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1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docx

外汉教学课件整理

认知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一、认知语言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学科本质是“理论反动”性质的。

它是在反对诸多语言学固有传统,尤其在反对客观主义、生成语言学和形式逻辑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之前:

结构的时代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之后:

认知的时代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

以1957年的《句法结构》为转折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认知语言学产生

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客观主义的语言学

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

生成语言学

5、六十年代chomsky提出了生成语法理论,他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儿童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来掌握语言的,而这种机制是大脑结构中固有的。

他认为语言学应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能力及其深层结构,以揭示习得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

LAD,研究方法的缺陷

重形式,排斥意义,排斥语用

第二方面,来自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来自认知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新证据和新成果,促使生成语义学家们深刻反思和批判客观主义、生成语法和形式逻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促使他们转向意义的经验主义研究路径。

关于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理论动因,其理论奠基人之一GeorgeLakoff教授在接受JohnBrockman采访时,把它归因于对跨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借鉴和吸收:

“1975年,我接触到各种认知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共同指向一种大脑体验理论。

色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原型和基本范畴、Talmy对空间关系概念的研究、Filmore的框架语义学等成果让我明白,生成语言学和形式逻辑学研究整体上是没有希望的。

我开始和LenTalmy、RonLangacker及GilesFauconnier一道,创立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一种和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相融的学科,它被称为认知语言学,目前,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兴未艾。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realism)认识论,简称经验主义(摒弃了唯心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观点)。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摒弃了笛卡尔的天赋论,继承了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认知与语言观:

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与认知观:

1.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

2.语言能促进认知的发展

一方面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思维和认知新事物。

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于己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

另一方面,有了语言,人们才可以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增加经验,从而互相沟通认识,互相调整、适应、趋同,促进种系和个体认知的发展。

3.语言是巩固和记载认知成果的工具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ICLA),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家族相似性

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标记论

语法化

Fillmore的框架语义理论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Fouconier的心理空间语法

参考文献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计算分析》

熊学亮1999《认知语用学概论》

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2001《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2001年

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伯江的《现代汉语双及物句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隐喻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metaphor)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中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问议题,1977年,在美国召开的“隐喻与思维”的跨学科大会,有近千人参加,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隐喻革命”(metaphoricrevolution)!

隐喻的性质与定义

亚里士多德:

隐喻是用一个表示事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变成了隐喻词。

L&J: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WHORF:

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

Burke:

隐喻是通过某事物理解另外一事的机制。

Sweetser:

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

隐喻是语义变化中的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之间运作。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72)把隐喻定义为:

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

The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1997)把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含联系起来,暗示出其间的相似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隐喻下的定义是:

比喻的一种,也叫暗喻,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次,把某事体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事体。

现在,隐喻已经被上升为一种“认知方式、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本质上,它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概念域A概念域B

本体喻体

独生子是小皇帝

因此,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所形成的映射结果。

它基于相似性,也可创造相似性。

隐喻的分类

BLACK:

1.死隐喻:

桌脚山头头儿

2.休眠隐喻:

成语(破釜沉舟)

3.活隐喻:

他是一只猴子,爬树爬得很快。

LakoffandJohnson两位教授的分法:

1.结构性隐喻

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一词多用现象。

TIMEISMONEY

时间可以spent,wasted,budgeted,invested…/花、浪费、节省……

You’rewastingmytime.

Thisgadgetwillsaveyouhours.

Thatflattirecostmeanhour.

Youdon’tuseyourtimeprofitably.

本体喻体

黑暗的旧社会一间铁屋子

白色恐怖严重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

人民的痛苦熟睡的人们不久要闷死了

先驱者的鼓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胜利的希望是存在的几个人既然起来,你就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2.方位性隐喻

运用上下、内外、远近、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个概念系统。

你上边的那位好对付吗?

这节讲的内容太深,同学们都不太明白。

一艘小船渐渐进入了我的视野。

I'mfeelingup.Myspiritsrose.You'reinhighspirits.

I'mfeelingdown.He'sreallylowthesedays.Myspiritssank.

3.本体性隐喻

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Myfearofinsectsisdrivingmywifecrazy.

Thepressureofhisresponsibilitiescausedhisbreakdown

实体和物质隐喻

思想是实体

思想是机器

We’restilltryingtogrindoutthesolutiontothisequation.

Thewheelsareturningnow.

容器隐喻:

这件事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

拟人隐喻:

昨晚,世界为中国喝彩。

今冬,苹果竞穿衣。

鞋城三折大跳水。

语音隐喻: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蛤蟆跳井——不懂不懂(卜咚卜咚)谐音

语法隐喻:

我与她已经是过去时了。

我与他还处于进行时呢!

在某家庭里,丈夫总是用疑问句,老婆总还是用祈使句。

Mywifealwayssays“Youshall”,andIalwayssays“Iwill”.

范畴化理论Categorizationtheory

范畴是什么?

范畴就是类别。

范畴化是什么?

范畴化就是分类。

在语言里,范畴化首先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将其所处的世界进行分类的过程。

语言形式的形成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正是人们对

所处的世界范畴化的结果。

什么是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动物,植物;书,桌,椅等。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对它们进行分辨和分类,因为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

而另外一些事物,比如冷水,暖水,热水之间的分类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线。

像这样的分类就没有自然明确的分界线将它们分开,但事实上人们又确实将它们认定为不同的事物,那么这样的分类认知语言学家称之为心理过程的分类,而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

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也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的理性活动。

(王寅)

被Lakoff称作范畴化的“经典理论”的传统观念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区分。

它认为概念的类来源于客观世界里既定的范畴,与进行范畴化的主体无关。

而概念的归属是由概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经典范畴理论

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它包含以下基本假设:

(1)范畴是由充分特征和必要特征的合取定义的;

(2)特征是二元的;

(3)范畴有着明确的界限;

(4)范畴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样定义出来的范畴是绝对的,离散的

比如说:

母亲这个概念,按照经典范畴理论就应该做如下分析:

[+女人][+父母][+生育]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从70年代开始,Rosch等心理学家对“cupbirdfruitfurniturevegetabletoyvehicleclothing”等概念作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在范畴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

比如:

bowl:

往往指器皿中宽而浅者,

Cup:

宽度和深度大体相当者;

Vase:

窄而深者。

这说明什么?

1.分类显然不是与认知主体无关的事。

2.对自然类的范畴而言,经典范畴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比如:

furniture,的定义为: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使用的可移动的物件(Webster英语词典)。

这句话勉强找出了非确定性的描述,根本谈不上是能据以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

壁柜、电话、

3.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范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

例如碗、杯子、花瓶。

再如:

“骄傲”和“自豪”之间的分寸如何把握?

“走”和“跑”之间也很难画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4.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

例如:

在“鸟”范畴中,知更鸟和麻雀就是较好的典型成员,而鸵鸟和企鹅就是较差的成员。

最好的成员最具原型性(prototypicality)d的成员,其余最差的成员之间,有等级之别。

5.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

家族象似性

一些家族的成员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很不一样,例如:

儿子的容貌特征在某些方面像父母,但另外一些容貌特征可能像祖父或外祖父,;女儿的容貌可能像父母,也可能像姑姑、祖母或外祖母等。

因此,一家人的容貌彼此虽有差异,但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总有些家族相似性。

但一个家族的成员不会具有该家族的全部容貌特征。

所有的家族成员有某些这样那样的共同点,有的成员多一些,有的成员少一些。

范畴化的三个层次

基本层次范畴(如猫,狗,椅子,小车等);

上位范畴(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

下位范畴(如狼狗,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车等)。

范畴的基本层次依赖于人类的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体,可向上或向下不断扩展。

“汽车”是一个基本层次,人们对之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讨论“交通工具”就太抽象了,“法拉利跑车”就太具体了。

又如“鸡、狗”是基本层次,人们区分鸡和狗要比区分“芦花鸡”“老母鸡”以及各种不同的狗“公狗”“母狗”“狼狗”“猎狗”要容易得多,而且也准确得多。

若有人叫你画“动物”,在我们的头脑中缺乏视觉原型。

可见,高于基本层次之上的东西是难以形成一个心智印象的。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患共享的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那么,什么样的层次可以做基本层次?

或者说基本层次有哪些特点?

首先,这个层次具有显著性,或者说心里认识上的易辩性。

范畴在基本层次上具有最大的区分性,也具有最大的信息量,明显能被感知,具有认知上的经济性,最易辨识。

基本层次是儿童最早最自然习得的范畴,有研究证明4-5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中,80%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

其次,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

在这个层次上事体具有视觉上的清晰性和完整性。

范畴成员具有感知上的基本相似的整体外形,并能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的单个心智意象。

第三,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

因为它们最显著,最易辨识,因此较为常用,也是儿童习得时掌握得最早的,是生活中的基本词语。

第四,相关线索的有效性。

人们能以基本层次为出发点,引发出与之相关的成员和概念。

在其基础上,可向上或向下不断扩展来形成上位概念或下位概念。

最后,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在基本层次上易于形成意象,组织知识和思维。

我们大部分知识实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我们绝大多数思维也是在基本层次上展开的。

 

意象图示

意象:

常作为心理学的术语,多指一种心理表征。

所谓意象是指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

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事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

例如:

在合上眼之后依旧能够想象出某场景,在寂静时心中尚能回荡激越的交响乐。

图示:

最早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完形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英国心理学家F.Bartlett1932年就发现,人的记忆力能够把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成认知结构,形成常规图示,储存于人的记忆之中,新的经验可以通过与其对比而被理解。

30-40年代,皮亚杰提出“图示来源于动作”的观点,人们经过多次活动逐步抽象而形成了图示。

意象图示(imageschema):

是一种概念结构,是体验性在认知上的体现。

基本的意象图式植根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如感觉、运动、发力、受阻等。

这些图式与我们身体的构造和姿势、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对其他事物的操控等密切相关。

在与世界的交互中,我们赋予世界秩序和模式。

意象图示是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其概念最初是在感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Johnson1980).Johnson1987用了整本书来探讨了意象图示的体验基础及意象图示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Lakoff则运用意象图示构建了自己的范畴理论。

而Langacker、Talmy则运用意象图示理论建立了认知语法体系。

通俗地说,意象图式是我们脑子里存储的大量静态和动态的画面和场景。

基本的意象图式用于抽象的认知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概念隐喻。

意象图示的特征:

1.意象图示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模拟。

因为意象图示是通过空间关系高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绝大多数意象图示可以用线条等简单图形表示。

图形本身不是意象图示,它不过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心理经验的模拟。

意象图示是从无数个事件中高度抽象而来的,因此这样的意象图示也可以和许多语域相联系,这些表达意象图示的见图有助于记忆和该意象图示有关的语言表达。

2.意象图示属于语域的范畴。

语域(domain)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Langacker1987把语域定义为刻画语义单位特点或描写概念特征的认知语境,并认为绝大多数概念都蕴含其它概念。

例如:

我们定义“手指”的时候要提及“手”,“手”就是“手指”的语域。

我们定义“手”的时候要提及胳膊,那么胳膊是“手”的语域。

因此,请问“身体”的语域是什么?

时间、空间和运动

3.意象图示有正负参数。

在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意义,称为“正负参数”。

例如在“中心——边缘”图示中,“中心”往往具有肯定意义,边缘则具有否定意义。

在平衡意象图示中,保持平衡含有积极意义,失去平衡具有消极意义。

4.意象图示具有静态与动态特征。

如:

我们从A点向B点运动时,我们以一种动态的形式经历“路径”的意象图示,但是从A点连接B点的道路是静态的路径意象图示。

意象图示“平衡”也是一样,表示状态时是静态的,表示动作时是为了保持平衡,是动态的。

“容器”图式

来源于对人体的认识(人体是一个容器),勾画一个三维空间,具有内部和外部:

Thewaterinthevase.

Thecrackinthevase.

Thecrackinthesurface.

Thebirdinthetree.

Thechairinthecorner.

我把钱装进口袋,走出银行,钻进汽车。

容器图式被隐喻性地用于大量非空间认知域,例如:

视觉

1.Theshipiscomingintoview.

2.He’soutofsightnow.

3.她的文字充满了忧伤。

4.Sheisdeepinthought.

事件、行动、状态

1.Iputalotofenergyintowashingthewindows.

2.Igetalotofsatisfactionoutofwashingwindows.

3.He’sinlove.

4.I’mslowlygettingintoshape.

路径图式

1.She’swritingaPhDthesisandshe’snearlythere.(视活动沿着路径发展)

2.高速公路连接北京和上海。

3.从悉尼飞往香港。

4.一滴水从桌面滚到地面。

力量图式

包括平衡、对抗、强迫、制止、阻碍、转移、吸引等方面。

1.科技推动教育现代化。

2.推翻就社会,建立新制度。

3.那些人在阻止官员财产公开?

旅途图式

涵盖旅途及其构成成分(即起点、路径、目的地和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曲折)。

人生本身和社会发展常常被概念化为旅途,如:

1.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2.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3.人生路上走弯路是完全可能的,改正方向就好。

4.要实现两岸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后方位图式

源于人的身体。

身体的前部是重要的知觉器官,尤其是眼睛所在的地方。

前部也面向着人类通常移动的方向。

这一图式有很多扩展的用法,如比喻时间、知识的发展等。

1.前天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2.明年就是我的本命年了。

3.下周一前请把表格交上来。

上/下方位图式

与处在地心引力场中的空间方位有关。

上下图式广泛用来构造各种概念,如数量、社会地位、控制、评价等。

1.谁是你们的上司?

上面不发话,底下不好做主。

2.就水平而言,他在你之上。

3.全国人口数量在下降。

部分——整体图示

身体经验:

人体就是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感知系统等器官与躯干、肢体、头颅等构造的。

如:

1.我们都是班级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2.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3.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

Lakoff(1987)主要论述了8种意象图示:

容器、始源—路径—目标、连接、部分—整体、中心—边缘、上下、边缘、前后。

意象图示的本质属性

作为动物的人类有与自然界相联系的身体,我们的意识和理性必然与身体在环境中的定位及其环境的互动行为相联系。

意象图示正是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认知结构。

它是联系感觉与理性的一道桥梁。

凸显原则

焦点、背景理论与凸显原则

一、焦点、背景理论的学术渊源

讲到焦点背景理论就不能不提到丹麦心理学家Rubin著名的脸与花瓶幻觉图

大脑对视觉信息的组织遵循“焦点-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segregation)。

这一术语最早由Rubin于1915年提出的,后来德国的Koffka等心理学家将该概念运用于视觉组织的研究之中

完形心理学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形,虽然重视整体,但也承认分离性的存在。

知觉主体的之知觉场(包括视觉和听觉)始终被分成焦点与背景两部分。

“焦点”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感知到的事物,背景是尚未分化的、衬托焦点的东西。

焦点和背景是可以互换的。

最早把完形心理学的思想引入语言学系统并加以研究的是认知语言学家Talmy,他运用完形心理学的知觉场“焦点和背景分离原则”、“注意力”视窗等概念解释语言现象。

为了与完形心理学的“焦点-背景”相区别,Talmy把Figure和Ground两个概念的首字母大写成【F】【G】。

指出焦点和背景是语言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基本认知概念。

前者可以被定位,后者可以作为参照物。

例如:

Thepenlayonthetable.

方位关系:

钢笔放在桌子上。

Thepenfelloffthetable.

位移关系:

钢笔掉下桌子。

请问在这两句子中,焦点[F]和背景[G]分别是什么?

在这两例中,pen和table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on和off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空间介词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焦点-背景”关系

二、焦点背景理论的定义和特征

1.焦点、背景的定义

Talmy:

“焦点”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他的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认为是一个变量,相关的问题就是这个变量的具体的值。

“背景”是一个参照实体,它有一个相对于参照框架静止的场景,焦点的位置、路径和方向可以通过这个参照框架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