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648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演变的根本。

本课引言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人口的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又导致全国耕地的紧缺。

传统农业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考验,但过度垦荒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

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教材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二目“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三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材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等内容。

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教材介绍了春秋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本部分内容以识记为主,学生掌握各阶段代表性的成就即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与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和“均田免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小农经济的特点;封建政府的重农政策;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的突出成就。

2、技能:

理解:

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和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运用: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和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正确认识传统农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归纳总结、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土地政策的演变

【教学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农业通常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教材中重点讲农作物种植业,还包括一些经济作物。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那么,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合作探究】阅读P4『历史纵横』了解世界农业起源的三个中心及其特点:

三个中心:

西亚、中南美洲、东亚。

特点:

中国北方粟、南方水稻,西亚种植小麦与大麦为主;畜养业中国最早饲养狗、猪、鸡、水牛,西亚饲养绵羊、山羊,中南美洲饲养羊驼。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阅读导入框思考:

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古代人口的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如何?

人口增长的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废除人头税),隐瞒人口现象的减少等。

人口增长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又导致全国耕地的紧缺。

过度垦荒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

【合作探究】“精耕细作”是近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具体应该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它标明了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

看P4插图思考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情况如何?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

【资料补充】刀耕火种:

所谓刀耕火种,就是选取一块森林茂密的山地,用刀砍去树木和杂草,待其晒干后用火焚烧,再于灰烬上以点播撒播的方式种植作物。

每块山地砍烧一次一般仅能种植一次作物,之后便休耕数年。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独龙、怒、傈僳、佤、德昂、基诺、门巴、珞巴等族仍然广泛实行刀耕火种;拉祜、景颇、黎、瑶、彝、傣等族仍部分实行刀耕火种。

说起刀耕火种,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幕远古洪荒的景象,一群人身穿兽皮、衣不遮体,它们挥舞着大刀长矛,砍树放火,然后用根木头锥子在地里扎眼,随便撒点种子,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与之相关联的是落后、野蛮、愚昧、生产力低下之类不大好的词。

最典型的刀耕火种形态称之为“无轮作轮歇类型”,一块地只种一季就抛荒休闲,休闲期长达十年左右,这种类型的地被很多民族称为“懒活地”,意思是不需要怎么费尽儿,就可以获得收成,所以是各个民族的首选。

只是在人口增加,土地不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轮作轮歇类型”。

刀耕火种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放火烧荒,而是有着长时段的精心规划。

所以这种农业方式还要有相关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

比如,他们会以村寨为单位,把全村的懒活地分成比如十份,这样才能一年种一份,十年一轮回。

在正常情况下,所烧的也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他们的“地”。

山民们在当值的山地砍树、烧荒、播种、收获,每项工序都有传统的规则。

比如烧火前要清理防火道,专人把守,以免山火越界。

砍树时大树留桩,小树留根,以便来年春风吹又生。

烧荒有很多好处。

云南的红土多为酸性,草木灰为碱性,可以改良土壤。

大火把草籽和虫卵烧熟,几乎不需要除草治虫。

所谓刀耕只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如果真的耕了,反而没有好处。

因为深耕会把草木灰埋到下面,并把土壤深处的虫卵和草籽翻上来。

烧地的时机也是专门的学问。

烧晚了会误农时,烧早了不能马上播种,反而让杂草得到机会。

一块地又砍又烧,只种一年,外人会觉得可惜由于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一种生产方法,其使作的工具主要为竹木石制成的刀、锄、斧、锌、叉、棍等,铁质工具很少;其种植的作物多限于玉米、旱谷、薯类和荞麦;播种后不讲究施肥和管理,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许多民族需要辅以采集和渔猎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更为严重的是,刀耕火种农业是对自然的掠夺利用,大部分耕地的垦辟与森林资源的破坏形影相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加,可供砍烧的山地必定越来越少,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球境,实行刀耕火种农业民族的再生产能力也会随之丧失。

"刀耕火种"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这在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外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又恢复了,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好方法。

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减半,"刀耕火种"的"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周期大为缩短,森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所以,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作出严禁山地"刀耕火种"的决定是明智的。

火耕水耨:

自汉代至唐代,古籍中提到南方稻作技术,往往用“火耕水耨”四字来概括。

所谓“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然后再种上稻子,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稻苗长出的时候,杂草也同时跟着长出来,这时候再来对付杂草,已经不是火攻,而是水淹,因为在淹水的条件下,稻还能正常生长,而杂草却难以生存。

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

所以尽管宋代以后,以“耕、耙、耖”和耘田、烤田为核心的稻作技术得以普及,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着火耕水耨的遗迹。

2、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少量使用。

金石并用。

3、春秋战国:

铁器农具使用、牛耕推广。

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合作探究】简要归纳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分析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

主要的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金石并用----铁犁牛耕。

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这里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和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样就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也就是土地所有关系,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合作探究】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参看甲骨文的“田”字)。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井田制下土地所有制性质?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合作探究】简述井田制解体的过程并分析其瓦解的原因?

过程: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3)屯田制和均田制:

这是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

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

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

屯田农民按军事编制固定在土地上,按土地的实际收获量向官府分成交纳田租。

军屯以军营为单位进行生产。

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

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

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

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

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

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合作探究】小农经济发展有何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发展有利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方式是小农经济,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适应古代中国的国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模式。

因为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能够主动地去改造自然,而且个体农民自身的经济力量薄弱,扩大生产规模不太可能,一般也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生产技术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的生计问题。

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又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小农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

但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步维艰。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氾胜之书》;汉代发明耧车;赵过推广耦犁和代田法;汉代还出现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4、宋元时期: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南方稻麦两熟制出现;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

多熟种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合作探究】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有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等。

【资料补充】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吴初步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进一步开发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逐步南移

两宋时期完成南移

【课堂小结】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古代社会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即便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依然能够抵抗住灾害的侵袭,顽强发展。

俗话说: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正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渡过一个个难关的重要保证。

【板书设计】

【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3、见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

【作业布置】《学案与测评》同步练习

【备课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