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95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274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95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95份.docx

九年级语文95份

16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2、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本文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只取了一半。

从这个题目来看,是个动宾词组,用“智”修饰“取”,鲜明地突出了用“智谋”这点上。

把这个句子扩展一下,就变成“晁盖等人智取杨志押送的生辰纲”。

“智取”与“押送”的斗争,表面上是晁盖、吴用等人同杨志的斗争,实际上是被压迫的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肯定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二、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三、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1复习巩固。

什么是双线结构?

2枣人和卖酒人是谁(暗线转明)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组矛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分析本文的矛盾冲突。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第一组矛盾: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第二组矛盾

3、阅读第三部分,讨论第三组矛盾

三、分析人物性格

1、三组矛盾冲突反映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2,讨论;杨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四、课堂小结

五、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讨论布置的思考题:

八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哪里?

三、思考讨论:

刻画杨志的机警和内部矛盾对八好汉起何作用?

为什么?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课文总结

智取生辰纲是梁山英雄们第一次计划周密的联合斗争,打击了蔡京,鼓舞了起义英雄的斗志。

后来,八好汉成为梁山起义队伍的骨干。

因此,这回书在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布置作业

1、古典小说每一章回的题目,讲究用对偶句。

下列句子都是《水浒传》中的回目,请给以配对。

①花和尚单打二龙山②林冲水寨大并火③三山聚义打青州④颜统军阵列混天象⑤青面兽双夺宝珠寺⑥晁盖梁山小夺泊⑦众虎同心归水泊⑧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与(),()与(),()与(),()与()。

2、下列一首诗所写何事()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3、下列一首诗所写何人()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课后反思:

18范进中举

吴敬梓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吴敬梓,字,号,晚年又号,安徽全淑人。

2、《儒林外史》:

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主干,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

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什么。

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

“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

真乃一字一珠!

”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

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

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

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三、感知课文:

1、梳理情节。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赏析,感知人物:

1、范进形象:

2、胡屠户

3、其他人物形象:

(1)张乡绅:

(2)众乡邻:

三、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四、领会作品的讽刺艺术:

1、请同学们找出作品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加以品味与揣摩。

2、归纳作品运用的讽刺手法: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范进中举》的学习,以及对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地认识,让我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

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文人共同的命运。

当然造成这种命运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是那个社会逼他们这样做的,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

所以他们极力步入科举之路,而在极力的步入科举之路后,他们又忘乎所以,忘记去改变这种制度,忘记去改变这个社会,而且与社会风气同流合污。

《范进中举》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五、布置作业:

《儒林外史》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

课后反思:

 

19香菱学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

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二、资料助读

1.曹雪芹(约1724~1764),名,字,又字,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2.《红楼梦》是我国小说。

它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3.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

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的精神追求。

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启发探究,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

《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

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三、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深化

1.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2.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4.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七、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

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八、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

“众里寻他干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

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九、布置作业

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