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622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docx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4单热与温度

第4单元

热与温度

热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本单元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安排一系列有趣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们亲身经历探索科学奥秘、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在课时安排上,本单元由《冷热现象》《探究技能:

温度的测量》《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热往哪里传》《物体传热的本领》《设计与制作:

简易保温箱》《冷气机安装在哪里》9课组成,每课1个课时,建议安排9课时。

在活动的选择上,第24课活动的重点是寻找身边的冷与热,激发学生对冷热自然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并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第25课的活动突出对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认识温度计的基础上,通过测量水温和气温,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技能;第26~28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展开,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经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探究实验,认识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体验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描述方法,并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第29~30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第31课通过制作保温箱,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简单的产品,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32课用调查的方法研究冷气机出风口的位置,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冷空气的流动特点,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科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单元知识结构图

通过隐含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和问题,产生思考,突出主题,导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是什么/能让你大汗淋漓/是什么/能让瓶口的气泡鼓起/又是什么/让温度计的液柱高低变化。

24冷热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

(1)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学习科学的描述方法。

(2)学习分析信息和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想法,体验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共识的过程。

3.科学态度

(1)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形成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意识。

(2)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3)形成乐于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哪里冷,哪里热

寻找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冷和热,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观察、描述、交流

活动2冷热的感觉

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认识到人的感官对冷热的感觉不一定准确,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描述、交流、分析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

有一天,天气炎热,波波把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放在口袋里。

可是当波波把巧克力从口袋里掏出来时,却发现巧克力融化了。

妍妍提醒波波,巧克力应该放在比较冷的地方。

产生问题:

哪里比较冷呢?

孩子们大都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下比较热”“树荫下比较凉”,但是这些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冷和热的现象”的模糊认识,大部分孩子都没有认真地思考或描述过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有哪些冷和热的现象。

驱动任务:

寻找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冷和热,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活动1哪里冷,哪里热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知道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冷与热的现象到处存在,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奠定基础。

我口袋里的巧克力怎么化了!

要放在冷的地方吧?

哪里比较冷呢?

本活动安排学生认真观察、收集身边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一方面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更为系统的描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冷与热的现象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科书的场景图中,彬彬打开了冰箱门,“冷气”扑面,而一旁的妈妈正在炒菜,却热得满头大汗。

这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共鸣,给学生以提示的作用。

你还知道哪些冷和热的现象?

接下来,教科书引导学生观察的范围由“身边”拓展到“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从而发现冷热现象既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也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科书中的四张图片分别表示烈日炎炎的夏日、高温的熔岩、下雪天和南极的冰山,其中既有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也有人类生活中的冷热现象。

主题人物妍妍说“你还知道哪些冷和热的现象”,这句话暗示学生,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冷热现象绝不止教科书图片给出的四处,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想还有哪些冷和热的现象。

经过这样的思考以后,学生在课后寻找冷热现象时才不会漫无目的地随处看看,而是有针对性地验证自己的想法。

◎◎友情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冷与热的现象随处可见。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呢?

关于冷热,学生已有一定的感知,活动开展的关键是注意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现。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观察,先从身边的生活(如家庭)开始,再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学生就会发现冷热现象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跟人们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从而激发探究热情。

寻找家里的冷热现象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实时、实地的寻找,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场景的图片(如煤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把这些场景拍成视频,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更生动、更直观的体验。

至于具体寻找,可作为后续学习,让学生放学后回到家中去寻找和发现。

带着任务去寻找,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

关于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冷热现象的照片,课上交流、展示,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一年四季的冷热变化,再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界有哪些冷热现象”“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冷热现象的”等问题,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我国最冷的地方是位于黑龙江省的漠河,最低温度曾达到-52.3℃;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温度曾达到48.9℃。

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等方面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关于冷热现象的发现”进行描述和交流,并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系统描述的方法,包括时间、地点、对象、特征等方面要素。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获得更多信息,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找到的冷热现象不同。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感受到发现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2冷热的感觉

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冷和热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本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皮肤去感觉水的冷与热。

教科书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实验的步骤:

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描述此时两只手的感觉;然后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再次描热水温水冰水注意:

热水的温度不应太高,以免烫伤手。

述两只手的感觉。

学生通过对比两次实验的具体感觉,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知道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觉物体的冷与热,同时也慢慢体会到人的感官对冷热的感觉不一定准确,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课的学习中去。

◎◎友情提示

在开展本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并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呢”。

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可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探究。

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课堂上也可以来一个小竞赛,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学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会记录,最后在交流汇报中整理、归纳:

人们可以通过手、眼等器官来感觉物体的冷热。

在本实验开展过程中(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试一试(注意提醒学生先把手洗干净),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动手、体验的机会,然后鼓励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自己的感觉,意在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人感觉会有所差别,同一个人左右手的感觉也会有差异”,为下节课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测量物体的温度”做铺垫。

准备热水、温水和冰水时,注意热水的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伤手,但也应与温水有一个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感觉到其中的差异。

若没有准备冰水的条件,也可以用冷水代替冰水。

 

25探究技能:

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人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掌握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

2.科学探究

(1)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2)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技能。

3.科学态度

(1)认识到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应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亲身经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认识测量仪器认识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观察、分析、交流

活动2测量方法

以测量水温为例,学习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方法读数、测量

活动3使用仪器测量

用水温计测量水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测量、记录、交流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

烈日炎炎下,孩子们都被热得满头大汗。

妍妍想起天气预报上说今天有高温预警。

产生问题: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并不准确。

所以,当学生对“高温预警”的具体温度感到好奇时,需要用到更加精确、可靠的测量方式。

驱动任务: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学会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本课在第一课用触摸等方法感觉物体冷热程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温度的科学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活动1认识测量仪器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生活中有不同的温度计。

人们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今天有高温预警。

有多少度呢?

用温度计测一下吧。

在上一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发现感觉器官不能准确地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会想到使用常见的温度计对温度进行测量。

于是教科书安排了第一个活动——认识不同的温度计。

在本环节中,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通过对不同温度计的有序观察,认识温度计的共同构造——玻璃泡(内有液柱)、玻璃管(标有数字、刻度、单位)。

学生应理解温度计不同部分的功能,知道人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

第二个层面是对比不同温度计测量范围(量程)的差异,认识到不同

种类的温度计有不同的用途。

◎◎友情提示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时,最好给学生配备多支温度计(包括不同用途的温度计,如水温计、气温计、体温计等),以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温度计的共同构造。

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温度计不同部分的功能,如“温度计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呢”,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人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图片说明:

①体温计;②气温计;③水温计。

)要测水温该用哪种温度计呢?

在介绍温度的常用单位时,教师最好补充介绍摄氏温度的标定方法,为学生准确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做铺垫。

教科书上波波的话“要测水温该用哪种温度计呢”,提示学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有不同的用途。

教师可以先用“温度计能测量任意高的温度吗”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比较不同的温度计所能测量的范围(即量程)是多少,提示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超出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液态)水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来思考和判断哪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水温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气温计和体温计。

温度计是玻璃仪器,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轻拿轻放,以防打碎。

活动2测量方法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并掌握正确的读数和测量方法。

读作:

二十五摄氏度

写作:

25℃

学生在上一个活动中认识了温度计,在此基础上,本环节以水温计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地读写温度和使用温度计时的注意事项。

◎◎友情提示

关于摄氏温度的读和写,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

教科书对温度为25℃的温度计液面图进行了放大,并做出读写示范。

教师可利用温度计活动挂图或投影设备,先从比较容易认读的整数开始,引导学生注意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区别,如5℃、0℃、-10℃,然后再进行不是整数的、较复杂的认读,如12.3℃、27.4℃、-12.6℃等。

对于不是整数的认读,要先分出温度计刻度上的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然后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规定,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

零上温度自0℃向上,数字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自0℃向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对于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读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还可以示范仰视、俯视、平视等几种不同角度看液面的情况,让学生判断“应该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才准确呢”。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读数时应以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为准,同时还应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如:

温度计下端要浸入水中,但不能接触容器;避免离温度计过近,以免嘴呼出的热气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

通过讨论,学生会对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更加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使用气温计打下基础。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注意事项,包括:

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③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温度计下端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等。

最好能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测量水温的基本要领。

活动3使用仪器测量

本活动是学生认识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后的实践操作,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生先通过测量并记录热水、温水和自来水的温度来熟悉和训练测量水温的方法,通过讨论和总结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然后通过测量校园中不同地点的气温,发现不同地方的气温是有差异的。

◎◎友情提示

本活动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测量并记录热水、温水和自来水的温度,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明确使用水温计测量水温的方法,设计好记录表格,这个表格可以是个性化的,容易操作、方便记录就行;第二步是学生对热水、温水和自来水的温度进行测量和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指出学生在测量和读数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之处,并给以正确示范,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观测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合理、有效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第二个部分是组织学生讨论测量气温的注意事项,学生测量校园中不同地点的气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水温计的使用方法出发,思考气温计同一时间,校

园内不同地点的温度一样吗?

测量气温时应该注意什么?

讨论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观测和记录气温计指示的温度,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测气温,就是测量气体的温度,包括测量教室内、走廊处、大楼旁、草地上、树荫下等不同地方的气温。

教师还可提供其他地方(如阳光下、操场上……)让学生测量。

这个部分若在本节课完成不了,可延续到课后进行。

由于测量气温是一次户外活动,最好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活动前应提醒学生分工合作、爱护花草树木。

活动完成后,还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可引导学生讨论:

①不同地点的空气温度一样吗?

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气温是否一样呢?

26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会变化的液柱

通过实验,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观察、记录、解释实验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

实验室里,彬彬和波波在用水温计测量水温。

波波发现,当水温发生变化时,水温计的液柱高度也在发生变化。

产生问题:

学生在上节课的学习中认识了温度计,他们已经知道温度计玻璃管是密封的,其内部的液体总量不会增多或减少,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水温计液柱的高低变化呢?

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驱动任务: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水温计的液柱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会变化呢?

活动会变化的液柱

为什么水温计液柱高度会发生变化呢?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很容易提出的问题。

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温度计工作原理的认识,通过探究实验达到认识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目标。

同时,这项活动的设计意图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发现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还强调让学生经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

意识。

本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此实验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形式,即在两个同样的锥形瓶中装满稀释的红墨水,分别用插有相同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瓶口。

学生往一个锥形瓶上浇热水,往另一个锥形瓶上浇冰水,观察玻璃管内水柱的变化,标出变化后的水位。

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这是对第一部分的补充和延伸。

本实验的实验操作为:

用其他液体(如食用油、牛奶、橙汁等)代替上面装置中的红墨水,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本实验时应特别注意两点:

一方面应注意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相同的锥形瓶、相同的玻璃管),另一方面应用认真细致的科学观察态度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交流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达成“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共识。

◎◎友情提示

以上实验,应该在学生对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会变化呢”)做出假设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研究。

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方法,只要能够验证假设,方法可以多样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如果学生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

实验方案确定后,教师应对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做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在进行教科书上的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选用的玻璃管越细越好。

锥形瓶里的液体须装满且不能有气泡,塞子和玻璃管的连接部位须密封好,以防液体在膨胀时溢出,影响效果。

为了方便学生观察水柱的高度变化,教师可以在锥形瓶内的水中加一些红墨水。

往锥形瓶上浇热水时,教师最好为学生提供有把的杯子,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以防烫伤。

实验完成后,描述和交流实验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或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等不同形式来进行。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锥形瓶内的水是否变多或变少了”“液柱为什么会发生高度的变化”,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提高探究效率等方面考虑,不同小组可以选择不同液体进行研究,实验完成后再做充分交流,达成共识。

27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乒乓球能鼓起来吗

通过瘪了的乒乓球在沸水中膨胀的实验,认识到空气具有遇热膨胀的性质观察、描述、实验、解释、交流

活动2会变化的肥皂泡

通过变化的肥皂泡实验,认识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观察、实验、解释、交流

2.活动指引

这个球瘪了,不能用了。

把它放到开水里试试。

这样球就能鼓起来吗?

生活情境:

乒乓球训练室内,波波和彬彬要打乒乓球。

这时,波波却发现乒乓球瘪了,不能再用了,彬彬提出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开水里试试,琪琪迷惑不解地问“这样乒乓球就能鼓起来吗?

产生问题: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乒乓球能鼓起来吗?

这一情境学生在生活中也曾遇到过或尝试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驱动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瘪了的乒乓球在开水中能否鼓起来,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然后尝试解释原因。

活动1乒乓球能鼓起来吗

本活动与驱动任务密切联系,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瘪了的乒乓球在开水中能否鼓起是球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了吧?

是乒乓球受热膨胀了吗?

注意安全,以免烫伤。

教科书上波波的问题“是乒乓球受热膨胀了吗?

”和妍妍的回应“是球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了吧?

”意在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思考,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看到“乒乓球膨胀”的实验现象,很容易想到“这是不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鼓起来了”。

为了证伪学生的这种想法,需要进行本活动的第二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对上一部分的补充,通过实验探究破损并瘪了的乒乓球在开水中能否鼓起来,验证究竟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鼓起来了,还是乒乓球内的空气膨胀把球的外皮胀鼓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遇热膨胀的性质。

◎◎友情提示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乒乓球能鼓起来吗?

”这一问题学生在生活中也曾遇到过或尝试过,学生的探究欲望很高。

他们会凭亲身经验或仅凭感觉大声地说出来:

“行!

”。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烫伤。

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乒乓球发生的变化进行描述。

学生应注意表述的完整性,在教科书给出的关键词的基础上,练习科学、系统地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鼓起来了,还是乒乓球内的空气膨胀把球的外皮胀鼓了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这也是学生自身的科学概念经过表达和相互碰撞,进而外显化、具体化的过程。

经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2会变化的肥皂泡

在第一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遇热膨胀的性质。

那么气体遇冷会收缩吗?

气体无形、无色,怎样知道气体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探究“变化的肥皂泡”实验后就会得到答案。

在本活动中,学生通过变化的肥皂泡实验,知道空气不仅会遇热膨(图片说明:

①用手捂住烧瓶并观察瓶口肥皂膜的变化;②把烧瓶浸入冰水中并观察瓶口肥皂膜的变化。

除了会遇热澎胀,还会遇冷收缩;气体与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友情提示

肥皂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吹肥皂泡也是学生喜欢的游戏,很多学生都有玩肥皂泡的经历,因此学生对于探究肥皂泡的变化有很高的热情。

但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与平时的游戏是不同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探究活动的计划性。

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是流动的,用什么容器装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