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6288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程。

(-)

4、憋气时胸内压等于或大于气压。

(+)

5、吸气时肺内压下降。

(+)

6、肺泡通气量在量上等于肺通气量。

(-)

7、解剖无效腔是因为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

8、当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则随之增加。

(-)

9、气体的交换动力来源于肺呼吸运动。

(-)

10、胸内压正常呼吸时永远等于负压。

(+)

11、氧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氧的物理溶解在血液中(-)

12、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形式比例较小。

(-

13、Hb对氧的结合与氧分压呈线性关系。

(-)

14、氧分压在组织处越低Hb对氧的亲合越小。

(+)

15、心率增加氧脉搏则随之增加。

(-)

16、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NaHCO3。

(+)

17、呼吸运动由植物性神经支配。

(-)

18、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是平滑肌。

(-)

19、H+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

(-)

20、无氧阈是评定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

21、ATP.CP是运动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

22、运动中首先消耗的是肌糖元。

(-)

二、选择题:

1、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的呼吸运动是(A)的原动力。

A、肺通气B、组织通气C、气体运输

2、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A),而呼气过程是()

A、主动的,被动的B、被动的,主动的C、主动的,主动的

3、呼气时肺内压(),而吸气时肺内压(B)。

A、减小,增加B、增加,减少C、增加,不变

4、胸内压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处于(C)状态。

A、等于大气压B、大于大气压C、小于大气压

5、潮气量是指(B)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A、运动时B、平静时C、最大呼吸时

6、人体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为(C)。

A、最大通气量B、最大肺容量C、肺活量

7、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C)的影响。

A、呼吸深度B、呼吸频率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8、肺泡通气量正常情况下(B)肺通气量。

A、大于B、小于C、等于

9、解剖无效腔是由于一般呼吸道(B)而得名。

A、血流较少B、无气体交换C、无神经支配

10、若要增加肺泡通气量必须增加(B)。

A、肺通气量B、呼吸深度C、呼吸频率

11、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动力来源于(C)。

A、肺通气量B、大气压差C、分压差

12、正常情况下肺泡内保持着(B)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A、较低,较高B、较高,较低C、较低,较低

13、(B)大小可直接影响到肺泡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

A、呼吸频率B、呼吸深度C、肺通气量

14、在组织换气过程中组织的耗氧程度与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量呈(A)。

A、正比B、反比C、不变

15、气体运输过程中,气体首先以(C)方式进入血液。

A、化学结合B、氧化反应C、溶解

16、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或以物理溶解形式主要取决于(A)。

A、化学结合B、溶解C、氧化反应

17、碳酸酐酶的浓度下降将使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C)。

A、波动B、增强C、下降

18、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量取决于(B)。

A、Hb浓度B、氧分压C、Hb分子量

19、随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解离氧呈(C)

A、线性的B、非线性的C、“S”形曲线的

20、肌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C)

A、促进肌肉代谢B、贮存血液C、贮存氧气

21、根据氧利用率概念动静脉氧差越大则氧利用率(B)。

A、越低B、越高C、不变

22、氧利用率的是(A)利用氧的能力。

A、组织B、呼吸道C、心肌

23、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比值越大,表示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A)

A、越强B、越弱C、不变

24、氧脉搏是评定(A)的一个重要指标。

A、摄氧能力B、射血能力C、组织耗氧能力

25、心率越快,氧脉搏值便随之(B)。

A、加大B、减少C、不变

26、每分摄氧量与心率之比为(C)。

A、摄氧量B、耗氧量C、氧脉搏

27、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是(B)。

A、与Hb结合B、形成HCO-3C、物理溶解

28、二氧化碳运输过程中,化学结合反应的程度取决于(C)。

A、Hb的数量B、组织摄氧的量C、分压差

29、呼吸运动是由(C)支配而实现的。

A、交感神经B、付交感神经C、运动神经

30、呼吸的主要中枢位于(B)。

A、大脑皮质B、脑桥与延髓C、脊髓

3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使(A)

32、A、呼吸加深加快B、呼吸基本不变C、呼吸减慢减弱

32、缺氧时呼吸加快加深是通过(C)而实现的。

A、牵张感受器B、压力感受器C、化学感受器

33、大脑皮质的调节使呼吸运动成为一种(C)活动。

A、反射性的B、无意识的C、有意识的

34、人体运动时的总需氧量是指(C)所需要的氧量。

A、肌肉活动期B、恢复期C、运动期和恢复期

35、氧离曲线中氧分压从100下降至80mmHg时曲线仍保持平坦说明Hb对氧的亲合力(C)。

A、较低B、不变C、较高

36、氧分压从40下降至10mmHg时曲线仍保持平坦说明Hb对氧的亲合力(B)。

A、增强B、降低C、氧分压下降

37、血红蛋白对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发生在(B)。

A、解离氧之前B、解离氧之后C、结合氧时

38、肺牵张反射的机能有主要是在呼吸中枢的调节下(A)。

A、终止吸气转为呼气B、终止呼气转为吸气C、增强吸气

39、减少吸入气中的CO2可(B)

A、增加呼气B、抑制呼吸C、加强呼吸

40、无氧阈是反映(B)能力的重要指标。

A、无氧B、有氧C、无氧和有氧

41、最大吸氧量利用率是(C)时实际耗氧和最大摄氧量的百分率。

A、乳酸最高点B、乳酸已开始增加C、乳酸刚开始增加

42、最大吸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在评定有氧耐力能力时具有(B)意义。

A、不相同的B、相同的C、不能代替的

43、最大吸氧利用率值越高,无氧阈值便随之(C)

A、波动B、下降C、增加

44、用力呼气时(B)也将参与工作。

A、肋间外肌B、肋间内肌C、隔肌

45、用力呼气时(C)也将参与工作。

A、大气压B、呼吸运动C、肺弹性回缩力

46、表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通气量,同时(C)肺泡通气量。

A、增大了B、影响了C、减少了

47、功能余气量的增加意味着肺功能(C)。

A、下降B、增强C、不受影响

48、第一秒钟呼出气大于83%的人说明他的时间肺活量值(B)。

A、有波动B、增大C、减少

49、气体的扩散容量值一般是用来评定(C)。

A、肺通气量B、呼吸能力C、肺泡功能

50、氧饱和度水平越高意味着(A)能力越强。

A、物理溶解B、化学结合C、血液运输

四、简答题:

1、1、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

呼吸包括外呼吸(肺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三个过程

2、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有何区别?

腹式呼吸是隔肌运动使胸腔上下径扩大,胸式呼吸是通过肋间肌运动使胸腔上、下、左、右径变化

3、胸内压与肺内压有何区别?

肺内压在呼气时大于大气压使气体由肺排出。

吸气时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胸内压在正常呼吸时不管呼气还是吸气都小于大气压使肺永远处于扩张状态。

4、功能余气量的大小有何意义?

功能余气量是反映肺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功能余气量增加,滞留在肺泡内的陈旧气体排出较少,吸人新鲜空气会被陈旧的气体混合而使气体的交换减少。

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换气的因素有:

肺泡通气肺血流量、肺泡扩散容量,局部血流量

6、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有哪些不同生理特征?

1)肌红蛋白存在肌肉中其功能是贮存氧气,而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液中主要机能是运输气体。

(2)肌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呈几乎直角形,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呈“S”形。

PCO2高

7、简述CO2的运输过程。

(1)CO2+H2O=======H2CO3======H++HCO-3在组织中PCO2高,反应PCO2低

由左向右进行,到肺部PCO2较低,反应由右向左进行,CO2呼出体外。

(2)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8、简述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吸气时肺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少,传入冲动使吸气中枢抑制过程解除,吸气中枢重又兴奋,吸气开始

五、问答题:

1、试述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答:

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的分压差

(1)在肺部,肺泡内氧分压高于血液氧分压,于是氧便依压力差由肺扩散至血液。

CO2分压肺泡浓度低于血液,血液CO2便由血液弥散至肺并排向体外

2、“S”形氧离曲线有什么意义?

(2)组织中氧因消耗而使PO2降低血液中氧便扩散入组织供组织利用,同时组织因代谢产生大量CO2所以PCO2较高CO2便以依压力差由组织向血液扩散,将CO2运出组织。

2、

(1)当氧分压从60mmHg至100mmHg时,坡度不大而平坦说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变化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0%这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2)曲线下段(60mmHg以下)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随氧分压下降,氧的解离迅速增加,特别是40—10mmHg氧分压时,正好在组中有这样的氧分压差,氧迅速解离保证了组织氧的供给。

3、血液化学成分变化是如何调节呼吸运动的?

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其中CO2的增加主要通过刺激位于延髓部的中枢CO2敏感区使呼吸加深加快,其次是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

而H+浓度的增加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4、试述最大摄量与无氧阈之间的关系。

5、谈谈氧债的产生和氧债的消除。

6、呼吸系统是如何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

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实际就是维持血液PH值的衡定,呼吸系统调节酸碱平衡是通过排出CO2而排H+该过程为H++HCO-3——→H2CO3——→H2O+CO2CO2便随呼吸排出体外,同时H+可刺激呼吸使其加深加快,也就加速了H+排出,若体内碱性物质增多便会大量消耗H2CO3使CO2形成减少,导致呼吸抑制,从而使呼吸排出的CO2减少,CO2的保留有利于CO2+H2O——→H2CO3使H2CO3浓度逐渐增高从而使血液PH值维持平衡

7、需氧量和摄氧量在强度确定中有何意义?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

一、是非判断题:

1、只有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

(+)

2、葡萄糖是一种复杂的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管吸收。

(-)

3、化学性消化主要是依靠食物中各种酶的作用完成的。

(-)

4、消化酶的作用是催化食物中复杂分子分解为简单分子。

(+)

5、消化酶是机体内环境制造的一种有活性的特殊蛋白质。

(-)

6、咀嚼美味食物时分泌唾液是一种条件反射过程。

(-)

7、胃蛋白酶是在酸性环境下由胃蛋白酶原活化而来的。

(+)

8、胃液中的盐酸不能腐蚀胃壁粘膜,是因为胃腺所分泌的碱性物质可中和盐酸。

(-)

9、促胃液素是一种由胃腺分泌出来的消化酶。

(-)

10、胃液的化学性分泌需依赖半消化食物的作用才能发生。

(+)

11、刺激交感神经对胃液的化学性分泌有促进作用。

(-)

12、离幽门越远的小肠分泌的小肠液愈多。

(-)

13、胰腺的消化酶分别由胰岛细胞分泌,然后经胰管进入十二脂肠,参与消化。

(-)

14、胰腺分泌不足,会显著影响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