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43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4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卫生学讲稿.docx

心理卫生学讲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关基本概念

一、“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健康”?

人们一般并不深究。

只要不是疾病缠身,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

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是否健康决不能只根据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健康的涵义最有权威性的阐述,要算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给“健康”一词所下的定义,即:

“健康不只是不患病或不虚弱,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满状态。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高的健康标准。

可是却为人们的追求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目标。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健康要求达到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完满状态而不只满足于单纯躯体健壮。

健康观的这—转变是一个飞跃。

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医学界长期存在的只重视健康的躯体方面,而忽视了健康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片面观点。

这种片面的健康观念为害甚大。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

在医疗工作中只管治疗躯体疾病而不顾心理疾病给病人带来心灵上的痛苦和引起的社会后果;只重视药物和物理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只注意躯体康复而忽视心理康复。

在预防医学中,只重视生理卫生而不关心心理卫生。

医药院校的课程几乎全是有关躯体保健的内容,培养出来的医药卫生人才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这些年来在医学界广泛讨论医学模式的转变,批判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即只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宣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对上述片面的健康观念有所触动但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许多躯体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

不只是希望活得长久,而更重要的是生活福愉快一些。

人们对什么是良好的躯体状态了解得比较多,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则有必要加以说明。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实用的角度看来各家的看法并非都要统一不可也可以并行不悖。

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希望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会有所助益。

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做一个粗略的自我判断。

1、没有心理异常

显然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心理异常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主观体验和行为的客观表现两个方面。

轻的如头昏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等自我感受不佳,重的如语无伦次,自伤伤人等行为异常。

不论是哪方面有异常表现,都不能说心理是健康的。

不过这里举的是比较显著的例子。

一些心理现象或行为习惯是否异常,并不那么容易判断,需要借助专家,进行心理咨询或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才能确定。

2、正常发育的智力

智力是个体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实践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成年以前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智力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并伴有适应能力低下称精神发育迟滞。

少数儿童具有超常的智力或特殊才能,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当,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国内外都以智力测验结果即智商评定智力,有名的智力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等。

智商低于70即属智力落后,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

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以及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征。

正像人的面孔一样,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相同的。

为了描述和评价人格准确一些,心理学家制订了各种人格测定的问卷或量表。

最有名的如: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罗夏(RorsGhach)墨渍测验等。

某些人的个别人格特点偏离正常,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即属不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4、充沛的精力

主要表现为工作和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效率;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表达出生命的活力。

5、丰富的情感生活

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心境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过去的回亿是美好的,并感到现在的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

以上5条可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参考。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上述所谈健康和疾病问题包括心身两个方面,这里专门谈一谈关于心理健康问题。

既然心理卫生的目标在于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相对身体健康则更不易确定,初为心理疾病的诊察更为困难,所以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个别症状的有无。

《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在一个条目的释文中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与人交往。

其对人的态度常是正面的态度(如喜悦、尊敬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敌视、怀疑、畏惧、憎恨等)。

3、对本身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悦纳自己的态度。

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做出良好的适应。

对生活中的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

上述标准自然不是绝对的。

事实上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同样,健康的人的行为也并非时时都符合上述标准,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也会出现失常反应。

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十项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满足上述标准,以提供参考,但多数人未必全部符合。

上面列出了一些不同学者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你更倾向哪一种观点,你还有什么看法?

大家可以到论坛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前面已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异常反应。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应从总体上以其经常性的行为作依据进行把握。

对一般正常人的特点尚有轻微不符,但仍能维系相当完善的社会生活,便可以视为正常。

与心理健康相对而言的是心理不健康。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统称心理障碍。

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医学上各有不同的名称。

较重的一类称为精神病,患者以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紊乱和行为反常为主要表现。

精神病又称为精神失常,至于群众叫它为“神经病”,是欠准确的。

因为在医学上神经病是专指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各种器质性疾病如脑炎、脑溢血、脑动脉硬化、癫痫、脊髓炎等等。

精神病患者除极少数确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外,绝大多数仅有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并无解剖学上的病变,所以不宜称为“神经病人”。

对精神病的另一种误解是以为凡患精神病的人,各种心理活动都已全面崩溃,没有任何正常言行。

事实上并非如此。

心理活动完全失常的人只是精神病人中的一种严重表现,占精神病人中的极少数且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较常见的精神病人大多只有部分心理活动异常或出现幻觉,听到有人议论他实际上周围并没有人说话(听幻觉);或出现妄想,坚信有人迫害他(被害妄想),或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夸大妄想),而并无事实依据。

精神病是一大类心理异常的总称。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心理异常的表现不一,其转归和结局不—样,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由脑内器质性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损伤、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肿瘤、脑萎缩等引起的心理异常称为脑器质性精神病。

第二种是由躯体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衰竭、代谢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影响了脑的营养代谢而发生的心理异常称为症状性精神病。

这类心理异常往往属于严重的躯体疾病症状表现的一个方面。

第三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病,称为心因性或反应性精神病。

这类心理异常是个体对心理创伤或精神压力的一种反映。

心理障碍的另一类常见的形式是神经官能症。

由于“官能”二字含义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故这—名称现已经废弃不用了。

这类疾病又有各种表现形式和名称,常见的如神经衰弱、癔症(即歇斯底里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焦虑症等等。

这类疾病与精神病的显著区别在于一般没有躯体上的器质性病变,而病人心理上的痛苦则十分强烈迫切要求治疗。

此外,另有两大类心理障碍,一类是在18岁以前脑子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心理发育不健全智力低下,即前面提到的精神发育迟滞。

另一类也发生在18岁以前,以后逐渐发展为性格乖僻,情绪不愉快,行为冲动不顾后果,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融洽,称人格障碍。

这两类心理障碍均属心理发育不健全。

还有一类心理疾病表现为性爱对象的异常,如同性恋,以同性者为性爱对象;恋物癖以异性贴身服饰为性爱对象等。

这类人或表现为性欲满足方式的异常,如露阴癖男性,在素不相识的女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窥阴癖者以窥视女性的性器官以获得性满足;施虐淫,以虐待异性来获得性满足;受虐淫,以接受异性虐待而得到性满足等。

或表现为性身份识别障碍,否认自己原有性别,要求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性器官。

这些性心理异常是心理不健康的另一类表现形式。

社会适应是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的反应。

人类作为社会群居动物,不能离开社会长期单独生活。

社会适应不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对生存造成威胁。

例如自杀便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典型事例。

因此把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列为健康的必备条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四、“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定义

下面有几个案例,你能判断出他们存在哪些方面的适应不良吗?

A,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家里倍受宠爱,大小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在学校里,轮到自己做值日时,经常很不情愿,希望家长代替自己做值日。

B,男,大学二年级学生,自从失恋后,经常抽烟、酗酒,试图以此摆脱痛苦。

C,女,初二学生,性格内向,在学校里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最近父母离异,该女生情绪很低落,不愿与人说话。

1、能恰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

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或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相应的地位和身份,例如一个女人在家庭里是主妇、在学校是教师,上商店购物是顾客,乘车旅行是乘客,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身份与别人打交道,也就是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她的思想、言谈、举止或行动必须与其身份或社会角色相适应,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出恰当的,合乎其社会角色的反映,则必然会在社会交往中引出不少麻烦。

2、和谐的人际交往

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与人接触,同别人打交道也就是人际交往。

一家人能和睦相处,要靠经常的相互了解、体谅和情感交流,在学校,在工作中也需要相互配合、帮助和支持。

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亲友之间相互敌对、仇视、怨恨、嫉妒往往起源于缺乏思想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

其结果常导致人际冲突,或出现心理危机或发生社会悲剧。

因此和谐的人际交往是良好的社会适应所不可缺少的。

3、灵活的应变能力

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生活既有美好的一面,但也常常会出现—些重大波折,如自然灾害的侵袭、亲人亡故、考试落榜、婚恋失意、经济损失、事业受挫……,等等。

这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节律的扰乱,学习、工作的过分紧张都会给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需要正确处理,避免出现精神崩溃。

应付社会变动和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各人不同。

有的人遇到意外事件惊慌失措或遭受挫折后便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勇气;有的人则从容应付,化悲痛为力量,从失败中取得教训终于成功。

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特别是应付突发的非常事件,化险为夷的重要条件。

4、没有非适应行为

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生存的行为称适应行为,不利于个体和群体生存的行为称非适应行为。

吸烟、酗酒、吸用麻醉品过量,进食或过分节食等有害个人健康的自陷行为以及自我毁灭的自杀行为是非适应行为。

杀人、放火、抢劫、偷盗、强奸、伤害等危害群体生存的行为,从法学观点看是犯罪行为,从行为角度看也是非适应行为。

非适应行为的出现是社会适应不良的重要表现形式。

要求个人的行为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又受到法律约束,是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必要条件之一。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对健康的现代观念,特别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有了较多的了解,再谈心理卫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五、“心理卫生”的涵义

心理卫生学是探讨人类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是心理学、卫生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科学。

卫生学是预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对健康的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以及消灭它的措施和方法。

研究合乎卫生要求的主客观因素,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人民的心身健康水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心理卫生,也叫精神卫生,其基本涵义是,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

狭义的心理卫生是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防与矫正,以“三级预防”作为其基本内容。

“三级顶防”是一个医学概念,其主要涵义是:

1、初级预防:

包括采取生育保健、营养、预防传染病和脑损伤、改善生活环境等有效措施防止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2、次级预防:

主要是指早期发现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尽早采取措施予以矫治,以缩短病程,防止疾病进入恶性阶段和复发。

3、三级预防:

主要是指采取康复措施,减轻疾病造成的损害和残疾,促进患者社会职能的恢复,早日回归社会,过正常健康的生活。

三级预防的实施主要依赖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和初级卫生保健人员。

关于心理卫生的涵义有许多不同表述。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一个条目解释为,“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

”《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卫生解释为:

“心理卫生的意义,可由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察见之。

其目标有二:

1、消极目标:

治疗心理疾病及处理不良适应行为,并设法尽早发现疾病的倾向,以期及时矫正或预防其发生。

2、积极目标:

保持并增进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使每个人都有能力适应变动的环境,同时应设法改善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以减少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

上述心理疾病的治疗工作经常列入精神分析学的范围,一般心理卫生工作则应从积极地增进心理健康为基本目标。

以上两种解释主要来自卫生的实践方面,即心理卫生工作。

而心理卫生的理论研究方面则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各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医学和其它有关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美学、环境保护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研究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从而提出一些有效措施和方法。

广义的心理卫生除上述内容外,更强调心理能力的增进,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能力的提高。

从事这一广阔领域工作的人员除了科医务工作者外,还包括从事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行为科学家等。

如果说狭义的心理卫生属于医学事业,广义的心理卫生则应属于社会事业。

前者着眼于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而后者则强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卫生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有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此外还存在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现象。

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一、开展心理卫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意义

1、心理疾病患者的普遍性

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在其一生中因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生理方面的疾病;每十二个人中就有一人将因心理方面的困难而住入医院;每二十二人小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会得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将因此而影响其工作与正常生活。

美国全国的医院病床中,几乎有一半是被心理疾病患者所占据的。

在我国,据有关资料报道,精神病残者已超过一干万人。

2、心理疾病患者对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1)不能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非常影响其家属的工作与生活。

(2)对于社会安全的威胁:

有些伤害性犯罪行为是由精神病患者所为。

(3)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患者不健全的心理疾患,常破坏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影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纷争或冲突。

(4)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此类患者的治疗与照顾,常需要很大的经费。

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心理卫生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已大大加快,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和广泛,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和社会的紧张刺激会越来越多,而这些紧张刺激的增加又会对人们的心身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

因此,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的工作,防止和减少高度紧张的刺激;适当地提高人们对这些紧张心理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维持心态平衡,以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心理的健康状态是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应必备的条件,要维持正常的智能活动,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心理卫生的保证,进而言之,要更快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心理卫生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修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因此,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本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心理系应用心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主要是到学校从事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你知道一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吗?

1、要揭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般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物质生活环境因素等。

心理因素主要是紧张状态、消极情绪、动机冲突以及各种形式的挫折等。

这些不良的心理刺激的长期存在,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刺激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关系失调和物质生活环境的有害因素造成的。

常见的社会—文化关系失调如家庭关系、职业关系、伦理道理关系、经济关系、恋爱、婚姻、升学、就业等矛盾和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大小小的、急剧的或缓慢的变动,称为社会生活事件,这就要求人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便重新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事件。

这个过程需要人们做出主观的努力,付出一定的代价。

而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条件不同,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就可能造成社会—文化关系的不同程度的失调,由此产生情绪紧张,并给身心健康带来影响,甚至造成各种躯体及精神的疾患。

心理卫生学就要研究人在不同的主观条件下,如何防止这些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当今世界,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物质文明越高,给人们的心理生活带来的威胁和压力越大,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的因素也越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有几亿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依靠镇静药来维持。

能否做到既要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高度文明,又要减少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是心理卫生学为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居住环境的各种污染,如“三废”、烟尘、噪声及各种不良的感官刺激,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的因素也造成了心理紧张问题,这也亟待开展心理卫生学的研究来解决。

2、研究和发现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并揭示其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对于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群体,其产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亦不同。

不同的个体其发展阶段、个性特征及生活环境等也不尽相闻,因而其产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也会有其特殊性。

同样,不同类型的群体,于其组织形式、服务对象、工作条件的不同,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

心理卫生学要研究这些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办法。

但是,解决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从广义上说,总离不开上面已分析过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的改善或消除。

所以,心理卫生学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人体心理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关系、物质生活环境与自身生理因素的变化,如何改善社会及生活环境条件等问题上,以减少或消除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3、开展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及咨询、服务活动,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卫生知识只有为每个人所掌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卫生的目标和任务。

心理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卫生咨询活动,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帮助机关、企业、群众团体等从有利于心理卫生的角度改善人们的工作、居住、服务及管理等条件。

通过心理卫生的科普工作,使父母、教师、医务工作者、政府官员、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属成员,懂得心理卫生对人心身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预防各种病态心理或精神疾病。

另外,有条件时还可以指导开设有益于心理卫生的必要服务机构.如残缺儿童的专门学校、各种托幼机构;对上班时间无人照顾的儿童或老人设日托部,增设少年宫,在青年群体中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开办各种专业的夜校和电视教育等。

三、心理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心理卫生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

本书主要从个体、群体、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心理、生理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分别阐述心理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一)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卫生

人生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不归路,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烦恼和困惑,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也就是善待人生。

你知道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哪些心理卫生问题吗?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卫生,即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研究。

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存在着大致相似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则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以各年龄阶段间便存在不同的心理矛盾,构成各阶段独特的心理卫生问题。

按年龄阶段的顺序看,首先要提倡优生、优育。

从怀孕起就应注意胎教,孕妇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状况如何,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大的影响。

例如,孕妇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内分泌和血液成分,过度紧张、恐惧、忧愁等消极性情绪,会使胎儿的供血量减少,影响其身体与大脑发育。

在我国实行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为了使每一个独生子女聪明而健康地成长,从出生起就要采取使其身心都健康发育的措施。

母亲与婴儿的亲密关系,是婴儿健康发育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