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3119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docx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

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

),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曹植:

《与杨修书》)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

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

“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

“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

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这句话正确的标点应是“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顾藉”是“爱惜”的意思。

韩愈这几句话是含蓄地批评柳宗元年轻时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认为柳宗元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名誉。

标点者没有弄清“顾藉”的词义,把它连到下一句去了,结果使下一句无法讲通。

类似这样的标点错误,其实是不难避免的。

因为象“相与夫街谈巷说”、“顾藉自谓功业可立就”之类的句子,显而易见是讲不通的。

哪里讲不通,哪里就可能有标点错误。

“顾藉”和“自谓功业可立就”连在一起怎么讲恐怕标点者自己就不清楚。

这就不妨去查查有关的工具书。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就有“顾藉”条:

“顾藉,犹言顾惜或照顾也。

”弄懂了“顾藉”的意思,就可以把错误的标点改正过来。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

否则,标点就有问题。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

二是没有把句子点破,但对句子间得关系理解不正确,因而标点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先讲第一种情况。

例如:

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

这样的标点,就每一句话孤立地看,都能讲通。

但仔细一想,就会觉得两句话有问题:

一,“颇工弈棋观戏”。

我们可以说某人善于下棋,但不说某人善于“观戏”。

二,前面说“颇工弈棋观戏”,后面又说“常若未解”,前后矛盾,而且中间也没有转折。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标点不正确,把句子点破了。

正确的标点是“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

两句意思是说;他下棋下得很好,但在看别人下棋时,却好象一点不懂的样子。

这正是他“忧喜不见于色”的具体表现。

这样标点,就符合情理了。

从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对正确地标点古书有很重要的意义。

象“相与”、“顾藉”、“称贽”、“观戏”这些词或词组,如果不了解它们的意义,标点就必然出错。

把不该断开的句子断开了,是标点的错误;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一句,也是标点的错误。

下面就是该断而不断的错误,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泉府”是管理钱的政府机构,下面说的是泉府的职责。

粗看起来,“收不售与欲得”似乎很好讲,“收”的是“不售”和“欲得”两者。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这样标点出来的句子不符合情理。

这几句是讲“泉府之官”在买卖方面起调节作用。

“收不售”,把市场上卖不出去的东西收购过来,这是合乎情理的。

但如果是连“欲得”(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收购进来,就不符合情理了。

参考《汉书》颜师古的注,可以知道“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

“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

应该点成“收不售,与欲得”。

意思是卖不出去的东西,泉府收购进来,如果有人想要,官府就卖给他。

这样就合乎情理了。

(三)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

有的标点错误,是因为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不了解,例如: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

“侨”指公孙侨,即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孔颖达在这句话下面作疏时说:

“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

‘字,养也。

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

’”意思是服虔认为应该把“非不能事大”和“字小之难”看作两句。

上面的标点,就是按服虔的意见断的句。

孔颖达不同意这种断句,他批评服虔说:

“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服虔这样断句,就成了子产认为事大国易,养小国难,但事实上郑国并不是担心不能养小国。

(按:

《左传·昭公十六年》载:

晋国的大臣韩宣子向郑国要一个玉环,郑国有的臣子认为晋是大国,不能得罪,不如给他算了。

子产不同意,说了这一段话。

从文意看,子产的意思不是说事大国易,养小国难,而是认为事大字小都不难,担心的是不能按礼节来定国的地位。

)而且说,服虔连断句都断错了,怎么还谈得上给《左传》作注!

这两种意见哪一种对呢孔颖达的意见是对的,从语法上看,“字小之难”不能成句。

特别把前后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是宾语前置的格式,“患”是动词,“无礼以定其位”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

而“不能事大字小之难”的结构也是一样,“难”是动词,“不能事大字小”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

照服虔的断句,是把一个前置宾语拆成了两截,所以是错误的。

下面是因为不懂音韵而造成的标点错误:

赵王饿,乃歌曰: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

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汉书·高五王传》)

赵王友是刘邦的儿子,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把吕氏家族的一个女子嫁给赵王为妃。

后来这个妃子诬陷赵王,使他被禁闭起来饿死。

这里根据的是颜师古的断句。

颜师古在“何故”后面作注说:

“谓不能明白之也。

”在“自贼”后面又作注说:

“悔不早弃赵国,而快意自杀于田野之中。

”这就表明,他认为“何故”下面应该断句,“弃国”与“自快中野”应该连读。

他大概认为“故”和“恶”、‘寤’押韵,其实不是。

正确的断句应是“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

”“国”与下文“直”、“贼”押韵(在上古都是职部)。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是蒯通(汉初时的一个谋士)在劝韩信反叛刘邦时说的话。

意思让韩信当机立断,不要错过时机。

上面的标点当然可以讲得通,但这样的标点没有考虑到音韵方面的问题。

正确的标点应是“时乎时,不再来。

”“时”和“来”上古同属之部,是押韵的。

这样标点就能使蒯通劝说韩信时的神情跃然纸上。

第七节 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

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读书的时候,要自己边读边断。

古人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的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句读。

一句话完了,就在字的旁边加一个园圈,为句:

一句话没完,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古人十分重视句读,把明辨句读作为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学记》中云:

“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

“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也。

  刻书加上句读,从宋代开始,但加句读的书是极少数。

  句读两字的出现,在汉代。

汉高诱《淮南子叙》说:

自诱之少,从故待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唐代和尚云:

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句读的水平,体现了古书的学识水平。

唐代有人说:

学识如何观点书。

  我国有古文献八万多种,经过整理的仅四千多种,大多数并未加标点。

  《说文》:

、,(zhu)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二、标点致误的原因

  1。

词汇方面。

由于不了解词汇意义而造成的。

如:

  (其年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市)

  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狱有两义:

官司和监狱。

这里指案件和官司。

  正确的标点:

  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2、语法方面。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正确的标点: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古书中,夫与唯常連用。

  3.音韵方面

  钱竹汀宫詹云:

“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迭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天明、由余、徐姚,皆双声也。

  正确的标点应是:

与夷、犁来、涛涂、弥明--。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願足下详察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願足下详察之。

  正确的标点: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願  足下详察之。

  古代“时”与“来”同属“之”部。

  4.符合情理,能讲得通

  (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心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

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正确的标点:

  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正确的标点: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

定之为《切韵》五卷。

  标点练习:

  1.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史可法,明臣也。

其不屈,正也。

  2.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3.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侨闻:

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

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可能正确,例如: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这里的“远”是使动用法,“远庖厨”是“使庖厨远”的意思,有的译文译作“君子远离庖厨”,就错了。

又如:

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修身》)这里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

有的译文译作“或者慢,或者快,或者先,或者后”,就是对原文没有正确理解。

对古文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还要能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翻译出来。

如: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史记·项羽本纪》)

有的译文把“毫毛不敢有所近”译成“秋毫不敢沾染”,从词语搭配上就不妥当,应译成“秋毫无犯”比较好。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个字对—个字地翻译出来的。

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反而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例如:

译文一:

希望再拾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

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比较起来,译文二更接近原文,也更简洁明了。

不过,上面举的都是简单的例子。

如果古汉语所有的句子都能逐字对译成现代汉语,那么古文今译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

古今汉语相比较,有同的一面,也有异的一面。

异的一面是:

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怎样解决这些困难,是今译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对译地地方,要妥善处理。

甲、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例如: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

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这一段文章中的“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要把这一段话译成现代汉语,这些词就不用翻译。

又如,古文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为“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来对译。

如把“填沟壑”称为“死去”,把“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

特别应当注意:

不要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概念随意改用现代名称。

乙、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同的。

如,《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开张”就是“扩大”,“圣听”就是“皇帝的听闻。

”但连起来说“扩大皇帝的听闻”就不通顺,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只说“扩大……的范围”,不说“扩大听闻”。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

“诺,恣君之所使之”。

“恣”是“任凭”,“君之所使之”是“你支使他的方法。

”连起来说“任凭你支使他的方法”也是不通的。

因为古代汉语的“恣”后面可以是名词性词组,而现代汉语的“任凭”后面必须是动词性词组。

碰到这种情况,翻译的时候就要灵活一点,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触龙说赵太后》例,可以译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

或者整句采取意译,“开张圣听”译为“广泛听取群臣地意见。

丙、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有些不同于现代汉语。

例如: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其讲之精矣”这个句子如果照原来的结构直译,就是“他们考虑这件事情很周到了”。

这样译出来的句子不通顺。

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动词(讲)+宾语(之)+补语(精)”这种词序是常见的,补语应紧接在动词后面,不能被宾语隔开。

所以译成现代汉语,就应改变原来的结构,把它译为“他们考虑这件事情已考虑得很周到了”。

也就是把动词重复一遍,使它和补语紧接。

(三)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大致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应该注意:

甲、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

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时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比较完整。

例如: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

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

译文二:

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

译文一逐字翻译,过于简单;译文二作了必要的补充,意思就清楚了。

但是,如果不增添词语和句子就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那就不要任意增添。

例如: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柳宗元:

《封建论》)

译文一:

没有经过几年而秦朝对天下的统治即告崩溃。

译文二:

没有几年就天下大乱。

显然是译文二准确、简洁。

乙、为了修辞的需要,古汉语常把一件事情拆成两句说,或者用两个词组表达,并且它们均为近义词,如果现代汉语已经不存在这些近义词,就可以合并起来翻译。

如: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贾谊《论积贮疏》

“并举”与“争起”意思差不多,可以合并起来,“纷纷起兵作乱”。

(四)在准确表达原义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甲、要注意原文的语气

比如句尾的“也”字,有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就可以用“啊、呀、哇”等译出来。

例如:

恶!

是何言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一:

哎,这是什么话!

译文二:

哎,这是什么话呀!

比较起来,译文二更能传达出原句的强烈感情。

但是,在许多句子中,“也”的作用是帮助表判断或表示肯定,而不是表示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能用“啊、呀、哇”来翻译了。

例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一:

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呀,粪土的墙是粉刷不得的呀!

译文二:

腐烂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的墙是无法粉刷的。

译文二比译文一准确。

语气的表达不完全依赖于语气词,有时候把话说得适可而止,也可以造成一种含蓄的语气。

例如: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

今天假使谁要用古代先王的政策来统治现代的人民,那都同守株待兔的人一样愚蠢。

译文二:

今天还想用先王的一套办法来统治当代人民,就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人。

译文二更能表达原文简炼含蓄、意在言外的语气。

乙尽量保存原文的修辞特点。

在古文中经常运用排比、对仗方式,使句子整齐、音调铿锵。

译文应尽量把这些特点保存下来。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

“我不如老农。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

“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

译文:

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道:

“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

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如:

原文: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

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常见的错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

“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2)的“卑鄙”是个词组。

“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

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

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韩愈《送董邵南序》)

(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

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

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

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第三节古文的翻译

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

原文: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

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托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

他说: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列子·汤问》: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

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2、达

所谓“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