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845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课程史研究.docx

中国课程史研究

中国课程史研究

对于课程研究我们可以用一个井字来表示:

“井”字的两条横线上半部分理解为古代课程,中间那部分理解为近代课程,下面那部分理解为现代课程;竖线的左半部分看作中国,右半部分看作西方。

中国的古代课程、近代课程、现代课程,西方的古代课程、近代课程、近代课程,只要把这六部分搞清楚,整个课程的发展史就一目了然了。

 

中国古代课程(鸦片战争以前)我们无从考究,但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分科;2、课程内容多为伦理道德教育;3、“劳心”和“劳力”相分离,课程内容脱离生产劳动;4、课程安排上是单科独进,即学完这门课再学另一门课,不是现在的齐头并进;5、对学生的学龄、学业、年限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近代课程以第一个正规学制为临界点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

一、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

这段时期的课程发展我们可以从1、早期传教士创立的教会学校;2、清政府创办的洋务学堂;3、维新变法时期改革的书院和兴起的学校窥见一斑。

(一)早期教会学校的课程

如果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是井底观天,那末,早期教会学校(及其教会文化机构)可以说就是那个井口。

早期教会学校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的教会学校多在沿海地区,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一般是十几个学生或几十个学生,多为小学程度,有的附设于教堂之内,招收对象是穷苦子弟,免收学费,甚至以提供食宿来吸引学生,对我国的影响还不大。

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外国传教士借助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纷纷在我国办起了教会学校。

其中以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Mateer)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和美国监理公会林乐知1881年在上海创办的中西书院最具代表性。

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课程设置主要有:

1、宗教课程。

如天道溯源、天路历程、救市之妙等;2、儒家课程。

如诗经、礼记、易经等。

3、西方的自然科学课程。

如化学、动植物学、格物:

声化电地石学等。

1、早期教会学校课程的特点

(1)从“斥儒”到“融儒”

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在中国各地遭到各阶层的反对,“教案”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孔子的势力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因为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特别是它的“入世”的观念,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在中国,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尽管鬼神观念和崇拜习俗相当普遍,然而民间信仰正统宗教的只占少数。

儒学尚且没有在中国形成“国教”,更何况西方的基督教呢?

封建统治者需要儒学来维系自己的统治;被统治者则长期受到儒学的约束,他们都不可能脱离儒教加入耶教。

于是外国传教士懂得,要想在中国立足,就不能不“入乡随俗”,他们对儒家思想作了一些妥协,其表现有三:

一是用儒家经典来为基督教教义作论据;二是篡改儒学,来附会基督教义;三是按照封建士大夫的心理要求来阐述基督教义,以减弱士大夫对异教的反感。

总之,是从“耶稣或孔子”变为“耶稣加孔子”;从二者的对立变为二者的糅合;从“斥儒”到“融儒”。

(2)对外国语课程的分歧

早期传教士对教会学校是否设置外国语课程产生了分歧,在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进行外语教学并没有大的分歧,但在全国范围的教诲学校设置外语课程大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山东登州文会馆的狄考文反对意见最为强烈,他认为:

掌握了英语的学生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容易脱离教会的控制。

学习英语还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失去“宗教特点”。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英语教学在教会学校里越来越普遍了(大学里尤其如此),基本上成为教师讲课通用的语言。

传教士虽然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存在分歧,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英语学习乃是作为吸引中国学生的香饵。

如果学生到我们学校念英文,他们也不得不念其他科目,这些科目在不知不觉中比英语科目更为重要。

教给学生宗教的知识是我们学习最终的目的。

英语不过是宗教药丸的糖衣而已。

”由此可见,教不教授英语其最终目的都是用宗教知识来麻痹学生。

(3)教会学校的西学课程

传教士在教会学校设置西方的科学课程并非出于自觉自愿,其原因有二,为了引诱一批中国士大夫,利用西方科学的威力来支持并抬高西方宗教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逐渐增多的资本输出,越来越需要一批懂得科学技术和工商知识的人才,西学课程就这样应运而生。

教会学习开设西学课程并不是为中国培养人才,二是为了维系其统治地位,具体有:

1、企图说明科学是源于基督教,中国要富强就必须皈依基督教;2、企图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他们的知识干部,来取代旧式士大夫在中国的统治地位;3、企图通过传播西学,来控制西学、垄断西学,以防止其它力量利用科学的力量来反对基督教。

2、早期教会学校课程的评价

早期教会学校设置的课程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课程,打破了学校中儒学独尊、四书五经一统天下的局面。

教会学校通过西学课程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吸收西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反过来成为动摇封建统治、改变旧教育的思想武器。

(二)清政府的洋务学堂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洋务运动相呼应,在教育领域出现了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与封建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容上增加了西文和西艺的课程,但仍要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西文,就是外国语言文字。

在这方面清政府设立的学堂有:

京师同文官、上海广方言管、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

所谓西艺,主要指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因为近代企业的科学技术生产离不开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

清政府在洋务学堂中设立西文和西艺课程与外国传教士在教会学校设置的西学课程形式上都是一样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早起维新派在改革课程方面也做了尝试,典型的有上海的格致书院和正蒙书院。

清政府创办洋务学堂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体”,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兴办书院是为了学习西方的“体”。

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或教育学说的产生,都是当时经济给、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

清政府创办的洋务学堂,与资产阶级早起维新派创办的新式书院和学堂不同,它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三)维新运动思潮影响下改革的书院或兴办的学校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越来越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改书院兴学堂的热潮。

清政府实行的是所谓的书院改学堂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维新派兴办的学校是要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虽然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是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但二者名同实异。

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最具代表性。

康有为十分重视普通中学教育,他对于普通中学教育,已有了初中和高中分段的设想,要求学生14岁进中学,分初等科两年,高等科两年。

初等科课程除了继续加深学习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等学科外,兼授外国语和使用学科。

初等科两年毕业后可升入高等科攻读专门学,如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等。

这里,已含有普通高中开设职业选科和开办职业高中的意味。

梁启超关于学校课程的理论,强调政学为主,主张政本艺末,即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正是在此思想基础上,严复提出了他的为学之道:

第一步是“玄学”;第二步是“玄著学”;第三步是“著学”。

所谓“玄学”,内容包括名学(逻辑学)和数学。

所谓“玄著学”,包括物理学和化学。

所谓“著学”,内容大致有天学、地学、动植物学、人学等。

人学又分为生理之学和心理之学。

严复强调科学教育是所有课程的核心,他所指的科学课程即“物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生理、心理,换言之就是所有的理科。

清政府维新派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下表略知一二。

 

甲午战争后至第一个近代学制颁行前各地普通中小学要览

学堂名称

奏办年份

主要办理人

课程与教学内容

备注

天津中西学堂

1895

盛宣怀

第一年:

英文初学浅言、英文功课书、英字拼法、朗诵书课、数学

第二年:

英文文法、英文字拼法、朗诵书课、英文尺牍、翻译英文、数学并量法启蒙

第三年:

英文讲解文法、各国史鉴、地舆学、英文官商尺牍、翻译英文、代数学

第四年:

各国史鉴、坡鲁伯斯、格物书、英文尺牍、翻译英文、平面量地法

上海南洋公学

1896

盛宣怀

第一年:

读经(孝经)、修身、国文、笔算、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物现象)、习字(大楷)、国画(毛笔画)、体操(柔软体操)、乐歌

第二年:

读经(四书)修身、国文、笔算、历史、地理、理科(胜利)、习字(大楷)、国画(毛笔画、铅笔画)、体操(柔软操)、乐歌、手工

第三年:

读经(四书、左传)、国文、商业簿记、历史、地理、理科(简单理化)、习字(大楷、小楷行书)、图画(毛笔画、铅笔画、粉笔画、几何、设色)、体操(兵士体操)、乐歌、手工、英文

上海三等学堂

1896

钟天纬

华文、讲书、算法、体操、作文、外国语

上海育材书塾

1896

王维泰

正馆:

经史、词章、掌故、算学、化学、英文等,另有体操

备馆:

专重中文,兼课英文、算学,另有体操

后改为南洋中学

福建苍霞精舍

1896

林纾等

经史时务、算学、地理。

戊戌变法后增设英文

戊戌变法后改为中西学堂

湖南时务学堂

1897

梁启超、谭嗣同等

普通学:

诸子学、经学、公理学、中外史志、格算诸学

专门学:

公法学(先发、民律、刑律为内公法,交涉、公法、乐章为外公法)、掌故学、格算学

北京通艺学堂

1897

张元济、严复等

英语、数学、法俄德日语、兵、农、商、矿、格致、制造

安徽二等学堂

1897

邓华熙

华文:

书法、朱子小学、史鉴、舆地、策论等

西学:

外国语言文字、翻译、各国史鉴、格致、测量等

绍郡中西学堂

1897

蔡元培等

哲学、文学、史学、外语、数学、理科、训育

天津育才馆

1897

王文韶

分课中西经史策论、天文、地理、格致、图算等

嘉定凇娄育才馆

1897

冯诚求等

英文、算学、论说词章,后增设声光化电医矿等课程

清江中西学堂

1897

崧蕃

算学、格致、英法语言文字

上海经正女学

1897

经元善

中文、西文各半。

中文:

识字、文法、读书

西文:

算学、法学、医学选一门

广州时敏学堂

1898

陈芝昌等

修身、国文、地理、宗教、政治、格致、算学、英文、日文、体操、图画等

后改为时敏中学堂

顺天府中学堂

1898

孙家鼐等

西国语言文字及艺政算学各书,经史及一切经世之学

无锡三等公学

1898

俞复等

以自编《蒙学读本》七册为教材,寓地理、物理、历史等知识于国文之中

陕西中学堂

1898

魏光焘

经学、中外掌故学、算学、格致、政治、地理等

苏城中西三等公学

1898

沈寿康等

半日习儒书,半日习英文

无锡竣实学堂

1898

杨模

中文:

历史、地理、修身、算术

外文:

英文、日文

湖北中西通艺学堂

1898

颂万

英法语言文字,经义,舆地掌故、艺术、算术、图绘

天津严氏家塾

1898

严修

英算诸科

1904年改为敬业中学堂,后又改为南开学堂

桂林体用学堂

1899

黄槐森

经义、策论、中西算学

上海澄衷学堂

1901

叶成忠

讲字、写字、作句、读本、读史、舆地、习算、时务、学步体操等

后据癸卯学制改为初、高等小学堂,又扩办为中学堂

杭州府中学堂

1901

林启

西学:

英、算、理、化。

中学

安徽桐城中学堂

1902

吴汝纶等

中文、算学、日文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戊戌变法:

1898

二、近代学制建立后普通中学课程的沿革

我国近代学制的正式确立,始于光绪二十九年底(通常说是1903年,确切地说是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此前虽然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

这段时期的课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时期论述:

壬寅癸卯学制时期;民国初年时期;1922年学制时期。

(一)壬寅癸卯学制时期

1、钦定学堂章程及其夭折

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清政府批准,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其课程设置见下表:

表1.1壬寅学制规定的中学堂课程及周课时(1902年)

修身

读经

算学

词章

中外史学

中外舆地

外国文

图画

博物

物理

化学

体操

共计

第一年

2

3

6

3

3

3

9

2

2

2

0

2

37

第二年

2

3

6

3

3

3

9

2

2

2

0

2

37

第三年

2

3

6

3

3

3

9

2

2

0

3

2

38

第四年

2

3

6

3

3

3

9

2

2

0

3

2

38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壬寅学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读经每周3课时,外国语每周9课时,外国语课程的分量多于读经课,这显然是与清政府儒学独尊的课程信仰是相违背的。

这也是壬寅学制未实行的根本原因。

2、癸卯学制时期

在《钦定学堂章程》夭折的同时,清政府调遣湖广总督张之洞入京主持对学堂章程的改定。

在张之洞的一手主持下,《奏定学堂章程》于光绪二十九年底(1904年1月)颁布实行。

癸卯学制的立学宗旨即: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1)为仕,即做官;

(2)升入高等学堂;(3)从事实业。

课程设置见下表:

表2.1癸卯学制规定的中学堂课程及周课时(1904年)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理财

图画

体操

合计

第一年

1

9

4

8

3

2

4

2

0

0

1

2

36

第二年

1

9

4

8

2

3

4

2

0

0

1

2

36

第三年

1

9

5

8

2

2

4

2

0

0

1

2

36

第四年

1

9

3

6

2

2

4

2

4

0

1

2

36

第五年

1

9

3

6

2

2

4

0

4

3

0

2

36

五年周课时合计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3

4

10

180

约占百分比

3

25

11

20

8

6

11

4

4

2

2

5

100

课时份量顺序

8

1

4

2

5

5

3

7

7

10

9

6

在《章程》中占的最多的仍然是读经讲经课,占到了25%,其次是外国语课程,占了20%。

这与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大敢恐慌,日本撮尔小国战胜大清朝,其有值得效法的地方。

《章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效仿日本的,我们可以从两国的课程设置上进行比较。

表2.2日本中学校与清末中学堂课程比较

日本

修身

国语及汉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经济

图画

唱歌

体操

12门

清末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物理及化学

法制及理财

图画

体操

12门

从表中可以看出清末中学堂课程和日本中学大致相似,都开设了12门课但也有不同:

(1)清末中学堂设立了读经讲经课,而日本中学校没有;

(2)日本中学设立了唱歌课,清末中学堂则没开设;(3)日本中学校的国语及汉文、数学、法制及经济课在清末中学堂改为了中国文学、算学、法制及理财课。

纵观癸卯学制时期的课程有如下特点:

(1)对中体西用的因袭。

癸卯学制的制定者张之洞认为“幼学不可废经书”、“不可早习洋文”、“不可讲泰西哲学”,他的这些课程观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在癸卯学制的课程里占大比例的仍然是读经讲经课,其次是外国语课。

这与清政府创办的洋务学堂不无相似之处。

(2)日本化的倾向。

①学制上,普通中学修业年限由壬寅学制所规定的四年改为五年,不分段,而又设作为大学预科性质的高等学堂,这也是深受日本教育制度影响的结果。

日本在明治十四年(1881年)《中学校教则大纲》中曾规定,中学分初、高两端,初等四年,高等两年。

但到了明治三十二年即1899年的《改正中学校令》中,则把中学修业年限改成了五年。

②教材上,晚清中学堂课程对日本的抄袭,还表现在教材的编纂、使用方面。

大量使用外国教材,这虽然是教育近代化初始阶段的必然现象,但是有些出版商不仅照搬日文书的教科书,甚至一度连封面上的国旗也照印不误,而完全至我国的传统精华于不顾,更别说农村的实际情况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教师方面,清末中学堂的教师大部是留学日本归来的青年。

④初、高中不分段高等学堂虽然相当于高中程序,但其性质属于大学预科,与普通中学不尽相同。

实际上,清末中学堂只是初级中学。

⑤采取了学科课程的形式。

这是以近代科学体系为依据的。

当时中学堂的并进科目一般为十门左右,突破了封建社会那种与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

⑥当时普通中学还没有任何选修课的开设。

⑦特重兵式体操也是它的特点之一,由于当时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遂提出开设此课程。

从总体上看,清末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的课程结构,后来长期沿用了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有其合理内核的。

3、清朝末年短暂的文实分科

出洋考察者归国后对德国教育赞颂备至,他们认识到,日本学制是专仿德国的,我国教育如果效法德国岂不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清政府毅然放弃了甲午战争以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做法,直接“近采德国成法”。

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基础上,清末中学堂中实行了文实分科,其课程设置一览如下:

表3.1清末中学堂“文科一类”课程设置

合计

所占百分比

主课

读经讲经

10

10

10

10

10

50

28

中国文学

7

7

6

6

6

32

18

外国语

6

6

6

6

6

30

16

历史

3

3

3

3

3

15

8

地理

3

3

2

2

2

12

7

小计

29

29

27

27

27

139

77

通习课

修身

1

1

1

1

1

15

3

算学

3

3

3

3

3

15

8

博物

1

1

2

1

理化

2

2

2

6

3

法制理财

1

1

1

3

2

体操

2

2

2

2

2

10

6

小计

7

7

9

9

9

41

23

总计

36

36

36

36

36

180

100

表3.2清末中学堂“实科一类”课程设置

合计

所占百分比

主课

外国语

10

10

8

8

8

44

24

算学

6

6

6

6

6

30

17

博物

6

6

12

7

物理

8

8

4

化学

8

8

16

9

小计

22

22

22

22

22

110

61

通习课

修身

1

1

1

1

1

15

3

读经讲经

3

3

3

3

3

15

8

中国文学

3

3

3

3

3

15

8

历史

1

1

1

1

1

5

3

地理

1

1

1

1

1

3

5

法制理财

1

1

2

1

图画

2

2

2

2

2

10

6

手工

1

1

1

3

2

体操

2

2

2

2

2

10

6

小计

14

14

14

14

14

70

39

总计

36

36

36

36

36

180

100

表3.3清末中学堂“文实课程”设置比较

主课通习课

文科学堂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修身

算学

博物

理化

法制理财

体操

实科学堂

外国语

算学

博物

物理

化学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历史

地理

法制理财

图画

手工

体操

主课通习课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文科中学的主课跟实科中学中学的主课都有外国语课,通习课都有法制理财、体操课;不管是文科中学还是实科中学,都必须学习读经讲经课,所不同的是在文科中学里读经讲经是主课,在实科中学里读经讲经是通习课,这与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文实分科在1922年学制中有更具体的表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民国初年学制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蔡元培在其五育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指导下,对课程进行了改革。

我们把民初与清末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一番比较:

表民初与清末普通中学课程比较

清末(1903)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理化

法制理财

图画

体操

男12门

女0门

民初(1912)

修身

国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博物

理化

法制经济

图画

手工

家政(女)

缝纫(女)

音乐

体操

男13门

女15门

由表中可见,民初取消了读经讲经,增加了手工、家政和女生的缝纫、音乐。

在课程名称上,中国文学改为国文,算学改为数学,法制理财改为法制经济。

在清末是不允许女生入学的,民初对女生的课程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某一时期的课程设置往往同主持人的思想由很大关系,民初也不例外。

蔡元培在五育中非常重视德育,他在教育宗旨中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体现。

由于蔡元培反对文实分科,民初也就没有在普通中学进行分科。

(三)1922年学制时期

文实分科在1915年到了如火如荼的阶段,1917年3月教育部通令全国普通中学增设第二部,招收志愿于中学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可以酌减普通学科,增加工业、农业和商业学科。

具体内容如下:

1、中学校自第三年起得设第二部。

2、中学校第二部学年修了,学生志愿于中学毕业从事职业者,得入第二部。

3、第二部应节减普通科,视地方情形,加习农业,或工业、商业。

4、第二部每周授课时间及实习时间之总数,得视中学校令施行细则表列之时数,增加五小时以内。

5、中学校请设第二部,须先开列志愿入第二部之学生数,并条拟办法及科目,呈候本区长官许可,并报部备查。

教育部上述通咨下达后,引起各地对普通中学的重视。

由于种种困难,中学增设第二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