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012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复习之11课《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复习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

四季。

④歇:

消散。

⑤夕日欲颓:

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⑥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

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

指南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补充注释】

(1)答:

回复。

(2)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山川:

山河。

(4)之:

的。

(5)共谈:

共同谈赏的。

(6)青林:

青葱的树林。

(7)翠竹:

翠绿的竹子。

(8)俱:

都。

(9)乱:

此起彼伏。

(10)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

确实,的确。

(12)复:

又。

(13)奇:

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

  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天堂。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

【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

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   ):

________________

(   )竞跃:

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   )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

(4)沉鳞竞跃: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

(2)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参考答案】

1、交辉:

交相辉映;歇:

消散;沉鳞:

水底的鱼;与:

欣赏

2、

(1)四季

(2)早晨(3)落下(4)争着跃出水面(5)再

3、

(1)将要;人间

(2)欣赏;和;一起

4、陶弘景,华阳隐居,书信

5、

(1)对偶

(2)对偶、拟人

6、A√B×C√D√

7.这实在是人间天堂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3)这实在是人间天堂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1、五色交辉2、交辉:

3、四时:

4、俱:

5、歇:

6、夕日欲颓:

7、沉鳞竞跃: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

1、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2、交相辉映。

3、四季。

4、都。

5、消散。

6、太阳快要落山了。

欲:

将要。

颓:

坠落。

7、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争着跳跃。

8、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

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

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文理解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

共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

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

最后一句。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神宗年号脱去打算窗户高兴、愉快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见)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念/无与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找睡、卧共同、一起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zǎo)(xìng)交横,

散步在庭院清澈透明水草借指月下竹柏影交错纵横

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哪只是,不过缺少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而已,罢了

(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一)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之号便得于此时。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当时写信给其他人,大家怕受牵连不敢回信给他)。

(二)课堂提问

1、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心境?

写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豁达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

(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夜景之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三)内容分析与赏析

1.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

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

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2.赏析

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接下来作者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最后,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3.主旨句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练习】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东坡文集,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家,苏洵、苏辙,三苏

2.

(1)遭受贬谪后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1)怀民也没有睡觉,我和他一起走到院子里散步

(2)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A

5.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夜寻张怀民同游承天寺,一方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中“欣然”-词,说明作者夜访张怀民心里很是兴奋。

B.“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写出了庭院的空旷明亮。

C.文章结尾以“两问一答”,诉说了“闲人”洒脱中的无奈。

D.末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因独赏美景而深感遗憾之情。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人有共同的志趣(或:

两人都是“闲人”);都是不汲汲于名利的人。

(3分)(只写闲人,未加引号,得1分)

2.C(3分)

3.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作业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3题。

(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4分)

【参考答案】

1.

(1)消散

(2)欣赏(3)睡觉(4)只是

2.

(1)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

(1)晓雾将歇和猿鸟乱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光,对景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下文,完成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5.本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承天寺的月色美景抒发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2分)

6.划线句中“”交待了作者夜游的起因(3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的意思是记述作者夜游承天寺之事。

B.张怀民与作者的遭际相同、情感相通。

C.“水中藻荇交横”描绘了清澈空明的月色。

D.本文意在表达作者对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

8.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B.无端被贬的悲凉和感概

C.没事找事的无聊和空虚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答案】

1、北宋苏轼(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2、

(1)……的样子

(2)睡觉

3、

(1)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无事可做的人罢了。

(3分,定语后置句及“但”“少”“闲人”)

4、B5.无奈、压抑6.(3分)月色入户7.(3分)D8.C(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