少的僻静之地2、竹子丰富之地3、泉水密布之地。

4、大熊猫属于食肉科,为什么吃竹子?

大熊猫适应环境的一面是什么?

【答案相同:

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

5、文章最后两段文字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前为原因,后为结果,属于逻辑顺序中的因果顺序。

6、说明方法列举:

“体重100斤以上的大熊猫,上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只有0.1-0.5公斤,像一只小老鼠,是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列数据、作比较;具体说明熊猫幼仔小且少,交代熊猫繁殖率较低的原因。

7、为什么熊猫没有固定栖息场所,到处流浪?

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1、食量大个体大2、环境破坏严重,一地的竹子满足不了熊猫的食物需求3、生性孤僻,喜欢独来独往。

8、说说加点字对说明熊猫的作用。

句子1:

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句子2:

悠然自得的啃着树枝,漫不经心的满地打滚,摇摇晃晃的在草地上玩耍。

【1、打比方,突出熊猫脸部有2个黑眼眶的外形特点;2、拟人修辞,说明熊猫憨态可掬,人见人爱,深受大家喜爱。

第五单元

十九、三个太阳

1、主旨。

【中国女画家经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自然条件等困难,为长城站出力、作画的经过,表现了南极科考队员们为祖国为南极科考事业艰苦奋斗的情景,赞扬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的民族气概。

2、三个太阳的理解。

【1、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2、南极的过去、现在、将来3、因为南极有了三个太阳,就没有了黑夜,象征南极人开拓视野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3、“呵,南极!

遥远的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南极!

”这句话,感叹号的作用?

为什么连用三个修饰语?

使用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1、对南极的向往和渴望去南极的内心激动2、说明了南极的特点和魅力3、描写,过渡。

4、女画家去南极遇到了哪些困难?

【名额有限;经费自筹;性别;行业不符等】

5、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

【1、南极的神秘令人向往2、对人类共同的爱3、探险,实现自身价值4、完成父亲的遗愿等】

6、第18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茫茫雪原……万年冰山……企鹅……调皮的雪燕【1、烘托女画家到达南极后的激动、兴奋心情2、表现南极的美丽、纯洁、宁静3、南极对人类的亲近、欢迎。

7、第19节,“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

后来,每一脚,腿都在微微发颤”这句话如何理解?

【女画家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来到了南极,美梦成真以后一种激动的心情,也侧面说明南极神秘而迷人的美。

8、南极科考队长的人物形象。

【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2、巧妙的语言艺术。

9、“心里却裹着一团火”指什么?

【对祖国,对事业的无比热情。

10、“但是我们都是画家”这句话的鉴赏。

【比喻修辞,鼓励大家为长城站奉献自己的力量,把南极站建设的更加美好。

11、“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撞击着”中的“一种东西”指什么?

【被南极人精神所感动而要为他们作画的冲动。

12、鉴赏“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比喻修辞,生动的状风力之大,突出环境的恶劣,反衬队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工作的精神。

13、第30-34描写了什么?

作用是什么?

【1、南极暴风雪肆虐和科考队员们艰苦工作和风雪搏斗的情景;2、反衬队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卓绝的精神。

14、风暴结束后,女画家看见了一颗蓝莹莹的星星,暗示什么?

【女画家和大家一起战胜了暴风雪,内心宁静、喜悦,隐喻她也成了一位南极科考队员,闯进了这本属于男子汉的南极禁地。

15、第44节,“血浪好似奔腾不息的波浪,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三个比喻句如何理解?

【1、由于风吹雪飞,血浪四处翻飞,故呈现血浪奔腾不息的样子;2、由于冰川闪亮透明,熠熠生辉,所以产生了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3、由于冰硬的大风猛刮侵蚀,冰川就像银龙在跳舞。

16、她为什么在山顶上伫立良久?

【1、观察体验南极的专注2、南极雄浑的景象深深地感染了她,为下文作画埋伏笔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庄严而肃穆。

17、为什么46节写到女画家父亲的事情?

【1、可能是女画家到南极的原因;2、什么我国科学家都有一个南极科考梦想,丰富南极人的精神内涵,即为祖国,为事业不惧艰难;3、歌颂老一辈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18、南极精神。

【1、探索自然,献身科学,为祖国,为事业团结拼搏,乐于奉献;2、科考队员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惧艰难,不怕牺牲,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3、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十二、新闻两篇

1、《人民》标题的理解。

【既交代了数量,又体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非凡气势;横渡一词,体现我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击溃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此种情况是什么?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作者议论敌人不堪一击的原因时,为什么先说我军,后说敌军?

【1、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2、后写敌军在结构上很好的与下文向衔接。

4、作者议论敌人不堪一击的原因时,为什么略说我军,详说敌军?

【1、我军的英勇善战不需多言,不言而喻,中西两路大军渡江战况已经充分证明;2、详写敌军的目的是把少数战犯和国民党广大官兵相区别,政治上分化敌人,鼓励少数,争取多数,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5、为什么介绍三路大军时,按照中西东的顺序?

【1、时间先后;2、事件本身的特点。

中西两路军,敌人抵抗微弱,东路军敌人抵抗较为顽强。

6、与“此处敌军较为顽强”相呼应的句子是哪句?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7、第二篇新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标题解读。

【交代人物、地点,事件;“隆重”即盛大而庄重的意思,表明了政权交接仪式的气氛,体现了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件盛事。

8、第五节连用两个“传向”,呼应上文哪个词?

表达什么意思?

【1、举世瞩目;2、高度概括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9、在前五节,政权交接仪式的举世瞩目体现于何处?

【1、4000多位嘉宾;2、传向祖国……澳门、台湾;3、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10、为什么第五节单独提到澳门和台湾?

【表达作者对我国顺利解决澳门台湾问题的期盼和信心。

11、词语鉴赏:

“即已”“真正”“恢复”。

【1、渡江数量之多,我军行军神速;2、表明香港本属于中国,以前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主权,现在重新拥有主权;3、以前是英国殖民地,主人是英国人,随着主权的顺利回归,香港人成了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12、新闻两篇的比较:

标题的异同。

【1、都是主谓结构;都概括事件;多用修饰语;2、前者简洁有力,后者更加严谨、具体,有地点、气氛。

13、导语比较。

【1、前者规范,概括事件主要内容,四字短语为主;2、后者篇幅长,有议论。

14、主体部分重点各是什么?

【1、前者详写中西东三路大军渡江情况,歌颂我军英勇善战,势如破竹,全线胜利;2、后者以时间为序,有条理的交代了政权仪式的过程,事件、时间、地点、讲话,历史意义。

15、“全场一片肃穆”可以改成寂静么?

【不可以,肃穆除了安静之意外,还有严肃、恭敬之意,更加体现中国人民等待神圣时刻来临时的庄重、渴盼的心情。

16、“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一句中,为什么说这一天值得永远纪念?

【1、这一天的历史意义重大2、这一过程永远注入中国人民心中。

17、从护旗手出场到国旗升起,前后不过四分钟,为什么有三处表示时间的词语?

【1、说明人民对这一神圣时刻的期盼;2、这一时刻历史意义重大;3、作者以示过程重要。

18、新闻的文体知识:

结构五部分;倒金字塔结构。

19、《七子之歌》的翻译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邶地有七个孩子的母亲,但是这个母亲却不守妇道。

七个孩子自怨自悔(并不埋怨母亲),经常从自己的行为反省,以此期望母亲回心转意。

有一个诗人因此而写了一首诗《邶风》来同情他们。

我国从尼布楚条约签订到租借旅顺、大连给俄国,前前后后丧失的土地,与祖国分离,受列强摧残,推测它们的悲哀的情感,要比《邶风》七子还要强烈啊!

因此,我选择了几个与祖国关系最亲密的七个地方,为它们各作诗一首,借以抒发它们孤单无助,眷恋祖国的感情,也借此激励同胞们爱国之情,如此而已。

中国国土沦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然而多数同胞漠然视之。

大家忘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了吗?

被德国占领多少年,法国最终也收回了。

这就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果果真会这样,中国的“七子”回归大概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荷花专题》

一、《爱莲说》

1、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大都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没有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飘得很远,显得更加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人们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主题。

【1、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坚守节操,鄙弃名利;2、作者以高洁的莲花自比,委婉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作者描写了莲花哪几个方面的美?

如何解读?

1、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洁身自好;

2、体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豁达正直谦逊,绝不依附他人,趋炎附势;

3、芳香:

“香远益清”,志行清廉,德名远播;

4、风姿: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端正严肃,受人敬重,清新高洁。

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三次以菊花、牡丹花衬托莲花?

【1、表明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2、现实莲花一枝独秀,高处百花;3、概叹世上无人像自己一样钟情莲花,世风不古。

4、为什么第二节三种花的词序颠倒?

【以喜爱莲花之人的少来反衬喜爱牡丹花的人之多,以此批判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同时把牡丹花放在文末也有强调作用。

5、爱莲、爱菊、爱牡丹的人分别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爱莲:

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菊:

隐居避世,独善其身;爱牡丹:

追求功名利禄。

6、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和人的关系”,提炼这两句话蕴含的观点。

【1、环境对人有影响;2、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7、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请问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1、相同点:

都不随波逐流;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恶浊世风选择归隐,独善其身;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环境不佳,但是可以追求人格的高尚。

二、荷花周边

1、莲花称呼:

荷花、菡萏、芙蕖、芬陀利花;佛以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莲华经》

2、佛教以莲花象征弥陀所居的净土,因为莲花吉祥清净,能悦众心。

3、莲花四德:

香、净、柔软、可爱。

第六单元

二十三、毛泽东词二首

1、综述。

【1、词风大气磅礴。

写景:

纵横几万里;议论:

上下几千年。

充分体现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

2、写景为议论服务,议论为抒情服务。

2、结构的层意。

【1、上阕:

描绘北方壮丽雪景,反映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层,概括描写北国雪景;第二层,具体描绘北方雪景;第三层,想象描绘北方雪后天晴的景象;2、下阕:

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今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伟大抱负。

第一层,过渡句,由写景转入议论;第二层,评价历代帝王;第三层,歌颂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他们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为民族建功立业。

3、表达方式运用。

【上阕:

写景;下阕:

先议论后抒情(俱往矣……还看今朝)。

4、上阕表现手法使用。

【1、动静结合,例如:

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2、以动写静,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3、点面结合,例如: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面,长城、黄河、群山、高原是点;4、虚实结合,例如:

第三层(须晴日……分外妖娆)是虚写,其余为实写】

5、“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解读。

【互文修辞,动静结合手法,北方雪景既凝然安静,有舞姿轻盈,把读者带入一个壮阔雄奇,又玉砌银装的世界。

6、“望”字内容上管到哪里?

如何理解?

【管到:

欲与天公试比高;理解:

作者登高远眺,既写所见所感,有显示了自身形象的高大,意气豪迈,壮志凌云,顶天立地。

7、为什么词里提到长城、黄河?

【1、北方标志景物2、烘托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伟岸、高大3、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力的体现,象征祖国壮丽不容侵犯;4、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文明的发祥地,表明作者誓死捍卫中华大地。

8、为什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原本静物,现在动态?

【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美。

1、视觉因素2、精神因素。

此时作者刚刚胜利到达陕北,意气风发,大自然也生机勃勃3、时代因素。

作者赋予群山、高原以勃勃的生命和顽强的性格。

就像中国人民遇到外族入侵奋起抗日,具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9、“须晴日……分外妖娆”的解读。

【作者想象雪后晴天的美景,红日白雪交相辉映,既素雅又热烈,多姿多彩,祖国何其壮美。

10、上阕的呼应关系。

【千里冰封=顿失滔滔;万里雪飘=惟余莽莽。

显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的深情。

11、以秦皇汉武等为代表的历代帝王的共同点是什么?

【长于武功,短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