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081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必修二专题一: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18题)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明成祖认为应该向外商征税②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点拨】分析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大意是说:

现在外国商人仰慕我明王朝从很远地方赶来,如果向他们征税,得到很少,却失了我们的体面。

反映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本题选C项,①②项根据理解,说法错误。

2.(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

根据“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说明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额“海禁”政策,明朝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入衰落的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是“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找市场而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但是国力仍然是强盛。

3.(2011年10月无锡一中月考16题)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点拨】考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表格中的职业结构亮点在于工场主,以有占人口比例的30%,依据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知识,只有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相符。

4.(2011年12月保定调研25题)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政策。

A项体现了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思想。

B项体现了黄金不如衣被,体现了视商业连衣服杯子都不如的蔑视思想。

C项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D项中儒生蔑视工商业但不能“妄议抑之”说明反对儒生蔑视的态度。

5.(2011年12月三门峡市调研20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C

【点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的能力。

从题干中的材料的数据中反映中国实力,在经济上是远胜于欧美国家的,关键信息:

1820年。

ABC说法错误。

6.(2011年12月山西诊断5题)《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

这表明当时当地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答案】A

【点拨】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可知此为明朝江南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即选择A项。

7.(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4题)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重农抑商。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

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

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故选D。

8.(2011年10月洛阳高三期中3题)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

“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

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

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答案】A

9.(2011年10月山西二诊22题)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该词作内容不华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B.市民殷富C.商业繁荣D.雇佣关系出现

【答案】D

【点拨】考查北宋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雇佣关系最早出现在明朝,选择D项。

10.(2011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点拨】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政策。

C、D都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是外因;B说法错误。

11.(2011年12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题)“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

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③市籍制度④通番禁令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汉代“抑商”政策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各选项中,第②项“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是在王莽的新朝;第④项明朝实行通番禁令,本题属于汉代的选D项。

12.(2011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10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下列对这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答案】C

【点拨】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是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选择C项。

13.(2011年12月台州调研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11%

23%

35%

21%

10%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答案】D

【点拨】根据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可以反映出是租佃关系发展,再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该理解为是明清时期江南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应该选择D。

14.(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9题)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A

15.(2011年9月南通市诊断4题)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D

【点拨】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不会是“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排除带有③的选项;在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一向……人民最多……”,所以理解中①项也属于理解不正确的。

16.(2012年1月马鞍山市一模14题)《史记·平准书》记载:

“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答案】D

【点拨】考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可以看出上面的措施应是抑商政策。

17.(2012年1月韶关一模12题)《史记‧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D

18.(2011年11月烟台期中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D

19.(2011年12月南京四校联考3题)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卷2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答案】A

20.(2011年12月潍坊三县联考8题)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地位。

选B.土地和粮食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财政主要收入,也是国家统治的根基所在,所以把土地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故选B。

21.(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15题)中国古代有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这一说法形成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B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士农工商”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而我国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

22.(2012年1月长沙一模14题)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23.(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4题)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答案】C

24.(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24题)《吕氏春秋·上农》: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则轻徙,则国家有患……”。

下列选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舍本逐末D.增产节约

【答案】C

25.(2011年12月潍坊三县联考9题)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该表格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从手工工场主和雇主的出现说明本题反映的应该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排除①。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排除③。

手工工场和雇主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选D。

26.(2011年11月潍坊青州市期中21题)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7.(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5题)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_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民营发展在明清超过官营。

在于自身的发展的动力。

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

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

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

官营技术仍占优势。

排除B项目。

分布的地点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

排除C。

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D。

28.(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3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答案】B

29.(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题)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点拨】最能从经济角度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的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由选项中比较只有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30.(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扛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答案】D

【点拨】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所以应该选择D。

31.(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6题)“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点拨】材料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都是“末业”,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这一言论正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

32.(2012年1月江门调研15题)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存在的朝贡贸易,“市舶使”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的政府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33.(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35题)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传统观念;等。

分析材料中“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可以了解到当时商人通过经商致富,把当官显耀作为重要的人生目标,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商人们在工商业上的扩大再生产。

34.(2011年11月信阳市调研24题)《齐民要术·序》中写道: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

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提倡工商皆本

【答案】B

35.(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2题)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

“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沉重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答案】D

36.(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8题)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答案】C

37.(2012年1月肇庆期末14题)清代学者陶煦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

C.小农经济的瓦解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38.(2011年11月荆州市质检7题)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

【答案】A

【点拨】材料体现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影响是一方面稳定了小农经济;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

39.(2011年12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3题)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

这一主张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反映了农商皆本的思想D.重视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答案】A

【点拨】“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大意是:

(如果)商人不能互通有无来扶住农业,则农业就不能正常运作,(如果)农民不能种植庄稼来辅助商业,那商业就不能正常运作了。

……减轻农业的税收,使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减轻市场商业税收,使商业促进农业的发展。

材料表明张居正对农业和商业都较为重视,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本题选A项。

40.(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12题)在一部反映南宋末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

B.一商人在戌时与朋友逛市场

C.倭寇娼獗导致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D.农村百姓们大清早忙着赶集

【答案】C

【点拨】高转筒车出现于宋代。

故A项安排在反映南宋末期历史的电视剧中是合理的。

戌时对应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到九点,宋代出现了夜市,故B项所述亦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宋朝。

宋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指的是乡村赶集,故D项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宋朝。

倭寇猖獗、“海禁”政策均开始出现在明代,故C项所述内容不可能出现于宋代。

故此题应该选择C项。

41.(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3题)《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

【答案】B

42.(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6题)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A

43.(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1题)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国内商品经济繁荣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该题较简单,由材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直接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