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850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docx

财经学院冰蓄冷工程招标书最终稿综述

第三部分冰蓄冷系统技术要求

一、冰蓄冷系统概况

1、大楼夏季中央空调采用冰蓄冷系统方式,夏季设计日逐时空调冷负荷一览表(见附表1)。

2、本系统夏季选用3台双工况螺杆式冷水机组用于制冰与供冷,经2台板式换热器向中央空调末端系统提供供水温度+7℃,回水温度+12℃的冷冻水;冬季供热180万大卡/小时(热源由业主接至机房外)所需的所有设备和安装列入本次招标范围;蓄冷机房均置于地下室,其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本次中标的设备均由中标单位负责。

3、大楼基本条件:

3.1冰蓄冷系统的工程范围:

大楼,夏季空调尖峰负荷为4200KW,全日冷负荷为48000KW。

3.2本次招标的范围:

3.2.1大楼蓄冷系统整体设计、实施的设计方案。

包括设备选型计算书、带控制点管道系统流程原理图、主机房设备布置图、主机房配管平面、剖面图、主机房设备土建基础条件图等;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a)根据逐时冷负荷,由专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的计算书;

b)机房详细设备平面布置图;

c)机房蓄冰设备一览表;

d)管道平面布置图;

e)系统材料汇总表;

f)蓄冰空调系统(带控制点的)原理流程图。

3.2.2制订本次投标工程实施的施工、安装方案;

3.2.3制订本次投标工程系统测试方案;

3.2.4本次投标工程所选用的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总报价及实施计划。

3.3投标人必须保证主机房原有面积、土建荷载、冷冻水管穿越地下室侧板留洞、冷却水水管井等均不能更改。

3.4供电装机容量不超过(由投标人提供)KVA。

4.电网低谷时端为23:

00~7:

00、11:

00~13:

00,蓄冰时端为23:

00~7:

00,平时电价为0.688元/kwh,低谷电价为0.30元/kwh。

二、主要技术参数

1.冰蓄冷空调系统的集成与调试运行

1.1系统要求:

冰蓄冷系统应具备下列四种运行模式:

a.主机单独制冰模式

b.主机与蓄冰装置联合供冷模式

c.融冰单独供冷模式

d.主机单独供冷模式

提供全天24小时负荷分布运行工况表及付费分析。

1.2自控系统要求:

1.2.1系统配置要求:

本工程的自控系统由中央控制单元、现场控制机、电动调节阀、传感检测器件、系统控制柜、系统软件等部分组成,确保实现系统的参数化与无人执守,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运行。

中央控制单元采用微机,同时配置打印机,现场控制机采用DDC或PLC,同时配置人/机对话屏,确保实现系统的参数化与无人值守,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运行。

现场控制机和彩色人机对话屏在现场可以进行系统控制、参数设置和数据显示。

中央控制单元设置集中控制台,进行远程管理和打印。

中央控制单元与现场控制机(DDC/PLC)可实现双向通讯。

自控系统中的核心控制部分(DDC或PLC)与电动调节阀必须采用国际著名品牌的原装进口设备。

1.2.2系统控制功能

1.2.2.1控制系统通过对双工况主机、蓄冰装置、板式换热器、水泵、冷却塔及系统管路调节阀进行控制,调整系统各应用工况的运行模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中央空调末端提供一稳定的供水温度。

1.2.2.2控制系统应根据室外温湿度、天气预报、天气走势、历史记录进行负荷预测,自动选择系统控制模式,进行系统的优化控制。

1.2.2.3根据季节和机组运行情况,自控系统具备所有工况的转换功能。

1.2.3主要监控设备及内容

1.2.3.1冷源系统

此系统受控设备及数量为:

冷水机组

冷冻水和乙二醇循环泵

冷却水泵

冷却塔

冷却塔旁通电动蝶阀

冷冻水供水电动蝶阀

蓄冰旁通电动调节阀

冷水供/回水温度

膨胀水箱

监控内容为:

Ø冷源内冷媒供/回温度、乙二醇板交供/回水温度和系统冷冻循环水供/回水温度

Ø冷水机组启停

Ø冷水机组运行状态

Ø冷水机组故障报警

Ø冷水机组手/自动状态

Ø冷冻机供/回水温度或蒸发温度

Ø冷水机组电动蝶阀开关控制

Ø冷水供水压力

Ø冷水总回水流量

Ø冷却塔运行状态

Ø冷却塔故障报警

Ø冷却塔手/自动状态

Ø冷却塔启停控制

Ø冷却水泵运行状态

Ø冷却水泵故障报警

Ø冷却水泵手/自动状态

Ø冷却水泵启停控制

Ø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启停控制

Ø一次冷冻水循环泵运行状态

Ø一次冷冻水循环泵故障报警

Ø一次冷冻水循环泵手/自动状态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变频)启停控制通讯接口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变频)变频调节通讯接口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变频)运行状态通讯接口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变频)故障报警通讯接口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变频)手/自动状态通讯接口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变频)频率反馈通讯接口

Ø二次(或一次)冷冻水循环泵旁通阀控制

Ø膨胀水箱高/低水位报警

Ø冷却塔回水温度

Ø各区域冷水供/回水温度(共6区)

Ø各区域冷冻循环水回水流量实际逐时及累计流量和总系统冷冻循环水回水实际逐时及累计流量及总系统供/回水温度

Ø乙二醇循环系统实际逐时及累计流量(仅对于静态蓄冰系统)

Ø水流开关通讯接口

Ø各区域供水压力

Ø各主机实际电流通讯接口

投入自控运行后,通过现场的控制器控制冷冻机组运行台数及各相关设备(蓄冰设备、乙二醇循环泵、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电动蝶阀)连锁启停。

冷水机组有关参数通过机组自带的采用通用开放性通信协议的智能接口采集并实施控制。

根据系统冷水供回水温差及总流量计算系统所需的冷负荷,以之确定冷冻机组及相关设备(蓄冰设备、乙二醇循环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电动蝶阀)开启台数。

根据计算逐时的实际冷负荷和实际整个系统耗电智能决定主机和蓄冰装置的开机量及其比例;在冷热源控制程序中应包含各设备的固化部分负荷性能表以便于智能决策冷热源设备的投入数量及投入设备的开机率。

系统软件按照运行时间均等机制交替启停机组及相关设备(蓄冰设备、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电动蝶阀)。

根据流量及压差(或压力)确定二次循环水泵开启台数及变频调节。

系统软件按照运行时间均等机制交替启停二次循环水泵,使各台二次循环水泵平均运行时间相等。

室外温湿度遥测、显示,根据室外温湿度对主机和蓄冰装置的出水温度再设定。

蓄冰量、乙二醇实际逐时及累计流量测量与显示

为防止水泵断流根据供水压力控制冷水旁通阀的开关。

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台数的开停。

根据冷却塔集水盘内水位控制冷却补给水阀。

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旁通阀。

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防冻装置的动作。

以上状况均可在操作站彩色显示屏上显示和经打印机打印记录。

控制系统配置灵活的手动/自动无扰动切换功能。

具备节假日特别控制功能。

1.3自控系统中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及其配线的基本要求如下:

1.3.1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Sensor)

温度传感器应由厂商校准过,不需采取其它措施进行数值补偿,精度等级为±0.1℃,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监测范围:

主机进出口、蓄冰装置进出口、板式换热器进出口、冷却水供回水、冷冻水供回水等。

1.3.2流量传感器(FlowMeter)

采用电磁式流量传感器,温度范围-20~80℃,流量范围30%-100%,4-20mA,精度2%,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监测范围:

冷冻水流量、乙二醇流量等。

1.3.3室外温湿度传感器

室外温度、湿度。

温度范围-20~50℃,精度±1%,4-20mA,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1.3.4液位传感器

监测范围:

蓄冰槽液位、膨胀水箱液位。

温度范围-20~80℃,精度±1%,4-20mA,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1.3.5压差传感器

监测范围:

冷冻水供回水压差。

温度范围-20~80℃,精度±1%,4-20mA,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1.3.6电动开关阀

配置范围:

配置于每台主机的蒸发器与冷凝器(或冷却塔进出口)出口。

温度范围-20~80℃,精密关闭型,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1.3.7电动调节阀

配置范围:

配置于蓄冰装置进出口、板式换热器进口、冰蓄冷调节回路、冷冻水供回水之间等处。

温度范围-20~80℃,调节型,4-20mA,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1.3.8变频器

用于冷冻水泵、乙二醇二次泵的变频控制,采用进口原装产品。

A.无屏蔽电机电缆连接长度大于等于200m,采用小于等于150m长屏蔽电机电缆时电磁兼容,指标符合EN55011中IA要求。

B.电源输入:

三相380伏50赫兹。

电压误差380V±10%。

功率因数:

额定负载时为0.9。

20赫兹时不低于0.8否则视为不响应标书。

上电次数:

1次/分钟。

C.输出:

输出电压:

电源电压的0~100%。

输出频率:

0~120赫兹。

开关输出:

无限。

加速及减速的时间:

1~3600秒。

D.转矩特性:

启动转矩:

110%持续大于等于1分钟。

高启动转矩:

160%持续大于打等于0.5秒。

加速转矩:

100%。

过载转矩:

110%。

E.数字信号输入:

可编程输入数:

大于等于8个。

电压电平:

直流0~24V(正逻辑)。

最大输入电压:

电流28V。

输入电阻:

约2000欧。

F.模拟信号输入:

可编程电压输入数:

大于等于1个。

电压电平:

直流0~10V可调。

输入电阻:

约10000欧。

可编程电流输入数大于等于1个。

电流范围:

4~20mA可调。

输入电阻:

约200欧。

G.脉冲输入:

可编程脉冲输入数大于等于3个,电压电平直流0~24V。

H.总谐波畸变:

小于等于3%,符合IEEE519标准。

I.外部条件:

保护等级:

IPOO。

环境温度45℃.满载运行时最低环境温度0℃。

J.保护:

电动机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接地不良保护,电压过高或过低保护,电动机缺相保护,市电缺相保护,散热片温控应确保超过90℃时自动关闭。

1.3.9线缆及电线管

(a)系统主机与工作站、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通信介质采用非屏蔽双绞线(AWG20*2CUnlinedPVEUL1015或以上)。

(b)控制器、电源与控制器、传感器之间导线截面的最小尺寸如下:

220VACRvv2×1.5

24VACRvv2×1.0

直流电线Rvv2×1.0

信号线Rvv2×0.75

(c)不得使用PVC管敷设线路。

(d)所有传感器线路须与交流电源线分开且应采用屏蔽控制电缆。

(e)所有外露的线管及吊杆、支架均涂防锈漆,线管与桥架、线管与接线盒之间应有可靠的接地跨接。

(f)从接线盒到设备、传感器的金属蛇皮管长度不应超过1m。

(g)所有应用于楼宇设备监控系统的电缆应为防火电缆。

以上所列设备及材料仅为控制系统中的基本要求,供应商应详列所有自动控制设备及材料的名称、功能、用途。

2.制冷主机技术要求及参数:

2.1制冷主机为双工况螺杆式冷水机组,数量3台。

要求为国际著名品牌合资及以上产品。

(标准)装机总制冷量775RT(≥98%,≤105%),投标人应提供在冷却水温度为32/37℃,冷冻水温度为7/12℃空调标准工况下主机的EER值和NPLV值,同时提供间隔为25%的部分负荷下P点设备综合性能表。

2.2需提供每台机组在以下工况的制冷量与其它技术参数的电脑选型计算书;

工况a.双工况机组蒸发器载冷剂为25-28%的乙烯乙二醇溶液,冷却水温度32℃/37℃,载冷剂进出水温度根据系统在供冷条件下实际设计进出水温度;

工况b.双工况机组蒸发器载冷剂为25-28%的乙烯乙二醇溶液,冷却水温度30℃/35℃,载冷剂进出水温度根据系统在蓄冰条件下实际设计温度。

2.3机组的机械结构特性应完全符合冷水机组的标准,又能满足制冰工况的要求,保温层的厚度应能满足制冰工况的要求。

2.4机组包括制冷工质,制冷工质可以采用R22、R123、R134a或R407c。

2.5能量调节范围:

至少25%~100%,平滑无级调节。

2.6冷媒侧和冷却水侧工作压力:

1.0Mpa。

2.7蒸发器、冷凝器污垢系数:

0.044m2C/kw。

2.8满负荷标准工况耗电指标:

≤0.70KW/RT。

其中半密闭式螺杆冷水机组单机电耗指标0.68~0.79kW/USRT;而开式螺杆冷水机组单机电耗指标0.66~0.68kW/USRT。

供应商必须提供电耗与制冷量关系机组全性能曲线(必须提供按ARI-550/590-1998中表三规定的冷水机组冷端及热端条件得出的NPLV值及按10%为增量的全性能曲线,必须提供另外按上述招标参数得出在冷却水温不变及冷却水温逐渐下降两种工况下的NPLV电耗与制冷量关系机组全性能曲线),提供机组起动特性曲线(运转时间与冷水温差关系),同时应提供间隔为10%的部分负荷下9点设备综合性能表。

要求NPLV值不大于0.63kW/USRT。

不能提供上述三条机组全性能曲线视为不响应标书。

2.9满负荷制冰工况耗电指标:

≤1.16KW/RT。

2.10整机噪音:

<84dB,距机组1米处测试。

2.11双工况机组在制冰工况时,蒸发器载冷剂进出口温差t小于一设定值时能自动停机。

此温差t设定值可由用户根据系统实际运行情况设定和改变,其调整幅度为0~2℃,调整精度为0.1℃。

2.12当系统运行需要将双工况机组蒸发器载冷剂出口温度在+12℃~-6℃之间调整时,机组能自动跟踪蒸发器载冷剂出口温度,依据蒸发器载冷剂出口温度调整工质蒸发温度,实现温度跟随,保证系统效率(静态蓄冰方式)。

2.13双工况机组低温保护装置最低载冷剂保护温度:

-8.5℃。

2.14提供双工况机组八频段的噪声值。

2.15机组其它控制要求:

2.15.1工作电源:

机组的电源为三相380伏50赫兹TN-S系统,半密闭和开式螺杆冷水机组的压缩机电机装机功率不大于压缩机在下面规定工况下其理论轴功率的115%。

生产厂商应提供在下面所述工况下的制冷剂实际循环工作压焓图和实际运行电流和启动电流。

不能提供制冷剂实际循环工作压焓图和实际冷水机组运行电流和启动电流视为不响应标书。

2.15.2控制界面为中文:

2.15.3机组的启停、空调与制冰工况的自动转换可通过简单的面板操作或外部有线遥控操作实现;

2.15.4冷冻水出水温度、乙二醇出水温度可以在控制屏幕上设置,也可以通过有线遥控设定,机组按设定温度控制并显示,温度控制精度等级高;

2.15.5故障报警、显示、记录与故障信号输出功能;

2.15.6机组能量控制及显示;

2.15.7冷凝压力控制及显示;

2.15.8蒸发温度、蒸发压力控制及显示;

2.15.9必需的电气与油路系统保护功能;

2.15.10其它必需的功能。

2.16螺杆冷水机组的基本部件材料材质要求如下:

A:

螺杆单或双压缩机进口名牌压缩机电机组合:

其中压缩机螺杆采用高强度表面硬化合金钢螺杆,螺杆装配后在正常运转速度下的动平衡应小于2毫米/秒且螺杆应在125%正常运转速度下进行运转测试。

在冷却水温不变状况下通过PID调节压缩机螺杆吸气滑阀开度可使压缩机至少在25~100%的范围内稳定无级调节运行。

B:

节流系统:

允许采用复合孔板、复合浮球阀和电子膨胀阀对制冷剂节流。

C:

蒸发器和冷凝器:

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要求采用高效换热表面。

蒸发器和冷凝器的配管接口可根据工程的需要任选卡箍式接口或国标法兰式接口。

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均采用单独制冷回路。

D:

启动器和控制盘:

额定容量小于及等于1000冷吨机组的启动器应安装在机组上,额定容量大于1000冷吨机组的启动器可配套外置于机组旁。

启动器可根据工程的需要任选星三角式启动器或固体式启动器。

冷水机组控制盘的基本要求是采用专用工业控制级微电脑控制器监控冷水机组的运转,协调各传感器、各执行器、继电器和开关的动作以实现对冷水机组的实时控制与检测。

控制盘应在生产厂内组装和测试,采用自适应控制保证冷水机组在恶劣条件下不停机。

控制盘应能提供标准用电容量限制控制、部分负荷时冷冻水出水温度再设定控制和全范围冷水机组安全控制。

控制盘应具有容易操作的控制界面,可显示所有的操作信息和安全信息以及非采用代码表示的完整诊断资料。

控制盘要求配套多语言可选(中文为默认)显示的图形界面微电脑控制器。

控制盘默认显示图形界面必须显示机组实际运行电流、冷凝温度和冷凝压力、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润滑油温度和压力和安全警报信息等主要内容。

三台(含)以内的同品牌冷水机组应只需要使用双绞线即能实现互联互通,可任意指定机组担任主控制机。

控制盘应带开关量接口可控制冷水机组配套的冷却塔风机、冷却水循环泵和冷冻水循环泵并实现上述各设备间及上述各设备与冷水机组间的连锁控制。

2.17机组其它附属设备及附件:

润滑油、隔震装置、水流开关等。

用文件清单型式列出压缩机,压缩机电机,蒸发器热交换器管材,冷凝器热交换器管材,微电脑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压力控制器,压力传感器等主要部件及检测元件的供货厂商及其型号规格。

2.18性能差异及其他:

各投标人用表格将招标要求与实际性能一一列出,有差异的应附性能差异表,必须如实反映差异否则视为不响应标书。

投标人若提供投标人已在样本中表示的产品,所投标产品的上述技术性能必须由样本及投标人网站的技术数据作为验证,并以样本及投标人网站的技术数据为准对投标人的标书做不利于供应商的修正。

3.蓄冰装置技术要求及参数:

(如有偏离,必须提供充分依据,供评标委员会评定)

当投标人采用静态盘管式或冰球式蓄冰装置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盘管或冰球必须为国际著名品牌进口原装或合资产品):

蓄冰装置的总蓄冷量应不小于4200RTH,其中潜热蓄冷量不小于3750RTH。

各投标人须详细说明蓄冰装置的特点、系统流程储能量(包括潜热、显热)、系统中各运行工况时冷水机组和蓄冰装置的逐时实际温度、乙烯乙二醇的系统中乙烯乙二醇的用量及其重量浓度、蓄冰装置内乙二醇流动情况及其压力降、蓄冰装置的结冰效率、结冰速率、化冰速率、故障率及其使用寿命。

不能提供上述任何一组数据均视为不响应标书。

3.1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试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行业标准和规范或应符合所在国家的有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国际通用标准。

3.2设备生产所用的材料应符合和达到所在国家的材料质量标准,供应商应向采购方提供主要设备用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化学成份,机械性能试验等)和相关的检验、试验规范和标准。

3.3储冰槽的结构

3.3.1储冰槽的的主体

采用钢板整体槽,保证水密性防水腐蚀,若采用静态盘管式,钢板必须进行热镀锌处理。

3.3.2保温与隔汽

储冰槽必须进行有效的保温内衬及隔汽处理,保证槽体表面在环境温度30℃、相对湿度85%条件下外表面不结露,冷量损耗在允许的范围内。

投标商对箱体及保温、隔汽的构造及其技术性能作详细的描述。

3.3.3盘管

采用优质钢管,必须为国际著名品牌原装进口产品或合资产品。

固定安装在框架上,盘管必须有效的防止乙二醇溶液的腐蚀。

3.3.4盖板

防水的组合盖板由热镀锌钢板及保温层组合。

盖板上设置检修孔。

3.3.5储冰槽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钢度,不致于在空转过程中发生变形,(弹性变形除外)也要保证盛满水后发生的变形,不大于规定要求。

3.4盘管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杂物遗留在管中。

3.5盘管应按规定要求作水压和气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规范规定。

为防止盘管内有异物影响盘管的工作。

3.6投标方应提供乙烯乙二醇的生产厂家及主要的化学成份的组成、防腐措施供招标方参考。

3.7每个槽体上要留有供槽体并列运行的管道口。

管道口的直径由投标方确定。

3.8设备上的标记:

每台设备都应有一块不锈钢制成的铭牌,且永久性固定在设备上,铭牌上至少应有以下几项内容:

A、招标方所确定的设备编号

B、制造厂的名称及成品和系列编号

C、设备名称

机组的铭牌数据

3.9厂家应提供备品备件和安装专用工具,备品备件、专用工具规格型号按招标书要求由投标方填写。

3.10厂家应提供不同温度下制冰和融冰曲线,提供24小时分量储冰的运行参数表。

其中必须包含机组的冷冻水温度为生产商主机和蓄冰装置联合系统运行实际工况下的逐时出水温度。

3.11承压:

≥0.6Mpa。

3.12蓄冰装置的融冰出口温度必须≤3.5℃(进口温度为冷水机组出口温度)。

3.13设备范围包括冰槽、盘管(或冰球)、盘管支架、液位计、压力传感器等。

3.14冰槽设在地下室动力中心机房内。

当供应商采用动态蓄冰装置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蓄冰装置的总蓄冷量应不小于4200RTH。

蓄冰系统中必须包含板换。

各供应商须详细说明蓄冰装置的特点、系统流程储能量(包括潜热、显热)、系统中各运行工况时冷水机组和蓄冰装置的逐时实际温度、蓄冰装置内的水压力降、蓄冰装置的结冰效率、结冰速率、化冰速率、故障率及其使用寿命。

不能提供上述任何一组数据均视为不响应标书。

3.15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试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行业标准和规范或应符合所在国家的有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国际通用标准。

3.16设备生产所用的材料应符合和达到所在国家的材料质量标准,供应商应向采购方提供主要设备用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化学成份,机械性能试验等)和相关的检验、试验规范和标准。

3.17储冰槽的结构

3.17.1储冰槽的的主体

采用钢板整体槽,保证水密性防水腐蚀,钢板必须进行热镀锌处理。

3.17.2保温与隔汽

储冰槽必须进行有效的保温内衬及隔汽处理,保证槽体表面在环境温度30℃、相对湿度85%条件下外表面不结露,冷量损耗在允许的范围内。

投标商对箱体及保温、隔汽的构造及其技术性能作详细的描述。

3.17.3盖板

防水的组合盖板由热镀锌钢板及保温层组合。

盖板上设置检修孔。

3.17.4储冰槽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钢度,不致于在空转过程中发生变形,(弹性变形除外)也要保证盛满水后发生的变形,不大于规定要求。

3.17.5蒸发器在加工组装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杂物遗留在管中。

3.17.6蒸发器应按规定要求作水压和气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规范规定。

为防止蒸发器内有异物影响蒸发器的工作。

3.17.7每个槽体上要留有供槽体并列运行的管道口。

管道口的直径由投标方确定。

槽体内应该设有使落冰在槽体内有效均匀分布的装置。

3.17.8设备上的标记:

每台设备都应有一块不锈钢制成的铭牌,且永久性固定在设备上,铭牌上至少应有以下几项内容:

A、招标方所确定的设备编号

B、制造厂的名称及成品和系列编号

C、设备名称

机组的铭牌数据

3.17.9厂家应提供备品备件和安装专用工具,备品备件、专用工具规格型号按招标书要求由投标方填写。

3.17.10厂家应提供不同温度下制冰和融冰曲线,提供24小时分量储冰的运行参数表。

其中必须包含机组的冷冻水温度为生产商主机和蓄冰装置联合系统运行实际工况下的逐时出水温度。

3.17.11承压:

≥0.6Mpa。

3.17.12蓄冰装置的融冰出口温度必须保证系统运行参数要求。

3.17.13必须是世界一流(进口或合资)品牌或国内蓄冰行业著名品牌。

3.17.14设备范围包括冰槽、蒸发器、蒸发器支架、冰均匀分布器、液位计、压力传感器等。

3.17.15冰槽设在地下室动力中心机房内

4.冷却塔技术要求及参数:

4.1流量:

m3/h(流量和台数,须与制冷机对应配置,由投标人确定)。

4.2进出水温:

32/37℃

计算条件按杭州气象室外参数:

大气压力:

夏季1000.5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