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295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docx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参考文献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综述

毛光武1,2,曹亮1

(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类型之一。

近年来对该类型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浆背景、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表明该类矿床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高硫化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和流体混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由于流体的沸腾使得成矿物质沉淀;蒸气冷却收缩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关系,这对指导找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构造-岩浆背景;成矿机理;成因模式;找矿标志

0引言

“浅成低温热液”一词于1922年由Lindgren提出,起初用来规范流体的来源(地壳深部充有火山喷气的含水流体)、成矿深度(小于1.5km)、成矿温度(50-200℃)与压力(中等压力),当时认为矿床形成的温度与其形成深度一般成正消长关系[1-4]。

20世纪80年代,部分研究者[5-10]从勘查学和成矿系列的角度出发,将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深度上限提高到2km,温度上限放宽至320℃。

同时强调浅成热液矿床成矿系统是火山岩地区地热体系的一部分,成矿热液中大量天水的加人,成矿物质来源是含岩浆射气的热水溶液,矿石矿物是在浅成环境沉淀而富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也开始系统的研究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主导性的命名是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等,强调火山-岩浆本身的热液系统及成矿地质环境的中-低温、浅成等特点[2、3、4、10-17]。

目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定义是:

在浅的深度(一般小于1.5km)、与火山-侵入岩系有关,成矿温度在200-300℃之间(少数情况下可以小于200℃或大于350℃)和较低压力(10~50MPa)条件下形成的热液型金矿床。

其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为主,较低盐度为特点,热液活动主要发生在火山-次火山岩及斑岩系统浅部;金矿化作用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成矿作用发生于火山活动的晚期,最终定位于火山地热系统所波及的范围内[17-19]。

从这种意义上讲,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包括了火山岩型、次火山岩型以及部分斑岩型金矿床,伴生矿种较多,主要是银、铜、铅、锌矿床[17]。

从已有的研究资料统计,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金资源量仅次于绿岩带型金矿,是金矿中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20],同时也是国内外矿床学界的研究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类型金矿在一些重要成矿区带,尤其是环太平洋成矿带,在找矿勘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表1。

 

表1全球部分重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及其储量

国家

矿床(田)

金储量/t

资料来源

美国

科姆斯托克(Comstock)

312

[21-23]

麦克唐纳(McDonald)

251

CrippleCreek金矿

817低硫化型

墨西哥

塔约尔提泰(Tayoltita)

304

智利

埃尔印第奥(ElIndio)

295

智利-阿根廷

帕斯卡-拉马(Pasca-Lama)

578

阿根廷(Veladero)

Au:

400;Ag:

6700t高硫化型

[14、17]

秘鲁

亚纳考查(Yanacocha)

1200t(Ag:

10850t)高硫化型

[14]

佩里纳(Pierina)

308

[21、22、24]

多米尼加

旧普韦布洛(PuebloViejo)

1244

俄罗斯

巴列依(Balei)

458

日本

菱刈(Hishikari)

326低硫化型

菲律宾

安塔莫凯-阿库(Antamok-Acupan)

304

新西兰

奥拉基(Hauraki)

1362

巴布亚新几内亚

拉多拉姆(Ladolam)

1389低硫化型

波格尔(Porgera)

613低硫化型

印度尼西亚

凯利安Kilian金矿

240低硫化型

[14、17]

斐济

恩派尔(Emperor)

310

[14]

中国

台湾金瓜石

200(500-600t陶奎元,1997)

[25]

紫金山

Au305.3t,Cu190.2t(IDS)

[26]

新疆伊宁阿希

70t

[23]

西藏冈底斯熊村铜金矿

Cu:

47万吨,Au85吨

[27]

黑龙江团结沟

84t

[28]

近年来,随着矿床研究相关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该类型矿床的分布、分类、矿床地化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机理、成矿模式、与碱性岩及斑岩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研究均取得了更为系统性的认识。

1全球分布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及古亚洲3个巨型成矿域[13、29](29-Kerrich,2000),其中以环太平洋带最为集中,其西带内带岛弧环境代表性矿床有日本的菱刈、台湾金瓜石、巴布亚新几内亚波尔盖拉等矿床;外带分布于大陆边缘,代表性矿床有我国黑龙江团结沟、吉林五凤-五星山、辽宁二道沟、鲁西归来庄和七宝山、山西义兴寨、河南祁雨沟和上宫、江苏漂水、安徽东溪和天头山,浙江治岭头、福建紫金山和广西龙头山;其东带分布于南、北美洲西部的大陆边缘火山构造活动带,包括美国著名的RedMountain和CrippleCreek,墨西哥的Guanajuato等大型、超大型矿床。

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

金矿产于内陆和大陆边缘火山岩带,其代表性矿床有罗马尼亚阿普塞尼山脉金矿、西班牙罗达尔基拉尔金矿田、保加利亚麦迪德斑岩铜金矿床等。

古亚洲成矿带,代表性矿床有俄罗斯的巴列依金矿、蒙古的塔林金矿、中国新疆阿希金矿、石英滩金矿、古利库金矿及大兴安岭部分金矿床。

其次,少数分布于克拉通内部,如印度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30]。

Qiu等[31](2008)根据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构造环境将我国该类型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带:

晚古生代北新疆岛弧带、中生代沿中朝克拉通北部的大陆边缘带、中生代东南沿海大陆边缘带和新生代台湾岛东部带。

2矿床类型划分

由于不同学者所强调矿床的分类依据不同,侧重点不一样,虽分类方案各异,但其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如表2。

表2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分类一览表

划分依据相关人物类型代表性矿床

以地质环境、容矿火山毋瑞身(1985),吴美德火山岩型刺猬沟

岩相为基础的分类(1986)次火山岩型巴列依、团结沟

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金矿马山

根据矿床地球化学特征M.M康士但丁诺夫(1981)金-蹄型

进行的分类邱检生等(1994)金型

金-银型

以成矿作用为基础的李兆鼎、毋瑞身(1993)高硫石英-明矾石型

成因分类低硫冰长石-绢云母型

富蹄化物型或碱性火山岩型

以矿物组成、蚀变特征

和地球化学环境为基础

的分类

Heald(1987)冰长石-绢云母型Creede

明矾石-高岭石型Goldfield

Berger、Henley(1989)冰长石-绢云母型

Heald(1987)高岭石-明矾石型

Bonham(1986)低硫型高硫型碱性岩型

HendenquistJW.(1987)低硫型高硫型

Hedenquist(2000)低硫型Pajimgo

高硫型Temora

中硫型(2000)

根据典型矿床进行的

分类

WhiteNC.(1990)南萨型(硅化岩型)赤石

HendenquistJW.(1990)北萨型(冰长石-绢云母型)菱刈

以矿体形态为基础的

分类

White、Hedenquist(1990)脉状菱刈

网脉状Taio

浸染状金瓜石

以矿体形态、矿床成因的分类

刘连登(1999)浅成脉型辽西二道沟

浅成斑岩型紫金山铜金矿床

浅成矽卡岩型山东(三点水)祈南铜井

根据主要工业组分的分类

郭玉乾(2009)Au-Cu/Cu-Au型矿床

Au矿床、Au-Ag矿床

Ag多金属矿床

Pb-Zn-Ag矿床

根据矿床产出构造背景及矿物组成、蚀变特征的分类

Corrbett(2002)低硫型①岩浆弧型石英-硫化物Au±Cu型

多金属Au-Ag型

碳酸盐-贱金属Au型

浅成低温石英Au-Ag型

②裂谷型冰长石-绢云母Au-Ag型

高硫型

White等(1995)高硫型

低硫型①低硫型Au-Ag矿床钙碱性火山岩有关的

碱性岩浆岩有关的

②低硫型Ag-Au贱金属型

③低硫型Sn-Ag贱金属型

王碧香(1997)低硫冰长石型(或绢云母型)

高硫石英-明矾石型(或石英-明矾石-高岭石型)

富蹄化物型(或碱性火山岩型)

其中,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与陆相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矿床类型划分,比较有影响的是按矿石金与银比值、蚀变岩组合以及主岩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Heald[37]等(1987),Berger[38]等(1989)根据岩浆热液组份和蚀变矿物组合特征,把浅成低温型金矿床划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这一分类的问题在于某些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有时含冰长石很少,反而在其上叠加了较多的高岭石和(或)明矾石,这会造成地质工作者对矿床类型的划分产生混淆,因此目前运用的较少。

J.W.Hedenquist[40]等(1987)根据矿床特征和成矿流体中硫的氧化还原状态,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划分为低硫型和高硫型两类。

其中低硫型相当于冰长石-绢云母型,由近中性、还原的热流体形成,高硫型相当于Heald划分的明矾石-高岭石型,由酸性、氧化的热液流体形成;此分类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我国已知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来看,以低硫型为主,高硫型较少。

低硫型与高硫型金矿床不仅在形成构造背景、成矿流体化学成分和性质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矿物组合、矿石类型、结构构造、成矿机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

以J.W.Hedenquist的分类方案判别此类矿床类型十分有效。

Cooke[46]等(2003)提出对新发现的、缺少深入研究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可采用描述性名称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即用矿床矿石、矿床产状和有鉴别流体化学特征的脉石和或蚀变矿物(如明矾石、高岭石、叶腊石代表强酸性流体)及主要的含铜矿物等对其进行描述性分类。

如浅成低温热液Au-Ag矿产于板状多孔石英中,主要特征矿物有硫砷铜矿,明矾石等,那么矿床类型可以采用‘多孔石英的浅成低温热液Au-Ag硫砷铜矿明矾石矿床’的描述性名称。

2成矿背景

2.1成矿时代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代主要受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成矿时代与火山岩带的形成时代相一致。

此类型矿床在环太平洋地区主要发育于新生界的火山弧中[47],其东带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中期-古近纪,其中,在晚白垩世末期矿化最为强烈;而中国东部地区燕山晚期主要表现为伸展机制下的断块活动,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与此关系密切,成矿时代集中于188-94Ma之间,主要出现在188Ma,135-144Ma,127-115Ma和94-105Ma几个时间段[48];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带(岛弧带)的西南太平洋地区,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与新生代俯冲碰撞背景下发生的岛弧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时代集中在20Ma左右[49、50]。

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金矿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古近纪[51];古亚洲成矿带西部的中亚地区金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古生代[19、52、53],如新疆阿希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东部由于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和鄂霍茨克海闭合事件的影响,成矿时代从中生代延续到新近纪更新世,如俄罗斯东北部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晚侏罗世(147-151Ma)、早白垩世(100-138Ma)和新近纪更新世(7-60Ma)[54]。

2.2成矿构造

应汉龙[12](1999),陈根文等[13](2001),毛景文等[48](2003),胡朋等[15](2004)等研究认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张裂带,表现为大规模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花岗岩类岩石和斑岩侵入作用为特征,其流体活动发育区是成矿的最有利部位。

在空间和时间上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侵入体有关,其中钾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浅成侵入岩关系密切。

多数产在克拉通地壳或岛弧地壳的浅部,少数直接形成于洋壳之上,个别形成于拉张弧后环境[12、41、47、55]。

Kerrich等(2000),John,D.A.等(2000,2001),CookeandDeyell(2003),Heinrich(2003),[---24、60]等研究表明,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有所区别。

低硫型金矿床主要产在板块以较陡倾角斜向俯冲,区域应力场中等,板块聚合速度较快所形成的俯冲洋弧后、被动大陆边缘的地堑或裂谷,地幔柱环境,在地壳减薄、双峰式火山作用的晚期成矿,它既表现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成矿属性,又表现出与地幔柱环境有关的成矿特征;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则发育在板块以俯冲倾角中等垂直俯冲形式下,形成的区域应力场为弱挤压或扭压性质,板块汇聚速度快的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洋弧环境。

2.2控矿构造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岛弧和大陆边缘(常常是弧后张裂带)环境的火山活动比较普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常产于该类地区区域性深大断裂及火山机构的复合部位。

如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区金矿床[61、62];还有直接受火山口弧形、放射状断裂以及其他形式的次级断裂和裂隙控制的矿床,如中国新疆阿希金矿[51]。

另外、有些金矿床的分布受火山口环形边界,隐爆角砾岩筒和(富硅质)火山穹窿或火山构造洼地与火山机构次级构造控制[3、12-14、41、48、51、63-65]。

其次,层面构造(包括岩性界面和不整合面)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类型之一,如日本菱刈金矿。

有些学者认为浅成低温成矿体系的火山机构中,热液活动晚于破火山口的形成,而与后期次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环状断裂为后期的热液系统提供极佳的流体通道。

区域性断裂在引导热液运移及矿体就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12、64、66、67]。

成矿物质往往在与深大断裂有关的次级构造中定位而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体[3、64]。

含矿火山机构几乎总是分布在两级以上区域断裂弯曲和交汇部位。

研究表明,岛弧带矿床一般分布于破火山口内,较少产在线型背斜构造和火山穹隆中;陆内火山岩带矿床主要形成于构造倾伏的破火山口地段;陆缘火山带矿床可出现在各种正向和负向火山机构内。

另有部分研究表明,高硫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而低硫型矿床一般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14]。

3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1矿床地质特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多数情况下与陆相火山岩伴生,并与次火山侵入体有关。

按前所述分类,由于低硫型(LS)与高硫型(HS)产出背景不同,二者矿体形态、结构构造、形成深度、矿物组成、围岩蚀变、金属矿物组合等地质特征都有一定差异。

如表3。

 

表3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主要特征

Table2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helowsulphidationandhighsulphidationepithemalgolddeposits

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化型LS)明矾石-高岭石型(高硫化型HS)

矿石类型石英脉型为主,少量热液角砾岩型和硅质岩型类型多样,包括热液角砾岩型、石英脉型和硅质岩型

矿体特征脉状为主,有网脉状浸染状为主,不规则体多

结构构造脉状,细粒状结构,孔洞充填状(条带,胶状,晶围岩交代状,角砾状,脉状;多孔硅质岩(粗粒石英)块状簇状)。

条带状石英-玉髓,晶洞,孔洞,脉状,角砾硅质岩(细粒石英)胶状条带,

围岩蚀变靠近矿脉壁发育冰长石、硅化和绿泥石化,向外绢蚀变分带明显,靠近脉壁为硅化,高级泥化,其次是(高岭

云母化,伊利石化,再向外为泥化蚀变,最外为青石、蒙脱石)泥化带,最外围为青磐岩化带,

磐岩化带

赋矿围岩二者赋矿围岩主要为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破火山口或火山锥等火山活动中心附近同时代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熔结火山碎屑岩中,尤其是橄榄玄粗岩、钙碱性岩有关,具高K、高氧逸度和富含挥发分特征,

低硫型赋矿围岩主要为钙碱性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高硫型主要赋矿围岩为碱钙性流纹质、流纹英安质、粗安

质组合和碱钙性玄武粗安质、粗安质和粗面质火山岩,质、粗面质火山岩,包括部分基底岩石

包括部分基底岩石

矿石矿物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黄铁矿,辉银矿、主要为硫砷铜矿、黄铁矿、自然金及贱金属硫化物以铜为主

银金矿,铜的含量少且变化较大,贱金属硫化物,绿泥石及锰矿物少见,不见硒化物,有时有辉铋矿,贱金属

硒化物及锰矿物可以出现,不见硫砷铜矿和辉铋矿,含量变化大,铜含量较大,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明矾石扥

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冰长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金属元素组合以Au,Ag,Zn,Pb为主,Cu,Sb,As,Hg,Se为辅以Cu,Au,Ag,As为主,Pb,Hg,Sb,Te,Sn,Mo,Bi

为辅

成矿流体特征以大气降水为主,含有来自岩浆的挥发份S和C,流以岩浆水为主,PH为酸性,氧化性的,贱金属(Pb、Zn)

体的PH值进中性,相对还原,盐度0-13%,多数小于5%含量较高,盐度0-24%,多数小于5%,

贱金属(Pb、Zn)含量较低。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组分具高K特征

成矿温度100-320℃(主要为150-250℃)100-320℃

成矿深度一般0-1000m一般500-2000m

总硫浓度变化大,一般较低变化大,一般较高

大部分低硫、高硫型金矿床硫同位素δ34S值介于-2~5‰之间,早期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

矿床规模变化大,有的很大,矿化带水平方向上的长宽比一般规模相当较小,少数很大,矿化带水平方向上的长宽比一

大于或等于3:

1般为1:

1

成矿时间与成矿时代与火山岩带的形成时代稍晚或同期,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少数形成于晚古生代,也有极少数形成于元古宙

围岩时差低硫型火山活动结束之后1Ma以后,个别可达15~20Ma高硫型火山结束之后0.5Ma以内

典型矿床美国麦克唐纳(39-37Ma),卡姆斯托克(13.7Ma),朗多米尼加旧普韦布洛、秘鲁亚纳科查(10.9Ma),智利埃

德山(26Ma),克里普尔克里克(32-31Ma),巴布亚-新尔印第奥(约7.0Ma)及勒班陀、帕斯卡、贝拉德罗等

几内亚拉多拉姆(0.35-0.1Ma),波尔盖拉(6-5.6Ma),

菲律宾碧瑶(0.6Ma),日本菱刈(0.25-0.6Ma),新西兰

怀西(7Ma)及亚纳科查、凯利安、安塔莫凯、恩佩罗、蓬科尔等。

据[4、6、12、14、15、40、47、55、68-73]等资料汇编。

其次,大部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矿体发育在某一水平之上,在此水平之下,矿脉的矿石矿物骤然减少,而脉石矿物则不发生此类变化,在同一矿床中,(金+银)/贱金属的比值在矿体上部高于下部,有些矿床显示银/金值从矿体中心向外增大的趋势。

部分浅成低温金矿床的热液系统呈“似蘑菇状”,矿床的矿体上方靠近地表(深度小于50m)的部分可以存在一个盖帽状的或称浅部高级泥化带。

低硫型矿床的浅部高级泥化带(酸性淋漓蚀变带)主要由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也可含高岭石和明矾石;高硫型矿床的酸性淋漓蚀变带主要表现为多孔状硅化[74]。

蚀变矿物组合以流体通道为中心有一定的空间分带性:

温度大于300℃的部分为伊利石+混层绿泥石+非膨胀绿泥石组合,温度介于300~200℃之间的部分为混层伊利石+膨胀绿泥石组合[75]。

郭玉乾等[16](2009)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我国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在垂向上存在一定的分带现象,或可构成一成矿系列。

在2000m地壳深度范围内,自深部至浅部,其矿化类型大致为:

Au-Cu/Cu-Au矿床,Au/Au(Ag)矿床,Au-Ag矿床,Ag/Ag多金属矿床,Pb-Zn-Ag矿床。

其次,相当一部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对其赋矿围岩不具有选择性,矿床的围岩是随机的,金矿地质产状往往取决于深部侵入体的位置和大小。

3.2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成矿流体性质

Heinrich等[76](2007)研究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流体包裹体认为,该类型矿床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缺乏H2O-CO2包裹体(富含CO2三相包裹体),偶含子矿物;成矿流体以H2O和CO2为主要成分,含有少量的CH4,流体中阳离子主要是K+、Na+、Ca2+、Mg2+,阴离子主要是Cl-、F-、SO2-4,其中K和S的含量很高。

流体包裹体中包裹体气液比变化较大,在相似温度下的异相均一现象常见,暗示普遍存在流体沸腾现象。

Roedder[76?

](1984)对斐济、墨西哥、秘鲁、科罗拉多州和内华达州等地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流体盐度统计分析,盐度一般为1wt%~13.8wt%之间,属中偏低盐度范围,个别矿床成矿流体盐度高于此数值区间,如美国的CrepleCreek金矿,盐度最高达44%,由流体中石盐子矿物所引起;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一般低于300℃[76?

](Roedder,1984),但也有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中存在高温流体活动的例子,如中国福建紫金山金矿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达400℃[78],美国科罗拉多州CrepleCreek金矿高达510℃[76?

](Roedder,1984)。

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中成矿流体的盐度、氧化还原性及PH值等存在差异,在低硫化型金矿床中,成矿流体早期岩浆组分含量较少,盐度低、还原性与主岩接近平衡、pH处于中性、相对富含挥发分等,但通常受相当大深度处的矿源侵入岩的驱动;而高硫型金矿床早期阶段成矿流体具有较强的酸性和氧化性,成矿流体的酸性随着时间演化而削弱,并且更具有还原性,在整个成矿系统中岩浆组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79?

](Hendenquistetal,1996),但成矿流体具有从早到晚岩浆水逐渐减少、大气降水逐渐增多的演化趋势[80]。

(2)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演化

根据该类型矿床的S、Pb、Sr同位素特征,可以得出成矿物质(Au、Ag、Cu、Pb、Zn等)具有多来源性。

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金属成矿元素来自上地壳,由循环到深部的地下水与源区岩石发生水岩反应,将源区岩石中的金属成矿元素萃取出来;硫来自深部侵入体释放的岩浆流体或由循环到深部的地下水与源区岩石发生水岩反应,将源区岩石(火山岩石)中金属成矿元素萃取出来[12、13];ThierschPC等[81](1997)对加拿大ShastaAu-Ag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研究也表明流体中的硫来自大气水与火山围岩的水岩反应以及部分来自岩浆的释气作用。

但也有一部分铅同位素组成与周围的火山岩组成极为相似,指示铅同位素可能与火山岩或岩浆岩流体有关[13]。

甚至还可以来源于基底变质岩等[82];Sr同位素数据也验证了成矿元素的多来源性[70、83](Peteretal,2000),即有来自不同程度混合的岩浆,又有来自基底变质溶液。

而对于成矿元素Au的来源,有些学者认为是地壳岩石在碰撞或者岛弧迁移之后,沉入地幔的岩石圈板片部分熔融从而导致地幔中硫化物的氧化释放出Au[84、85](Sun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