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3184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8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静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静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静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静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电.docx

《静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电.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电.docx

静电

 

第三节 静电的控制与消除

一、防止形成危险性混合物

静电最为严重的危险是引起爆炸和火灾。

根据静电作为火源引起爆炸和火灾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防止静电灾害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②设法导走或中和产生的电荷,使它不能积聚;③防止高电场产生的、有足够能量的静电放电;④防止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上述四条只要做到任何一条,都可以防止静电引起的爆炸和火灾。

前三条实际上是控制静电的产生和积聚,是消除静电危害的直接措施,第四条是消除或减轻周围环境引起爆炸和火灾的危险,是防止静电危害的间接措施。

静电引起爆炸或火灾的条件之一是有爆炸性混合物存在。

为防止静电灾害,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以不可燃介质代替可燃介质

在许多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中使用着有机溶剂和易燃液体。

如果不影响工艺过程的正常进行,最好以不可燃介质代替可燃介质,这样做既经济又实惠,不仅防止了静电的引燃,而且杜绝了一切着火的根源。

例如,汽油和煤油对洗涤设备或设备零部件上的油脂污物有着良好的去污性能。

但是,汽油和煤油即使在正常温度下也容易产生蒸气,在其表面附近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且汽油和煤油的闪点和燃点都很低,加之两者又都比较容易产生静电,使用它们作为洗涤剂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性。

为此,建议采用危险性较小的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等溶剂作为洗涤剂;但是,应当充分注意其毒性以及注意其与火焰接触时生成光气的可能性。

最好采用不可燃混合溶剂进行化学脱脂,见表6-14。

油和碱相互作用形成水状乳浊液,就能清洗掉物体表面的脏物。

表6-14化学脱脂时使用的不可燃混合剂

注:

混合剂1、2、3适用于黑色金属,4、5适用于铜及其合金,6、7适用于铝及其合金。

在温度为70~80℃下,脱脂时间为10~15min,用压缩空气搅拌溶剂。

目前,已广泛采用电化及超声波脱脂的方法使零件和容器净化。

化学脱脂时使用的溶剂成分及电化脱脂条件见表6-15。

溶剂成分及超声波脱脂的条件见表6-16。

表6-15化学脱脂时使用的溶剂成分及电化脱脂条件

注:

1和2适用于黑色和有色金属,2适用于铜及其合金,3适用于锌及其合金,4适用于锌、铝及铜等的合金,5用于交流电使金属脱脂。

表6-16溶剂成分及超声波脱脂的条件

项目

1

2

3

组分含量

/(g/L)

磷酸钠

30

3

3

碳酸钠

10

3

活性剂

OΠ-7或

OΠ-10

3

3

3

脱脂的条

溶剂温

度/℃

55~60

55~60

40~50

脱脂时

间/min

3~5

1~3

1~3

注:

1适用于黑色金属,2适用于铝,3适用于黄铜和青铜。

电化和超声波脱脂时,不仅不会发生燃烧和爆炸,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对于粉体、粉尘越小,粒子总面积越大,在空气中越能起氧化反应。

微粒小于300μm时,火花放电能使生产中的粉尘着火。

因此,用颗粒状材料(微粒大于300μm)代替粉尘,这是防止静电危害的一种措施。

必须指出,粒子大小决定于工艺流程的要求,不能任意改变。

2.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浓度

为防止爆炸混合物的形成,可以使爆炸混合物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因此,可以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合采用通风装置或抽气装置及时排出爆炸性混合物,使混合物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防止静电火花引起爆炸或火灾。

易燃液体在其表面上由于蒸发产生的蒸气爆炸性混合物的数量是同温度密切相关的,所以,易燃液体还有一个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也有爆炸温度下限和爆炸温度上限之分。

当温度在此下限和上限范围之内时,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正好在该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之内,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即该液体的闪点。

例如:

车用汽油的爆炸温度是-39~-8℃,灯用煤油的是+40~+86℃,酒精的是+11~+40℃,苯的是-14~+12℃,甲苯的是+1~+31℃,乙醚的是-45~+13℃等。

显然,把温度控制在爆炸温度极限范围之外也是一条防止静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途径,但是,爆炸性混合物是按照可燃性物质的特性、使用量、使用条件以及温度、压力和湿度等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因此,控制温度的办法不能作为惟一的安全措施。

3.减少氧化剂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含有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的容器内充填氮、二氧化碳或其他不活泼的气体,减少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性混合物中氧的含量,消除燃烧条件,防止爆炸和火灾。

一般情况下,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不超过8%时即不会引起燃烧。

图6-34表明汽油的爆炸极限与其蒸气混合物中不活泼气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图中各曲线与垂直线的上、下交点即汽油在相应情况下的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

由图可知,当空气中不活泼气体含量为零时,该汽油的爆炸极限为1.4%~7.3%;随着空气中不活泼气体的含量逐渐增加,汽油的爆炸上限降低、爆炸下限升高;当不活泼气体的含量增加至某一数值时,汽油的爆炸上限与爆炸下限合为一点,这时混合物中的含氧量称为最小点燃含氧量;当不活泼气体的含量进一步增加,混合物中的含氧量低于最小点燃含氧量时,则不会引起混合物燃烧。

由此可见,充填氮或二氧化碳等不活泼气体可以起到防止静电爆炸和火灾的作用。

图6-34汽油含有不活泼气体时的爆炸极限

但是,对于镁、铝、锆、钍等粉尘爆炸性混合物,充填氮或二氧化碳是无效的。

这时,可充填氩、氦等惰性气体防止爆炸和火灾。

第三节 静电的控制与消除

二、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系指从工艺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用以限制和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聚,是消除静电危害的方法之一,应用较广。

1.利用静电序列的材质搭配

同一物质和两种不同物质摩擦,可能带有不同数量和极性的电荷。

例如,按表6-17所列的情况,用钢铁和聚氯乙烯摩擦,钢铁带有正电荷;若用腈纶和钢铁摩擦,钢铁就会带负电荷。

利用这种关系有两种方法可以消除静电。

一种方法是适当地选择搭配容器、管道、漏斗、辊轴等的材质,就可以使物料在这个地方产生的静电到另一个地方自行消失。

这种方法,在纺织、气力输送等摩擦产生静电的场所可以人为地使生产物料与不同材料制成的设备发生摩擦,并且与一种材料制成的设备摩擦时物料带正电,而与另一种材料制成的设备摩擦时物料带负电,以使得物料上的静电荷相互抵消,从而消除静电的危险。

例如:

氧化铝粉经过不锈钢漏斗时静电电位为负100V,经过虫胶漏斗时静电电位为正500V,如采用适当选配两种材料制成的组合漏斗,则静电电位可降低为零。

又如,气动输送使物料经过不同材质的管道,产生相反极性的电荷,达到物料自身中和的目的。

另一种办法为材料混合的方法,即适当选用材料混合比,使材料与其他物质摩擦分离时不会显现明显的静电效应。

例如,含有40%尼龙和60%达科隆的混合纤维同镀铬表面摩擦时不会产生静电积聚。

表6-17一些物质的静电序列

(+)

(-)

玻璃

尼龙纤维

尼龙

羊毛

人造丝

棉纱

钢铁

聚苯乙烯

硬橡胶

醋酸纤维素

合成橡胶

聚酯纤维

丙纶

聚乙烯

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

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时应注意选用的材料应能适应工艺上的要求,而且有一定的导电性,以防设备本身积聚危险的静电,并应注意物料变化是否改变带电极性等。

基于上述原理,在存在摩擦而且容易产生静电的场合,生产设备宜于镶配与生产材料相同的材料。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考虑采用位于静电序列中段的金属材料制成生产设备,以减轻静电的危害。

2.控制流速

降低摩擦速度或流速等工作参数可限制静电的产生。

例如,油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流动电流或电荷密度的饱和值与油品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

可见控制流速是减少静电荷产生的一个有效办法,然而这种方法与目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高速装运还有矛盾。

一些国家和单位进行研究的结果,是对最大流速加以限制。

实验归结出如下安全流速的公式

式中v———平均流速,m/s;

d———管道直径,m。

以此公式计算不同管径的允许最大流速见表6-18。

表6-18不同管径允许最大流速

管径/mm

最大流速/(m/s)

管径/mm

最大流速/(m/s)

108254.95

8254.9503.

2001.8400

1.84001.3

由于静电的危险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表6-18内数值不是绝对的。

如果有长期运行经验证明,也可以提高速度。

但是,在此同时要注意防止因高速形成喷雾的状态。

此外,对乙醚输送,在管径不大于12mm以及对二硫化碳输送管径不大于24mm时,二者的流速均不宜超过1~1.5m/s。

如果管径增加,则流速要降低。

其他如脂类、酮类和醇类等流体流速允许达到10m/s。

粉体在管道内输送时,带电微粒流动形成的粉流电流大致与气流速度的1.8次方、管径的1次方和粉体载荷量的1次方成正比。

欲改变工艺参数(如气流速度或载荷量),以改变生产率时,可按照与输送液体类似的方法,确定新情况下的输送参数(如管径)。

应当注意,因为粉体输送产生静电的情况相当复杂,确定粉体输送的允许参数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根据长期运行经验,确定相应输送过程允许的参数。

在皮带传送等其他产生静电的工艺过程中,也应该根据运行经验得出某些允许的工艺参数;改变工艺过程时,应注意这些工艺参数的要求。

3.增强静电电荷的衰减

在产生静电的任何工艺过程中,总是包含着静电的产生和逸散两个区域。

在静电产生区域,主要指带电过程(分离出相反极性的电荷);在静电逸散区域,是指电荷自介质材料上泄漏或松弛而逸散。

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电荷守恒定律。

基于电荷守恒定律,两个区域的存在,可以采用不同的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在一些生产工艺过程中,静电产生和逸散区域见表6-19,但是,由于静电起电过程比较复杂,上述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表6-19静电产生和逸散区域

1.液体沿着管道流动2.液体在系统内流动

微过滤器-管道-接受器3.气动输送颗粒材料4.多箱干燥器内干燥5.薄膜材料经辊轴的传送

直线管道微过滤器给料机、管道网栅、箱子四角辊轴

接受容器管道、接受容器料斗、料仓、除尘器箱壁中间部分收卷薄膜

由于工艺过程、工作参数或生产物料性质的改变可能改变产生静电区域和静电逸散区域的分布。

在采取预防静电的措施时,应首先查明电荷的产生和逸散区域,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料仓、料斗、接受容器等静电逸散区域,装设导电性网栅格子、叶板等是为了增大介质同接地设备的接触面积,对于消除静电的危害是有效的。

而若装设在管道内或个别带电区域,电荷相反会增多,还会增加其火花放电的危险性。

有些工艺过程中,静电的产生和逸散是同时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哪种过程占优势来确定静电的产生区域和静电的逸散区域。

液体或粉体通过管道最后输运到储槽、储罐后,物料速度为零,此时电荷为逸散过程,基于流速的降低,静电逸散过程加强的特点,目前,常在管道中加装缓冲器,这样可以大大消除物料在管道内流动时积聚的静电。

用于液体输送管道末端的缓冲器的直径和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Ds———缓冲器直径,m;

Ls———缓冲器长度,m;

Dg———输送管道直径,m;

v———液体流速,m/s;

εr———液体相对介电常数;

ρ———液体电阻率。

缓冲器适用于输送电阻率为109~1012Ω·m的液体介质,对电阻率更高的液体,缓冲器将变得太大而不便采用。

例如,对某种燃料油的输送,液体的流速10m/s,流经容器为10L的缓冲器后,其上95%的静电得到消除。

可见采用缓冲器消除静电的效果是显著的。

4.消除产生电荷的附加源

在工艺过程中,产生静电的区域(如输送管道),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做到不产生静电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产生电荷的附加源,在很多场合是能预防的。

物料进入储存容器内还可能有电荷的分离而继续产生电荷,如下述几种情况。

①液流的喷溅;②容器底部积水受到注入流的喷溅;③在液体或粉体内夹入空气或气泡;④粉尘在料斗或料包内冲击;⑤液体或粉体的混合和搅动。

为了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溅,应从底部注油或将注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或使液流沿器壁流入,而且其方向应有利于减轻容器底部积水或沉淀物的搅动,以减少静电的产生。

图6-35所示为减少液体飞溅的装料方法。

图6-35减少液体飞溅的装料方法

为了减轻从油罐顶部注油时的冲击,减少注油时产生的静电,改变注油管头的形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图6-36所示为几种注油管头示意。

经验表明:

T形、锥形、45°斜口形注油管头都能降低油罐内油面的电位。

图6-36注油管头示意

石油产品中含水或不同油品相混并通过压缩空气时,静电的发生量将增大。

实验证明,油中含水5%,会使起电效应增大10~50倍。

油品通风调和是十分危险的。

某厂一个5000m3油罐,罐内先已装有40t航空煤油,之后装柴油并通风调和,在通风一分多钟便发生爆炸。

因此,石油产品的生产输运要避免水、空气与油品以及不同油品的相混合,或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为了降低罐内油面电位,过滤器不应离注油管太近。

对于粉体的输送,应防止尘垢落入料斗;料斗应具有斜面,减少冲击;粉体内的杂质应去除掉,因为各种杂质的沉降速度不一致,会形成二次分离,产生带电尘雾,在悬浮的粒子中易造成火花放电。

此外,不允许把不接地的孤立导体置于料斗内或其他容器内,防止因静电感应造成火花放电。

 

第三节 静电的控制与消除

三、静电接地

1.静电的消除和接地

在凡是讲到关于静电危害的文献中,差不多都把接地作为一种消除静电的手段。

“接地”能不能解决静电问题呢?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本来带有静电但与地绝缘的导体如果把这个导体接地,那么静电荷必然向大地泄放,直到与大地等电位。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静电被消除了,解决了问题。

(2)本来不带静电但与地绝缘的导体如果与另一个带电体接近,它就会被感应而形成偶极状态[参看图6-37(a)],一个原来没有接地设备的油罐,被带电云层感应后,产生这种情况。

此时,在油罐上将会出现两个静电潜在危险:

一个是云层对油罐的电击,另一个是油罐远离电荷的对地放电。

油罐若有良好的接地设备,它被带电云层感应之后,产生图6-37(b)所示的情况。

在图6-37(b)中,远端电荷对地放电的潜在危险被消除了,但带电云层对油罐电击的可能性,并没有因为油罐有了良好接地设备而减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地只解决了部分静电问题。

 

图6-37被感应导体的接地与不接地

(3)带电高绝缘材料的接地把一个带有静电的高绝缘材料直接用导线接地,是不能有效地导走静电的。

因为,如果可以把静电瞬时导走,它也就不是高绝缘材料了。

把一个带电的高绝缘材料与金属板做大面积接触是不是能够导走接触面上的静电呢?

可以先看一个静态模拟过程(见图6-38)。

图6-38介质的静电带电及接地

①用摩擦或电晕等方法使高绝缘材料表面带电,由于表面电阻率极高,所以用导线直接接地并不能导走静电荷,如图6-38(a)所示。

②用一个很平的金属板与带电体表面接触,由于固体表面从微观来看是极其凹凸不平的,所以两板真正接触的只是极少数的几个点。

在真正接触的一些点上,可以建立起由材质本身固有性质决定的接触电势双电层,而没有真正接触的部分,则在金属板与原带电介质之间建立起以感应为基础的偶极层,如图6-38(b)所示。

③如果绝缘材料本身带正电,那么当金属板接地之后,除去那些被偶极层和双电层束缚的负电荷之外,其余的电荷都被导入大地之中,此时,介质上所带电荷并没有因为与接地金属接触而导走,如图6-38(c)所示。

④当金属板与带电介质分开时,偶极层和双电层均被

破坏,正负电荷分别保留在介质和金属的表面,如图6-38(d)所示。

⑤如果此时金属仍然接地,则金属板所带的负电荷即被导入大地之中,而介质表面的正电荷却仍然保留,如图6-38(e)所示。

从以上的静态模拟分析来看,不管是把带电介质直接接地,还是用良好接地的金属板与带电介质“大面积”接触,都解决不了带电介质上的静电消除问题。

介质薄膜运行经过金属辊轴(例如塑料橡胶胶片等生产工艺)和液体介质流经金属管道(例如燃料油的输送)这种类型的动态过程,也都是要带电的。

但是把金属辊轴和金属管道良好接地,同样解决不了介质上所带的静电问题。

下面可用介质薄膜运行经过金属辊轴时的带电和接地的关系为例来说明(见图6-39)。

图6-39介质薄膜运行经过金属辊轴时的带电和接地的关系

图6-39(a)所示为原来介质薄膜不带电的情况。

当它运行至A点与辊轴相遇,两种材料一开始接触,即按照它们固有的特性和接触紧密程度,产生一定的接触电势并在从A到B的范围内建立起相应的双电层。

当介质薄膜运行到离开B点时与辊轴脱离,此时双电层被破坏。

由于介质本身的高电阻性质,所带正电荷不能移动,而在介质表面保留下来表现为静电,辊轴上与介质带走的正电荷数量相对应的负电荷则经接地装置被导入大地之中。

辊轴接地并没有解决介质薄膜本身的静电问题。

图6-39(b)所示为介质薄膜本来带有静电的情况。

当它运行到A′点时与辊轴相遇,这时,会由于介质表面和辊轴表面微观上的凹凸不平,以及介质薄膜本来带电的不均匀性,而使相遇的两个表面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部分表面虽然经过了辊轴,但并未真正接触。

此时,可以想像,原来就不带有电荷的部位,会由于感应的原因与辊轴形成偶极层并束缚一部分反向电荷,但在介质离开辊轴时,又把偶极层束缚的这部分反向电荷释放掉。

所以,最后的净结果,也等于没有任何变化。

另一种情况是,其余的表面在经过辊轴时,真正地接触上了。

此时,原来带有电荷的部位,仍然会根据介质与辊轴固有的性质而形成和原来电荷数目一样的双电层,并且在离开B′点时恢复原状;那些原来不带电荷的部位,也会按照介质和辊轴的固有性质形成新的双电层,并和图6-39(a)中叙述的过程一样,在离开B′点时带走介质上的电荷。

这样,可以发现,不管介质本来带电与否,它每经过一个辊轴,电荷总数总要增加,直到饱和为止。

这就是介质薄膜在运行过程中的静电积聚现象,也是越靠后面静电越严重的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使辊轴怎样良好接地,也不能把介质薄膜上的静电导走。

液体介质在管道内流动带电与管道接地的情况,与上述固态薄膜类似,也是双电层、分离、带电、积聚的过程。

2.接地和跨接

(1)接地接地是将带电物体上的静电荷通过接地导线

引入大地,避免出现高电位,消除物体对地的电位差。

当带电体是良导体,这是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但用接地的办法导走带电绝缘体上的静电荷是很困难的。

一切金属部分都要牢靠接地,原因是孤立导体会因接触或感应而带电,带电后放电具有瞬时性,即不论积累了多少电荷都会瞬间放光。

因此孤立导体放电危险性极大,必须接地并且要接牢。

图6-40接地和跨接

(2)跨接跨接是用导线将物体与物体进行电气上的连接,消除物体间的电位差。

如图6-40所示,是接地和跨接的实例。

(3)接地电阻值由于静电电流为微安级(10-6A),若要求接地体造成的电位差不超过10V,那么接地电阻最大可以取到106Ω。

如果把电流取到10-4A,电压取到0.1V,再考虑到土壤干燥等原因、容易造成接地电阻不稳定,会有引起灾害的危险,则接地电阻可取到102Ω以下。

因此静电的接地电阻取在102~106Ω范围内是合适的。

但是,接地如果不仅在于防止静电带电,而且兼作防雷保护、电气漏电保护等,则接地电阻应按防雷等级及电器漏电保护等要求接地而共用。

(4)接地的对象接地并非对任何物体都适用,它仅在物体为静电导体场合有效。

接地是使物体所带的静电向大地泄漏所采取的手段。

在非导电场合,由于所带的静电不能向大地泄漏,故进行接地是无意义的。

所谓静电导体和以通常的电气材料制成的导体不同,它是指不能产生较大电位差的物体。

具体地说,无论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只要该物体的任何

一部分的电导率为1×10-6S/m以上,则该物体都称为静电导体。

而电导率为1×10-10S/m以下的物体,可以断定其为静电非导体或绝缘体,电导率在大于1×10-10S/m而小于1×10-5S/m范围内的固体和液体则可以断定为静电的亚导体。

另一方面,从摩擦带电的过程来说,物体的表面是很重要的,即使就接地而言,也应着眼于物体的表面电阻。

当物体表面电阻率为109Ω以下时,可判断其为静电导体。

表6-20所列为物体电阻和采取接地措施后的防静电效果。

表6-20物体电阻和采取接地措施后的防静电效果

(5)接地方法①固定设备的接地静电接地和一般电气设备的接地相比,不需要过高的技术。

重要的是要可靠地接地,不要疏忽。

接地线应能充分承受机械的变形和机械运转引起的振动,例如使用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1.25mm2截面的突心线,绞线等接地为宜。

图6-41螺母作为接地端子的实例

从可靠连接这一角度来说接地线的安装最好采用锡焊,电焊如图6-41所示的压紧端子螺母紧固方式。

安装时最需注意的是要充分加大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将接触电阻控制在数欧姆以下。

当接地的对象为非金属物时,最好采用接触面积为20cm2以上的金属板,或在物体和金属板之间采用导电橡胶。

另一方面,接地线和大地的连接应尽可能采用接地棒;当不能采用接地棒时,最好采用与金属水管、蒸气管、建筑物的钢筋等相连,或与埋入地下的金属结构物直接相连等方法。

对于将装置安装在接地的固定平台或埋于地面时,只要电阻不过分大,就无须进行防静电的专门接地。

接地是防止静电带电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它不能防止、抑制静电的产生,而且采用接地方法,也不能防止绝缘体带电。

因此,接地并非是防止灾害的必要及充分的条件。

安装接地线后,对其需作定期检查,检查接地线有否损伤,螺栓有否松动,同时掌握接地电阻的变化。

这些在安全管理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②移动设备的接地移动设备、台车等不能像通常固定设备那样的接地,此时可采用结构如图6-42所示的连接器具进行接地。

作为接地器具,除上述外,还有夹钳或电池夹子、钳式插入连接器等。

图6-42接地用连接器具的实例

此外,作为具体例子,例如温度计、液体取样容器等如图6-43所示,可使用混入铜丝、导电纤维或金属纤维的绳索进行接地。

对台车等,可用电阻率为108Ω·m以下的导电性橡胶制成的导电性滚轮进行接地。

目前我国的导电性橡胶制品

 

图6-43取样容器的接地

有:

驱动皮带、软管、轧棍等,可供静电接地使用。

对移动式设备和装置等而言,平时作永久性接地的情况较少,总是频繁地进行接地和断开。

所以,需要注意接地的时间、地点,因为在存在溶剂、可燃性气体等场所进行接地时,它有可能成为点火源。

③旋转部件的接地一般的旋转设备,其轴承部分所使用的润滑油通常为绝缘物,如果旋转部件不接地,就会带大量的静电。

因此,对其接地应使用导电性润滑油,或使用碳刷、金属触头等。

由于旋转部件静止时和旋转时的接触电阻不同,故必须测定旋转状态的泄漏电阻,需要验证其为10-6Ω以下。

而且润滑油在使过程中的特性会变化,往往也会带电。

轴承部分有发生放电的可能性。

所以,对旋转设备的接地状态作定期检查是不可缺少的。

 

图6-43取样容器的接地

有:

驱动皮带、软管、轧棍等,可供静电接地使用。

对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