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28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docx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

立足创新成就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数学老师要积极探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快乐、成功与创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因素,营造创新课堂,多方面、多层次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

如:

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利用电脑课件创设故事情境,放映一位农民伯伯在一块梯形的菜地上除草的情境。

问:

“你们想知道这块地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纷纷举手:

这块地能收多少千克的菜?

这些菜能卖多少钱?

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同学们想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

这块地能收多少菜,能卖多少钱都与这块地的什么有关系?

怎样计算这块菜地的面积?

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这样,就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我想知道……”到“想怎样解决”,使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多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学法的指导,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有些问题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另辟新路,引导学生从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而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

1、一题多练,培养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指对感性经验和已知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一种思维。

因为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在创造发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

经常设计一题多练的题目训练,不仅是了解学生对所教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好方法。

如:

在教完整数部分的文字式题后,我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关系式:

和×6。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编文字题练习,并列出算式,学生分别编出两步、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两步:

5与23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

列式:

(5+23)×6

三步:

4乘8加上12所得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

列式:

(8×4+12)×6

紧接着,我又进一步问:

为什么得出的算式都需要加括号,不加可以吗?

为什么?

使学生加深对小括号的理解。

上课经常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起到复习巩固作用,而且也可以把新旧知识连成一串,教给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方法。

2、一题多向,培养想象思维。

想象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契机。

善于想象,往往是创新的前提。

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的渠道解决问题,培养想象思维。

因为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有利于学生认识新的事物产生的设想。

如:

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示2.7÷0.3=()时,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方法①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原式变为27÷3;②也联想到把2.7与0.3同时看作含有米作单位的数,化成用厘米作单位,2.7米是270厘米,0.3米是30厘米,原式变为270÷30。

最后联想到根据整数的除法法则,问题得到解决。

由此可知,学生掌握了联想的思考方法,发展了想象思维,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活跃。

3、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经常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练习,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逐渐养成他们多侧面、多角度的认识问题的习惯。

如:

在教完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不只两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发散思维。

“红旗大队用5辆车运菜,每辆每次可运240公斤,7次可运多少公斤?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想出了四种不同的解法。

①先求5辆7次运菜的重量,如果要在一次是完成需几辆车,再求共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5×7);②先求5辆车一次运多少,再求7次共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5×7;③先求出一辆7次可运多少,再求5辆7次可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7×5;④先求5辆汽车7次运的重量如果只用一辆需几次,再求共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7×5)。

最后比较判断第二种方法最佳,可用口算。

学生在上课时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适合时宜地加以鼓励、引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

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课堂中,学生能大胆质疑,提出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他们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

不管学生质疑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愉快地接受教育,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质疑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

在学完“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后的练习课上,有几位学生提出还有不同的解法,我鼓励他们说出来让大家参与。

两位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但比较聪明的学生通过操作后提出:

把圆柱体表面积剪接成大长方形,即:

S表=2лr×(h+r)。

学生哄堂大笑,我也被问住了,一时也难以断定这两种方法是不是正确,但还是在课堂上表扬了这几位同学的认真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并要求他们当堂把这两种解法的推导过程教给老师。

看着他们认真讲解的神情及思路的新奇,内心大为震憾。

其余学生看到他们的表现,既能教同学,还能教老师,都大感兴趣。

从那以后,只要他们一有机会,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会争先恐后,争相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思路与看法。

由于他们的带动,其他的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创造力也越来越丰富。

三、多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学法的指导,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有些问题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另辟新路,引导学生从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而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

1、一题多练,培养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指对感性经验和已知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一种思维。

因为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在创造发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

经常设计一题多练的题目训练,不仅是了解学生对所教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好方法。

如:

在教完整数部分的文字式题后,我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关系式:

和×6。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编文字题练习,并列出算式,学生分别编出两步、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两步:

5与23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

列式:

(5+23)×6

三步:

4乘8加上12所得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

列式:

(8×4+12)×6

紧接着,我又进一步问:

为什么得出的算式都需要加括号,不加可以吗?

为什么?

使学生加深对小括号的理解。

上课经常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起到复习巩固作用,而且也可以把新旧知识连成一串,教给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方法。

2、一题多向,培养想象思维。

想象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契机。

善于想象,往往是创新的前提。

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的渠道解决问题,培养想象思维。

因为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有利于学生认识新的事物产生的设想。

如:

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示2.7÷0.3=()时,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方法①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原式变为27÷3;②也联想到把2.7与0.3同时看作含有米作单位的数,化成用厘米作单位,2.7米是270厘米,0.3米是30厘米,原式变为270÷30。

最后联想到根据整数的除法法则,问题得到解决。

由此可知,学生掌握了联想的思考方法,发展了想象思维,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活跃。

3、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经常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练习,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逐渐养成他们多侧面、多角度的认识问题的习惯。

如:

在教完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不只两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发散思维。

“红旗大队用5辆车运菜,每辆每次可运240公斤,7次可运多少公斤?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想出了四种不同的解法。

①先求5辆7次运菜的重量,如果要在一次是完成需几辆车,再求共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5×7);②先求5辆车一次运多少,再求7次共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5×7;③先求出一辆7次可运多少,再求5辆7次可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7×5;④先求5辆汽车7次运的重量如果只用一辆需几次,再求共运多少公斤?

列式:

240×(7×5)。

最后比较判断第二种方法最佳,可用口算。

学生在上课时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适合时宜地加以鼓励、引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校教学都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都把是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新旧教学任务观的重要区别之一。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对于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奇特、新颖的想法和意见,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要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积极思考,产生探求强烈的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初探

【内容摘要】学生提问、提问什么,如何问、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问’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要鼓励多问,提高问什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问的引导,问题要问出点子,要问到关键,这样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提问、怎样解决问题,是问题的最重要归宿,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多渠道去解决学生的疑问,古人有云:

“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其惑也,”最好引导学生能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培养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能真正的吻合我们现代的教育,当学生进入社会各行业时,才能很好地发挥出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文就围绕阐述进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

【关键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它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教师应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疑”是思维的开端。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

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如在教《合并同类项》时,先出示代数式“5a+4ab+7ab-4a-11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学生任意说出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多大,老师都能又快又正确地说出代数式的值,学生感到惊讶,立刻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老师这么快呢?

有什么密诀吗?

老师适时提出: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快吗?

”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学生很想知道答案,这一下兴趣盎然,学习非常主动。

教师再提出:

“看到课题——合并同类项,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马上提出:

“什么是同类项?

什么是合并同类项?

怎样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能解答哪些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已提出的,特别想知道答案,所以有了探索的欲望,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目标。

此时教师再适当指导,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寻出答案。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未知因素混杂于一些熟知的因素中,这一混合必将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极积思考问题,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营造自由氛围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为数学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且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让学生“会问、寻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

因此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

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看出问题阶段,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出了毛病了?

”或“这些事实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等;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

它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需要哪些条件?

还有哪些办法?

”在评价解决办法时应提出:

“必须满足哪些要求?

判断的准则是什么?

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

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算法”时,先提出“看到这个课题,在本节课中你想学到哪些知识呢?

”学生纷纷提出“我想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算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问题提出来之后,便指导学生分析、求解。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这一问的解答,结合实物提出一些小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

各是什么形?

它们的面积就怎样求?

”这样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具体、明确的小问题,为解决“大”问题提供信息和线索,增加解决的机会。

通过对各小问题解答,提供线索,最终将“大”问题解决。

同时教师还应适时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

总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培养,不断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实例,创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数学问题意识,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五)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往往会散而乱,或者根本不切合教学内容。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

让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

当然不管学生怎样提问,都要对其表现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作简单的结论性回答。

如由于学生读书不够仔细,可鼓励其再读兴趣,并引导争取自己解决;有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我们没有准备的,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问倒了,下课后大家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

并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答。

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有学生问:

“小数比整数小吗?

”显然,这个学生是对小数的意义的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这时可以让他自己看书或者让其他同学帮助其来解决这个问题。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有学生提出:

“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吗?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公历年份是3200的倍数时,都不是闰年。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总是提在关键处,提在点子上。

可以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从而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这样来达到共同提高的作用。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

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

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

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

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六)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如: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计算3+3+3=9,接着计算3+3+3+3+3+3+3,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老师把写着很多个3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

得几。

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了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存在问题

(一)提问者的对象不同

提问题应当在于学生本身,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和自己的经验设置教学目标,判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而学生只需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

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在心底里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是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

学生表面上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二)操作问题流于形式

没有人怀疑过质疑在教学中的价值。

学生的提问水平是学生心理成熟和个性发展的水平是一致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数学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全方位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或个体采取或选择有效的方法,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订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和策略

【内容概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育学研究表明: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一个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本文结合在数学教学实际来谈一谈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及自己在评价方式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策略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

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艺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的同时,也要让教师的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有什么样的评价,就出现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追寻。

一、评价原则

1、赏识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种控制行为的手段,鼓励胜过批评,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肯定的印象,渴望教师的褒奖,哪怕是最差的学生。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改变以批评教育为主的方法,代之以鼓励、赞赏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同时要有一双善于洞察学生心灵的眼睛,对学生的细微闪光点加以表扬。

因为要使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好方法便是赞赏和鼓励。

2、包容与公平相渗透的原则

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小学生本是一个不完善的、未完成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犯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