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324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信息窗2——第三时

教学内容:

本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什么叫最简分数?

2、什么叫约分?

约分是通常要约成什么分数?

二、指导练习。

1、103页第9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下表中的的信息,指导表格补充完整。

2、103页第10题。

(1)指名读题。

(2)如何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

3、104页第11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学习时间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3)能用最简分数表示每项活动年用时间各占全天的几分之几?

4、104页第12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日本企业的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韩国企业的数量比德国多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三、作业。

103页第9、10题;104页第11、12题。

信息窗3——第一时

教学内容:

本第10——107页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探索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剪纸吗?

今天,我们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情况统计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发现

1、活动一

(1)提问:

王芳、李军和刘虎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如何列式?

(2)学生列式为:

++=

(3)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

(4)指名说算理。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2、活动二

(1)提问:

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学生列式为:

1――=

(3)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

(4)指名说算理。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三、总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你的感觉。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2、3、4、题。

信息窗3——第二时

教学内容:

本第10——107页

教学目标:

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探索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怎样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107页第6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如何列式?

“1”表示什么?

2、107页第7题。

(1)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强调:

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3、107页第8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列式并计算。

3、104页第9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如何填空?

4、104页第10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其他语言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四、作业。

107页第6——10题。

教学后记:

信息窗4——第一时

教学内容:

本第108——11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意义的过程中,以历观察、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意义的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剪纸吗?

今天,我们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发现

1、活动一

(1)要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纸片代替“春”字摆摆看,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

(2)请每个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把摆的情况记录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

(3)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边长数应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用集合圈的形式分别表示2和3的倍数,然后把两个集合圈墨连起,用交集形式表示2和3的公倍数。

(6)中间交叉部分6、12、18……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其中6最小,是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活动三

(1)刚才大家通过努力,找到了2和3的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吗?

(2)哪个组说一说你们的是怎样找的?

(3)我们还可以用短除法求2和3的最小公倍数。

(4)教师介绍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你能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

三、总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你的感觉。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2、3题。

板书设计:

 

信息窗4——第二时

教学内容:

本第108——112页

教学目标:

结合理解会用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教学难点:

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二、指导练习

1、111页第4题。

(1)指名读题。

(2)小组讨论这道题与求最小公倍数有没有关系?

2、111页第题。

(1)先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再仔细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3)说明:

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112页第6题

(1)怎样用短除法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2)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区别?

(3)还有别的问题吗?

三、作业。

111页第4、题;112页第6、7题。

单元测试(2时)

综合实践

——我能长多高

型:

活动

教学内容:

我能长多高,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8—1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影响身高因素的活动,初步掌握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能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大致预测自己将的身高。

2、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能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家进行展示交流,感受与他人合作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

前收集的有关身高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

我的儿子今年岁,我预测到他将的身高是18厘米,你猜老师是怎么预测的这个身高?

你们一天天都在长大,你想知道自己将能长多高吗?

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猜想,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数学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本节通过谈话预测身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搜集资料,交流展示

1、你想了解哪些身高方面的问题?

2、确定搜集的问题:

●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你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儿童各年龄段的身高与成年后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预测自己将的身高。

3、交流搜集资料途径及整理资料的方法:

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可下载、打印

4、教师呈现上网查询收集的资料:

男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

女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三、分析交流

1、交流前搜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高

2、根据公式推算爸爸妈妈的身高,并与他们的实际身高比较,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八、获“联全国人居奖”的城市

——统计

信息窗1——第一时

教学内容:

本第118页——123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觉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威海吗?

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奖——联合国人居奖。

在我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不多。

二、探求新知

1、活动一

(1)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呢?

这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一下其中的奥妙。

(出示信息窗1)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活动二

(1)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2)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出吗?

(3)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方面的优势。

3、活动四

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前面同学们还提到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自己试试看,可以在教材第120页图中用铅笔画画。

三、总结。

折线统计图能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题。

教学后记:

信息窗1——第二时

教学内容:

本第118页——123页。

教学目标:

在统计活动中,感觉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怎样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指导练习。

1、122页第2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完成统计图。

(3)回答书中提到的问题。

2、122页第3题。

(1)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吗?

(2)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123页第4题。

(1)指名读题。

(2)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3)调查本样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四、作业。

122页第2、3题,123页第4题。

信息窗2——第一时

教学内容:

本第124页——12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开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觉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它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中显示是逐年上升的。

二、探求新知

1、活动一

(1)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呢?

这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一下其中的奥妙。

(出示信息窗1)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活动二

(1)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呢?

(2)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出吗?

(3)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体会条形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方面的优势。

3、活动四

刚才我们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

前面同学们还提到许多问题,比如,2002威海市的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呢?

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自己试试看,可以在教材第12页图中用铅笔画画。

三、总结。

条形统计图能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2题。

教学后记:

信息窗2——第二时

教学内容:

本第118页——123页。

教学目标:

在统计活动中,感觉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指导练习。

1、122页第3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举手完成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画出合适的统计图。

(4)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这种统计图的优越性是什么?

2、128页第4题。

(1)选择哪一种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比较合适?

(2)分析该样近五年培训学员数量呈怎样的趋势?

(3)2007年该校驾样可能培训学员多少人?

说明理由。

3、123页第6题。

(1)画统计图。

(2)20世纪90年代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0年代的多少倍?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作业。

127页第3题,128页第4题,128页第、6题。

九、下跳棋

信息窗——第一时

教学内容:

本第131——1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发生的可能性性的大小。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发生的可能性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事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跳棋吗?

下跳棋前,你们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

(出示情境图)大家看,图中的两位同学要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

二、

1、活动一

(1)图中有两个袋子,大家帮忙先一下,摸哪袋棋子公平?

谁说一说?

(2)摸甲袋棋子公平。

因为红、蓝棋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也就是说,摸到两种棋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2、活动二

(1)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

(2)乙袋共有3个棋子,摸到每个棋子的可能性都是。

(3)红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是2个,也就是

(4)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

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棋子不公平。

三、总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你的感觉。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2、3题。

教学后记:

信息窗——第二时

教学内容:

本第131——133页

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发生的可能性性的大小。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发生的可能性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事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1、133页第4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这道题应从什么角度想?

(3)这种游戏规则公平吗?

为什么?

2、133页第题

(1)指名读题。

(2)如果从第1个袋子中摸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

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选择哪个袋子摸球公平?

为什么?

3、133页第6题

(1)指名读题。

(2)正方体6个红面落下后红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3)正方体个红面、1个绿面落下后红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4)正方体个绿面、1个红面落下后红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二、作业。

133页第4、、6题。

第十单元数学与生活

(一)单元素材解读

做家务和称糖果,都是些很现实的问题,将其作为学习统筹问题和优选问题的载体,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因此,我们选择了此素材。

(二)单元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时间、挑次品

(三)单元编写特点

1、重视益智问题的设置,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智力。

“数学与生活”是青岛版教材第二学段增设的一个专题性栏目,该栏目的内容是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广场以及分散到各册具有典型意义的益智问题的承接、延伸与拓展。

其目的有两点:

一是突出益智问题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热爱数学,有一个聪明睿智的头脑,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是将生活中与学生非常贴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凸现数学的生活价值和作用。

2、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对数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优选法”和“统筹法”是人类社会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道理,可见“正确地制定策略,统筹安排”的重要性有多大。

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先生把统筹思想和优化思想与现代科技中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推出了“双优法”,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这一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发展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一时

问题1

我帮妈妈做家务

一、情境图:

该图呈现的是小华帮妈妈做家务的情境,提供了拖地、用洗衣机洗衣服、擦桌子、烧水的时间,通过问题“小华做完上面的家务,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引出对合理安排时间的探索学习。

(2)承载的信息:

做4项家务的所需的时间。

二、知识点

合理安排时间---属于统筹法的一个内容。

什么是统筹法呢?

统筹问题:

要完成某项工作,怎样规划方案、具体安排,才能使所用的时间最少,完成任务最多,或者路线最近、运费最低、下料最省,而效果最佳,这就是“统筹问题”

三、教学设计

(1)利用生活经验,提炼数学问题。

新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里都做过哪些家务活,做这些家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哪些家务活可以同时做?

为什么可以同时做?

哪些家务活不能同时做?

为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解决问题1的关键。

学生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小华做完上面的家务,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这一问题的含义。

(2)补充例前“例”,降低认知难度。

例题中的家务活有4项,这对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说,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地处理教材,在学习例题之前,补充一个简单一点例子:

比如“明明煮鸡蛋要10分钟,择菜要2分钟,洗菜要分钟”,干完这些活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这个例子包含的工作只有3项,理解起比例题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工作可以同时做,哪些工作不可以同时做,加深对“至少学要多少时间的理解”。

(3)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优化。

合理安排时间问题是一个生活化问题,这里没有复杂的运算,要凭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因此,合作交流就显得尤其中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例题时,让学生独立安排做各种家务的先后顺序,得出按照这种顺序做家务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找到需要时间最少的安排方法——在同一时间里,能完成两以上的事情。

先打开洗衣机洗衣服,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开始烧水,在等待烧水、用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中,依次完成擦桌子、拖地的家务。

当洗完衣服时,所有的家务都干完,至少需要2分钟。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间里完成烧水、擦桌子、拖地的优越性,理解做同样的几家务,不同的安排顺序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最节省时间。

四、注意的问题

(1)区分练习4与例题的异同点,形成正确地认识。

例题中,已知条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2分钟,题目的答案正好是至少需要2分钟的时间能够做好全部家务。

练习1中,已知条中最长的时间1分钟,答案也是好是1分钟。

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造成思维的定势,认为已知条中最长的那个时间,就是问题的答案。

换句话说:

在已知条中的那个最长时间内都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

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形成正确地认识。

(2)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因为不作为统一考试的内容。

学习益智问题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开阔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

能否掌握“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这种统筹的方法则要求不高,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统筹策略的过程,建立统筹思想。

此例题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因此,不作为统一考试的内容。

五、自主练习

第1题是一道合理安排时间的题目。

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小明起床后,做好四事情最少要多少时间?

四事情中,只有煮鸡蛋的同时可以做其它的事情。

另外起床必须在所有的事情之前,吃饭应该安排在最后。

所以合理的顺序安排:

起床(分钟)——煮鸡蛋1分钟(同时洗漱)——吃饭(10分钟),一共需要+1+10=30(分钟),7:

30上学,他最晚要7:

00起床。

第2题是一个时间计算的变式题目。

练习时,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即烙一面需要2分钟,烙两张饼需要4分钟。

如果要烙3张饼,需要6分钟【先烙第一张和第二张的一面(2分钟),再烙第一张的另一面和第三张的一面(2分钟),最后烙第二张的另一面和第三张的另一面(2分钟)】。

烙4张饼需要烙两锅,共8分钟。

烙张饼需要10分钟,烙6张饼需要12分钟。

以此类推,7张饼和8张饼……

第3题是一道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练习。

练习时,要使学生明确,只能一车一车地装,第一辆车装车的时间,就是第二、三辆车等候的时间,第二辆车装车的时间,就是第三辆车等候的时间,要使等候时间最短,就应该让给装车需要时间最短的车先装,以此类推,装车顺序为:

10分钟装满的、20分钟装满的、30分钟装满的。

第4题是寻找安排工作时间的最优化策略的题目。

练习时,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

要使学生明确,先进行电脑杀毒,在电脑杀毒的同时,可以开始录音,在录音的同时,可以批作业、浇花,所以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3分钟。

第题是一个实践性的题目。

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增强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第二时

问题2

一、情境图:

该图的画面是:

有8包糖果,其中有一包质量不足,售货员正在想办法寻找。

通过问题“至少称几次能保证将这包糖果找出?

”,引入对挑次品问题的探索学习。

二、知识点

挑次品---属于优选法的一个内容。

什么是优选法(也叫最优化方法):

指研究如何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迅速找到最优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

优化法的应用在我国是从70年代初开始,首先由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等推广并大量应用的。

优选法分单因素优选法和多因素优选法。

由于小学阶段教学目标制定位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所以教材所涉及的是单因素优选法:

也就是在实验时,只考虑一个对目标影响最大的因素,其他因素尽量保持不变。

这就是教材中每一道题为什么都注明“质量稍轻一些”这句话,目的是让我们只从质量的多少这一因素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产品的变质、零的是否变形等等均不考虑。

三、教学设计

(1)解读问题,弄懂题意。

例题提出问题是“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将这包糖果找出?

”,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弄懂问题的含义:

特别是要理解“至少”与“保证”这两个词的意思:

至少:

最少。

保证:

一定能。

(碰巧不算,如果算的话,很可能一次就称出了)学生弄懂了题目要求,再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放矢,减少弯路,从而提高了堂教学效率。

(2)由少到多(包),循序渐进。

探索挑次品的规律,难度比较大,建议教学时可以从3包开始,依次增多数量,帮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比如可以先提出:

如果有3包糖果,应怎样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

引导学生明确思路:

拿出其中的两包,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侧,平衡了,质量不足的就是剩下的那包;不平衡,翘起的那包就是质量不足的。

进而提出问题,从4包糖果中怎么找出质量不足的一包?

通过讨论交流,明确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

把4包粮果分成3份(1,1,2),比较两份(1,1)的质量,如果不平衡,可直接得出质量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