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495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docx

一年级教材培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

把握教材有效教学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使用体会与建议

第一部分:

教材解析

从教材的总体内容来说,与实验版相比,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验结果等各个因素,将“位置”单元内容简化并移至一年级上册。

2.移走原来“认识时间”的单元(至二年级上册)。

3.将原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移至本册,并合并原来一年级下册的一些内容,新增了丰富的内容。

4.其他几个单元原本就在本册的内容,只不过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其中“统计”这一单元的变化最大。

下面将按单元结合教学用书说说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及我个人的教学感受和一些做法,希望能为各位老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第一个变化:

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了一上,平面图形的认识放在了一下,并与原来的“图形的拼组”进行了合编,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

所以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2个变化是:

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因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教学时也比较尴尬,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的知识,也不能提到平行四边形平行的特征,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

(二)教学建议

1.把握教学难度,本单元里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因此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种图形的特征;

2.让多观察身边物体的表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形状是相同的;

3.做题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有序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P5的第2题做题时可以按照序号的顺序分别归类,其中⑥号不属于这3类;第3题,问学生:

怎样做才不会漏了?

第3题可以按照右边图形的顺序,先找长方形有几个,边数边画勾;

P6第5题,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想想缺了几块,再者结合动手操作,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后面教师可以适当教给孩子技巧,先画横线再画竖线,画竖线时隔行对齐。

这道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不要直接跟学生说答案以及直接“补砖”的方法。

4.可以在学期末开展一次七巧板大比拼的活动,我是这样操作的:

整个活动分三关:

第一关:

拼数字和字母,每个图案10秒;

第二关:

拼给定的中间有线条图案,每个图案15秒;

第三关:

拼给定的无中间线条的图案,每个图案30秒。

5.个别题目的处理。

P7思考题。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教材编排特点:

1.延长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学习过程。

通过调研结果显示:

20以内退位减法中,错误率最高的是十几减8的题目,其次是减7的题目,因此教材把十几减8和十几减7、6作为独立的例题进行教学。

2.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中,“破十法”和“连减”的方法都是从减法的意义出发思考的,这两种方法思考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至少需要两步思考——先减再加或先减再减,相比较而言,“想加算减”简捷省时,但它也是最难的,需要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很熟练,同时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因此,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3.突出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P20例5提供的信息中,出现了多余的条件,学生在用操作、画图或符号表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认识到,有些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些条件与问题之间是无关联的,从而学会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

“回顾与反思”环节,教材提供了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使学生学会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加法检验减法问题的正确性。

例6是用减法解决“比多少”的问题,教材提供了画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建议:

1.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为正确、熟练应用“想加算减法”作准备。

训练进位加法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1)结合具体题目与直观学具,进行算理与算法的回顾,主要是凑十法。

(2)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36道题进行随机的口算练习,并针对易错题目进行重点反复练习;

(3)填空练习,如8+()=13,5+()=11等;

(4)拆数练习,如12=10+()=9+()=()+()

2.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差与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的关系,发现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通过破十法理解为什么多1,从而比较轻易地掌握十几减9的算法,我还让学生通过口诀,如12-9,可以这样想:

看到9想到1,1+2=3,1指的是10-9=1,因此为了大部分同学理解得比较好,我重点教学了破十法。

3.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找朋友、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送信等,还可以进行“听算练习”,如在P11第3题练习中,我利用数字卡片夹在小棍上,把它比作魔术棒,魔术棒点到哪里,看谁最快说出得数,由慢到快进行,更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

4.关于退位减法表的巩固。

对退位减法表的巩固要由直观到抽象。

可以设计3个层次:

先看着减法表,说出差相等的算式;然后观察这些算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最后脱离减法表,完成P35第2题的练习。

5.本单元教材中个别有难度的题或易错题:

P12的“思考题”,重在让学生理解题意,不要求一年级学生掌握此类数量关系中所包含的规律,我们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用○代表男生,△代表女生。

P22的第4题的多余条件和有用的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学生很难理解20人与14人的关系,而且刚好外面有6人,20-14刚好等于6,这几个数字有点混淆小朋友的思维,在解决问题“藏起来几人”,很多学生列成算式是:

20-14=6,因此在解决问题前,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图理解20人和14人、6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藏起来的人”跟哪两个数量有关系?

同样地,P25第5题也是把多余条件和有用的条件写在一起,3个数量刚好是14-6=8,因此读题时要多读几次,可以结合图或者结合班里的同学分析每个数量表示的意思。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统计(整理、记录数据)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一单元,我们原来的标题是“统计”,后来根据审查的意见改为了“分类与整理”。

1.变化原因

《课程标准(20XX年版)》则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并在P81以例17说明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

因此,分类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2.变化:

分类与统计紧密结合。

基于上面的介绍,实验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

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

同时,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二)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教学时体现准备性。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还不是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

因此要注意教学的度。

2.本单元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难,在让学生分类的时候,建议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以驾驭课堂。

3.最后,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会整理书包、家里的厨房,观察超市里的物品、图书馆里的图书摆放等以了解它们的分类方法等。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

数的认识、解决问题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其中数的认识包括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建议:

1.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读数、写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学生要知道数字所在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不同的“位置”体现出了不同的“计数单位”,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3个:

(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拐弯数);

(2)数位的意义;(3)探索P41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以及数学思考方法的获得。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

本单元P46例7,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数数(圈一圈的办法)或数的组成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P40第12题,引导学生在“想数”的过程中体会“思考问题要有序”,找出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9的数可能是:

18、27、36、45、54、63、72、81、90。

P45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体会“区间套”的方法,等等。

以上都是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

P33的百羊图,使学生对100有整体的感知;P36的纽扣图、P38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的数的多少,其中P38的第1题的夹子图,通过两幅图的对比,整理后的第二幅图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几个,以“十”为单位数物体的数量比较准确、方便,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而第2题的糖果图,通过圈出10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用圈十的办法可以估出数量的多少,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方块,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加强学生估的意识。

(2)充分利用认数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感。

除了“计数器”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尺”“百数表”“数轴”等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外部结构,如在数轴上给数“找家”,将“数”和“形”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其中人民的认识包括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兑换;简单的计算包括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简单的加减运算、简单的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教师应选用模拟人民币来开展教学,教材的附页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2.设计好必要的各类学习活动,如通过兑换活动、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要注意突出单位的统一,先换算再计算,只有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也是进一步认识加、减法计算的本质的机会,即:

在计数(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数(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

4.学了本单元的知识,最终的目的是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让学生跟家长多跟爸爸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到超市里买必要的物品,了解物品的价格,创设情境,如妈妈给了50元钱,可以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钱?

假如我有20元钱,会怎样花?

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5.对于P58例7的教学,首先对关键词“正好”的理解,“正好”就是所买的两种杂志价格总和为13元。

其次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调整具有方向性,罗列具有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前者体现为:

先随便挑选两本书,结果大于13元,再根据结果调整,把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结果要是小于13元的就换一本贵一些的。

罗列的方法为先人选一本再有顺序地“试算”。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思想在这道题里效果不大,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一眼就知道要买哪两本了,我觉得编者意图是好的,个人建议等以后学了大数之后再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会更有效,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适时引导学生明白这两种策略。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问题解决。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建议:

1.借助学具注意对比教学。

P64和P69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什么不同?

P65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两种方法的对比,P70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两种方法的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更清楚算理。

其中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虽然学生在口头上能够跟着老师的思维表达清楚算理,可是在操作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小朋友首次学习两位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计算时比较陌生,“做一做”中要圈一圈,多一步操作,学生困难比较大,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先过关一种方法,再过关另一种办法,不适宜两种方法一起讲。

对于口算不太熟练的学生来说,还可以继续加强“凑十法”和“破十法”的算理学习,提高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口算正确率。

2.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练习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讲究练习的形式。

练习要以课内为主,选择好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

(2)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

对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

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较难,要多练习,其他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等则可以少练。

(3)多进行口头练习,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

(4)增加一些对比练习。

如P66第1题、P66第5题、P67第8题等类型的口算题。

3.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P74例3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可以先算一共剪了多少个,列出算式10-2+3,能先算加法吗?

通过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教师通过介绍,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从而感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

4.关于个别题目的教学。

(1)P77和P78的解决问题的教学。

这两道例题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前者是同数连加,为学习乘法做准备;后者是减去相同数,为学习除法做准备,在书写上要教一教学生。

(2)P73的“思考题”,可以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与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小的数据开始研究,通过画图发现规律,再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

找规律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密切联系,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如给校园插上彩旗、给裙子设计花边,又如P86的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

2.注意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除教材上涉及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属性外,还可以涉及图形的方向、声音、节奏等其他属性。

3.要把握教学的重点,控制好教学的“度”。

在低年级,对于学生“找规律”的要求重在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把握表述规律的“度”,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

4.找规律时,突出“循环单位”或“循环组”。

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把什么作为一组?

”“一组中的第一个数(或图形)是什么?

”等问题反复让学生进行体会,形成深刻印象,进而把握规律。

5.用“规律”时,适度拓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以“如果再摆(画)一组应该是什么?

”“如果一直这样摆(画)是怎样的?

”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从“看到”到“想到”,从“有限”到“无限”,不断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6.关于个别题目的处理。

P91的第13题,大多数学生会不审题就根据旗子的摆放顺序确定要圈黄旗,因此要让学生读完题后再次说说题目什么意思,如何解决?

解决的策略可以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画出或推理出第10面彩旗的颜色。

第二部分:

教学心得体会交流

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心智上不成熟,相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想问题不够全面、记忆力弱一些、注意力不够专注、推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等问题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上我们要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1.跟家长多沟通。

一年级有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晚熟或者提前上学,相对班里其他孩子来说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课堂上的听讲往往效果很低,这时最需要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可是老师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每个班里不止1、2个这样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有效的家校沟通和亲子沟通,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利用校讯通和QQ跟家长联系,告诉家长们我在课堂上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讲;回家后如何问孩子;面对孩子的错题如何引导;如何帮助孩子巧妙地学会某部分的知识以及老师的种种做法的原因和目的……通过沟通,不说所有家长都接受或有效,但是一些重视孩子却找不到教育方法的家长吸收了,缩小了后进生的范围,并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度。

2.快慢教育要结合。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大的力度放在了扶差上,课后补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我个人认为,放学后学生学了一天,比较累,加上周围的环境比较吵闹,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如果此时留下学生补课效果是不大的,所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扶差的对象仍然是那几个孩子。

在教学中,我觉得要学会等待。

先把一个班的“尖子力量”扶起来,不管是怎样的班级,都有那么一批老师认为很优秀的孩子,我们要利用好这股力量,先快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上多给他们机会,其他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慢慢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是把“中间力量”扶起来,也许最不起眼的就是处于中间水平的普通学生,实际上他们的能量是最大的,他们的基础不太弱,习惯一般,只是缺乏了巧妙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他们机会,多表扬、多鼓励,让这股力量慢慢靠近“尖子力量”,优秀的学习风气就会从此慢慢形成,整个班的力量都是向上的。

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后进的学生也会慢慢地进步,而且给予这部分后进的力量足够的时间,以前不会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他们也学会了,这就是慢教育的结果,等待的力量。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倾听习惯、思维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等。

至于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老师要有良好、正确的示范。

4.多开展口头练习活动。

一年级小朋友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我们可以多进行口头练习,锻炼思维为主,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往往平时书写练习只能做3、4道题,特别是讲练结合时,做一题讲一题,每次还要等一部分动作慢的孩子,因此一节课做不了几道题,但是如果是口头练习的话,效率会高很多,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要注意到每个孩子听课的专注度,根据孩子的眼神、嘴型或者随机的点名发言可以掌握到课堂的情况。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要让孩子喜欢老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课间多亲近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课间活动,参与一起,大课间跟学生一起活动,或者在下课时倾听学生跟我们说的话;其次可以设计各种奖励制度,如课堂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乐于助人等都可以获得星星,积够一定数量的星星换取书签一张,或者“数学大王”卡一张;再次课堂上的活动要吸引学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参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