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x
《第三单元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前自主预习
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时间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续表
作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是他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
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
辛弃疾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1.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的特点有:
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某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也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一般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怀古诗蕴含的情感趋向相对统一,常分为寄托个人境遇、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感慨人世无常三类。
2.元嘉草草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层解:
既有对孙权的敬仰,又忧心眼前时局的艰危。
层解:
赞颂刘裕率军北伐的英雄壮举。
段解:
上阕,即景抒情,借追慕孙权和刘裕,寄寓作者抗敌报国的心愿,感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层解:
作者对统治者提出告诫并表达对底层百姓苦难的同情。
层解:
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却又有着壮志难酬的哀伤。
段解:
下阕,通过引述历史故事,回忆当年烽火,抒发作者北伐抗金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古今异义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情爱有关的。
(2)人道寄奴曾住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答案
(1)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2)后人说
2.一词多义
课堂任务学习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
“风流”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这里引申为吴国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
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患,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
2.上阕写到了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词人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为什么详写刘裕?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孙权和刘裕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通过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3)词人写刘裕虽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也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对比当年刘义隆草率北伐兵败的惨痛事实,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阕,作者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又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今昔之感。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中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运用这个典故表明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表现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这一组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4.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填表归纳。
典故
词人的情感
答案
典故
词人的情感
孙权
英雄已不见,无人可御外侮之叹
刘裕
景仰古代英雄,流露恢复中原之志
刘义隆
对朝廷仓促北伐的警告
拓跋焘
对朝廷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
廉颇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最后一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渴求受到重用的愿望,但却无人问询,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
因此,最后一句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巧用对比
以古代英雄孙权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对比,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具体的对比方法有:
一、横比法。
横比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比出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二、纵比法。
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表现其变化与发展。
三、自身对比法。
自身对比法是指同一事物内部所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自相矛盾的现象之间的对照比较。
例如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表象与本质、享受与奉献等相反的对比。
『针对练笔』
请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出一个场景或者表现一个人物,不少于3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试卷又发下来了。
有的试卷的上面写着鲜红的“100”,得着这样卷子的人自然很高兴,其中有的人不免扬扬自得,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道:
一定没考好,他头下压着的试卷上露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叉,其醒目程度不亚于别人的“100”。
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谈着:
“其实这道题我会做,就是马虎了。
”“本来我都做对了,又改错了。
”……
话音最大的是我的同桌。
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
“只差一分,只差一分!
为什么只差一分呢?
”他的试卷上红、蓝、黑色俱全:
黑色的试题、蓝色的回答、红色的勾勾叉叉,这些和别人的差不多。
但是,在他的试卷的右上角,赫然写着的是一个红色的“59”,好像比别人试卷上的分数都要大,都要醒目。
他的话音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一时间教室里沸反盈天。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觅:
寻找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可堪:
哪堪,怎堪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草:
轻率
D.烽火扬州路路:
道路
答案 D
解析 路:
宋代行政区划名。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答案 B
解析 古义:
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今义:
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卷起千堆雪
B.早生华发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 D
解析 饭:
名词作动词,吃饭。
4.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答案 C
解析 A.烽火:
代指战争。
B.金戈铁马:
代指精锐的军队。
D.丝竹:
代指音乐。
二、课内阅读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完成5~6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上片中,作者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B.在下片中,作者借赞美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提醒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C.最后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但是仍然和当年的廉颇一样,可以上阵杀敌,同时也暗含有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豪放悲壮,义重情深,散发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答案 B
解析 B项“赞美”应为“讽刺”。
6.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
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地方,现在是一派荒凉了。
“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
写出了昔盛今衰之慨。
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特点的能力。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等可以分析出现在是一片荒凉、萧条。
寻找相近的意境,难度很大,需要考生有大量的诗词积累,还要寻求共同点“昔盛今衰”,回忆可知,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典型的写昔盛今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