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307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1出版基础中级小炒1_精品文档.doc

第一章出版概论

梓行,雕印、版印。

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

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建筑、模型作品除外)。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3.意识形态属性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①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③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④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3.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3.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3.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3.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5)坚持质量第一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1.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

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2.主要任务包括: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③弘扬中华文化;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⑤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

出版资源:

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

①紧跟社会的发展②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③更新已有成果④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⑤开发国外资源⑥运用多种媒体2.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①有一定的深度②重视调查研究③要有创新意识④提高信息把握能力⑤注重信息质量,提高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维护:

(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2)不断更新优化(3)实现专业化管理(4)建立信息预警和应急机制.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①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②具有产业经济属性③富有文化创意价值④与信息技术有密切的相关⑤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2)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3)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4)引导非公有制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5)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6)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业态

(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业态(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4)发展印刷复制业(5)发展出版流通业。

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其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图书月报》、《出版周刊》、《出版月刊》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1.出版学的研究对象:

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第二章:

数字产品与数字出版产品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与电子出版区别在于产品物质存在形式、传播途径)产生: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与出版业不断融合,介质内容和记录方式都是数字化的。

相关概念:

(一)电子出版:

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又有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储存在固体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

(二)互联网出版: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讲自己创作活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刊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三)手机出版:

把构成内容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转换成一连串的“纯粹的编码数字流”发送给消费者,而不需随固定的物质载体。

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

(1)内容生产数字化

(2)管理过程数字化(3)产品形态数字化(4)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历史:

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6国家教委《神州学人》第一份网络报刊1999年10月《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中国互联网图书出版开始,2004年总署批准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标志着数字出版成为新的出版业态。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特点:

(1)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

(2)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3)数字出版投入和产出矛盾突出。

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

(一)信息处理技术(搜索引擎和元数据)

(二)互联网技术(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出版物特点:

(1)物理利用率高

(2)复制成本低廉、环保

(2)版本更新和发行都能做到快速迅捷(4)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5)互动性强,手机反馈信息便捷。

种类:

(1)数字图书

(2)数字报纸(3)数字期刊(4)数据库出版物(5)手机书(6)手机报(7)手机刊(8)手机音乐(9)电子书(数字化内容、电子阅读设备、阅读软件)按需印刷(11)动漫网络出版物

第三章编辑概论

一、“编辑”的概念1.“编辑”的概念:

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最早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1.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2.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三、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期刊无此环节)-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四、编辑工作的特点1.政治性2.思想性3.科学性4.创造性5.选择性6.加工性7.中介性五、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作者进入创作之前,收集信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出版物市场,及时和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后,要继续与之保持联系,了解创作进度,分析创作情况,配合作者解决到的问题;作品完成之后要对作品进行认真地审读;在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时,编辑还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编辑工作还通过寻提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编辑人员的能力1.政治认知能力2.策划能力(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是否熟悉出版实物,懂得经济核算;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3.语言文字能力:

①规范能力;②加工能力;③写作能力。

4.社会活动能力。

5.判断能力。

6.信息感知能力。

7.审美能力。

三、编辑人员的责任1.政治责任2.社会责任3.把关责任4.宣传引导责任4.编辑的作者工作①发现作者②选择作者③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④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⑤为作者服务⑥维护作者权益。

5.编辑的读者工作①进行调查读者②为读者服务③认真处理读者来信。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的学问。

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编辑活动性质:

2.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3.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4.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

四、编辑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2.研究编辑过程。

3.研究编辑与读者、作者关系。

4.研究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原创发现、组合再创、设计精品、方向把控)。

5.研究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6.研究编辑历史。

第四章中国近代出版历史知识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近代造字技术:

1815年,《华英字典》,传教士汤姆斯刻制了最早的中文铅合金活字。

1838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造中文字模。

1858年,美华书馆的威廉·姜别利发明电解法铸“美华字”,元宝字架

2.近代印刷技术:

第一部用机械印刷汉字的图书是《华英字典》传教士和外资机构:

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申报馆(点石斋书局)印制《康熙字典》(石印技术)创当时发行量之最。

申报馆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第一本石印中文书籍:

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中文课本》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

1833年,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三大石印书局:

点石斋石印书局(英)、同文书局、拜石山房(同拜)。

1891年,同文书局印刷《古今图书集成》石印出版物中的精品.取代雕版印刷,胜过铅印。

凸板铅印取代石印:

光绪末年到辛亥革命后。

铅印取代石印的条件:

①铅印字模多、字体齐整秀丽;②价格下降;③小型印刷机国内已能制造;④纸型取代泥版使重印更加方便;⑤革命舆论需要。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

最早的横排本:

1884年,点石斋书局的《无师自通英语录》中国图书的装帧:

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

国内第一个出版印刷机构:

1843年,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出版《几何原本》、《谈天》、《博物新编》、《大英国志》等墨海、申报、点石、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广学会。

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1.地方官书局(局刻本)2.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

中国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上海南洋公学《蒙学课本》三编、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言》、《西国近事汇编》上海海关总署造册所、福州船政学院。

维新派书刊: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西学书目表》;《校邠(bīn)庐抗议》、《公车上书记》《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革命派的书刊:

《訄(qiǘ)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苏报》、《国民日日报》、《亚洲日报》、《江汉日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等。

【商务印书馆】:

1897年,夏瑞芳。

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

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多由商务印书馆刊行。

出版期刊《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

编印教科书、翻译西方文化名著、出版工具书、创办期刊【中华书局】:

1912年,陆费逵等人创办。

出版有八大期刊:

《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妇女界》、《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华学生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

(都有“中华”二字)

【世界书局】:

1917年,沈知方创办.【大东书局】:

1916年,吕子泉等创办。

【开明书店】:

1926年,章锡琛创办。

【记忆方法:

夏商、中陆(中路)、沈世(审视)、大吕、开章(开张)】

四、文化团体的出版机构:

语丝社办《晨报副刊》,创造社办《创造季刊》,文学研究会办《小说月报》。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出版的刊物有:

《共产党》、《劳动者》、《劳动音》,图书有《共产党宣言》。

(一)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刊物之一。

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社还出版《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1921年9月1日,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党中央宣传主任李达主持。

制定了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和《康明尼斯特丛书》(《共产主义丛书》)的计划。

这是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