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061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docx

第一节《荒漠化地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湖南省江永一中:

廖廷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中关于荒漠化是这样界定的: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把风沙活动、水蚀(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都归类于荒漠化,并指出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可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荒漠化看作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教材中又定义为: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讨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内容中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充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教材中适时、适度地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阅读“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并巧设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以此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关于“荒漠化的危害”,教材内容中首先介绍了世界各国及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的现状,然后重点讲述了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

这种编写方法一改过去比较系统的纯理论的教材编写法,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地理事象人手,通过案例,进行简单的剖析,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是多少人极为感兴趣的话题,教材中的这一段阅读材料简单地介绍了楼兰的发展史,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回答,为激发学生课后的求知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区域的问题,了解区域的问题,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给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心。

“荒漠化的防治”部分,教材内容从国际、国内等方面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重大举措,如,联合国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

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巨大成就和它的重要作用,向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本部分的活动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科尔沁草原的环境变化”呈现给学生,所设的两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知识定位。

最后的两个问题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解决“荒漠化问题”对策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升华了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六、教学重点

1.荒漠化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七、教学难点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两种因素作用的区别。

八、教学方法

(1)展示景观照片;

(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3)通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PPT展示】我国南方青山绿水景观图片。

【提问】:

我国西北景观又是怎样的呢?

【PPT展示】西北景观。

【提问】: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重。

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这是土地荒漠化的结果。

【承转】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对西北荒漠化有一个直观认识。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板书】

(一)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阅读P36“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荒漠化?

2.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

3.荒漠化有哪些类型?

【PPT展示】西北荒漠化,云贵石漠化,西北草场退化,红色荒漠化景观。

【承转】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采取有利措施进行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板书】

(二)荒漠化的成因

【PPT展示】:

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我国干湿状况图,季风区分布图,播放有关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等方面的录像,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答案】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稀疏,以耐旱的植被为主,根系发达,叶片小甚至退化;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

→草原→草甸草原→戈壁→沙漠。

2.从干湿地区来看,西北地区属于哪一种类型?

3.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降水量有何变化规律?

4.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案】

(1)自然原因:

①处于平原向高原、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②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空隙很多;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④地质灾害频发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②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④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表土,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⑤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及建设水利设施等加剧了水土流失;⑥长时间的农业垦荒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了大量植被。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5.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

对此,你看法如何?

说出你的理由。

6.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教师点评】西北地区深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度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广大。

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1.自然原因

(1)气候干旱一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2)大风频繁一内陆高原

(3)地表疏松一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多为沙质物质

【承转】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促使荒漠化加剧,那么,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培养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和分析现象的能力。

2

【板书】2.人为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PPT展示】

【资料一】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

塔里木盆地边缘人口剧增,大量开垦农田、建设果园、大办工厂、扩大城市规模,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截流大量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干流失去地表水,最终使下游的大片沼泽干涸,大面积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区变成了现在的扬沙地区。

如该区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方圆3000多千米的大湖泊,生长着多类植物群落,因为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兴建起200余座大小水库、500余条大小引水渠,严重改变了水体分配的自然常规,致使塔里木河下游最终彻底断流。

罗布泊也因无水源补给,在气候干燥、高温,年蒸发量不断上升的作用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干涸,最终变成一片死海,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资料二】

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资料三】

①开垦农田。

近50年来,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内蒙古草原上曾掀起四次大的“开草为田”高潮。

据自治区城调队调查,第一次是1949一1952年;第二次是三年困难时期,即1959一1961年;第三次是十年动乱时期,即1966—1976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下,大力开垦草原;第四次是1988年以后,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大规模地开垦草原。

除此四次高潮外,零星开荒在内蒙古始终没有间断过,造成约5000万亩的优质天然草原受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目前已经沙化,由丰美的草原变成目前的扬沙源头。

②为了“种草”开垦草原。

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产草量,不顾客观条件,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大量开垦优质的多年生草原群落,种植单一的人工牧草品种。

其结果,人工草地的牧草在秋季收割后,草地的表土仍像农田一样裸露出来,经漫长的冬春季大风的吹蚀,大量的土壤和有机质被刮走,人工草地就变成了沙化地。

③为了“种树”而垦草。

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顾客观规律,曾几度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地种植乔木或经济林。

结果凡在降水300毫米以下无灌溉条件的地方种植乔木的无一没有失败的。

不但劳民伤财,树没有种成,反而造成大面积草原的退化和沙化。

以上三种情况在内蒙古比较典型,在西北、华北的其他省区也不少见,群众说: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墚。

”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大面积生态恶化的行为应当认真反思。

【问题】:

①楼兰古城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罗布泊为何会成为“西域巨泽”?

②楼兰古城消失和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③西北地区大力发展农耕生产,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

④上述内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荒漠化的原因】

【总结】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据统计,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板书】

(1)水资源利用不当

(2)过度农垦

(3)过度放牧

(4)过度樵采

【过渡】荒漠化的进程对社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环境造成诸多危害。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通过案例,提高学生从材料、影像中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PPT展示】:

【资料一】

荒漠化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

荒漠化现象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自古就有,如我国的几大沙漠、戈壁等。

这些主要不是人为造成的,是长期的干旱或极度干旱、大风、高温等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现象,并且千万年来处于缓慢扩展的趋势。

这种现象在自然情况下基本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危害也是局部的。

当人为因素大范围、高强度甚至用现代化手段,打破这种自然平衡,从自然界掠夺性地获取过量利益的时候,自然界就失去了原有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首要表现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包括戈壁)和风沙威胁的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27%以上,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吃掉一个中等县。

其中尤以内蒙古和新疆两个自治区沙化最为严重,沙化土地分别约占两区土地总面积的60%和47%。

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80%以上,耕地70%为无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内蒙古作为横跨我国“三北”的生态屏障的作用正在逐年降低。

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特大沙尘暴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而2000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强沙尘暴天气13次。

2001年已发生19次,不仅次数增多,而且发生时间跨度也比往年大大拉长,如,锡盟2001年元月1日凌晨起刮强沙尘暴和雪暴,造成重大人员、牲畜、财产损失,接着发生十几次沙尘天气;另外,呼和浩特地区6月14日也发生过一次强沙尘暴天气,8月13日下午锡盟西苏旗又发生一次强沙尘暴,这种在牧草生长旺季出现沙暴的情况,历史上还未有过记载。

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北方,特别是内蒙古的绿色生态屏障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问题,不仅影响生态恶化地区本身,也使得首都北京的气候环境已出现明显恶化,并对全国乃至世界部分区域产生恶劣影响。

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到2030年,全国干旱区(包括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将扩大84.3万平方千米,湿润区缩小95.5万平方千米,荒漠化面积将扩大70.6万平方千米。

【资料二】

荒漠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

荒漠化除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外,直接影响农牧林业生产,降低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

据1983年卫星遥感监测,内蒙古当时退化草地面积为21.34万平方千米,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5.6%。

而到1995年,退化草地面积已发展到38.7万平方千米,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9%。

据估测,目前退化草地已占全区可利用草地的80%左右。

鄂尔多斯高原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由于沙漠化的危害,至今已不见原生草原植被。

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末占土地面积的20%,增加到90年代末的53.8%。

在新疆,由于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可利用草原由60年代的0.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0.47亿公顷,平均产草量减少30%。

宁夏退化草地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7%。

从生态学角度看,沙尘暴易发地区的生态脆弱,生物资源匮乏,对沙尘暴的形成和发生起不到有效的阻止和防范作用。

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国家,在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以前,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50%。

在新疆的楼兰遗址中,用做房梁、地基的胡杨木直径多在0.5米以上,足见两千多年前这里的胡杨林十分繁茂。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曾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因而被成吉思汗指定为自己的陵地。

但是,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异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地方后来完全或基本上沙化。

目前,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28%.,准噶尔盆地的梭梭灌木林面积由1945年的。

750万公顷降至237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沿岸的胡杨、红柳等树木仅存164万公顷。

在沙漠地带,除骆驼、羚羊等少数动物和胡杨、红柳、梭梭林等少数植物外,大多数生物已经濒临绝迹,动植物链失衡。

在青海省退化的草原上,唯一能见到的是狼毒草和老鼠。

在河西走廊,沙漠与绿洲之间一般有10-20千米的沙漠隔离带,隔离带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上的天然固沙植物阻挡着沙漠向绿洲侵袭,它们是绿洲的天然屏障。

据沙漠专家考证,我国80%以上的沙漠隔离带已经消失。

经测试,隔离带未被破坏前,每年断面挟带的风沙流通过的沙量为每米0.7立方米,破坏之后达到了每米14立方米。

沙尘暴的危害使土地生产能力降低。

具有一定肥力的地表土壤,由于受沙尘暴的剥蚀,表层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物理黏粒成分不断地被吹失,或不同程度地积沙,土地逐渐贫瘠化和粗化,从而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

据调查,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旱耕地,表土层每年被沙尘暴吹失5~7厘米,每亩耕地损失有机质517.5千克,损失氮素25.8千克,损失磷素36.6千克,同时吹走小于0.0l毫米的物理粘粒达2601.6千克。

这些土地遭到破坏后,土壤肥力很难得到恢复。

内蒙古乌盟阴山北麓地区耕地,近年来每年因风蚀沙埋而改种、毁种2~5次,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新疆畜牧业生产受风沙的危害,1949—1999年共死亡牲畜9250万头(只),平均每年死亡185万头(只),约占年末存栏总头数的4%至7%。

【资料三】

荒漠化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

沙尘暴频发使流沙淹埋农田、灌溉渠、村舍、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

我国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灌渠遭受风沙侵袭;有2000多千米的铁路和数千千米的公路受到威胁,特别是风季,公路被沙埋造成交通中断或被迫改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经常因流沙淹埋发生中断。

乌吉(乌达区——吉兰泰)铁路线经常因积沙而停运,仅1997年脱轨或被迫停运就达797次之多。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中西部的一场特大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重伤264人,农作物受损560万亩,丢失和死亡牲畜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元。

1993年以来,阿拉善盟因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

其中去年春季发生沙尘暴及扬沙天气16次,直接经济损失3.44亿元。

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统计,2001年4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使全区8个盟市、41个旗县、308个乡镇、96.61万人严重受灾,沙尘暴使4468座大棚、260万亩农田受损,刮断电线杆294根,部分地区连续停电24小时以上,死亡、丢失牲畜32.86万头(只),损坏房屋9850间、蒙古包316顶、牲畜棚圈1546间,被风沙淤埋人畜饮水井368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9亿元。

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因灾返贫人口大量增加。

据统计,内蒙古实施“三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累计扶持并基本解决了518万贫困人口的当年温饱问题,但因灾返贫人口就多达332.3万人。

以阴山北麓为主的风蚀沙化区和以锡林郭勒西部和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因草场退化日趋严重,一些地方已丧失了人类生存的条件,需要搬迁。

荒漠化的形成,也使水土流失加重。

1998年两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使黄河主干道淤积,迫使黄河水倒流,淹埋了包钢在黄河主河道上的3个取水口,使包钢停产3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研究结果显示,1994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国内生产总额的10%,这还没有包括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损失。

【板书】(三)荒漠化的危害

1.荒漠化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

2.荒漠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

3.荒漠化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

我国北方的荒漠化已经影响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

【过渡】随着土地荒漠化的蔓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生产潜力不断下降,沙尘暴愈演愈烈,环境的反馈作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刻不容缓。

通过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从兜里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板书】(四)荒漠化的防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荒漠化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什么现象?

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什么?

③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它有什么重大意义?

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学生活动】内容:

“假如你是环保专家,你将怎样治理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步骤: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指派一个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

【教师点评】荒漠化的演变和推进,归根结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防治土地荒漠化,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针对形成荒漠化的诸多因素,特别要针对当前全局性的宏观因素进行综合整治。

具体地说,荒漠化的防治要注重以下几点:

(1)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

建议国家要组成高水平、多学科、宽领域的综合治理规划组织,在对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科学合理、宏观全局、可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然后从中央到地方分级实施。

(2)调控西北三大水系的生态用水,遏制现有植被的进一步缩减。

建议中央、国务院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调控好西北100毫米以下降雨区域的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艾里克湖流域的生态用水,以此挽救这些流域十分珍贵而濒危的现有胡杨林、梭梭林、红柳等固沙植物的生命。

(3)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

目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对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和祁连山东麓的现有天然植被和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必须在坚持大面积、跨区域地对天然植被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效益,不能再走“建设一点,破坏一片”的老路。

(4)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建设步伐。

近几年,国家对生态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力度很大,效果也不错。

特别是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等取得了明显效果,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十分拥护;对西北三大流域的生态水调控也开始见效。

随着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将会取得更大成效。

(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城市生产力高度集中,是区域性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和消费中心。

城市(镇)具有产业门路广,就业机会多,经营成本低,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等特点。

目前,我国北方生态区是全国城市化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