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156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docx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语文出版社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终南山》《燕歌行》

二.本周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背诵这三首诗。

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登幽州台歌》表达的人生感慨。

2、理解《终南山》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物描写。

3、理解《燕歌行》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归纳总结

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是个富家子弟,但能刻苦读书。

高宗开耀二年(公元六八二年)进士及第。

高宗崩于洛阳,他上书请在洛阳建高宗陵墓。

武则天召见,有所咨询,很欣赏他的对答,拜麟台正字。

武则天将发兵讨伐西羌,他又上书谏止,历官至右拾遗。

武攸宜统军北伐契丹,以陈子昂为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件。

屡有建议,武攸宜不能用。

圣历初,以父老辞官归。

父殁后,县令段简以其家豪富,罗织入罪,逮捕狱中,忧忿而死,年四十三。

关于陈子昂的生平,两《唐书》本传所记,大略如此。

说他是被县令关入狱中,忧忿而死,这是根据当时官方文件,其实他是被县令段简杀害的。

段简也不是为了垂涎他的财产,而是由于一个政治阴谋。

这件事,大约当时人人知道,但是没有文献纪录。

过了一百多年,才由诗人沈亚之透露出来。

沈亚之在《上郑使君书》中说:

“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于不命。

”这是他真正的死因。

大约陈子昂在政治上、言论上触犯了武三思,使武三思恨得非杀他不可。

2、王维(700?

—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他精通音乐,早年曾为大乐丞;书法上他兼长草、隶各体;绘画才能尤为突出,他曾自负地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其六),而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宗画派之祖。

他的文学创作就是建立在这样全面的艺术修养之上的,因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这种变化与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形势有重要关系。

在前期,他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不少意气风发、充满豪情的诗篇。

他还反复表述了布衣寒士在政治上的要求,开元末年,有“贤相”之誉的张九龄被李林甫取代,这一人事更迭潜伏着政治的危机。

作为诗人的王维对此是敏感的,他于是转而以半仕半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对佛教禅寂之说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因此,王维后期的诗歌多吟咏寄情山水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

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王维被迫任伪职,后又因此受到朝廷的处分,乃心灰意冷,专以焚香禅诵为事,诗歌创作也告衰微。

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田园诗,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惊人才华,甚至掩盖了他在边塞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同样是追求浑然一体的意境,陶渊明、孟浩然的写景诗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王维则讲究构图布局、设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

例如著名的《终南山》,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

首二句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五、六句是居高临下的俯视;末两句又下到林壑之间,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

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

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3、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

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

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

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

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

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时,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

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

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

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

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

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

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

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

《燕歌行》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

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

四、课文分析

《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课文分析: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只有短短四句,却成为千古以来,世世代代吟咏诵读的经典名句。

哪里才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究竟是什么精神或灵魂凝聚成了这四句脍炙人口的名篇?

陈子昂在唐诗革新方面有着重大功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见识和才能。

他直言敢谏,多次向武则天进言,却都不被采纳。

他不但不受重用,反而因触怒君子而被贬,满腔爱国热情一再遭受打击,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文略才识得不到施展,于是登上蓟北幽州台,心中的悲愤、孤独融于这首《登幽州台歌》的字里行间。

简短的四句诗事实上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诗人首先是因壮志难酬而深感苦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使人也许想到了燕昭王礼遇乐毅的故事,感叹自己未能见到广开言路、善用贤士的圣明君主。

诗人由此陷入极度悲伤中,遥想后代也不会遇到与自己相知的人。

“前贤已去,后贤未及。

”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悲哀油然而生。

仅此两句,简明易懂,却通过俯仰古今,站在跨越时间的高度,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惆怅的悲凉似乎刹那间飞越时空,惊天恸地。

古人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诗句,而我认为唯有这两句最能表现仕途失意的感伤。

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孤独。

诗人登高独立,临风远眺,“念天地之悠悠”。

诗句继而转向空间的高度。

宇宙的浩瀚,世界的苍茫,人生与之相比实在短暂。

纵然天地辽阔,却没有人能真正懂自己的心。

独在幽州台上,触目感怀,那份旷世的孤独可以与屈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相媲美。

与其说是诗人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气氛,不如说是诗人内心孤单寂寞的自然流露。

这是一种胸怀大志的智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更是行高于众的君子不随浊流的孤独。

在当时那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诗人独行于革新齐梁诗风的萎靡之音,宣扬建安风骨的苍劲之音;独行于真正的忧国忧民,正直清廉,不屈于权贵的专制统治。

无限的孤独从诗人心底迸发,于是有了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的激烈绝唱。

岁月悠悠,面对空旷的祖国山川,诗人联想到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及心系百姓疾苦的忠心凝聚成一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博大情怀。

诗人似乎在与天对话,先是阵云齐拥般深沉抑郁,后又万马奔腾般悲凉激愤。

此外,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现出奋力思索,慷慨激昂的情感。

诗人虽百感交集,心事茫茫,压抑孤寂,但并未沉浸在孤独的无尽悲伤中一蹶不振,而是回忆历史兴亡,思考宇宙的渺远及人生的短促,“上下求索”,将孤独的悲凉化作震撼世人的慷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豪迈。

即使孤独,也是慷慨陈词,“激扬文字”,这首诗也因此成为齐梁两百多年以来都未有的洪钟巨响。

王运熙曾经这样评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由于深刻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首先,陈子昂所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情绪在从古至今都是不得志者所共有的,这种主题享有广泛且强烈的共鸣。

尤其在当时社会,正直多才的文人难免遭受压抑的困境,理想破灭时心情极度的孤寂郁闷。

此诗以其真挚的感情渲染引起仕途失败者“于登高时,每有古今茫茫之感,古人先以言之”的共同感受。

其次,诗歌在苍凉悲哀的基调上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宏伟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到悲壮和豁达。

我们读这首诗,能自然体会到诗人悲古伤今的情结,但后两句诗很快将我们的思路引入热泪飞洒般的悲愤中去,让我们体验一种超然的大气。

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旷达!

通过短小精悍的诗句,我们看到了一幅苍茫遒劲的图景,其中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不能实现的孤独者,一位孤独悲伤却毫不沮丧沉沦的豪壮英雄。

诗中前两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后两句语气舒缓且苍劲有力,句子前后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这更加增强了浑厚雄伟的气势和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所流传诵读。

在现今生活中,我们也许与古人有着不同的处境,然而,历史的长河阻断不了情感的相印。

在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心中不可名状的复杂情感被一语道破,跨世的孤独通过诗句传达到读者内心,读者就在这反复诵读中领会崇高的情感。

这便是《登幽州台歌》的魅力所在。

《终南山》

1、翻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近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

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即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

“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

“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燕歌行》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

“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

紧接着描写行军: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生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

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

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

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五、考点分析

有关三首诗作者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三课要求背诵,要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特殊的古文用法,对三首诗歌风格有基本的了解。

并通过这首诗的理解,练习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例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__主义色彩。

答案:

1、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借代。

2、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模拟试题】

一、选择(24分)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

A.朔漠溯源塑造情愫夙夜

B.栈道破绽颤栗湛蓝占有

C.马嵬推诿猥琐萎靡委蛇

D.谪居蛰伏采摘动辄车辙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峥嵘崔嵬湍流咨嗟地崩山推

B.凋蔽憔悴呜咽偏僻杜鹃啼血

C.恬然攀援巉岩茫然沧海一粟

D.琵琶霜鬓豺狼迁徙一愁莫展

3.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

一个是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一个是沉郁顿挫,语言极其精练。

B.李商隐的《马嵬》一诗写法独特,在颔联中,诗人就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来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

C.韩愈曾对李白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D.唐代诗歌史上的三大巨匠:

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末联(或尾联)。

B.李白的诗歌立足现实,准确而传神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类的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