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825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篇一:

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为基础写出了。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是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用的是(评话)体裁。

  20、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是(傣)族的作品。

  22、是在传说()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可以从()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是从()脱胎而来的。

  31、汉族流传的(梁祝)故事,传播到云南白族称为,在贵州布依族称为(英台姑娘和山伯相公)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和。

  38、谜语:

月巴(打一城市:

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1、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刊物是(中大、北大)。

  12、原始人的思维缺乏(一贯性、统一性)。

  13、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很强的一种民间曲艺。

  14、传统评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

  15、快板又叫(顺口溜、数来宝)。

  16、民间小戏大体分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秧歌系统),北方多为(秧歌戏),南方多为(花鼓戏)。

  三、文学常识3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表现手法)

  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劳动歌)

  3、李季的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

(×陕北民歌信天游)

  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民间故事)

  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笑话)

  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

(×民间谚语)

  8、是一则生活故事。

(×童话故事)

  9、鲁迅说:

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

(×神话)

  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

  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folklore和folkways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

  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

  13、高尔基曾经指出:

“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

”(×民间文学)

  四、知识延伸与应用A:

  

(一)民间文学的四性特征:

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A、集体性

  A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在流传方式上是集体流传、集体传播、集体保存。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

(1)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思想、集体的心理和愿望。

(2)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传播、集体保存的。

(3)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艺术才能。

  A2民间文学的匿名性?

  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

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

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A3民间文学的流传性?

  

(1)流传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一种表现,个人作品得到了群众的承认,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在群众中流传,通过流传又不断得到群众加工、修改,实际上也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继续。

  

(2)流传性是群众创作能否成为公认民间文学的一个关键,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要求使得民间文学流传得更快、更广。

如有人在电台朗诵,但听众和知音甚少;而关于、、、的传统故事却流传甚广,听众众多。

  (3)流传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优秀之作流布广远,有的甚至超越国界,流传千秋。

如“天鹅侠女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等,它们的传播都远远超越了本来的国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故事。

  B、口头性

  B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并且在传播方式上以口头流传为主。

  

(2)口头语形象、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使得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2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语言,进行口头创作)

  

(1)民间文学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2)朴素自然,清新刚健。

(3)民间文学语言高度凝练,幽默风趣。

  C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D、传承性

  它是民间文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的思想内容

(2)传统的艺术形式(3)传统的表现手法

  

(二)综合整理方法(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

  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

是俄国作家A.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

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

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三)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新故事、生活故事的故事性)

  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是指民间故事要有趣可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于生活味,通俗易懂,即利于听讲者接受,也要利于传播者讲述。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在情节布局上,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意化无穷,引人入胜。

  2、在故事结构上,民间故事要完整,有头有尾,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不管是单线发展,还是话分两头,都要交代清楚,易于民众理解。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有人物,有形象,以行动描写来刻画和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以肖像和语言描写为辅,很少做静止的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三)狭义民间故事

  狭义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以通称、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四)关于及其民族融合的体现?

  篇二:

11342自考民间文学必考题目精选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为基础写出了。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是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用的是(评话)体裁。

  20、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是(傣)族的作品。

  22、是在传说()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可以从()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是从()脱胎而来的。

  31、云南白族讲的是(梁祝)故事。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和。

  38、谜语:

月巴(打一城市:

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下列(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都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加上前研究中对一些经典著作理解片面,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因而把后期产生的神话称为“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实际上,神话和传说是有区别的。

主要在于:

  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

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

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

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

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

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

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

  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

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晚期的神话和早期的传说往往有交错的现象,如李冰治水的传说,有人把它归入英雄神话类,因为其“自然性”较强,这也是可能的。

  11、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

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案例分析

  3、区分以下哪些是成语,哪些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①鸡蛋里面挑骨头

  ②熟视无睹;

  ③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④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⑤守株待兔

  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⑧袖手旁观

  答:

谚语和成语有些相似,有些谚语同时是成语。

如“一叶知秋”,含义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完整的句式,表示了判断和推理。

而有些成语,如“熟视无睹”、“树碑立传”,就不是谚语。

它们的区别在于:

  1)谚语主要是口传,成语多用于书面,如“饮水思源”、“吹毛求疵”,这是成语。

同样的意思,谚语说成:

“喝水不记忘打井人”,“鸡蛋里面挑骨头”,通俗,口语化。

  2)成语句式固定,大多由四个或两组四个字组成。

如“守株待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谚语句式较灵活,还可变异。

如“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也可说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个桩”。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特点,如“青出于蓝”、“日以继夜”、“袖手旁观”等。

谚语表示判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巴掌拍不响”。

  4)成语只充当句子成分,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谚语一般可独立作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

如“俗话说: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况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都表示一个独立的判断。

  案例分析4、从看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

  朱元璋与老乡

  我们家乡安徽北部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朱元璋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

关于他的故事在我们那里流传很多,下面一个就是他老乡的事情。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有些还是照旧过着很穷的日子。

有一天,一个朱元璋从前的苦朋友,从乡下出来,一直跑到南京皇宫大门外面,见到朱元璋就说:

“我主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就知道,他是当年的苦朋友,便让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一个苦朋友听到,也去见朱元璋,也说:

“我主万岁!

还记得吗?

从前,你我都替别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

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边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

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

  里去的。

?

?

  朱元璋没听完就连声大叫道:

“推出去斩了!

推出去斩了!

  答:

传说的艺术特点:

  1)历史性和传奇性的巧妙给合;

  2)采用粗线条刻画人物;

  3)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传说都有一定的中心点或纪念物。

在人物传说中,历史人物就是中心点。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

(注意: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很重要,它也常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但答题的思路是一样的)

  答:

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

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

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