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831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docx

自学历考试本科毕业毕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农村信息化研究

考生姓名XXX

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准考证号XXXXXXXX

指导教师

通讯地址XXXXXXXXX

邮政编码417000

电子邮箱XXXXXX@

联系方式XXXXXXX

二○一三年三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XXX2018年3月10日

 

摘要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基础。

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既面临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实用化、普及化、综合化、全程化等重大发展趋势,又面对广大农村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而日益增强的信息服务需求。

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我国国情、民情、农情,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套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能够让农民群众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普遍受益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研究

 

Abstract

Ther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inChinahasagoodfoundation.However,ruralinformatizationinChinastillhasalongwaytogo,facingboth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networking,multimedia,practical,universal,comprehensive,integratedandothermajordevelopmenttrend,andthefaceofthevastruralareasdueto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marketeconomyandtheconstructionofwell-offsocietycomprehensivelypromotethegrowingdemandforinformationservices.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domesticandforeignr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in-depthanalysisandthesituationofourcountry,thepeople,theagriculture,especiallythebasicinformationofbroadfarmermassesacceptability,researchpresentedinagovernment-led,socialforces,toletfarmersinr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ideasup,withgood,affordable,universalbenefit.

Keywords:

StudyonInformatizationintheruralareas

 

目录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6

<一)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6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逐步建立……………………6

1、传统媒体功能得到必要的延伸……………………………………6

2、互联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百姓接受………………………………6

3、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7

<三)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7

<四)农业专家系统开始发挥作用………………………………7

<五)农村信息服务深入基层………………………………8

1、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8

2、服务模式灵活多样………………………………………………8

3、地方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开展……………………………………8

<六)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9

二、农村信息化的目标…………………………………………9

三、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9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1

<一)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11

<二)巩固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11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12

<四)优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13

<五)加快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13

参考文献…………………………………………………………14

 

绪论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

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村信息化包括了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我国已建成大型涉农数据库100多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

其中最主要的成绩是由农业科研单位先后引进建立的CABI、AGRIS、AGRICOLA和FSTA数据库,以及以中国农科院牵头开展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光盘服务网络。

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有:

《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逐步建立

按照功能来分,可以将支撑信息发展的网络资源分为三类,即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

其中,前两者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后者为现代媒体的代表。

两者综合起来构成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

1、传统媒体功能得到必要的延伸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电视、电信、广播为主组成的传统媒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已建成的光缆总长度达224.6万公里,电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

全国85.3%的行政村通了电话,乡村固定电话用户达7843.1万户。

到2003年9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5亿户,用户总数占世界第一位,具有传递信息的强大优势。

  我国的广播电视网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网络,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6%,其中有线电视用户1亿户,全国电视机保有量为3.2亿台,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08.6台/百户,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2、互联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百姓接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2572万台,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1%。

上网用户总人数6800万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4%。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都已接入了互联网,互联网的作用已从初期的信息沟通向近年的电子商务发展。

在低靡的网络环境下,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势头,充分说明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

  而农林牧副渔水利业人员仅占网络用户总数的1.7%,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

广大农民完全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口。

  农业部一项对我国1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只有0.8%。

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电子商务规模很小,通过计算机网络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不足0.2%,依据互联网信息出售农产品的农户不足0.5%。

  3、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网站总数达到37万个,其中,企业网站占所有网站总数的78.83%。

在企业网站中农林牧渔业占0.52%,其中,县乡两级网站占农业网站的比例不到10%,在线数据库的总量为8.29万个。

在各类涉农网站中,正常运转的大约有1500多个,直接提供农村信息服务的170多个,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以市场信息、科学教育和政策与管理为主。

比较著名的涉农网站有:

科技部的“九亿网”、农业部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等。

调查显示,北京和沿海主要省份为网站集中分布区,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地域内网站占全国网站总量的近一半,西部12个省区市地域内网站占全国总数的14%。

<三)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

近10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在一系列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逐步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形成了一支从事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人才队伍体系。

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工程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农村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了12个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另外,“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中。

这些农业信息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实施农村信息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农业专家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些农业信息技术人员把专家系统从实验室拿到生产第一线,不仅给农业生产者送去了新技术,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知识工程系统的建设。

1985年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所开发的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安徽淮北平原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又研制开发了更多的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于水稻、小麦、玉M等作物,内容包括栽培技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杂草识别与防治等。

目前共开发出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200多个实用农业专家系统,建立了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35个。

<五)农村信息服务深入基层

  1、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

据调查,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全国2800个县<市、区)中有121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总数的43%;全国43000多个乡镇中,有7000多个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

一些地方在加强农业系统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有关社会中介的力量,发展壮大了农村信息员队伍。

  2、服务模式灵活多样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创造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科技110作用显著。

现在全国有农技呼叫中心100余家,比较有特色的有浙江衢州农技110、山东莱州农技110、河北邯郸科技110等。

现在浙江省已实现农技110的联网。

农业寻呼发展迅速。

农业寻呼具有费用低、覆盖面广、设备投入少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它充分利用寻呼资源进行农业信息发布,用户通过手机或电话即可随时随地获取农业信息。

寻呼中心也可根据用户类型和爱好,将相关信息主动发送给用户,实现主动信息服务。

各地均出现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寻呼业务,如河南的“农信通”、安徽的“致富信息机”、广西的899-“农村信息机”、江苏的“农业信息机”等。

远程教育发展越来越受重视。

例如,北京市农业远程教育中心已经在北京地区建立起一个基于卫星宽带骨干网的覆盖全市14个区县、乡、村、户的星火远程培训平台,建站211个,覆盖了北京郊区82%的乡镇、50个村。

制作多媒体课件3000多个、22大类,内容包括农药、生物肥料、水产、园林花卉、瓜果蔬菜、特种养殖等。

  3、地方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开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一些地方得到有力推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农村信息“户户通”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了良好的开局。

安徽省的农村信息化行动,是以“安徽星火计划网站”建设为起点,以实施“信息入乡”工程为标志,初步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物理架构和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为农业、农村、农民架起了致富的信息桥梁。

目前已经在全省17个市、61个县设有信息服务中心,在1800多个乡镇全部建成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站点800多个。

拥有20000多家涉农企业和种养大户注册会员,有13000多个种养大户或经纪人购设备入网。

目前已促成网上交易额30多亿元,网站访问量超过440万次,日点击率稳定在8000次左右。

<六)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信息化推进。

二、农村信息化的目标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

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调整农村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5年中央首次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问题,指出“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三、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一)集成化

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技术也日趋大众化。

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日趋综合化,单项信息技术或单一网络技术往往不能很好满足用户实际需要。

因此,分散、混乱、低质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和集成问题,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问题,多网功能合一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专业化

针对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种具体对象,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或某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以进行智能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是未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如美国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统,在提高棉花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另外,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生产管理的特点,更能经济、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三)网络化

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技术应用于农村,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和农村信息的获取成本。

基于不同网络系统,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下的生产者,可以采用不同技术和方式获取农村信息。

为此,必须制定有序的农业信息分类标准,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村信息子网于一身、多种信息传输渠道为一体的高速、宽带和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同时,为确保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实现,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四)多媒体化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手段传递文本、图形艺术、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的交织组合的信息传输方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农村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农村实用信息和技术等多媒体产品开发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

<五)实用化

 目前,农村系统软件的研制及应用大多还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点,其潜在作用远没有被充分发挥;农村信息传输的硬件系统的研制还缺少智能化和实用化,不适合收入低、素质差的农村用户的需要。

因此,符合农村用户需求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及推广、农村信息传输的硬件系统的研制将成为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当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村信息开发的复杂性。

因此,对这类软硬件的开发必须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才能确保软件结构、功能、界面、程序的规范化,才能提高软硬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和智能化,最终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普及化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日益增强的信息服务需求,需要快速推进农村信息的普及。

农村信息的普及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指农村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整个农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充当着重要角色。

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有充分地掌握信息,才能进行科学决策,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二是指农村教育的普及,通过有计划、分批次的培训使大部分农民与农技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从而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三是指适用、科学、权威的农村信息能比较容易的通过各种方式传输到农村,为广大农村用户所接受。

<七)综合化

既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的日益紧密结合,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也不断提高。

比如,欧美国家目前普遍看好一种视频数据检索系统和电视数据检索系统,就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八)全程化

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村经济活动,或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

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甚至与用户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

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农村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发展中国家劣势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农业的活力和信息竞争力。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等)、信息发布体系等建设,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

重点加强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在国家统筹规划下,整合、集成、开发各部门、各单位的农村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国际数据,并通过制定共享政策、法规和完善管理体制,把各部门、各单位乃至个人所获取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纳入国家农村科技数据共享的统一管理框架。

整合不同农村信息数据源,优化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结构,通过不同层次的农村信息中心群和共享服务网的建设以及共享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并纳入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系统,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农村信息资源保障。

<二)巩固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农村科技数据标准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已经编制完成了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体系表,初步制定完成了包括《农村科技数据资源共享标准调研大纲》、《农村科技数据共享标准体系的研究大纲及体系框架》、《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研究大纲》、《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和《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数据采集与更新规范》等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草案)。

为进一步进行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农村信息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研制新的标准,以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建立一个农村信息传输地面卫星发射站,由其将视频、音频和文本农村信息发送到亚太2R卫星,其中,文本和图片信息需制作成图文电视信息,再发送到亚太2R卫星。

文本、图片及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信息,由一个独立运营的网站制作完成,发送到互联网。

各地通过卫星接收设备,将视频、音频、和图文电视信息下载到本地基站系统,然后将其还原成正常信号后发送至用户管理设备。

用户管理设备负责将各路原始信号统一进行加扰后复用成一路信号传送给节目发射装置,由发射装置进行微波发射,覆盖接收区域。

终端用户通过无线接收装置,或通过个人电脑,经无线调制解调器登陆互联网,主动获取农村信息。

接收区域内的各个农户通过普通的室外天线将视频、音频、图文电视等格式的农村信息信号接收下来,并将其传输给经过系统授权的用户无线接收装置。

电视信号通过用户无线接收装置进行解扰、解复用后还原成正常信号供电视机播出。

用户也可以利用无线接收装置,通过电视登陆互联网。

如果接收区域内的各农户需要用电脑登陆互联网时,需要配备一台个人电脑,通过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与基站的互联网接入管理系统连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

由此可以解决农民通过电话线上网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慢、容易掉线等弊端。

在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后,各农户还可以利用3G手机,通过手机专用调制解调器,与个人电脑连接,直接接入移动运营商骨干网,实现无线上网,查寻所需要的信息。

该系统特色鲜明:

  <1)可以实现视频、音频、文本等格式农村信息的双向和无线传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网络功能的合一,有利于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传输农村信息;

  <2)系统采用MMDS双向传输技术,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又可传输数字信号,较好地适应国家数字电视发展的新趋势;

  <3)可以实现农户个人电脑的无线上网;

  <4)覆盖面广,不需要任何中继设备,每个基站传输的范围可覆盖基站方圆50公里面积,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基站建设,很方便地将信息发送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5)地面卫星发射站可传输24套模拟电视信号或100套数字电视信号,为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提供良好的平台;

  <6)采用可寻址电视加解扰管理系统,可有效实现远程管理,提高管理和运营的质量和效率;

  <7)整个系统采用双向无线传输技术,设备便宜,维护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效,可以直接面向农户,为普通农户所接受;

  <8)在不加重农民负担和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创建市场化运作机制,吸纳社会力量进行农村信息的共建、共享,形成多赢局面。

<四)优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农村信息服务应根据用户本身的特点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点,重点加强各种服务模式的整合,实现多网功能合一。

<1)以卫星传播通道为基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价格便宜、易于操作的用户无线接收装置连接电视机接入互联网实现信息的查询和发布。

并借此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家庭上网工程。

  <2)以卫星或互联网通道传播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