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54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docx

中国近代史二概要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1)鸦片战争后,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但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商品市场;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并流入城市,给资本主义的新式企业提供了日益充足和扩大的劳动力市场;

由于受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一部分富裕阶层不愿再将所有的资金去购买土地,而寻找新的投资空间,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资本条件。

外商在华企业技术先进、获利丰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一部分富裕商人、地主、买办(指1800年代-1910年代,帮助欧美国家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和官僚,开始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2)鸦片战争后,受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洋务运动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企业后,为了筹备资金,也采取了“官督商办”的形式,从而为私人资本进入近代企业在政策上开了方便之门。

尤其是洋务企业兴办后,机器生产的优厚利润也诱导了手中握有一定资金的一批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

民用企业≠民族企业

2、标志

方举赞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

发昌机器厂广东香山人方举赞、孙英德所创办。

他们原在上海一家打铁店中当学徒,1866年在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该厂主要业务是为美商经营的“老船坞”加工、打制零件。

1869年,在使用车床后,就很快地由一个手工业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发昌机器厂是当时民族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后因受到外商的排挤而逐渐衰落,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3、西学传播的途径

1、办学兴教

1862年,奕訢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创办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3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

1862年6月11日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年,添设法文馆和俄文馆,1866年12月,恭亲王奕䜣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课程逐年增加,开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的学科,1871年,又添设德文馆,1874年,同文馆设立医学、生理学讲座。

馆内还附设印刷所,译印西方近代科技、世界历史和外国法典等书籍。

“广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也是带有明显上海特色的新式学校。

相对于京畿使用的官话,地方语言被叫作“方言”。

所谓“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的意思。

清政府把外国语当作“方言”,显然是有点老大自居的傲慢。

1863年设立的上海广方言馆初办时,只设英文馆,学生主要学习英国语言文字,迁入江南制造总局后,将学生分为上下班,初入学在下班,学习算学、天文地理、外国语言文字等,学习一年后考试优秀者入上班,上班学习冶炼,制造机器,水陆攻战,及风俗国政等。

并兼习下班课程。

该馆以后又陆续加设了法文馆,算学馆,天文馆。

1867年开办的北京同文馆,对翻译西书也比较重视,先后译成《万国公法》、《格物入门》、《化学指南》等西书26种,由该馆印书处刊印公开发行。

这批西书都在1870年前后出版,成为当时知识界中学习西方知识的最早入门书,对传播西学起了积极作用。

梁启超即曾称赞这批西书,是光绪年间人们求知识于域外的“枕中鸿秘”。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第160页。

2、留学生与外交使臣回国后的介绍

郭嵩焘,(1818年-1891年),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

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郭嵩焘于1876年12月在上海等船赴欧,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

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

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梁启超)

 

第6课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爆发时间:

1894年,农历甲午年,7月25日,清政府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中国士兵去朝鲜,在丰岛海面遭到日军的偷袭,船上大部分官兵殉难。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

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

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

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

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

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

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

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

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

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

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

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

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

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

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

午后,玄武门失守。

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

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

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

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材料一:

(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发现两缕烟柱……原来是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

这时,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

……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

……(鱼雷击中“高升”号运兵船后)清兵争先恐后跳入海中,一部分人用步枪进行抵抗。

不久,该船开始下沉,我放下小艇救助溺水者和包括英船长在内的两名英国人。

——(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清末海军史料》

材料二:

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在日记中写道:

“七月二十五日午前7点20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战斗命令。

——《东乡平八郎击沉高升号日记》,《中日战争》

材料三:

当高升号将沉之际,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

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勇敢地还击”。

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

日舰为了报复,对落水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野蛮的屠杀,竟“用快炮来向水里游的人射击”,为时达“一时之久”。

——《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中日战争》

(注:

汉纳根系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

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对该战役中的一些细节,不同的材料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和观点。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不同的记载和观点。

是日军还是清军开了第一炮?

高升号被击沉后,落水清军受到了救助还是炮击?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

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

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

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

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

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

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

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

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

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

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

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

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

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

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

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

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

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

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

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

30日,南帮炮台陷落。

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

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

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

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

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

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

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

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2、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

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实现对外扩张,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

资本输出早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就已经出现,但只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才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日本取得了以下特权:

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输入机器设备,开始工厂。

日本在中国所办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内地转运时,享有免税的优待;

(2)当时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3)上述条款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并迎合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外商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产品又享有税收优势,势必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工商业受到外来的冲击。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造成了那些影响?

(1)对中国:

①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

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

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第7课戊戌变法

必要性:

1、国际局势:

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2、民族危机: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可能性:

3、经济基础: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对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一、公车上书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1)背景:

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4)影响: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过程----1)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

《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发表译著《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3)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4)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戊戌六君子”。

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1、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

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2、康有为还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

”“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思考:

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延伸:

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但是,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

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会支持变法吗?

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

农民:

农工商总局;没有土地问题。

官员:

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

上书言事;发展工商等;无君主立宪。

光绪:

可以大展宏图,但步履维艰;落实难;受牵制,没实权;没军权。

力量单薄。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已日渐腐朽没落,但对于维新变法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量。

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

2、维新派自身实力不足,又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能实现;

3、光绪帝和维新派斗争经验不足,变法的实施较为仓促,政令颁出操之过急;

4、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5、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封建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上: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上: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1)经济侵略: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比例上升

(2)政治控制: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列强竞争:

美国提出让中国“门户开放”

2、民族矛盾激发义和团运动兴起

(1)斗争目标:

扶清灭洋

(2)运动局限:

盲目排外

“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过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2、过程(1900年):

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1、廊坊、杨村阻击战

2、天津守卫战

3、北京陷落:

帝后西逃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

主要内容: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响: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次义和团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剿之,则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的电文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

所以不能不踌躇顾者以此。

——清政府令驻外使节向各国政府解释

 

第9课清末新政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举所知,各抒己见……”——1901年1月29日“预约变法”上谕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不到三年,她会决定“预约变法”,推行新政?

1、清末新政的背景

1、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的震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

八国联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