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044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docx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

(function(){

vars="_"+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

(2);

document.write('');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push({

id:

"u3686515",

container:

s

});

})();

 

  导语:

虽然中国筑路机械的开发研究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在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当时主要生产的是修筑低等级公路、砂石路面和用作养护的小型机具,道路铺筑施工水平也十分低下,修筑方式多以人工与简陋机械结合的方式为主,许多地方对于沥青与砂石的拌制,仍靠大锅加热、人工翻炒,摊铺则以木板、木耙刮平。

  交于微时

  上世纪50年代初,鉴于中国公路建设事业的紧迫需要,交通部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筑路机械专家来到西安,以西安筑路机械厂的旧厂房作教室,凭借各地搜集来的各种二手筑路机械作教学实习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筑路机械专业(中专)――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特色专业的前身。

随后,一批从前苏联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等高校留学回国的高材生,如倪寿章、孙祖望、孙树仁、龙水根、陈元基等相继加入了筑路机械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才开创了中国筑路机械的发展之路。

  中国筑路机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1984年,改革开放进入第五个年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的吹拂下,中国的公路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崭新形势。

  当时中国的道路施工正处在现代机械化施工的起步阶段,国内的筑路机械需要设计、制造等理论、技术的支持。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组织队伍,积极投身公路建设的主战场,凝炼而形成了工程机械理论、动态性能与作业质量控制、机电液一体化、工程机械材料、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与养护技术等多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创建了我国的工程机械理论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而另一方面,我国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急需普及和掌握先进筑路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施工技术。

  当时中国国内就有一本涵盖工程机械全行业的杂志(《工程机械》),而只面向交通行业的全国性筑路机械领域专业刊物尚且空白。

  因此,根据当时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形势,以及交通部情报规划会议的精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筹备并主办了国内交通及工程机械领域的第一份刊物――《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筑路机械与通用工程机械相比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道路施工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道路施工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机器性能的好坏,而且与是否正确掌握机械化的施工技术有很大关系。

基于这样的考虑,刊物的性质定位为技术性与普及性兼顾,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科研院所、工厂、大中院校,还要为广大的施工单位与设备用户服务;面向的读者群,不仅是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学校师生,更多的是在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而在办刊的初期,也要更多地倾向于刊行的普及性和施工第一线的需要。

  鉴于设备与施工两个技术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刊物应成为设备制造企业与设备使用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互动平台,以便使工厂、科研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道路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使施工单位更多地了解先进的施工技术与设备性能,更好地使用机器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考虑及此,创刊人孙祖望教授、前交通部副部长郑光迪女士等人商议,将刊物的报道范围确定为机器设备与施工技术两大块相互联系又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并将刊物的名称定为《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颉颃兮共翱翔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杂志与筑路机械行业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在80年代,杂志与筑路机械行业同样处于一个蓄势待发却又困难重重的境地。

为了推广杂志,草创时期的编辑部主任金绍利和当时交通部公路司工程管理处前处长钟良筠女士一同跑遍了全国各个省市,野人献芹般地向主管公路建设施工的各地公路局推销杂志。

即便如此,当时杂志每期的发行量也只有不到2000本。

  直到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开始建设,我国筑路机械终于迎来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期间行业才得以初见规模。

当时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施工单位和监理是外国人,设备也堪称“筑路机械的万国博览会”,该项工程让相关部门领导及业内人士深切感受到了机械化施工对于保障高等级公路施工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

因此主管部门通过国家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计划,安排了一批筑路机械方面的重点项目,总投资接近2亿元,为筑路机械行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在此期间,西安筑路机械厂先后引进英国PARKER公司的1000型和M3000型沥青搅拌设备;陕建引进德国ABG公司12m铺宽的411型沥青摊铺机;徐工先后引进了瑞典DANYPAC的CA-25、CA-30、CC221、CC422型压路机。

此后的10年间,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到1998年,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杂志在这段时期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订阅量大幅上升,在1994年,杂志由原来的季刊变为双月刊。

  大规模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大大缩小了我国筑路机械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大批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培训,近距离地学习国际先进的产品技术以及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

到1997~1998年,我国筑路机械在数量和品种上都有了较大发展,每年生产的筑路机械达一万余台(套)。

国内年生产6~12m摊铺机100台左右,已部分替代进口摊铺机用于高等级公路施工;年生产60~240t?

h-1间歇式搅拌设备50~60套,100t?

h-1以下规格不再进口,100t?

h-1以上规格国产设备已占有1/3市场份额,为我国筑路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纵观世界历史进程,除了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之外,其他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无一不先经历一个大量而充分的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阶段。

尽管这一阶段引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当时最先进的,但技术起点较高,少走了弯路,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这才有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的中国筑路机械行业的扩展阶段。

  嘉木亭亭如盖矣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

国家第一次制订了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为骨架的国家公路网规划。

中央采取了扩大财政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直施行到2004年,筑路机械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1992年国家公路建设投资额度为236.3亿元;到了2004年,国家公路建设投资额度达到了4702.3亿元,增长了近20倍。

巨大的公路建设投资形成规模空前的市场需求,国际著名的路面与压实机械企业,如DANAPAC、BOMAG、维特根、玛连尼,先后进入中国投资设厂,国内一些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的工程机械骨干企业,如三一、中联、柳工、山推、常林与宇通等,也进入了筑路机械行业。

  伴随着诸多国内外企业进入筑路机械市场,交流与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话题。

国际公路水运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baumaChina、CONEXPO亚洲工程机械博览会等大大小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盛会雨后春笋般在中国涌现。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杂志作为国内道路机械化施工方向惟一的期刊,以及时的报道、鲜明的态度、专业的视角,一丝不苟地将所见、所闻、所想展现给了全国关注筑路机械行业发展的院校、企业以及大众读者。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的这一阶段中,《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以独特而专业化的知识理论交流促进筑路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因此获得了交通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在此期间,中国筑路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也从引进消化、模仿开发迈入了自主开发阶段。

企业开始对引进产品进行结构改进与创新,如中交西筑承担了交通部一系列重大技术项目,在引进、消化、吸收后推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J4000、H4000型沥青搅拌设备,已然立足于自主研发;徐工集团先后开发出沥青摊铺机、稳定土摊铺机、多功能摊铺机等系列摊铺机械产品,并承担了“智能化摊铺机”的国家“863”计划;三一集团进行混凝土技术的转移和嫁接,开发出沥青混合料搅拌、水泥混凝土搅拌、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搅拌机及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搅拌机等系列混凝土机械产品;镇江路面厂生产的摊铺机先后采用了液压伸缩熨平板、双层熨平板、履带张紧机构等专利技术,自主开发系列化产品和技术相近的产品。

  筑路机械的产品更加系列化和配套化,产品的数量、品种、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迎来了群雄逐鹿的新时期。

筑路机械行业也顺应时代潮流,在稳定发展中进一步迈向自主研发创新的新阶段。

  区别于其他工程机械,由于路面施工过程要求连续进行,因此对筑路机械性能中的作业质量指标和可靠性指标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引进外国技术虽然可以使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等于拥有技术。

对引进的技术实施研究再创新,往往需要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自主研发,所以企业自身还要有相当程度的技术能力。

  求索创新路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

  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

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先进技术科普教育,组织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广泛进行改革和创造,鼓励试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同时,对于技术进步迅速的产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解决好研发活动中的财务问题。

  二是加强产学研紧密联系。

完整的创新链包括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三大环节。

加强产学研联系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科研单位和大学有好的技术研发成果,需要尽快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企业了解市场信息和社会需求,需要对现有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和提升。

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应让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确保科研与生产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加快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创新体系。

  三是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带头人,既要动员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还要搭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合作的平台,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

  以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危机为标志,国家再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高铁建设项目快速启动,公路建设不减速。

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完善的创新机制,使我国筑路机械行业再次得到了发展,而筑路机械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公路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建成10.4万公里。

按照相关规划和统计,到2015年,中国将建成15万公里高速公路。

  三十年,不改初衷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杂志同样在阔步前进中不断地突破创新,精益求精。

杂志从双月刊改变为月刊,从双胶纸印刷变为铜版纸印刷;扩充了包括专题报道、行业新闻、产品信息、企业访谈、路面工程、路面设备、养护工程、养护设备等十多个版块;编委会也由原本的40人扩大到60余人;发行量今非昔比,覆盖了全国公路建设及养护各级主管部门、设计院所及上百家设备生产企业。

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10余种著名检索工具的信息源,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成为道路施工、养护、科研、市政单位及项目施工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整个产业格局中,一本杂志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其影响力而言,一本杂志又是独特的,尤其像《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这本杂志,在中国道路建设以及道路机械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甚至不可替代的。

  2014年9月,《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迎来了创刊30周年庆典。

回顾过去,再次强调而坚持了它始终不渝的办刊宗旨:

搭建一个资源与技术共享、合作与交流并重的平台,传播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及理念,为企业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国内道路施工质量和工艺技术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