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docx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周朝宫廷医生分为: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
的医学分科。
六气:
阴阳风雨晦明。
2.纸草文”—古埃及医学史料:
①史密斯(EdwinSmith)纸草文,外科知识②埃伯斯(Ebers)纸草文,医学通论③伊姆荷泰普-医神,“平安到来的人”
3.印度医学:
①《妙闻集》-意为苏斯拉他,为阿输吠陀的外科学代表性典籍(外科妙闻);②《阇罗迦集》,为阿输吠陀的内科学代表性典籍,作者阇罗迦,古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
4.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的是春秋时秦国的名医医和,开创了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的滥觞。
第二章
1.战国到秦汉,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
2.马王堆汉墓医书:
①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②《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③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④竹简本:
《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芳》。
3.《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张机,字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6.扁鹊:
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
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提出“医有六不治”
7.华佗:
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外科之祖”,著有:
“麻沸散”,“五禽戏”
8.阿尔克迈翁,将哲学引入医学。
9.希腊哲学家中,出色的还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10.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11.希洛菲利——记述解剖学第一人。
十二指肠、前列腺、眼部构造、脑与脊髓、神经解剖。
12.爱拉吉斯拉特:
命名三尖瓣,观察脉搏搏动。
否认体液病理说,是西方精气学说的创始人。
13.塞尔萨斯(Celsus,公元1世纪),百科全书学派,最早用拉丁文写医书。
《论医学》炎症特点:
红肿热痛。
14.西方的植物学之父——西奥夫拉斯塔斯。
15.方法学派,创始人赛米松。
16.盖伦,古罗马医学代表人物,“西方医圣”。
著有,《论解剖规程》。
重视药物治疗,“盖伦制剂”。
第三章
1.《黄帝内经太素》作者:
隋唐·杨上善。
现存最早《内经》注本!
2.《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
《素问》最早诠释本是《素问训解》
3.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按照“可”与“不可”编排。
4.孙思邈对伤寒的研究,以方为纲比附归类。
脉学的总结——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对比: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5.《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系统论述病因证候理论的专著,隋代巢元方。
详细记载各种疾病,内科为主。
6.《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号华阳隐居,“山中宰相”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补充365种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方便临床,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
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
7.《新修本草》(唐高宗时代),苏敬等,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包括《本草》、《药物》、《图经》三部分。
①本草著作中自此开始载药物图谱。
②首载银膏用作牙科充填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汞合金补牙的记录。
③附的图经、图谱均是中国本草学上的创举。
医学生的必修科目。
8.《食疗本草》孟诜食疗本草专著
9.《本草拾遗》陈藏器拾遗,创10剂分类法
10.《食性本草》陈士良食用药物分类整理
11.《海药本草》李珣海外传入药物
12.《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载药300种!
作者:
南朝·雷敩。
后世制药业皆尊雷敩为炮制学鼻祖。
如法炮制”
13.制药化学的先声——炼丹术。
炼丹术源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其风大行。
14.《肘后备急方》又称《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作者:
西晋葛洪,自号抱朴子,集儒道、道教、炼丹与医疗与一身。
性质:
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特点:
内容丰富,简廉便验。
天花症状,为世界最早描述。
恙虫病(沙虱),为世界最早认识。
首次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
葛洪的妻子鲍姑是我国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女灸家。
15.性质:
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
唐代,“药王”孙思邈。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载方6500余。
积累丰富的药物:
经验药物功效研究;注重辨证用药重视食治;专列食治一门;重视药物采集、储藏、炮制等;重视道地药材。
“阿是穴”
16.《外台秘要》唐代·王焘。
性质:
大型综合性医著。
消渴发病时小便味甜,“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首次记载通过观察小便法鉴别诊断黄疸之轻重、进退。
17.《刘涓子鬼遗方》简称《鬼遗方》,晋代刘涓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以叙述痈疽的证治经验为主。
18.《经效产宝》,唐代昝殷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名著。
19.《颅囟经》,隋唐时期,撰人无考,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标志着儿科学的初步形成。
“儿科之祖”-钱乙
20.《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南宋,作者蔺lin道人。
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
21.《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晚号“玄宴先生”。
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
22.太医署是唐代的最高医学教育管理机构。
分:
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23.修道院医学在中世纪成为连接古典和通向文化复兴的关键节点。
经院哲学信仰时代。
24.奥利巴锡阿斯-《教堂医学》。
迪奥斯科里德斯-《药典》
25.艾休斯-《四卷集》,在文艺复兴时期本评价为最有价值的医学作家。
26.中世纪最杰出的外科医生是爱琴海的保罗。
27.波斯人雷泽斯-《医学集成》,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第一个区分天花和麻疹的人,第一个使用汞制剂的人。
28.阿拉伯医学文化黄金时代的代表-阿维森纳,“医中之王”,“中东医圣”,中世纪三大明星:
希波克拉底,盖伦,阿维森纳。
《医典》。
29.“阿拉伯外科之星”-艾布·卡稀姆·宰赫拉维,《医学宝鉴》
30.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三大源泉-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
第四章
1.国家对医政制度、医籍整理与研究的高度重视与加强,是宋代医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举措。
2.唐代——太医署;宋代——太医署(局)、翰林医官院、翰林御药院金;元代——太医院
3.宋朝,太平惠民局是中国医药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4.由药局编撰的《合剂局方》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定药局方。
5.1057年专设“校正医书局”,大批医书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6.太医学教育(宋徽宗):
方脉科,针科,疡科。
医学校第一次正式纳入国家官学系统。
7.金代出现正骨科。
8.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北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以问答体例;北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南宋·许叔微《注解伤寒百证歌》,七言秧歌;《伤寒发微论》七十二证证治;《伤寒九十论》,病案;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9.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
特点:
以经释论,《伤寒论》原文与注解互为呼应。
10.《开宝本草》是宋代最早由政府主持校订的本草著作。
11.《本草图经》(公元1058-1061年)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药物图谱!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版刻药物图谱。
实用性强。
12.《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
北宋·唐慎微,宋代药物学最高水平成就。
每药均有附图,还附以制法。
后政府修订为国家药典颁行。
13.《本草衍义》,北宋·寇宗奭。
提出气味新书,鉴别药物真伪优劣,考证各说,纠正谬论。
14.《饮膳正要》,作者:
元·饮膳太医忽思慧。
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也是一部`有价值的食谱。
15.《太平圣惠方》,大型方书。
集理法方药一体的完整体系的医书。
1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
是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法典。
推广成药。
影响:
官府守之以立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17.《圣济总录》,宋元时期载方最多的方书。
18.《普济本事方》,宋代许叔微,麻黄汤。
19.宋·严用和《济生方》
20.《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标志着中医病因学理论的成熟,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形成脉证因治的医疗体系。
21.《崔氏脉学》又称《崔真人脉学》、《紫虚脉诀》
。
南宋,崔嘉彦。
精炼脉学:
浮沉迟数为纲,风气冷热主病,并以四言歌诀的形式撰写。
22.《诊家枢要》,元代滑寿撰。
23.《察病指南》,南宋·施发。
绘制了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脉搏描述上的创举。
最早以图示脉的著作!
24.元代敖氏著《金镜录》,讨论伤寒舌诊,列舌象图12幅。
元代·杜本补充24图编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主要病理舌象均已提高到。
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25.宋《欧希范五脏图》简称《五脏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专书。
《存真图》
26.《十药神书》,作者:
元·葛乾孙(字可久)为治疗肺痨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则。
27.南宋·陈自明。
《外科精要》将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于外科临证,重点叙述痈疽发背,整体和内外结合治疗。
树立“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
28.元·齐德之《外科精义》,总结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中的新成就,实用外科专著。
29.《太平圣惠方》载述痈疽“内消”和“托里”的治则。
痈疽脏腑辨证。
《圣济总录》提出痈疽内热所致,治疗宜内外兼治。
《卫济宝书》有了“癌”字的最早记载(指深部脓肿,非恶性肿物);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认识到某些癌肿的特征。
30.宋元时期,伤科无专著,元代增设正骨兼金镞科。
31.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设《风损伤科》骨伤科专篇,创制了缝合针——“曲针”。
32.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骨折脱臼复位前,应行麻醉,然后施术。
是世界已知最早全身麻醉文献!
悬吊复位法,牵引复位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33.宋·杨康候(字子建)《十产论》——产科专著,论述十种难产及处理方法,记载了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最早记载。
34.虞流《备产济用方》记载用全兔脑制成“神效催生丹”;
35.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联系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论述妇产科疾病证治;宋以前妇产科之大成。
36.北宋·钱乙“儿科之祖”,《小儿药证直诀》内容:
生理、病理、治疗,五脏辨证。
标志儿科学体系形成,儿科学最高成就。
创制了一些儿科专用方剂。
37.南宋·刘昉《幼幼新书》。
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之大成;保留了一些散佚的文献;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虎口三关“指纹检查法”。
38.南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治疗痘疹;
39.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提出温补法治疗痘疹;
40.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保幼大全》),“烙脐饼子”。
41.《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称《铜人腧血针灸图经》,简称《图经》,北宋·王惟一。
图经、石碑、铜人。
42.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证配,提倡“同身寸”法穴,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
43.元初·窦默,《标幽赋》,人体十二经巡行顺序流注关系是从太阴肺经开始,配穴上十分注意时间性。
以歌赋体载,通俗易懂。
44.滑寿,《十四经发挥》。
任、督二脉分布、专穴“十四经”
45.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46.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赋》
47.五代时和凝父子撰成《疑狱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法医著作。
48.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有重大价值影响于国内外的法医学专著!
49.张元素,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的开山,创立了药物升降沉浮学说与引经报使学说。
著作:
《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珍珠囊》中药物归经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为后世遵循。
50.金刘完素(刘河间):
字守贞,又号通玄处士。
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解表、表里双解、功里的治法。
著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51.金张从正(张宛丘),字子和,学术特点:
攻邪论;善用汗、吐、下三法;善精神疗法。
学派:
攻下派著作:
《儒门事亲》。
52.金李杲,号东垣老人。
学术特点: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升降之枢;治疗善以调补脾胃,升举清阳。
脾胃论,学派:
补土派;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53.王好古,阴证论。
54.元代朱震亨(朱丹溪)字彦修。
学术特点: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相火论。
学派:
滋阴派;著作: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55.教会修道院和阿拉伯学者以各自的形式保存了一部分古代文化,构成中世纪欧洲文化和科学文化迈向启蒙时代的基础。
56.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世俗化在修道院内由修道士逐步形成,最终表现为医院的出现和大学医学教育的兴起。
57.中世纪修建的医院非常华丽,最早的医学校-萨勒诺。
58.中世纪著名的有意大利的波伦亚(Bologna)大学和法国的蒙彼利埃(Montpellier)大学。
讲授内容主要是医学学说,很少涉及临床内容。
59.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奥尔德洛蒂(T.Atderotti,1223-l303),把阿拉伯医学和希腊医学融合在一起来教学。
蒙迪诺,让解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五章
1.《内经》的注释研究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
《灵枢注证发微》(最早全注本)
明·吴崑《素问吴注》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以经解经。
2.明·张景岳《类经》“,以类相从”,分为12大类,为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
另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节选《内经》原文分为8类,内容全面简要,实为上乘之作。
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节选《素问》、《灵枢》,分为9篇,参王、马、吴、张,结合己见,予以节注。
3.《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纂的本草学著作。
4.《本草纲目》,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成就:
集16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1892种,增药物374种,先进的药物分类:
“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科学记述药物知识:
设发明、正误等项。
5.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从增加新药种类数量而言,可居历代本草之冠。
6.食物本草:
朱橚《救荒本草》——药食两用。
地方本草:
兰茂《滇南本草》——首载土茯苓、川贝等药,开地方药物志先河。
7.明·缪希雍《炮炙大法》——明代炮制学名著。
8.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普及本草,便于初学。
9明清·汪昂《本草备要》常用药简明注本.
10.清·严西亭《得配本草》药物配伍应用专书。
11.《普济方》——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成书于明代,朱橚等编撰。
12.明代吴崑《医方考》是注解方剂的代表性专著。
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
13.《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精选古今常用名方及方论编撰而成。
14.《医方集解》,清·汪昂,按方剂功效进行门类划分。
15.明代施沛《祖剂》,以一方源流为类进行注释和介绍。
16.清代赵学敏,《窜雅》,民间验方及走方医经验的汇集。
17.综合性内科著述:
王纶《明医杂著》。
对内科理法方药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治疗取法四子之说。
18.温补派——薛己。
代表作:
《内科摘要》,医话体例,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19.《理虚元鉴》明·汪绮石,中医虚劳证治专著.
20.《慎柔五书》,明·胡慎柔撰,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
21.清代吴澄《不居集》,提出虚劳病因的外损学说,成为现存内容最为丰富的有关虚损治疗的专书。
22.清代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医林改错》善用活血化瘀——创立活血化瘀方剂;重视解剖学“业医诊病,当先名脏腑”。
23.明·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正宗派”。
著作:
《外科正宗》。
学术特点:
强调内外治结合
24.清·王维德,全生派。
著作:
《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特点:
把外科分为阴阳两类,“痈发六腑”、“疽发五脏”;治疗上,反对寒凉清火之品治疗阴证。
反对使用刀针和腐蚀药治疗,强调内治。
25.清·高秉钧,心得派。
著作:
《疡科心得集》。
学术特点:
强调疡科同样须内治法“病因”、“辨证”,将温病学说用于外科。
26.明·沈之问《解围元薮》——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27.明·陈司成,《霉疮秘录》,梅毒病专书,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以砷剂治疗梅毒。
28.薛己《正体类要》:
记述了正骨手法19条及外科方剂等。
强调伤科论治应遵循八纲辨证。
29.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对骨科手法、解剖、器械图解详明,并吸取多种临床经验。
30.胡廷光《伤科汇纂》:
汇辑清以前伤科文献资料,载方1000余首,插图10多幅。
31.妇产科,影响最大的名著是清·傅山(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对女科“肝郁”辨证立论别有新意。
32.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万全-《万事妇人科》
33.儿科学:
薛铠《保婴撮要》;明·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明·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
34.五官科:
明·倪维德《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
《审视瑶函》;清·顾锡《银海指南》;《证治准绳》:
最早记载了色盲。
《重楼玉钥》,清·郑宏纲(号梅涧),附方养阴清肺汤为治疗喉症的著名方剂。
35.针灸与推拿:
明·高武,《针灸节要聚英》,铸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
明末·杨继洲《针灸大成》,透穴针治法,针灸与药物综合治疗的经验,是明清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针灸著作。
36.温病学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成长于宋元,成熟于明清。
37.明·吴有性,字又可.著作:
《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疫病学和溫病学专著。
成书背景:
明代温疫大流行成就:
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创“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学有所创新;创立了一些区别于伤寒、适用于瘟疫的治疗原则。
影响:
在传染病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篇章,为温病学说创立奠定基础,标志着溫病学说的形成。
38.清代——温病学说全面发展:
①清·叶桂(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成就:
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方法
发展了温病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等
确立了温病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治疗大法
②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湿热条辨》,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专论湿热病的著作。
阐述了湿热病的病因、证候、发展变化特点;提出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要领。
③清·吴瑭,字鞠通。
——《温病条辨》完善了温病学说,鉴别伤寒与温病,提出温病分九种;创立三焦辨证。
④清·王士雄,字孟英。
——《温热经纬》,《霍乱论》。
39.丛书:
《赤水玄珠全集》(《赤水玄珠》+《医指绪余》+《孙文恒医案》),明代孙一奎。
40.《医学纲目》系综合性医书,明代楼英编撰。
4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包罗临证各科,以证治为主。
42.温补派——张介宾,自岳景,后人称“张熟地”。
代表作:
《景岳全书》以温补为特色,矫正金元以来寒凉攻伐之弊端。
《类经》。
学术思想: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
43.《医宗金鉴》清·吴谦。
“心法要诀”为全书精华所在是具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
44.类书: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清代将廷锡《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迄今类书中收录医书最多者。
45.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书的合订本,即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其中,《伤寒九十论》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该书记载了许氏经治的病案90例,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为基础,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
作者并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46.《名医类案》:
明·江瓘,开创了选编古人医案于一书的先河。
47.清代医案著作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最为知名。
48.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改革家巴拉赛尔萨斯,最早攻击盖伦学说。
重视临床观察的医学家,敢于与中世纪医学决裂!
癫痫、矽肺、矿泉水疗病、提倡应用化学药品;相信神创造世界、占星术。
49.医学伴随艺术前行: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图勒。
50.人体解剖活动的奠基人:
维萨里,《人体的构造》。
维萨里第一次与盖伦相反地描述了静脉与人类心脏的解剖。
51.新陈代谢研究:
桑克托瑞斯(Sanctorius1561-1636)首次将量度观念应用到医学中。
体温计;脉动计;套管针;气管切开器;近代研究新陈代谢的开始。
52.哈维——血液循环。
《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证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心脏容量、出入心脏的离心血量和回心血量、血液流动的时间。
53.哈勒——近代生理学之父,著作《生理学纲要》。
呼吸运动、骨骼运动、胎儿的生长发育等。
重点: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应激学说
54.意大利人,莫干尼,病理解剖学创始人。
《论疾病的部位与原因》。
把“病灶”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西医诊断学才开始找病灶,这种思想影响至今。
55.叩诊法的发明人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
56.内科学:
西登哈姆,“近代西方临床医学之父”。
7世纪是新旧医学产生矛盾冲突的时代,古老的医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
57.18世纪,布尔哈夫(Boerhaave)成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临床医学家。
58.外科学:
法国军医巴累,《创伤治疗》。
59.德国,弗兰克(J.Frank,1745~1821),《全国医学监督体制》,居民的悲惨生活是疾病的温床。
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先驱!
60.英国乡村医生贞纳(1749-1832年)接种牛痘,为人类消灭天花做贡献。
61.1980年瑞士日内瓦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告,天花已被完全消灭
62.西医学就是在16世纪解剖学的基础上,经过了17世纪的生理学,18世纪的病理解剖学,19世纪的细胞学、细菌学等的发展,以及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临床医学的发展,才成为今日的医学科学的。
第六章
1.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界物质代谢运动
生物进化论-胚胎发育与遗传学
细胞学说-基础医学
2.西医诊断:
视、触、叩、听。
化学分析检验法:
血、尿、便常规。
3.听诊器是法国巴黎医学院医生雷克内发明的。
4.听诊器和叩诊器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物理诊断学的基础。
5.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Rontgen,1845-1923年):
发现X线,并应用——1901年,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6.外科学三大难关:
疼痛、失血、感染。
7.英国李斯特(J.Lister,1827-1912)奠定了外科消毒、防腐的基础;采用石炭酸清洗伤口,减少手术感染。
8.德国医生伯格曼(E.Bergmann,1836-1907)蒸汽灭菌法——奠定无菌外科观念。
9.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发现细胞凝集反应。
ABO血型的发现导致输血时配合原则的提出。
10.随着化学的进步,生物碱和植物的有效成分被提出,从而出现了药理学。
1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1804-1881)及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