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861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与处理

1.地位与价值分析

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问题分析

课题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课题1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质,知道酸、碱分别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呢?

我们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为了更加吸引学生兴趣,并加深印象,我将课堂设计成先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混合(学生看到无明显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得出酸和碱能反应的结论。

3.问题设计

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混合(无明显现象),引出问题1: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吗?

→→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出问题2:

哪个方案最佳?

→→教师点拨得出中和反应概念,学生仿写化学方程式,教师提出问题3:

上述几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播放微观动画得出中和反应实质,突破本节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以及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呢?

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

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情境。

三、教学资源的组织

1.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为什么吃面条或者松花蛋时加点醋会更美味可口?

),吸引学生兴趣。

2.对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自学为主,主要设计一些生活实际情境,有农业方面、工业方面、生活方面,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四、教学目标与方法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主要性;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2.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

(2)其他方法:

学法:

明确问题 —— 大胆猜想 —— 设计实验 —— 实验探究 —— 分析现象—— 形成概念 —— 理解迁移

教法:

三段五环探究式学习 

 三段:

激疑——探究——形成       

五环: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拓展延伸,应用课题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效果分析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吃过面条或者皮蛋吗?

为什么吃面条或者松花蛋时加点醋会更美味可口?

学完本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啦。

学生各抒己见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同时又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

二、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感悟新知识过程:

合作探究中和反应

(一)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

取约2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问题1:

实验中有无现象呢?

说明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

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

点拨:

显然刚才的实验不能判断是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

 

个别学生回答:

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但不代表它们不反应。

因为我们前面学习过一些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现象就判断不反应,同时教育学时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

(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

学生根据实验台上的所提供的试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学生设计完毕,进行分享和展示。

问题2:

哪个小组的实验方案最佳?

分析问题:

方案二中溶液变红色时,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

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

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

方案一:

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滴加酚酞试液,振荡(变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变无色)

方案二:

取适量稀盐酸(无色)→滴加酚酞试液,振荡(无色)→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变红)

方案三:

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滴加石蕊试液,振荡(变蓝)→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变紫色)

方案四:

取适量稀盐酸(无色)→滴加石蕊试液,振荡(变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振荡(变紫色)

 

“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

(三)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

学生进行方案1的小组合作探究操作后,视频播放:

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现象:

玻璃片上出现白色粉末。

教师分析并【板书】HCl﹢NaOH=NaCl﹢H2O

具体分析NaCl的构成,推测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盐的概念:

像NaCl这样由由金属粒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小试牛刀】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Zn+2HCl==ZnCl2+H2↑

B.CuO+2HCl==CuCl2+H2O

C.Ca(OH)2+H2SO4==CaSO4+2H2O

D.CaCO3+2HCl==CaCl2+H2O+CO2↑

E.KOH+HCl==KCl+H2O

2.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AgNO3B.Ca(OH)2C.CuSO4D.HCl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是NaCl。

 

学生仿写:

Ca(OH)2+HCl=?

NaOH+H2SO4=?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学生回答:

1.CE

2.AC

 

知识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从构成、组成的角度给盐下定义。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观察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三、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问题3:

上述三个仿写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HCl﹢NaOH=

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播放视频:

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

 

学生回答:

都有水生成。

 

通过播放直观的中和反应实质微观动画过程,突破本节课难点。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

:

①植物一般喜欢在中性土壤中生长。

可是一些地方因为酸雨导致土壤呈酸性,还有一些盐碱地的土壤呈碱性,均不适合植物生长,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②一些工厂直接将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导致鱼类等大量死亡,你知道怎么处理硫酸厂的废水吗?

③如果胃酸过多怎么办?

你见过这些胃药吗(胃必治、斯达舒胶囊等)?

④你被蚊虫叮咬过吗?

为什么会又痛又痒?

你知道擦什么药水可以消除肿痛吗?

【补充】

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是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应该如何搭配,才更美味,更健康。

 

【小试牛刀】3.某工业区经常下酸雨导致土壤呈酸性,植物难以正常生长。

可采取措施()

A.在土壤里施加NaOH溶液B.多浇水

C.撒入适量熟石灰D.撒入适量石灰石粉末

4.某同学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为了减轻疼痛,可以涂抹下列哪种物质()

A、浓硫酸B、食醋C、食盐水D、苏打水或肥皂水(呈碱性)

学生回答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酸碱性 :

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往碱性土壤中洒碳酸水。

2.处理工厂的废水:

硫酸厂的污水可用熟石灰和:

Ca(OH)2+H2SO4===CaSO4+2H2O

3.用于医药:

①胃酸过量,可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中和。

Al(OH)3+3HCl===AlCl3+3H2O

Mg(OH)2+2HCl===MgCl2+2H2O

②被蚊虫叮咬,蚊虫会在皮肤上分泌出蚁酸,使皮肤又痛又痒。

可涂一些碱性物质的药水如稀氨水、牙膏或肥皂水等减轻痛痒。

学生还知道了:

利用中和反应原理还可以调配食物,比如,吃碱面时,加点醋,味道会更美。

用食醋中和腌制皮蛋产生的碱,从而去除皮蛋的涩味。

 

学生回答:

3.C

4.B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引向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本节课的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

【拓展延伸】

1、测试不同胃药中和胃酸的功效;

2、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

3、调查实验室废水的处理情况。

 

这样鼓励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中和反应实质及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六、板书提纲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1、盐的定义: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3、中和反应实质:

H++OH-====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1、改变土壤酸碱性;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4、用于日常生活:

六、后附练习安排

【走近中考】

1.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Fe+H2SO4=FeSO4+H2↑

B、H2CO3=H2O+CO2↑

C、2NaOH+H2SO4=Na2SO4+H2O

D、4Al+3O2====2Al2O3

E、2NaOH+CuSO4=Na2SO4+Cu(OH)2↓

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下图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C.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D.两种溶液混合时,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钠分子

4.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A.水B.纯碱(碱性物质)

C.食盐D.食醋

5.失去标签的三瓶无色液体,分别是稀HCl、蒸馏水、NaOH溶液,可用什么物质加以区分?

能否用酚酞试液将它们鉴别出来?

 

6.从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中选择填空:

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

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酒C时,小猫逐渐消失。

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画的,无色液体A是,B是,C是。

七、教学反思

1.问题设计反思

(1)课堂导入问题设计由原来的“吃面条或者松花蛋加什么佐料会更美味可口”改为“吃面条或者松花蛋为什么加点食醋更美味可口”,因为前者问题的答案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回答。

2.问题驱动力形成反思

课堂设计问题3:

上述三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都是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

我觉得问题3可以这样改进:

上述三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的生成物?

这种生成物是怎么产生的?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的性。

3.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反思

本节课是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经历多次“试讲----改进”,最后得到此成品,最后正式上课时学生表现很好,课堂进行很顺利,并且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详略得当。

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

整个过程不仅注重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

通过社会小实践:

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

还有调查实验室废水处理情况等,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亮点与创新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亮点是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如:

通过生活例子进行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2)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

如:

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

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3)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

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

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胃乐,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

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4)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5.不足与改进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学生的难点,增加了微观动画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更直观理解。

(2)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际教学时要运用化合价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进而正确书写方程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