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2782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x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

完成人:

班级:

2010-02

学制:

4年

专业:

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04-04

目录

摘要

(1)

一、相关概念

(1)

(一)新生代农民工

(1)

(二)社会融入

(1)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

(2)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2)

1.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2)

2.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2)

3.自身认知的提升(3)

4.择业要求提高(3)

(二)社会融入的过程(3)

三、融入城市的阻碍(3)

(一)制度障碍(3)

1.户籍制度(3)

2.社会保障制度(4)

3.教育制度(4)

(二)经济障碍(4)

(三)社会交往障碍(5)

(四)自身素质障碍(5)

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6)

(一)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制度壁垒(6)

(二)转变政府职能(7)

(三)完善社会机制,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7)

(四)开展法制教育,帮助维权预防犯罪(8)

(五)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8)

(六)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良好氛围(8)

五、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实意义(9)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9)

(二)有助于实现现代化(9)

(三)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定(9)

六、结语(9)

参考文献(10)

Abstract(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

 

摘要:

农民工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形成的一批特殊群体。

近年来,以80、90年代为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

这一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在很多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工作、生活有更高的需求。

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然他们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

本文针对农民工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一、相关概念

(一)新生代农民工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口数量,大多常住在城市边缘的城镇中,成为城镇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生代农民工又是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拥有农村户口并年满16周岁的在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

党在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是在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9]。

当前,我国约有1.6亿农民工,其中60%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这流动大军中的主要部分。

(二)社会融入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就是其在流入地城市的社会生活融入问题,问题本质是是否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力。

城市融入是伴随着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的复杂过程,并不只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的空间迁移,更侧重于的是农民工在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更深层次的转变。

社会融入与社会排斥是相对的概念,尽管社会融入问题吸引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广泛研究,并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目前来讲社会融入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对此,存在着同化论和多元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融入是弱势群体为适应主流社会的文化和行为而抛弃自己原有文化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后者认为社会融入是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相互适应。

概言之,社会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地方社会的相互适应、减少排斥、逐渐融合的过程。

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要判断其是否融入到主流社会的关系当中,还要从经济、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心理融入、等多方面来判断衡量,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有积极地人脉关系和社会支持,让自身状况有所改善并且不断发展[9]。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仍属于农村人口;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居住的环境较差,多数居住在廉租房中;虽然在城市接受教育,但受身份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得不到同等的教育机会。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1.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老一代农民工仅仅把城市当作赚钱的场所,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在城市工作生活。

他们对农村生活并不熟悉,因为他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更没有务农的经验,自身也不愿意去务农,对农村生活没有深厚的感情,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眷恋感和依赖程度远远低于上一代农民工,而且从小就通过各种现代信息传媒了解到的城市,使他们对城市产生了无限向往,认为只有进入城市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更加渴望,更愿意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即使在城市生活中会因为各种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让他们受到城市居民的误解甚至歧视,即使只能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他们也愿意留在城市生活,寻找自身发展的机会。

2.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与上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接受了义务教育,所以受教育程度有了普遍的提高,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储备和竞争能力也有所增强,他们愿意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能够在城市生活带来机遇[6]。

文化程度的提高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有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不再只求眼前的利益而是用发展的眼光为自己进行人生规划。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较上一代农民工来说自身素质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相比城市居民来说,受教育程度较低,只能从事一些底层的工作。

3.自身认知的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望通过技能培训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较上一代农民工而言相对优越,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可以接受新思维、新事物,所以他们会比上一代更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对制度赋予自己的农民身份的认可程度较低,他们希望不再按照户籍来划分,而是按照从业领域、生活领域划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4.择业要求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要优越很多,他们没有务农经验,不能回乡种地,只能在城市打工。

但是他们对工作比较挑剔,并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自己就业的期望较高,与实际情况落差较大,致使他们对工作的忠诚度较低,流动性增大。

(二)社会融入的过程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

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

城市适应是农民工改变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改变自身条件而适应城市生活;城市融入是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双方相互认可的过程,农民工积极的改变自己去适应城市;城市放宽政策,包括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对农民工认可和接纳;城市居民可以用客观友好的心态去对待理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以城市人为榜样,努力的在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提高自己,向城市居民靠拢,通过改变自身逐步和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

三、融入城市的阻碍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要面临很多的障碍,例如制度障碍、经济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自身素质障碍。

(一)制度障碍

1.户籍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管理制度[9]。

由于户籍制度明确地将农民与城市居民分开来,加之社会舆论的导向致使人们将“农民工”这一词成为身份的标签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身上,让城市居民逐渐产生优越感,对外来人员有排斥甚至歧视心理。

这一制度在无形中产生了对农民工的排斥作用,使他们不能平等的享受城市公共服务,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去,也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2.社会保障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状况并不乐观,相比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愿意留在城市,所以要面临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

其从事的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造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

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他们或是以压低工资剥夺农民工福利,或是为规避风险,以无合同或变相合同的方式来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受伤后不能到正规大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

3.教育制度

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地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为改善公民享受到平等受教育权创造有利条件,但这些政策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

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入学机会就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不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职业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促使其更难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与上一代相比有了不少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除了年龄与体力的优势外,在整体上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必备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缺乏,致使社会竞争力不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二)经济障碍

调查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低的原因,一是农村教育质量偏低,基础技能储备严重不足;二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效果欠佳;三是他们工作不稳定,流动频繁。

在城市生存,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比当地居民支付更多的成本。

相关调查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等问题,而他们的工资大都花费在日常生活、医疗、住房等诸多方面,这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4]。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城市边缘租房或是住在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无论是从卫生环境还是从安全来考虑都不适合居住。

随着年龄增长,在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就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其子女要想在城市得到入学机会,就必须面临高额的赞助费,这会使部分人上不起学,不得不辍学,这导致其子女不能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入学机会。

从医疗卫生方面来看,农民工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所以大多数人选择自己买药或去个体诊所看病。

(三)社会交往障碍

身份、生活习惯、文化的城乡差异日益明显所形成的城乡壁垒,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

城市中农民工与社会组织及市民间的接触越多,其人力资本越多,越有机会得到质量相对较高的工作,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可能性越大,在城市立足的几率更高[10]。

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与农村区分开来,使得城市居民长期享受到住房、就业、教育、保障等各方面的优惠待遇,让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优越感[1]。

而实际上,与城市中同龄人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总体素质较低,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工作时间长、工资收入低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欠缺造成他们社交面窄,生活过于单调。

城市居民由于自身的优越感和受媒体舆论负面宣传的影响,通常将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为“素质低、城市里的危险人物”,存在着抵触心理,对农民工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更甚者有歧视、看不起的态度。

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

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排斥,一方面由于农民工自身的自卑感,将自己本能的局限于自身的社交圈。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对象为同乡、工友,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和城市人有过多的接触,即使所居住的社区有社区活动,也会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而参与社区活动的人也不愿和这些打工者接触。

(四)自身素质障碍

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能否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关键。

户籍、地域、行业都只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外部因素,农民工能否成为城市居民,应该体现在其价值观、生活质量、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能否与城市和市民相融合,这才是从根本上衡量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实现这一标准,就需要依靠自身素质的提高。

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致使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与城市同龄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与自身能力的强弱最直接相关联的是到能否找到工作和就业层次的高低的问题,往长远上看甚至关系到今后的发展,能否在城市立足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份子。

一般来说,综合素质高的农民工的容易找到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和城市人接触,缩小与市民间的差距,得到市民和社会的认可。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日益增强,这是农民工要面临的不能够转移的障碍,所以新生代农民工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适应城市发展。

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已迫在眉睫。

解决这一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全方位的配合。

(一)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制度壁垒

户籍制度明确将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区分开来,这一政策困扰着在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

由于农民的身份,虽然一直在城市生活,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待遇。

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调整人口登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社会保障与户籍分离开,建立与城市接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才是实现社会公平平等,消除身份差距的途径[3]。

首先应改革户口登记方法。

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在原有的户籍迁入准则的条件上,若长期在城市居住,有合法稳定的收入和固定住所就有权力申请户籍迁入,即使是农民工也应有权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

这样有利于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其次,放宽户口迁移的条件限制,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综合承受能力综合考虑,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承载力逐步的、有计划的适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有目的性地引导人口合理的流动迁移。

最后,制定配合户籍改革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方面保护公民的自由流动的权利,一方面保证人口流动和户籍改革能够同时有序的进行,使户籍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外来人口和城市和谐共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脚步。

(二)转变政府职能

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后能否融入到城市当中去,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应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用积极政策去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的转换,以规范的形式给农民工进行身份确认[2]。

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实现农民工平等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帮助其实现市民化的转变。

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关键,积极地政策不但能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制度性障碍,还能起到心理安抚作用,让农民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

(三)完善社会机制,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才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保障问题。

建立完善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需要长期完成的工作,在此之前首先是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机制,帮助农民工解决包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失业救助、法律援助等问题。

对于一些有稳定工作且在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政府应按照市民的标准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等。

农民工所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期短的工作,因此受工伤和失业风险较大,应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工伤、失业保险体系,配合这一特点应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实施,扩大农民工参保范围,筹集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分散劳动风险。

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系统,严格要求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杜绝企业的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劳动所得等行为。

(四)开展法制教育,帮助维权预防犯罪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法律概念模糊,接触到的人素质较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很难抵制诱惑,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不被带入歧途。

政府应加强法制教育宣传,为新生代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咨询。

向他们传授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应该如何去维权。

这不仅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让他们知法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城市治安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五)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教育和职业培训对在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低,并且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再加上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新生代农民工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接受技术不断更新所带来的就业挑战,积极主动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从政府方面来讲,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职业培训机制。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的进行职业规划并指导其做好心理准备,防止其急于求成而盲目就业,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职业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培训,还应了解城市的规则和制度,学习城市文明规范,适应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学会如何与城市人相处,以积极地态度迎接挑战。

(六)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良好氛围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也是帮助于其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8]。

建立健全社区的服务体系,改善社区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互动,消除居民对农民工的误解隔阂。

一方面,社区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并根据具体特点给予适当的帮助,如提供就业培训、就业信息等。

另一方面,创建条件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克服其对城市的陌生感和心理障碍,强化其参与意识,增强新生代农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倡导城市居民应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7]。

媒体充分发挥作用,借助自己的舆论优势,正确的宣传引导,用行动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去,使市民了解农民工为城市做出的贡献,改变对农民工的看法。

五、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中央文件指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城市吸收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和农村都是双赢的既可以解决城市部分行业的用工荒,也可以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5]。

扩大农村市场,带动农村消费,以扩大内需。

新生代农民工在各方面消费方式更容易向城市居民靠拢,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无疑会给城市带来极大地消费需求。

(二)有助于实现城市化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学习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素养,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提升城市化进程水平的普遍途径就是将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去。

我国农民工人口众多,新生代农民工占主体地位,他们也是最有意愿、有现实可能性转移到城市中去的群体。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

(三)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定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

他们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各种制度将他们挡在城市的大门之外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只能做城市的过客。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享受社会福利,一方面可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一方能面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六、结语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群特殊群体,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进入城市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赚钱,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要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等障碍,也要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不平等的待遇。

如何消除其融入城市的障碍,使其能自然快速的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已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之一。

我国现有的制度已经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的因素,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当前的境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在推行经济政策的同时推动现行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解决的是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就业岗位和岗位培训等,将户籍制度造成的限制剥离,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机会提供便利,提升融入城市的愿望,维护其享有城市各项社会保障的权利,消除其融入城市的障碍,提高其城市融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慧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社会科学辑,2012,(5).

[2]尚瑾.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困境研究——以“温江村”砍手党事件为例[C].武汉大学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

[3]李珊,崔永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3,(3).

[4]王明学,冉云梅,刘闵.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

(1).

[5]张琦.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6]张琦.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8).

[7]李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障碍及对策探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8).

[8]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

(1).

[9]张静宇,任福兵.“双重拒绝”:

新生代农民工城乡社会融入的困境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3,

(2).

[10]黄宁,姜凯心,徐亚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研究[J].市场周刊,2011,(6).

 

DiscussionandCountermeasureAnalysisaboutNewGenerationMigrantWorkerstoIntegrateintoUrbanProblems

ZHANGRui-pei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umberofthenewgenerationofmigrantworkersintothecity.Withthenewgenerationbecomingthemainforceamongthisgroup,thisnewgenerationhasformeditsowncharacteristicsandproblems.Asaimportantforceintheintegrationprocess,whethertheycanformapositiveintegrativerelationshipwiththecitybecomeanimportantfactorintheirurbanization.Thisarticleanalyzestheobstaclesinvolvedincityintegrationaswellasthecountermeasuretosolvetheobstacles.

Keywords:

thefarmersofnewgeneration;urbanintegr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