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174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离骚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离骚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离骚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离骚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教案1.docx

《离骚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骚教案1.docx

离骚教案1

离骚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诗中借“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我们也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离骚》的主题

“离骚”全诗373句,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是屈原高尚品德、深刻思想的结晶,本课选自其中的20--32节。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三、诵读指导

①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或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②“兮”字是语气助词,犹如现在的“啊”,读音要稍长。

③押韵的字要重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

第一部分:

自述受冤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部分: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

自述受冤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一节:

长声叹息擦拭眼泪啊,哀伤人生多灾多难。

我虽然崇尚美德并且约束自己啊,但是我早上进谏而到晚上就被废斥离间。

屈原从事政治活动,是想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他的政治理想接近于儒家,要求统治者“圣哲茂行”,“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但怀王是一个庸懦无能的人,任用一批佞臣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执政,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排斥贤臣,他们伺机陷害屈原。

他们对内搜刮无厌,政治腐败;对外贪图小利,听信秦国而和齐国绝交,失去外援,屡次被秦国打败。

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以谗言。

他时刻忧念国家和人民的安危,“长太息以淹涕”,正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

前四句,诗人“太息”“掩涕”的原因是什么?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第二节:

既因为我佩带蕙草(行为忠正)而受到斥责,又因为我采集香芷(美德善行)而加上罪名。

这也是我崇尚的美德理想啊,即使我九死一生也决不改悔。

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坚决、顽强、奋不顾身战斗精神。

以“九死”、“体解”的大无畏精神来表示要刷新政治、挽救楚国危亡的决心。

第三节:

怨恨君王荒唐(糊涂;无思虑、茫然;放肆纵恣貌)啊,始终不能体察人心。

奸佞小人嫉恨我的美德啊,说我好邪作乱就对我进行造谣诬蔑。

诗人一心为国、为君、为民,别无他图,正是这样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至死不渝地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

可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jì盛)怒”。

第四节:

诚然,是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不走正道。

违背规矩追求邪曲啊,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人作为处世的法则。

这是比喻时人反常妄作,违背正道,追随邪僻。

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探究:

1.屈原“朝谇而夕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①君王行为荒唐,“不察民心”;②小人嫉妒,造谣、诽谤;③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④诗人品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2.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行“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悔的坚强决心。

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第五节:

我烦恼苦闷,忧愁重重啊,我在此时怅然失意。

我宁可突然随着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能容忍做出小人苟合求容于世的样子呀!

诗人忧郁不安,诗人感到孤独,诗人至死不渝,即使溘然长逝,也决不卑躬屈节,同乎流俗。

第六节:

勇猛的人超出流俗啊,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

方和圆怎么能相合呢?

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哪能相安无事呢?

鸷鸟,不与众鸟同群,喻诗人忠贞自守,不同流合污。

道不同不相为谋,泾渭是分明的。

第七节:

委屈自己,克制自己啊,饮恨忍辱。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嘉许的。

诗人委屈着情怀,抑制着意志,忍受着归咎,忍受着耻辱,行清白之志而死忠直之节。

第二部分: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悔”字开启下文。

“回朕车”“步余马”“进”“退”“制芰荷”“集芙蓉”,都是“悔”后的行为。

但是,“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反省之后而志向弥坚。

“忽”字转折,进一步述怀,“佩缤纷”“余独好修”。

最后是誓言: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八节:

诗人说,我悔恨观察正道没有看清楚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啊,趁着踏上迷惑之路还不算远赶快罢休。

悔恨,是诗人自我反省。

行则兼济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

第九节

让我的马车徐徐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啊,让我的马车急驰在长着椒树的山冈。

我入朝做官而不见用反而遭受忧患啊,如果退而不做官,我就回乡整理我未进仕前的服饰。

初服,是指未进仕前的服饰,比喻诗人想退隐以行夙志。

这就说明诗人即使退隐之后也还要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

第十节:

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啊,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缝缀成下装。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本心的确是高洁的。

诗人追求美好的理想,洁身自好,永远要保持崇高的品德。

第十一节:

把我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让我项下的环佩美好漂亮。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啊,只有我光明纯洁的天质却丝毫没有亏损。

这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其志洁,其行廉”的高尚情操。

第十二节: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眼纵观啊,将去观察辽阔的四野八荒。

环佩五彩缤纷何其众多啊,馥郁的香气更加显著。

放眼世界,无边无垠,更衬托出诗人光彩照人、香气四溢的光辉形象。

第十三节:

人生各有各的喜好啊,而我就是习惯于修身养性。

即使把我车裂了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心可以受创而终止吗?

这是诗人最后的誓言: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为国为民,追求美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嫉恶如仇,洁身自好,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铿锵有力,石破天惊,这是诗人的豪言壮语!

六、重点探究

(一)课文中的比喻、对偶句及表达效果:

比喻句:

⑴“既替余蕙薌兮,又申之以揽茞。

”其中“蕙薌”、“揽茞”比喻高尚的德行。

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喻灵心,“蛾眉”喻高尚的德行,“众女”喻许多小人。

⑶“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比喻准则。

⑷“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⑸“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以“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

对偶句:

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指斥众小人追求邪曲、竞相以苟合取悦为常法。

⑵“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叙自己宁受委曲、忍受耻辱,但决不改变道路。

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写自身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

名句

⑴忧虑国事,关心民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抒发坚持美德的思想感情。

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抒发宁死也不效仿小人的丑态、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抒发要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思想感情。

⑸“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抒发保持美好不考虑世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抒发无论受到怎样打击也不改变自己高尚心志的思想感情。

以上令人喜欢的句子给人的启发是:

诗人忧国忧民、坚持美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誓死坚持正道、决不改变高尚志节的思想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值得永远学习并发扬光大。

(二)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上

A.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B.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C.忧虑国事,关心民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道德精神上

A.他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坚强不屈,矢志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B.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品格高尚,意志坚定,节操清白,才华横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多么感天动地的诗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如司马迁所赞: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屈原这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从此走进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心中的圣贤,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噪,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

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④比兴手法

《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并且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

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四)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

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

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五)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⑴押韵。

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⑵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⑶大量使用对偶句。

可参见“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所举的对偶句。

⑷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七、处理“课后练习”

(一)疏通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题意图: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己解决大部分疑难词句,减少教师讲解的分量;重视朗读、背诵在体会诗歌感情、理解诗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

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设题意图:

抓住关键语句,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答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三)《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也叫错综对。

3.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

(四)《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设题意图:

初步了解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③“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八、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反复朗读下列语句,揣摩其含意。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情感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②“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对此,作者坚定地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犹”,夸张,极言坚决,献身理想。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chǎnghuǎng)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⑤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

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答:

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划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讲析:

学习了屈原的有关作品,了解了其惯用的比喻、象征等骚体手法和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后,解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

这些知识在《离骚》一文的学习中应注意积累掌握。

2.读下面的诗,注意其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多用“兮”字是其显著的标志。

请去掉“兮”字后再读一遍体会一下“兮”字的作用。

①“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②“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③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3.收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杏阅资料。

4.拓展探究:

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

(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九、夯实基础

A.词类活用: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向往”)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加高”“加长”)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

B.多义词辨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

好的,美好的

C.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