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70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期末复习题(会计10)

考试题型说明:

单选15道15分,多选10道20分,判断10道10分,计算6道55分,考试知识点涵盖大纲要求的每一章节。

第一章总论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及表现

C.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规律D.社会经济调查.整理.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

2.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是()

A.从数量上认识总体单位的性质和规律性B.从数量上认识总体的性质和规律性

C.从性质上认识总体单位的性质和规律性D.从性质上认识总体的性质和规律性

3.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有()

A.调查方法、整理方法、分析方法、预测方法

B.调查方法、汇总方法、预测方法、实验设计

C.相对数法、平均数法、指数法、汇总法

D.实验设计、大量观察、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3.统计总体的特点是()

A.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B.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C.数量性、社会性、工具性D.数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4.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总体B.标志值C.品质标志D.总体单位

5.要了解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此场合的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B.该市的所有企业

C.某工业企业的一台设备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

6.要考察全国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其统计总体是()

A.全国所有居民户B.全国的住宅C.各省市自治区D.某一居民户

7.总体有三个人,其工资分别为645元.655元和665元。

其平均工资655元是()

A.指标值B.标志值C.变异度D.变量

8.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有()。

A.产值B.职工人数C.电视机台数D.设备数量

9.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10.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

11.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产量B.人口数C.销售额D.出勤率

第二章统计调查

1.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

A.资料是否齐全B.调查单位是否全部

C.调查时间是否连续D.调查项目是否齐全

2.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搜集资料的方法是()

A.报告法B.直接观察法C.采访法D.实验法

3.对某品牌电视机的平均寿命进行调查,应该采用()

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

4.调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各工业企业是()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报告单位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5.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这种调查方法是()

A.普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

6.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

A.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B.了解全国人口总数

C.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D.了解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

7.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

8.有意识地选择三个农村点调查农民收入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普查

9.要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

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

10.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间是为了()

A.避免登记的重复和遗漏B.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

C.确定调查单位D.确定调查时限

11.为了对公路上途经的车流量进行调查,应采用()

A.直接观察法B.口头询问法C.开调查会D.通信法

121.对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物种类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铁路货运概况。

这种调查属于()

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C.普查D.抽样调查

13.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调查的范围不同    B.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C.组织方式不同     D.作用不同

14.要对某工厂生产设备状况进行调查,则某工厂“全部生产设备”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C.报告单位  D.调查项目

15.统计调查对象是()

A.总体各单位标志值B.总体单位

C.现象总体D.统计指标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中心工作是统计分组和()

A.数据审核B.统计指标C.数据整理D.编制统计表

2.统计分组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志()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3.统计分组时,若某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

A.将此数值归入上限所在组B.将此数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归入这两组中任意一组均可D.另立一组

4.在对全部企业按所有制分组的基础上,再按职工人数分组,这属于()

A.简单分组B.平行分组C.复合分组D.品质分组

5.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数列还是异距数列,决定于()

A.次数的多少B.变量的多少

C.组数的多少D.现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

6.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D.无法分组

7.对离散型变量()

A.只能标志分组数列B.只能编制单项数列C.只能编制组距数列

D.根据变量值个数和变动范围大小决定编制组距数列或单项数列

10.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等距数列中的组距与组数的关系为:

()

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

11.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B.各组变量必须相等

C.各组变量值在本组内均匀分布D.各组必须是闭口组

122.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

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

依习惯上规定()。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13.某企业对所属车间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正确的分组()

A.80%—89%B.80%以下C.90%以下D.85%以下

90%—99%80.1%—90%90%—100%85%—95%

100%—109%90.1%—100%100%—110%95%—105%

110%以上100.1%—110%110%以上105%—115%

14.某企业职工的工资分为四组:

(1)800元以下;

(2)800–1000元;(3)1000–1500元;(4)1500元以上,则1500元以上的这组组中值应近似为()

A.1500元B.1600元C.1750元D.2000元

15.某连续变量,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6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570,则其末组的组中值为()

A.690B.610C.620D.630

16.某厂的职工人数构成如下表所示。

该组的分组标志是()。

性别

职工人数

文化程度

大专以上

中学

小学

文盲和半文盲

合计

A.性别B.男.女C.文化程度D.性别和文化程度

17.分布数列反映()

A.总体单位标志值在各组的分布状况B.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状况

C.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情况D.总体单位的差异情况

18.一般情况下,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死亡率表现为()

A.钟型分布B.正J型分布C.U型分布D.S型分布

19.在次数分布数列中,频率是指()

A.各组的频率相互之比B.各组次数相互之比

C.各组分布次数与频率之比D.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20.某组向上累计次数表示()

A.大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有多少B.大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有多少

C.小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有多少D.小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有多少

2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2642413644403737254529433136

364934473343384232343846433935

要求:

(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

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

(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

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析该车间人工生产情况。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

1.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

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B.相对数C.平均数D.百分数

2.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A.产值计划完成程度B.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C.产值资金占用率D.百元流动资金利税率

4.将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A.动态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

5.以下相对数中属于比例相对数的是(   )

A.劳动生产率B.人均消费水平C.人均耕地面积D.婴儿性别比

6.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

7.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在上月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1.5%,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

A.75%B.99.5%C.100.5%D.133.2%

8.按照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与上年对比需增长30%,实际却比计划少完成了10%,同上年相比,今年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为()。

A.60%B.120%C.40%D.17%

9某企业产值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产值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5%B.104.76%C.5%D.4.76%

10.已知某企业总产值2001年比1998年增长187.5%,2000年比1998年增长150%,则2001年比2000年增长()。

A.37.5%B.125%C.115%D.15%

11.某企业产品销售额计划增长8%,实际增长20%,则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A.12%B.150%C.111.11%D.11.11%

12.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标志值是()

A.算术平均数B.中位数C.几何平均数D.众数

13.是非标志(即服从两点分布的变量)的标准差等于()。

A.PB.1-PC.P(1-P)D.

14.甲乙两组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1800元和1500元。

若两组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不变,但甲组工人数占两组工人总数的比重上升,则两组的月总平均工资会()

A.下降B.上升C.不变D.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15.离中趋势指标中,由总体中最大变量值和最小变量值之差决定的是()

A.标准差系数B.标准差C.平均差D.全距

16.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17.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异度,这时需分别采用各自的()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B.平均差C.全距D.均方差

18.甲厂日平均产量40件,标准差4.4件,乙厂工人日平均产量35件,标准差4.2件,因此()

A.甲厂日平均产量代表性好一些B.乙厂日平均产量代表性好一些

C.无法比较哪个班平均成绩代表性好D.两个厂日平均产量代表性一样

19.某工厂新工人月工资400元,工资总额为元,老工人月工资800元,工资总额80000元,则平均工资为()

A.600元B.533.33元C.466.67元D.500元

20.下列指标不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利税总额C.固定资产原值D.职工人数

21.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强度相对数的有()

A.人均GDPB.人均绿地面积C.劳动生产率D.人口密度

22.分子、分母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有()

A.比较相对指标B.比例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23.已知三化中学课外兴趣小组8个学生的身高分别为:

172、165、169、174、170、173、168、179cm,则这些学生的中位数为(  )。

A.172B.4.5C.4D.171

24.若计算出某变量分布的峰度系数值为1.8,则判断该分布属于()。

A.尖峰分布B.扁平分布C.峰度适中D.无法判断

25.当峰度系数等于4时,次数分布曲线为()

A.正态峰度B.平顶峰度C.尖顶峰度D.无法判断

26.某地区抽样调查职工家庭收入资料如表:

按平均每户月收入分组(元)

职工户数

2000以下

2000~4000

4000~6000

6000~8000

8000~10000

10000以上

20

30

40

240

60

10

合计

400

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

(1)职工家庭平均每户月收入(用算术平均数公式);

(2)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27..某工业集团公司工人工资情况

按月工资(元)分组

企业个数

各组工人所占比重(%)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以上

3

6

4

4

5

20

25

30

15

10

合计

22

100

计算该集团工人的平均工资。

28.甲、乙两班同时参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9.0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按成绩分组

学生人数(人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2

6

25

12

5

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29.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

工人数(人)

10-20

20-30

30-40

40-50

18

39

31

12

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并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30.某地甲乙两个农贸市场三种主要蔬菜价格及销售额资料如表:

品种

价格

(元/千克)

甲市场销售额

(万元)

乙市场销售量(千克)

0.30

0.32

0.36

75.0

40.0

45.0

37.5

80.0

45.0

试计算比较该地区哪个农贸市场蔬菜平均价格高?

并说明原因。

31.某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品种

单位成本

1998年总成本

1999年总产量

2

15

20

30

2100

3000

1500

215

75

50

试指出哪一年的总平均成本高,为什么?

第五章动态数列

1.时间数列中所排列的指标数值()

A.只能是绝对数B.只能是相对数

C.只能是平均数D.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2.最基本的时间序列是()

A.时点数列B.绝对数时间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D.平均数时间数列

3.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是()。

A.变量和次数B.时间和指标数值C.时间和次数D.主词和宾词

4.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指标是()

A.发展水平B.平均发展水平C.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速度

5.某企业年产值500万元,期末产品总库存20万台,这两个指标属于()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

C.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D.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

6.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 )。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列

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

7.下列指标中,属于序时平均数的是()

A.某地区某年人口自然增长率B.某地区某年人口增长量

C.某地区“八五”期间年均人口递增率D.某地区人口死亡率

8.某企业某产品销售额年年增加10万元,则该产品销售额的环比增长速度()

A.年年下降B.年年增长C.年年保持不变D.无法做结论

9.不同时间的指标数值能够相加的指标是()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C.平均数D.相对数

11.平均发展速度是()。

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数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D.增长速度加上100%

12.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人和201人。

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

A.

B.

C.

D.

13.某产品单位成本从1990年到2001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98.5%,说明该产品单位成本()

A.平均每年降低1.5%B.平均每年增长1.5%

C.2001年是1990年的98.5%D.2001年比1990年降低98.5%

14.某种商品的销售量连续四年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8%.10%.9%.12%,该商品销售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A.(8%+10%+9%+12%)/4B.[(108%×110%×109%×120%)-1]÷4

C.

D.

15.已知某地区1995年粮食产量比1985年增长了1倍,比1990年增长了0.5倍,那么1990年粮食产量比1985年增长了()

A.2倍B.0.75倍C.0.5倍D.0.33倍

16.某企业利税总额1998年比1993年增长1.1倍,2001年又比1998年增长1.5倍,则该企业利税总额这几年间共增长()

A.(1.1+1.5)-1B.(2.1×2.5)-1C.(2.1+1.5)-1D.(1.1×1.5)-1

17.某商品销售量去年比前年增长10%,今年比去年增长20%,则两年平均增长()

A.14.14%B.30%C.15%D.14.89%

18.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

A.逐年增加B.逐年减少C.年年保持不变D.无法判断

19.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A.(102%×105%×108%×107%)—100% B.102%×105%×108%×107%

C.2%×5%×8%×7%         D.(2%×5%×8%×7%)—100%

20.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

B.定基发展速度=相应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定基增长速度=相应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D.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21.间隔相等的不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为()

A.

B.

C.

D.

22.一段时间内累积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A.累计增长量=定基增长速度×前一期水平

B.累计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前一期水平

C.累计增长量=定基增长速度×最初水平

D.累计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最初水平

23.一时间数列有20年的数据,现用移动平均法对原时间数列进行修匀。

若用4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年的数据。

A.20B.16C.14D.18

24.假定被研究现象基本上按不变的发展速度递增发展,这说明影响该现象的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是()。

A.长期趋势因素B.季节变动因素C.循环波动因素D.偶然因素

25.根据近几年数据计算所得,某种商品2季度销售量季节比率为1.6,表明该商品2季度销售()

A.处于旺季B.处于淡季C.增长了60%D.增长了160%

26.如果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

A.一项数值B.二项数值C.三项数值D.四项数值

27.要通过移动平均法消除季节变动,则移动平均项数N()

A.应选择奇数B.应选择偶数

C.应和季节周期长度一致D.可任意取值

28.下列属于季节变动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B、股票价格的涨落

C、火车客运量的增减D、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29.某企业年均生产总值在2002-2003年平均每年递增15%,2004-2006年平均每年递增12%,

2007-20011年平均每年递增9%。

试计算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

30.某地区历年粮食产量如下: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粮食产量(万斤)

134

435

415

672

728

1028

要求:

(1)列表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

(2)计算年平均增长量;

(3)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

31.某市2007年零售报刊摊点调查资料如下表所示,试计算该零售报刊摊点的月平均数。

调查时间

2006年末

2007年

3月1日

6月1日

10月1日

12月31日

摊点个数(个)

444

488

502

554

512

32.已知下列资料:

年份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月初工人数(人)

180

160

200

190

200

总产值(万元)

600

580

620

600

580

要求:

1)编制月劳动生产率动态数列;

2)计算二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33.某商业银行1995—2000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如下:

指标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投资额(亿元)

累积增长量(亿元)

环比发展速度(%)

300

 

 

108

 

35

 

40

 

 

105

 

 

96

(1)利用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所缺数字补齐。

(2)计算该银行1995年到2000年期间投资额年平均增长量。

(3)按水平法计算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4)根据年平均增长速度推算2001年的投资。

34.某地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历年资料:

年份

2000

2001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