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448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单元合集含单元写作+口语交际

17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文中生字,积累好词佳句,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词语。

2

、体会文中语音的精妙

进程与方法:

1、初读,总体感知,认识课文大概内容。

2、精读,抓重点

段落和文句,体会文中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颂与沉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河瀑布所表现的“无坚不摧,无往

不胜,百折不回”的精神,由黄河的这种精神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性格。

教学重点

1、通过略读和精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初步掌握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2、感

受华夏子孙的伟大精神力量,接受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

教学重点

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壶口瀑布

图片展示

二、壶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就是一条卧伏在中原大地的黄龙。

它生性暴虐,荼毒生灵。

大禹为制服黄龙,在晋陕峡谷之处的龙门发现了降伏这条恶龙的好去处。

龙门断崖绝壁,将暴龙引入此门,犹如瓮中捉鳖,降伏暴龙将易如反掌。

不料峡谷的进口处有一巨石挡道,不能顺利将黄龙引入龙门。

大禹当机立断,用神斧砍开巨石,只见天崩地裂的巨响后,巨石一分为二,出现了一条大裂缝,这就是现在

的“壶口”。

壶口得名的由来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

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当地人叫“龙槽”,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这龙漕顶着宽宽的

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分析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

由宽而窄,由高而低,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中,巨大的水流拢成一束,奔泄于十里龙槽,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三、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

》和《夏》入选中学教材。

四、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zhùjièsǎngshàchíchěnghánjìnyūlóng

铸告诫推搡霎时驰骋寒噤迂回震耳欲聋

yōngèxuánwōǎizhágǔgǔxié

前呼后拥怒不可遏漩涡雾霭出轧

汩汩如泉挟而不服

五、初步感知课文

(一)初见壶口

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

相识,作者听见什么?

看到什么?

有什么感受?

听觉:

涛声隐隐如雷

视觉:

雾气弥漫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浪沫横溢

感受: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可怕、吞没

涛声如雷、雾气蒸腾、气势磅礴

(惊心动魄或胆战心惊)

第二课时

(二)再见壶口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季节

雨季

略写

远眺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旱季

详写

近观

描写更细致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如丝如缕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等

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情感特点有相通之处。

如海、河、瀑泉、雾的形态表现,与喜、哀、怨、愁相似。

水流经不同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的境遇也会

有不同的情感。

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喜

如一卷飞毯抖落,不,一卷钢板出轧,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之势怒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哀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怨

六、探究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

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声情并茂朗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

来被我们看见。

感悟主旨

作者在文末写道: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明确:

因为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饱历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特点。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这句话是谁说的?

——毛泽东

感悟主旨

壶口瀑布的品质

黄河的品质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七、赏析

语言

体味全文诗意的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赏析美句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初次见到的瀑布样子,表现出瀑布涛声如雷、万马奔腾般的气势。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明确:

比喻,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飞毯”、“钢板”,形象地表现了河水的凝重和猛烈。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明确:

排比,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不同形态。

4、人常以柔情比水,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明确:

拟人,表现出水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

八、布置作业

1、综观全文,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心里的壶口瀑布。

2、摘抄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感悟主旨

壶口瀑布的品质

黄河的品质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课后反思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2、学习积累文章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

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图片展示

二、背景资料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

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

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三、作者简介

马丽华,女。

生于山东济南。

共党员。

1976、1990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专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老拉萨——圣城暮色》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等。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走过西藏》系列先后在港、台出版,并译有英、法文版

本。

四、检查预习

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扛(káng)棱角(léng)虔诚(qián)

恭顺(gōng)蠕动(rú)豁然(h

uò)

凉(qī)懈怠(xiè)敦实(dūn)

蜿蜒(wānyán)演绎(yì)

安营扎寨(zhài)风云变幻(huàn)

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

川流不息(chuān)漫不经心(màn)

黧黑(lí)砾石(lì)腈纶(jīng)皱褶(zhě)

五、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

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

.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二课时

六、精读研讨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

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角度

句段

特点

第一次

描写

远望

(总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

描写

近观

(细致

描绘)

10、11自然段

风声呼啸,冰河光滑

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琼瑶仙境

晶莹洁白

冰体多样

光彩夺目

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

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

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

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

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七、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

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八、探究主旨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九、归纳写作特点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

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十、课文总结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调查家乡的母亲河,介绍一下母亲河的

现状。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 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二、背景资料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

0公里。

图片展示勃朗峰

三、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雇(gù)翌日(yì)  陡峭(dǒu)隧道(suì) 俯瞰(

kàn) 穹顶(qióng)巍峨(wēié) 皑皑(ái)逗留(dòu)缭绕(liáo)妩媚(mèi

)蔓延(màn)浮躁(zào)颠簸( bǒ)沟壑(hè)旷野(kuàng)打嗝(gé)络绎不绝(yì)轻歌曼舞(màn

)瞬息万变(shùn)纷至沓来(tà)名副其实(fù)和颜悦色(yuè)

拾阶(shí)巉峻(chán)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uì(隧)道qiónɡ(穹)顶沟hè(壑)

酒气xūnxūn(醺醺)liáo(缭)绕

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

所见所遇

感慨

上山

徒步登山

(1-6)

勃朗峰

美丽景色

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

雇车旅行

(7-11)

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

幸运

轻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六、精读研讨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

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

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

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

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

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

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

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

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

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七、探究主旨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八、归纳写作特点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

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

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

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

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九、课文总结

十、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课外查找有关马克·吐温的资料,欣赏他的小说《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

那么,

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

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

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资料链接

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

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

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

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

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

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

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