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86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45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docx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

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

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

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

(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

(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

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  线

纬  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

学生说有无数条。

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

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

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

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

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

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

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  度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

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  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过渡】 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就是经纬网。

【板书】 六、经纬网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找到:

  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伦敦(0度,北纬51度)

  堪培拉(东经149度,南纬36度)纽约(西经74度,北纬41度)

  完成课本第8页“想一想”中练习。

(不一定聚会在一起。

因为信中提到的地点有四个,地点不明确,因而不一定。

)借此,向同学们介绍经纬线的用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以及经线、经度、纬线、纬度和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知识。

大家回去以后,用一个乒乓球自制一个标有经纬度的小地球仪。

并在上面标出主要的经纬线。

【板书提纲】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三、地轴和两极

四、经线和纬线

五、经度和纬度

六、经纬网

 

练习习题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

1.某点以西为东半球,以东为西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北半球,符合以上条件的点是:

   A、1800、00   B、1600E、00   C、200W、200N   D、00、00

 【解析】解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混为一谈,从而容易选错A。

  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分清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因为东西经度划分的界线与东西半球的界线不同。

由于地球是圆的,东西半球的位置可以互为东西。

见下图:

   

  

 

南北半球的划分就简单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以上述内容分析,该点应为1600E、00。

  【答案】B

  【选题角度】本题考察学生对东西半球划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图表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下列各点中,符合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条件的是:

  

【解析】

纬度数由南向北变大即北纬,经度数由东到西变大即西经度;在两条经线或纬线之间的点,用内差法定其经纬度数。

  A点为240N、1100E,B点为650S、1600W,C点为400S、1100E,D点为700N、1700E,在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有BC,位于西半球的有BD,位于高纬度的有BD。

  复习时可以将南北半球划分、东西半球划分、高中地纬划分结合在一起。

但是最好在每一部分都非常熟悉的情况下,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以免混淆。

  【答案】BD

  【选题角度】本题考察内容是在变化的经纬网图中,判断高中低纬及半球划分。

主要考察读图能力。

  3.题目:

有甲(50N、1600E)、乙(880S、1600E)、丙(880S、600W)、丁(50N、600W)四个地点,按距离本初子午线由近及远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丙乙丁甲    D、乙丁甲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纬度的理解,为较难题。

涉及本初子午线的涵义、经纬线的长度特征、经纬度的划分,空间感很强。

建议画图解决。

  由于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到极点为零,所以乙丙比甲丁更接近本初子午线;而同一纬线上各点,经度数越小应越接近本初子午线,所以丙比乙近、丁比甲近,所以正确的排序是丙乙丁甲。

  【选题角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C

  4.一个人由甲地分别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各走100km,它可能到达:

   A、原点   B、原点以西    C、原点以东   D、原点以南

  【解析】

  在球面上,由于经线汇于两极,纬线由赤道到两极变短直到成为点,所以距极点越近,经纬线的变形越厉害,两条经线的间隔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减小。

由于地球仪上经线的长度相同而且相会于两极,纬线的长度不同且互相平行,所以可能会有多种情况。

  本题同样考察经纬线的特点,但是难度较大。

可以画示意图辅助解决问题。

  

(1)如果在赤道附近,可以回到原点以东

   

  

(2)从赤道以北50km处沿某经线向正南走,到赤道以南50km,再沿纬线向正东走100km,再沿某条经线向正北走100km,再沿纬线向正西走100km,应该回到原点

  

  (3)如果在其它地方

   

    

回到原点以西                 回到原点以东

  学习知识不要死记硬背,在理解上,加强灵活运用。

考虑问题时才能思路广,不局限在一点上。

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可以常用的有效的辅助方式是画图。

  【答案】ABC

  【选题角度】本题通过考察学生对经纬线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的深入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思维的灵活性、加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意识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死记硬背。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册上的题目。

【课后小结】: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时间:

2008年9月10日——9月25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画图填表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2.通过上述活动,训练学生实验、画图、填表等基本技能,培养归纳、总结等能力。

  3.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五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教学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五带划分的依据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太阳、地球、月球”三球仪,投影片,太阳光照示意图。

教学时数

六教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角度去认识地球。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

(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请谈谈你的感想?

(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把手。

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色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

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1天

1年

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对于上一节课:

【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出示投影l】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沿地轴自转?

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设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太阳的一面和背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

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 (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

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

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

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倾斜的方向有无变化?

地轴沿北极方向指着哪颗星?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 (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节气

(日期)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位置

 

 

 

 

二分二至以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二分二至以后太阳直射的半球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

那么最南呢?

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

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度之间有规律的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北纬23.5度叫北回归线,南纬23.5度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限,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的同时,演示自制的教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演示自制教具---地球绕日公转。

提醒同学们记住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的变化状况。

  2春分、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节 气

春 分

夏 至

秋 分

冬 至

昼夜平分地区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昼极夜地区

极 昼

 

 

 

 

极 夜

 

【教师指导】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

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

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们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是正是北半球的冬季。

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

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的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和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异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四季和五带变化

2.昼夜长短变化

下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习了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知道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四季形成的关系。

大家回忆一下: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与冬季相比,应该是: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_(大、小)于冬季,昼________(长、短)于冬季。

学生回答。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不仅同四季的形成有关,而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同各地获得的热量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带的知识。

【板书】三、五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

“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然后思考:

‘在单位面积上,是直射时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的热量多?

学生回答。

【指导】我们一起来看三球仪中地球位置的变化,当地球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太阳光照的情况。

(同时打出投影片,投影片中有冬至、夏至、春秋分三副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请同学们注意:

(1)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书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

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

当地球位于三球仪的春秋分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观察课本彩图2。

北极地区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运动的轨迹(该图说明极昼期间一天24小时内:

23---24时太阳高度最低,12---13时太阳高度最高)。

根据观察,每个小组一人观察、一人记录现象、一人填表、一人准备发言。

将观察的现象填在下表中:

________带

_______带

_______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___之间,____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有____射阳光

无___射现象,也无___现象

有___昼___夜现象

获得热量___,气候终年_____

得到热量比____少,比___多,气候季节变化______

获得热能___气候终年______

学生完成上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热带

温带

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现象,也无现象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气候终年高温

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节变化大

获得热能少,气候终年寒冷

【教师总结】当你们完成上述活动时,你们已经划分了地球的五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地球上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是地球上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地区,为热带。

极圈以内是阳光斜射最厉害的地区,是全球获得太阳热量最少的地区,而且还有一段时间是连续的漫长黑夜,因此为寒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