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82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0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docx

招聘与配置培训教材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员工素质测评规范体系的构建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明确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类型、主要原则和量化方法,掌握员工素质测评规范体系的构成、类型、设计原则,以及品德测评、知识测评和能力测评的方法;能够运用员工素质测评的各种方法进行企业员工招聘。

【知识要求】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对象是人的素质。

只有人的素质存在而且具有区别时,员工测评才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

如果没有差别,千人一面,那就不需要测评了。

本节所要讨论的素质是与个体完成一定的任务相联系的素质。

具体说就是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不一样的,从人们完成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可以看出。

对于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率。

例如,在外汇市场上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操盘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有的决定买入,有的决定卖出。

这是由他们的认识和倾向不同造成的,他们对风险有着不一样的规避意愿。

这里所讨论的既有先天的素质的影响,也有经过训练的素质影响。

就算是先天素质和接受教育相同的个人,面对同样的任务时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得出不同的结果。

综上所述,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为意志所转移的。

造成人们素质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自然、社会因素。

具体到与工作相联系的素质,不同的人做相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效果和效率。

(二)工作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另一个假设是:

不同的职位具有差异性。

首先是工作任务的差异,也就是工作内容的差异。

社会分工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社会分工合作的不断改进,人类的生产力在不断地提升,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

亚当·斯密认为,制针工作通过劳动分工使制针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其中掐丝工和手机座工所做的事情肯定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工作权责的差异,即一个职位所具有的决策权力和决策影响力的不同。

例如,企业中不同层级的经管者有着不同的决策权,他们的决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高层领导者的战略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下一步的走向,从而影响到下面各层经管者的工作重心。

这样的权与责是由组织赋予的,由组织的结构决定,从根本上说还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不同的工作责任,对完成这些任务的人有着不同的要求。

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驾驶战斗机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讲授得清楚。

正所谓术有专攻,人类知识的大量积累使一个有着有限精力的人,只能在某些方面具有高质量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素质。

不同的工作就要拥有相应素质的人来承担。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个性和兴趣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适合做和喜欢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千差万别的工作各类,人们才有了挑选的余地,才可以去寻找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展现自己实力的工作。

(三)人岗匹配原理

所谓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和要求,将其安排在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如果说通过工作分析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描述可以明确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对人的基本要求,那么,通过员工素质测评对个体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则可以明确个体素质结构、素质水平和各自适宜的工作。

因此可以说,员工素质测评作为测量“人的”尺度,在员工与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

用人之道的妙就在于怎么用,如何找到人才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发挥最大的效能。

人岗匹配包括:

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各类员工与员工间相匹配;各类岗位与岗位之间相匹配,如图2-1所示(略,详见课本P110)。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一)选拔性测评

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其主要特点而以:

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即要不同素质、不同水平的人区别开来。

2.测评规范刚性强,即测评规范应该精确,不能使人含糊不解。

3.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即尽可能实现测评方法的数量化和规范化。

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

其他测评的指标都是从测评目标分解而来的。

选拔性测评的指标则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以客观、便于操作与相关性为前提,甚至可以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与测评规范不相干的指标。

5.结果体现为分数或等级。

(二)开发性测评

开发性测评是指以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的测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这类测评主要是为了摸清情况,了解测评对象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为测评对象指出努力方向,为组织提供开发依据。

在测评过程结束后,应针对测评结果提出开发建议。

(三)诊断性测评

诊断性测评是以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例如需求层次调查。

其主要特点如下:

1.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查找原因),或者全面广泛(了解现状)。

2.结果不公开。

3.有较强的系统性。

从表面特征观察入手,继而深入分析问题,查找原因,作出诊断,最后提出对策技术方案。

(四)考核性测评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指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的程度为目的的测评,它经常穿插在选拔性测评中,其主要特点下:

1.概括性。

测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素质表现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归纳总结性的测评。

其他类型的测评则具有具体性。

2.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即期结论要有据可查,而且充分全面;结果要能验证和保持一致。

以上区分员工素质测评的四种类型,主要是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测评有不同的着眼点和测评目的。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整个素质测评过程必须遵循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原则。

这些原则既是素质测评实践经验及其技能技巧的科学归纳总结,又是素质测评实践的思想方法。

(一)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所谓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是指在素质测评过程中,既要尽量采取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又不能忽视主观性综合评定的作用,既要强调客观性,又不能完全追求客观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评工具客观性与测评主体主观能力性的作用,让它们彼此优势互补,而不要相互对立。

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应具体体现在测评目标体系制定、手段方法选择以及评判与解释结果的全过程中,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过程,而不是机械的相加过程。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所谓定性测评,就是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而定量测评,就是采取量化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数量特点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任何事物都有质与量的形式,光是定性测评,那么只反映了素质的性质特点;仅是定量测评,那么可能会忽视素质的质量特性。

此外,只从定性内容上测评素质是不深入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判断;而仅仅从定量形式方面去测评素质,则往往是不完全的,是一种表面的与形式。

(三)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静态测评是批对被测评者已形成的素质水平的分析评判,是以相对统一的测评方式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测评,不考虑素质前后的变化。

静态测评的优点是便于横向比较,可以看清被测评者之间的相互差异及是否达到了某种规范,但忽视了被评者素质的实际水平与今后的发展趋向。

动态测评则是根据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行素质测评,是从前后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当前所达到的规范进行素质测评。

这种动态测评有利于了解被测评者素质的实际水平,有利于指导、激发被测评者的进取精神。

但缺点是,不同的被测评者的测评结果,不便于相互比较。

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还表现在方法上。

心理测验一般是静态的,而评价中心、面试与观察评定具有动态性,要两方面结合,让被测评者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在与主测者交谈中展现自己的优良素质。

因此,在素质测评中既要看目前所达到的水平规范,又要看过去的基础与将来发展的潜能,既要采取问卷、考试等统一的静态形式,又要采取评价中心、面试等动态的方法来测评人的素质。

(四)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素质测评是对一个的德、能、识、体的素质的测评,而绩效测评是一种业绩实效的考查评定。

素质与绩效互为表里,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而绩效是素质高低的事实证明。

因此,应该从素质测评中预测绩效。

,从绩效测评中来验证素质。

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所谓分项测评,是把素质分解为一个个的工程分别独立地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简单相加。

所谓综合测评,则是对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系统的测评。

素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系统,对它进行必要的分解、逐项测评,有助于提高测评的准确性,但是素质被分解为一个个要素之后,不少整体特征就可能被弱化,尽管最后总和相加,也反映不了其原貌。

这相当于把人的头、手、脚砍下之后再接上,其身体功能已无法恢复原样了。

因此,在实际测评中,应将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四、员工素质测评规范体系

测评与选拔规范体系设计是员工测评与选拔活动的中心与纽带。

它把测评与选拔主体、客体、对象、方法和结果联为一体,同时也成为整个测评与选拔工作指向的中心,在测评与选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素质测评规范体系的要素

测评与选拔规范体系对测评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的测评起着“标尺”作用。

素质只有通过规范体系,或者把它投影到测评规范体系中,才能表现它相对水平与内在价值。

测评与选拔规范体系及其分数等级、评语,在测评与选拔过程中,是充当一种价值等价物的作用,它一般由规范、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

1.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指测评规范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描述与规定。

规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它提示的内涵来看,有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三种。

例如,岗位测评指标中,诸如打字的数量、时间、来回取活的次数、耗氧量等均属于客观指标;工作难度、重要性、喜欢程度等则属于主观指标;能力测验分数、抽样调查的数据、实验中确定的工作平均时间等,属于半客观主半主观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与结果,既受客观因素影响又受主观因素影响。

如果从规范表示的形式来看,则有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与方向指示式三种。

(1)评语短句式。

例如面试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评指标之一是“用词准确性”。

对于这一测评指标的测评规范可以用如下“评语短句”来揭示“没有用词不当的情形”“偶有用词不当的情形”和“多次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形”。

评语短句式规范是一种对所测评的要素,做出了优劣、好坏、是非、大小、高低等判断与评论的兔子。

主要是描述句、叙述句、议论句,句中有一个以上的变量词。

例如上面“用词不当”前面的“没有”“偶有”“多次”就是一个变量词。

显然这是一种模糊变量词。

因为如何算是“偶有”、如何算是“多次”本身是没有界限的,各人理解可以不一致。

但是人们大体可以把握,在一定范围内会趋于一致。

(2)设问提示式。

这种指标是以问题形式提示测评主体来把握测评指标的特征。

(3)方向指示式。

在这种测评规范中,只规定了从哪些方面去测试,并没有具体规定测评的标志与标度,而是证测评主体系自己把握。

如果根据测评指标操作的方式来划分,则有测定式与评定式。

(1)测试式。

它是指利用各种测评工具如测量仪器仪表,可以直接没出或计量出有关测试规范规定的内容。

例如,体力劳动强度、有效工时利用率、产品数量、产值。

(2)评定式。

它是指目前无法用仪器、仪表与测量工具没出或计量出有关规范的精确数据,只能根据现场观察和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由测评主体根据有关规范直接得出结果的方式。

例如,劳动责任、工作难度、品德素质等指标的评定规范。

2.标度

所谓标度,即对规范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从目前现实中的测评指标分析来看,测评指标的标度大致有量词式、等级式、数量式、定义式、综合式等。

(1)量词式标度。

这种标度是用一些带有程度差异的形容词、副词、名词等修饰的词组刻画与提示有关测评标志状态、水平变化与分布的情形。

例如“多”“较多”“一般”“较少”“少”等。

(2)等级式标度。

这种标度是用一些等级顺序明确的字词、字母或数字揭示测评标志状态、水平变化的刻度形式。

例如“优”“良”“中”“差”“甲”“乙”“丙”“丁”;“A”“B”“C”“D”以及“1”“2”“3”“4”等。

等级与等级之间的级差应该具有顺序关系,最好还要有等距关系。

等级之间的距离要适当。

太大了,有可能使测评操作烦琐,判断过细,不好把握操作。

研究表明,等级数超过9,人们难以把握评判,等级数在5以内,测评效果最佳。

(3)数量式标度。

这种标度是以分数来揭示测评标志水平变化的一种刻度。

它有连续区间与离散标式两种。

3.标记

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程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A、B、B等)、汉字(甲、乙、丙等)或数字(1、2、3等)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规范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规范。

标记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当它们与相应强度或频率的标度相联系时才有意义。

以“感召力”这个指标为例,其测评规范、标度和标记见表2-1(略,详见课本P115)。

(二)测评规范体系的构成

测评规范体系设计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工程;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

横向结构是基础,纵向结构是对横向结构各项素质的层层分解和推向可操作化。

将横向的各项素质从测评内容细分到测评目标、测评指标,就意味着完成了测评与选拔规范体系的设计。

前者注重测评素质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等,后者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等。

形成测评指标体系之后,再根据测评目标设计合理的标度和计量方法。

1.测评规范体系的横向结构

员工的素质,很多人也称之为能力,是由多种要素耦合而成的。

在测评规范体系的设计中,可以概括为结构性要素、行为环境要素和工作绩效要素三个方面。

这在个方面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构成了员工素质测评要素体系的基本模式。

(1)结构性要素

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的构成。

它包括:

1自身素质。

员工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生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和体力状况两方面。

健康状况是指人身体的生理机能的运转状况,体力表现为人的意识支配下的肌肉活动。

健康子系统维持人自身技能的运转,体力子系统承担人对外做功的功能,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身体素质。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件素质等,这三个方面互相作用,共同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控制和调节着员工能力的发挥程度与效率。

(2)行为环境要素

这是从动态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特性。

主要是考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及所处的环境条件。

人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能力的发挥程度与效果,往往是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内部环境指个人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它直接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外部环境指客观外界存在的、间接影响个体行为表现的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性质和组织背景两方面。

工作性质指工作难度、工作责任、工作周期、组织状况等。

在进行员工素质测评指标要素的设计时,可以考虑行为环境要素与员工素质及功能行为的关系,通过建立行为环境指标体系来全面反映员工素质及功能行为特征。

(3)工作绩效要素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形成一定的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是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工作绩效要素的考察,可以对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工作绩效要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群众威信、人才培养等要素。

2.测评规范体系的纵向结构

在测评规范体系中,一般根据测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下设测评指标。

(1)测评内容

任何一种素质测评都是有明确目的的,任何测评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具体的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的正确选择与规定,是实现测试目的的重要手段。

测评内容在这里是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它具有相对性。

例如,经管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德”与“才”,面试中的“仪表”“口才”“科研能力与水平”,测评中规定的“近5年以来发表的研究成果”,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数学”“语文”“英语”等。

相对“数学能力与数学知识”来说,相关考试用书上所列具体章、节、目则又是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的确定步骤一般是分析被测评对象的结构,找出所有值得测评的因素。

然后根据测评目的与职位要求进行筛选。

内容分析最好借助于内容分析表进行。

内容分析表的设计,纵向可以列出被测客体的结构因素,横向可以列出每个结构因素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在中间表体内则可以具体列出测评的内容点。

表2-2、表2-3展示了两种测评内容分析表。

(略,见课本P116/117)

(2)测评目标

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

有的测评目标是测评内容点的直接筛选结果,而有的则是测评内容点的综合。

测评目标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

例如“品德”中的“诚实”“正直”“谦虚”;“经管能力”中的“号召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知识”中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

显然,素质测评内容与测评目标具有相对性与转换性。

“经管能力”在这里是作为测评内容,而它相对“才能”来说又可能是一个测评目的决定着有不同的测评目标,但相同的测评目的却不一定有相同的测评目标。

同测评目的依据不同的工作职位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测评目标。

测评目标是测评内容的一种代表。

这种代表的选择要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来实现,不能任意指定。

一般采取德尔菲咨询、问卷调查与层次分析、多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择效果好些。

(3)测评指标

测评指标在这里并非完全统计学中的“指标”,它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室外温度是测评地区气候的一个目标,但“温暖”是一个不便直接测评的东西,人们通过温度计把它量化表现出来。

温度计内的水银柱长短即是“温度”这一气候测评目标的测评指标。

测评指标的编制包括对测评目标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包括对揭示目标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

一个测评目标可能要用几个指标来揭示,几个目标也可能共用一个指标。

例如,纪律性这一目标的测评指标,可以从以下不同的方面来拟定:

对一些常规记忆的程度,工作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上下班迟到早退的次数,等等。

因此对纪律性的测评,可以选上述某一指标作为代表,并以每个人在该指标上的得分多少评判他的纪律性,也可以选择几个指标为代表,以每个人在这几个指标上总分为依据测评他的纪律性。

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共同构成了测评与选拔规范体系的纵向结构。

因此,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规范体系的不同层次。

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4)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

1与测评对象同质原则:

测评指标与标志特征同所测评的对象特征相一致。

2可测性原则:

设立的指标应可以辨别、可以比较、可以测评。

如:

“工作经验”本身难以测评,但把它表征为“工作实际年限”时,就能直接测评。

3普遍性原则:

设立的指标从内容到形式,要能适合所有的测评对象,有足够的代表性。

4独立性原则:

设立的指标在同一层次上应相互独立,没有交叉。

5完备性原则:

设立的测评指标体系在总体上要能全面地反映测评对象的主要特征,即少而精、少而全。

3.结构性原则:

要求所设立的测评指标体系在总体上要有条件、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的指标,防止“短期行为”。

(三)测评规范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规范体系

  这种体系是依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规范体系,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

例如,飞行员选拔规范来自于对飞机驾驶工作本身的直接描述,这种选拔规范就是效标参照测评规范。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这种体系是依据测评客体与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测评规范体系。

效标参照性规范体系与测评客体本身无关,而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则与测评客体直接相关。

国家公务员的选拔规范是属于常模参照性规范,这里的选拔规范不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是由参加选拔的所有候选人的“一般”水平决定。

高于“一般”水平的人被提拔,而低于“一般”水平的人被淘汰。

五、品德测评

(一)FRC品德测评法

  所谓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

这种品德测评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从个体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表征行为或港口,然后要求被测者就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与事实予以报告。

报告的方式既可以是个别的谈话,也可以是集体的问卷。

每个人所表征的行为事实,经过光电信息处理后,即储存于个人品行信息库中,然后计算机根据专家仿真测评系统对被测评人报告的表征行为进行分析,作出定性与定量的评定。

(二)问卷法

采用问卷测验形式测评品德是一种实用、方便、高效的方法。

这种形式的代表有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PsychologyTestReportofChinaTalentTests,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I)等。

(三)投射技术

投射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投射技术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

狭义的投射技术是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录音、哑剧等呈现在被测评者面前,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

投射技术起源于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法,作为诱导被试者内心思想情感的一个手段。

每当不宜直接提问或不宜暴露真正的研究目的时,便可以采用投射技术。

投射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测评目的的隐蔽性。

被测评者所意识到的是对图形、故事或句子等刺激的反应,而实际上他们的反应行为却把内心,如一隐蔽的东西表现了出来。

2.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

在投射技术中,试卷的含义是扫地清、似是而非的,不像一般的测评技术中的试卷,含义非常明确。

一般来说,试卷的结构性越弱,限制越少,就越能引发被测评者的内心。

3.反应的自由性。

一般的测评技术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被测者的回答反应不作任何的限制,完全是自由必的反应。

六、知识测评

知识测评实际是对人们掌握的知识量、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的测评与评定。

知识是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知识测评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BIoom)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认知目标分类学”,把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体现了不同的知识要求,六个知识测评层次是:

1.记忆。

要求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包括对具体知识及抽象知识的识记和辨认,是认知目标的最低层次。

2.理解。

要求应试者对知识的叙述、解释、归纳,比识记知识又进了一步,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3.应用。

要求应试者对概念、原理、法则加以应用,测评应试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析。

要求应试者把某一事实材料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再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存联系,测评应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综合。

要求应试者对各部分、各要素重新组合成一个更合理的新的整体,测评应试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评价。

要求应试者对某个结论、某种方法做出较深刻的理性的判断,是在内在证据和外部规范基础上的逻辑推断,是认知目标的最高层次。

以上六个层次在测评试卷中所占比重不同,应按测评要求与测评目的来确定。

大部分综合性试卷都有这个特点,即试卷目标层次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

即对应试者能力的测评题目占绝大比重,机械谭咏麟及难度大的评价层次题量小,这有利于笔试的区分、选拔功能的充分发挥。

我国测评专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六层次,结合我国知识测评实践,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