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438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ocx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节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一、人口与分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各民族之间,人口悬殊比较大。

据2000年统计,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人口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有16个,他们是:

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

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他们是:

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撒拉族、毛南族。

其余的20个民族的人口均不足10万。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17万多人。

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只有2965人。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分布在我们广西的世居民族有11个(加上汉族则是12个),他们是:

壮族(1415万多人)、瑶族(132万多人)、苗族(42万多人)、侗族(28万多人)、仫佬族(20万多人)、毛南族(10万多人)、回族(2万多人)、京族(1万多)、水族(1万多人)、彝族(7千多人)、仡佬族(2千多人),其他少数民族有2万多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38.38%。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居住的面积却很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

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这5个自治区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云南、贵州、青海、海南这几个省也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

例如:

云南省就有24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它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可以画一个简单的草图来说明:

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蒙古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

印欧语系                   南岛语系

(俄罗斯、塔吉克)    汉         (高山族)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苗瑶语族        壮侗语族

南亚语系(佤、德昂、布朗)

(解说:

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所以有正统思想,自称“立足中原,放眼世界”。

在她的东北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往西是蒙古语族,再往西是突厥语族。

汉族的东南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南边是苗瑶语族,西南是藏缅语族。

这是两个大的语系。

另外,印欧语系由西向东推到西北,南岛语系由南向北推进到台湾,南亚语系也由南推到西南山区。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如:

回族有宁夏聚居区,壮族有桂西聚居区,瑶族有金秀、都安、巴马等一小块一小块的聚居区。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不同程度地杂居或者交错聚居。

全国90%以上的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

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例如:

西藏自治区,除了藏族以外,还有门巴、珞巴、回、汉等族居住。

又如我们广西,除了壮族以外,还有汉、苗、瑶、侗、仡佬等十一个民族居住。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例如: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就曾经把几十万北方农民迁徙到岭南,与越人杂处。

又如:

民院附近的四联村往西到老口,有一部分讲平话的居民,他们的祖先就是宋代随狄青来广西镇压侬智高起义,而后留在这一带屯军的。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如:

苗族和瑶族,传说汉族的祖先华夏与苗族的祖先三苗,在巫山打了一场很激烈的战争,后来三苗失败,被迫向南迁徙到长江流域,即后来的武陵蛮。

(巫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已无从知道,但从苗语中还保留有沙漠、骆驼等词汇来看,传说是可信的)。

后来,由于汉族势力不断南移,苗、瑶的祖先也不得不向两广、云南、贵州迁徙。

又如:

在龙胜,解放初期搞民族识别时,发现有一部分人,非常特殊,当地瑶族不把他们当瑶族,苗族不叫他们做苗族,壮族不叫他们做壮族,汉族也不叫他们做汉族。

他们讲着一种特殊的语言,既不是苗语也不是瑶语、壮语,它与当地的汉话也不同。

后来,经语言学家考证,这种语言是汉族唐朝的口语,如:

把砍柴叫伐薪,背柴叫负薪,鸡叫叫鸡啼,狗叫叫犬吠。

这是一种比古平话还要古的语言。

据此推测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起义失败,或者是其它原因,逃到龙胜,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这种情况不仅龙胜有,其它地方也有。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例如:

在广西,很多汉族的祖先是来广西做生意,然后留在广西居住,特别是在城镇。

据史料记载:

在明代,在南宁(当时叫宣化)做生意的和搞手工艺的,几乎都是外省人。

在柳州,“城厢内外,宾旅商贾之流多异省人,终鲜土著”,在龙州,商场牛耳执于粤人之手,而土著之人皆迷于贱商。

在来宾,“县境商民,强半属广东籍。

”这些汉族到广西做生意以后,有一部分人就留在当地居住,成为今天广西城镇的汉族居民。

从上述可知,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等原因,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这种局面,也正好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关系。

二、解放前少数民族的社会面貌

1、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复杂的。

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即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而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汉族则大不相同,有的是封建农奴制,有的是奴隶制,有的甚至还保留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地介绍:

第一、处在封建地主经济阶段的民族,有壮、回、维吾尔、朝鲜、满、布依、白、侗、苗等三十多个民族,以及蒙古族、彝族、黎族的大部分。

当时约有三千万人口。

这些民族和汉族一样,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这些民族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主要的阶级。

地主、宗教上层和官僚,豪绅,占有大量的土地、牲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在回族、维吾尔族、满族、壮族、朝鲜族等二十多个民族中,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二、处在封建农奴制的民族。

有藏族、傣族、哈尼族和部分维吾尔族。

当时约有400万人口。

在这些民族中,领主和农奴是两个主要的阶级,领主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和部分的占有农奴的人身。

以西藏的农奴制为例: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社会是一个农奴制社会,在那里,官家(封建政府)、寺院、贵族三者构成封建领主。

占人口仅5%的三大领主,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和大量的牲畜,领主拥有庄园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农奴,并占有少量的家庭奴隶。

90%农奴,每户只有一小块“份地”,(所有权是农奴主的),农奴每年要用大部分时间,为领主服无偿劳役,还要缴纳各种繁重的捐税。

农奴的人身依附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农奴主可以把他们出卖、抵押,或者用来赌博、转让。

对于那些进行反抗的农奴,则往往被施以割鼻、挖眼、砍手,抽筋、剥皮以至屠杀(等十分残酷的刑罚)。

第三、处在奴隶制阶段的民族。

彝族的大部分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只有居住在云南、四川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解放前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当时约有100万人。

在凉山彝族的社会内部,等级关系森严,按父系血缘分为四个等级:

诺(黑彝、贵族)       7%

曲诺(白彝)         50%

阿加 (掠夺来的或世袭的)  33%

呷西             10%

占人口7%的黑彝奴隶主阶级,他们占有70%以上的士地和大量的牲畜,并不同程度地占有其它三个等级的人身。

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奴隶主可以任意打骂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商品出卖和转让。

当时凉山有专门买卖奴隶的市场,奴隶的价格很便宜,女奴隶的价格较高。

但最高的女奴只相当于15只羊或半头牛。

男奴隶的价格较低,十几个青壮年男奴隶,比不上一匹好马的价钱。

奴隶如果触犯了奴隶主,或是想逃跑,就会被挖眼、割足筋、刖腿、坠岩和屠杀,奴隶对奴隶主来说,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第四、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的民族。

这些民族有:

云南边疆山区的独龙族、怒族、傈傈族、景颇族、基诺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内蒙古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部分黎族,台湾岛的部分高山族。

当时约有60多万人。

这些民族中,个体生产在发展,阶级在分化,已经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剥削因素,但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公社的残余。

在这些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从事极为原始的农业、渔猎业,所获得的生活资料极为有限,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

以上是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情况。

2、政治制度的复杂性

由于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的生产、过着不同的经济生活,所以,他们的政治制度也很复杂的。

大体说来,有如下几种制度:

第一、门宦制度。

存在于维吾尔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

解放前夕,全国总共有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门宦。

各个门宦有自己的首领,被称为“老人家”或“教主”。

门宦首领对教众享有高度神权和世俗权力,他们和官僚地主勾结在一起,利用宗教特权压迫和统治人民。

第二、盟旗制度。

也叫封建王公制度。

盟旗制度本来是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制度。

清初,蒙古各部臣服于清朝以后,清统治者把原来的蒙古各部分为若干个旗,各旗由旗长统领,几个旗又组成一个盟,由盟长、副盟长统领,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解放前。

第三、政教合一制度。

主要存在于西藏地区。

解放前,西藏三大领主的代表人物达赖、班禅,既是宗教的最高领袖,又是掌握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在那里,宗教组织就是政治组织,就是政府。

这种政权、教权合一,政治制度、宗教制度不分的制度,就是政教合一制度

第四、土司制度。

存在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是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分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土官、千百户长,利用他们来统治本民族人民的一种制度。

第五、家支制度。

存在于大小凉山地区。

凉山彝族。

虽然早已进入奴隶社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

到解放前,整个凉山地区,由一百个家支分割统治着,家支之间互不统属,一个家支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奴隶主阶级利用家支这个工具,对奴隶实行野蛮的统治

此外,还有山官制度、头人制度,广西大瑶山瑶族的石牌制度,等等。

可见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是很复杂的。

    

第二节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中共中央在“12条”中的第6条指出: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党中央的这一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祖国辽阔的疆域,是我国各民族及其祖先共同开发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汉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和中原地区,以后逐渐发展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并同当地各民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了这两大流域的广大地区。

我国的东北地区,首先是由满族和赫哲族的祖先开发出来的。

据历史记载,满族的祖先在周朝时称为肃慎,从那时起,满族的祖先就一直劳动生活在东北这块土地上。

南北朝时被称为靺鞨,辽代又被称为女真。

女真在历史上曾建立过金朝,在金朝被蒙古族灭亡后,未入关的女真人仍然生活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这部分女真人在努尔哈赤时又建立了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并改称女真人为满洲人。

这个满洲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满族。

满族在我国历史上曾起过举世瞩目的作用,在中国,能够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只有两个,一个是蒙古族,一个就是满族。

除了满族以外,赫哲族的祖先也是最早开发东北的民族之一。

赫哲族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斤”、“黑津”、“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早在隋唐时,黑水靺鞨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一带,他们为开发三江(平原)流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国北方地区,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如狄、匈奴、鲜卑、柔然等民族开发出来的。

据史书记载:

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大漠以南地区的是匈奴,大漠以北是丁零,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开始西迁,公元89年,匈奴被汉朝的窦宪彻底打败,被迫大规模西迁,当时西迁的匈奴有100多万人(又有几十万降汉),对西迁的匈奴,我国史书记载:

不知所终。

西方史书记载:

匈奴迁到黑海以南的南俄草原,到四世纪时,匈奴再度强盛,他们越过顿河,打败了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促使日尔曼人西迁,引起了整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匈奴迁出蒙古高原后,先是鲜卑占领了这一地区,鲜卑进入华北地区,建立北魏等政权后,柔然又进入这一地区。

公元六世纪,突厥 强盛,突厥领袖土门又统一了大漠南北。

在突厥之后,又有回鹘、契丹等古代民族占领这一地区。

到十二世纪时,蒙古族进入这一地区,逐步发展到今天蒙古高原的全境。

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是由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祖先共同开发的。

新疆地区古代称为西域,西域最古的土著居民是塞人,世界史称为斯基泰人。

大概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塞人由黑海向东向南迁徙,向东这一支进入我国新疆地区,最远的推到河西走廊,塞人是白种人,语言属印欧语系,到了公元前一、二世纪,哈萨克族的祖先月氏、乌孙,由于受匈奴的压迫,由敦煌、祁连山一带西迁到伊犁河流域。

到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时,发展为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是继突厥之后统治大漠南北的,但回鹘人统治的时间不长,到9世纪时,遇到自然灾害,内部又不团结,加上黠戛斯人从北面向他们进攻,从而迫使回鹘人分三支西迁。

其中两支:

即高昌回鹘和葱岭回鹘,迁到天山南北,他们与当地居民融合,后来发展为维吾尔族。

而赶走回鹘人的黠戛斯人,他们统治大漠南北的时间也不长,后来也被契丹人赶走,西迁后发展为柯尔克孜族。

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最早是由苗、瑶、畲、壮、布依、侗、水、毛南、土家等民族的先民开发出来的。

据史书记载:

苗、瑶、畲的祖先,早在秦汉时代就生活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他们为开发两湖地区做出了贡献。

后来,到唐宋时期,由于汉族的势力不断南移,他们被迫向云贵、两广迁徙,发展为苗族和瑶族。

另有一支则迁到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发展成今天的畲族。

而壮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壮侗语族的祖先百越,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劳动生息在东南沿海地区,为开发这一地区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百越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到贵州、云南等地,如迁入贵州的有布依、水族等,迁入云南的有傣族等,他们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样,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藏族最先开发了青海、西藏,西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富饶辽阔的疆域,是中华各民族及其祖先共同开发出来的。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我国各民族在缔造祖国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共同为发展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我们分别从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1、在畜牧业方面。

在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他们不断发展了畜牧业经济,为促进祖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

古代狄、匈奴的养马业很发达,他们把先进的养马技术,以及驴、骡传到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和运输业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北方少数民族那里学来了骑射的技术,这对以后汉族军事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在农业方面。

很多少数民族的农业,在古代就具有一定水平。

在岭南地区,骆越早在秦代,就会开垦农田,种植水稻,而且还懂得修渠灌溉。

骆越和他们的后裔,把种植水稻的生产技术,传入了汉族地区,对汉族地区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西域各族早在秦汉时期就会种植五谷、桑麻、葡萄等多种农作物,我国现在的很多农作物,诸如高粱、棉花、芝麻等等,以及葡萄、西瓜、大蒜等瓜果、蔬菜,都是从古代西域陆续传入内地的。

棉花有两条路线传入中原,一条是由西域传入,一条是由海南岛传入东南沿海一带,再传入中原。

3、在手工业方面。

很多少数民族,在古代就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例如,骆越和他们的后人,善于铸造铜鼓,他们所铸造的铜鼓,图案多姿、刻工精巧,说明他们当时就有较高的矿冶技术和铸造技术。

还有古代壮族的壮锦、侗族的侗锦、瑶族的“瑶斑布”等,这些在当时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元代以前,海南岛的黎族,就已经有相当发达的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从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的纺织技术,加以改革提高,然后在江苏松江府等地推广,这对汉族地区纺织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在文化方面。

少数民族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在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数学、历法、医学等方面,都各具特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著名学者。

例如:

在文学方面。

古代敕勒族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

还有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是世界上最长、最优秀的史诗之一。

其它作品,如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等,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流传至今的有名佳作。

又如:

元代回族人亦黑迭儿丁,设计了元朝大都(北京)的建设规划,后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在原来大都的基础上兴建的。

元代另一个回族人扎马鲁丁,他编了一本《万年历》,后来被元朝颁布实行。

他还制造了七种天文仪器,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

元代还有一个维吾尔族的农学家,叫鲁明善,他写了一本《农桑衣食撮要》,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农书。

到清代,蒙古族又出现了一个科学家,叫明安图,他写了一本数学名著《割圆密率捷法》。

到现代,少数民族更是人才辈出,李四光(蒙)、剪伯赞(维)、老舍(满)等,都是少数民族出身的著名学者。

所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对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所作的卓越贡献。

三、各民族共同为反抗压迫、捍卫祖国统一而斗争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利益一致,休戚与共,团结联合,共同战斗,结成了亲密的战斗情谊。

早在先秦时期,在反对殷商奴隶主政权的斗争中,就有以周人为中心的各族人民共同联合。

此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族人民为了反抗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曾多次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例如:

唐末的黄巢大起义,得到湘、黔、桂三省的苗族和其它各族人民的响应并配合作战;明代,各族人民又联合进行抗倭斗争。

这些都是各族人民联合斗争的例证。

到了近代,由于各族人民共同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共同的命运和斗争,就更把各族人民团结在统一的祖国之内了。

为了捍卫祖国的统一和独立,他们在东北、西北地区,进行了反对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西南、中东南地区,进行了反对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斗争。

这些反帝斗争,都是由汉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同进行的。

像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就是在汉、壮、瑶等各族人民的英勇奋战下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各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踊跃参加。

例如,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当时成立的红七军和红八军,就是由壮、瑶、汉等族的劳动人民组成的。

又如,东北的抗日联军,就是由汉、满、朝鲜、蒙古等族的劳动人民组成的。

坚持在海南岛抗战的琼崖纵队,是汉、黎、苗等族劳动人民组成的。

冀中回民支队和勃海回民支队,都是由回族组成的。

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连、亲如手足的关系,这就为建国后建立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不仅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用自己的鲜血,反抗了统治阶级的压迫,抵抗了外国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正是因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发挥了聪明和才智,才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才创造了我们祖国发达的文化。

            

   

 

第二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节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1、人口与分布

2、解放前少数民族的社会面貌

(1)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2)政治制度的复杂性

第二节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1、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2、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3、共同为反抗压迫、捍卫祖国统一而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