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205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省六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省六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省六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省六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省六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省六部教案.docx

《三省六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省六部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省六部教案.docx

三省六部教案

三省六部教案

【篇一:

教案】

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曹县第三中学高祥印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

②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目的:

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3)措施

①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实行推恩令,分割削弱王国势力。

(4)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

2.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①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

③后周世宗改革,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措施

①收精兵:

编练禁军,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

削弱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③制钱谷:

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危机。

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隋唐确立

①职责: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

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

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宋代发展: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掌军政;设三司总管财政。

(3)元代废除: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2.明朝专制皇权的强化

(1)丞相的废除

①废除: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②意义: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设立

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并逐渐拥有“票拟”权。

3.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

(2)职责:

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疑难探究整合】

一、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1.背景

(1)自秦以后,随着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

(2)三省六部是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2.演变:

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建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宋朝调整三省六部;元朝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人中书省;明朝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

3.评价:

(1);省六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机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典题训练】

a.建立中朝b.三省六部c.设三司使d.设立军机处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材料意思是:

天下事务繁多,不能一人独断,应交由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筹划,这样事情才能办的稳妥。

最符合这段文字表述的措施是b项设三省六部。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答案:

a

【解析】新课改形势下,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考查也成为重要的角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宋两代中央官制演变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要求的是两个时期的相同点,“中书门下”为宋代设立,c、d两项为唐代三省的职责。

而无论唐代还是宋代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本题的考查角度及内容与高考精神完全吻合,因此,在今后复习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

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命制题目,实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作用: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典题训练】

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更加强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及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材料中“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反映了内阁权力的下降。

而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因此军机处权力加强,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是中国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b

1。

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郡县制下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故a、b、c三项均符合史实,而郡县直属中央不是封地。

2.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郡县制下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故a、b、c三项均符合史实,而郡县直属中央不是封

地。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实行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2.含义

(1)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端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是独断行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4.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皇帝专权;(4)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专制统治;(5)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强化趋势。

5.演变:

形成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郡国并行、中外朝、刺史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宋元(二府、三司、行省制),强化于明清(内阁、厂卫、军机处)。

6.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②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集中财力大兴土木、修建公共工程、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

(2)消极作用:

①限制商品经济发展,遏止资本主义萌芽;②为达到独裁统治的目的,思想上愚昧人民、行动上约束人民,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③阻碍科技进步。

【典题训练】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

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a.太庙b.颐和园c.太和殿d.天坛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各建筑的功能和特点分析理解的能力。

太庙和天坛是皇帝祭祀祖先和天地的地方,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太和殿是举行重大事宜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五、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

(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

(2)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2.产生方式不同:

(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

【篇二:

教案】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明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2、了解从汉至明清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课以一首打油诗导入,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图

示法、讲读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使学生对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有较为全面的

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日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因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历史阶段较长,要全面详尽的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学习内容有关的基础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

【导入】好了歌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

忠要是官吏选不好,官吏监察制度

地方制度腐

地方难管身家性命也难保。

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究竟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如何解决呢?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情况,

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新课探讨】

出示学生自学清单(学生完成)

教师设疑并提出探究式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1、从秦汉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如何?

演变原因有哪些?

何特点趋势?

2、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探究一的解决

君权与相权——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西汉:

中外朝制度3

三省:

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⑵特点和影响:

①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②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减少决策失误。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示意图:

⑴主要内容:

①初期:

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⑵影响: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5、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

6、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设置内阁,以备皇帝顾问,皇权空前加强。

7、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小结】从秦汉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如何?

演变原因有哪些?

1、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

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

()

a.刺史制度c.察举制度

b.丞相制度d.内阁制度

2.据《资治通鉴》载: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这说明唐代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d.部门众多,相权削弱

3.“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

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4.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

史学界普遍认为,“宋

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朝和宋朝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

点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

【篇三:

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案

李晓平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主要内容有:

“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及城市的发展等一系列史实。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归纳和分析,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提高观察能力与运用用古诗、史料等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变化,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开元之治”这一基本事实,通过观察、比较等多种方法运用,加深学生对唐朝农业工具革新的理解,化解学习上的难度,通过对丝织品、瓷器的欣赏,意识到劳动创造了美,培养美感和历史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一些丝织品、陶瓷工艺品、城市布局的赏析和认知,激发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初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教与学的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与学的难点:

1、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

2、开元盛世产生的原因。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

唐朝全盛时期,小小的县城也有上万户人家;色泽上好的稻米和洁净的小米,堆满了官府和大户人家的粮仓;各地的道路上没有豺狼虎豹,出门远行用不着选择吉日。

你知道这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吗?

历史上把这一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方案二:

展示筒车,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指出筒车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唐朝农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可以随流水自行转动,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同时朗诵白居易描绘长安城的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点明唐都长安规划整齐,与当时欧洲的罗马和西亚的君士坦丁堡并称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

然后设问:

你还知道唐朝出现了哪些领先世界的生产技术?

你知道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和城市繁荣的盛况吗?

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

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2、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

3、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取得的成就。

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5、商业的繁荣中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唐都长安布局及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3分钟)

㈡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分析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同时结合课本中的思考题,思考探究:

这个时期的唐玄宗跟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之处?

【引导】要注意归纳总结,同时前后联系,对比比较:

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

(1)选贤任能

(2)重视地方吏治(3)崇尚节俭。

联系上节课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唐太宗采取的措

施,对比后得出开元初期唐玄宗与唐太宗的相似之处有:

(1)善于用人

(2)重视吏治(3)提倡节俭(4)重视发展生产(5)出现盛世局面。

2、情境创设:

假如你是唐朝的一位农民,请向同学们描述你一天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当时你都使用什么劳动工具,种什么,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总结出唐朝农业发展成就。

【引导】教师展示实物(或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打出曲辕犁与汉代的直辕犁图片,观察、比较,并对实物进行操作,分析曲辕犁的特点,再通过曲辕犁的影像资料加深印象。

教师继续展示实物:

茭白、黄瓜、菠菜、蘑茹、稻米、黍等并设问:

这些品种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展示筒车模型及影像,教师讲述其原理,学生相互合作解释筒车整个汲水过程。

弄清楚问题之后最后总结得出:

唐朝时期农业取得成就:

(1)修大型水利工程

(2)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3)从西域引进蔬菜新品种,《茶经》,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4)生产工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的使用

3、情景创设:

假如你是唐朝时的一位政府官员,要带

领一个来自外国的使团参观长安城,你能准备一张长安城的平面图吗?

利用它,你可以向外国使节介绍长安城的情况,带他们到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去逛街,并介绍当时唐朝的名优产品:

唐三彩、青瓷、白瓷、茶叶及各种丝织品。

掌握唐朝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引导】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图片及其补充的文字资料,注意分类归纳。

手工业:

丝织技术高,花色品种多;陶瓷方面,以越窑白瓷,邢窑青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

商业方面:

有长安,洛阳,成都,扬州四大都市;长安城布局规范,市坊分开,人口众多,富丽宏伟,是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列表掌握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分类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

农业水利、技术、新品种、作物种植、新工具、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商业

2、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长远发展,谁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引导】这个问题要全面准确的分析,在唐朝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是要把握住题干中的起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